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大唐双龙传 >

第725章

大唐双龙传-第725章

小说: 大唐双龙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寇仲听得忘掉决战,叫绝道:“因景生情,因情写景,情景交融,背后又隐含人事变迁的深意,没可能有更切合当时情况的诗哩!”
宋缺往他望来,双目奇光大盛,道:“说来你或许不相信,我第一眼看到她,便肯定她是从慈航静斋来的弟子,踏足尘世进行师门指定的入世修行,那时陈朝尚未被杨坚消灭,清惠晓得我是岭南宋家的新一代,遂问我南北朝盛衰的情况。”
寇仲再次给宋缺惹起兴趣,问道:“当时杨坚坐上北朝皇帝宝座吗?”
宋缺点头道:“是时杨坚刚受美其名的所谓‘禅让’,成为北朝之主,此人在军事上是罕见的人材,由登上帝位至大举南征,中间相隔九年之久,准备充足,计划周详,无论在政治上或军事上均远超南朝陈叔宝那个昏君。可是其为人有一大缺点,就是独断多疑,不肯信人,终导致魔门有机可乘,令杨广登台,败尽家当。如今李渊正重蹈杨坚的覆辙,比之更为不堪。”
寇仲大感与宋缺说话不但是种享受,且可扩阔襟胸,还能明白治乱兴衰和做人的道理。宋缺隐伏岭南,何尝不像杨坚般谋定后动,直至胜利的机会来临,始大举北上。
宋缺淡淡道:“我向她分析南弱北强的关键,在于安定富足,南方之所以能长期久安,皆因南方土地资源丰富,可惜治者无能、贫富不均,致土地流失严重,良田均集中到土豪权贵手上,贪污腐败,官豪勾结,封略山湖、妨民害治,令百姓流□田野,民不聊生。反之杨坚则自强不息,高下自是一目了然。”
寇仲点头道:“这是一针见血的见解,清惠斋主不□□?”
宋缺平静的道:“她是回到民族融和的大问题上,如果北方在杨坚登上宝座之际,乱我中土入侵的北方诸族早出和同化,合而成一个新的民族,既有北塞外族□□又不离我汉统根源深厚、广博优美的文化。兼之和汉族长期对抗塞外各族,养成刻苦悍勇的民风。□生于忧思而死于安乐的写照,即使杨坚失败,南方□□北方,以北统南,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路向。”
寇仲道:“阀主同意吗?”
宋缺微笑道:“我身为南人,当然听得不是滋味,却不得不承认她的看法高瞻远瞩,深具至理。而我则指出若现时出现北方的不是杨坚而是另一个昏君,南方嗣位者不是腐朽透顶的陈后主,历史会否改写?说到底谁统一谁,始终是个此盛彼衰的问题,我宋缺从不肯承认历史的发展有其不可逆改的必然性,政治、武功和手段是决定历史的直接因素。目下的南北对峙,在某一程度上是当年形势的重现,我要以事实证明给所有人看,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寇仲愈来愈清楚宋缺和梵清惠的分歧,皆因立场角度有异,如果宋缺是北人,那争议将无立足之所。
以宋缺的才情志气,绝不会甘心里服于胡化的北方汉族之下,而他亦不信任北方的人,认为他们不能与胡人划清界线,而刘武周、梁师都之辈的所为更强化他的定见。说到底李渊起兵曾借助突厥之力,到现在仍与突厥关系密切,可达志的突厥兵且是李建成长林军的骨干,凡此种种,宋缺起兵北上,是理所当然的事。
赵德言成为东突厥国师,也为宽门与外族划上等号。不论魔门或想航静斋,均属北方文化系统,而宋缺的宋家,正是南方文化的中流砥柱,坚持汉统的鲜明旗帜,宋缺与李阀的不咬弦,至乎正面交锋,正体现南北的因异生争。
宋缺说得对,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若没有宋缺、寇仲,那谁胜谁败?几可说是无待雅龟,也可预见。
寇仲道:“阀主既知陈后主无能,当时何不取而代之,以抗杨坚?”
宋缺哑然失笑道:“我当时仍是着藉无名之辈,直至击败被誉为天下第一刀的‘霸刀’岳山,始声名鹊起,登上阀主之位。我那时立即整顿岭南,先平夷患,联结南保诸雄,此时杨坚以狂风扫落叶之势荡平南方,欲要进军岭南,被我以一万精兵,抵其十多万大军于苍梧。我宋缺十战十胜,令杨坚难作寸进,迫得求和。我知时不我予,进受封为镇南公,大家河水不犯井水,我从没向杨坚敬半个礼,所以杨坚驾崩前,仍为不能收服我宋缺耿耿于怀。”
接着冷哼道:“北人统南又如何,只出个杨广,天下又重陷四分五裂的乱局,其中原因不但因杨广苛政扰民,好大喜功,耗尽国力,更证明我不看好胡化后的汉人是正确的。民族的融和非是一赋可就的事,杀杨广者正是宇文化及这彻头彻尾的胡人。欲要中土振兴,百姓有安乐日子,必须坚持汉统,始有希望。少帅须谨记我宋缺这番话。”
寇仲点头答应,感到肩上担子愈是沉重,且对宋缺如此循循善诱生出不样感觉。
忍不住道:“以南统北是阀主的最高目标,其他均为次要,既是如此,阀主大可拒绝宁道奇的挑战,干脆由我去告诉他你老人家没有这时间闲心,而阀主则回去主持攻打江都的大计。”
宋缺双目透出伤后无奈的神色,轻轻道:“我不愿瞒你,你这提议对我有惊人的吸引力。可是来下战书的是清惠的爱徒,而妃暄更令我从她身上看到清惠,有如她的化身,这使我说不出拒绝的话。既然决定,宋缺岂会反口改变。清惠太清楚我的个性和对她的感情,此着实命中我要害。她要我表明助你争天下的决心,我就清清楚楚以行动说明一切。天下能令我动心的事物并不多,宁道奇正是其中之一,加上清惠,教我如何拒绝。”
寇仲哑口无言。
宋缺微笑道:“让我们以树木野历来造一条木筏如何?”
寇仲愕然道:“我们要走水路吗?”
宋缺道:“宁道奇刻下在净念禅院等候我,走水路可省点脚力。既有少帅伴行,我可省去操筏之力,静坐几个时辰,明晚我将与宁道奇决战于净院,看看谁是中土的第一人。”徐子陵和阴显鹤连夜攀越城墙离开汉中,往北疾走,深进秦岭支脉的山区,始深切体会到冰雪封合□实情况。
官道积雪深可及膝,凝冰结在树木枝处凝成晶莹的冰挂,风拂过时雪花飘落,另有一番情景。雪峰起伏,不见行人。
天空黑沉沉的厚云低压,大雪似会在任何一刻落下来。
阴显鹤回头瞥一眼留下长长的两行足印,道:“大明尊教的人死心不息来追赶我们,肯定不会追赶!”
徐子陵关心的问道:“你没受伤吗?”
阴显用道:“好多啦!仍有少许血气不畅的障碍,烈暇的功夫似乎比许开山更硬朗,真奇怪!”
徐子陵道:“因为许开山仍是内伤未愈,否则想脱身须多费一番工夫。真奇怪!”
阴显鹤讶道:“你的奇怪指那方面?”
徐子陵道:“当日在龙泉时,大明尊教的人对五采石不太重视,至少没尽全力去争夺,现在则像一切似的,令我感到奇怪。”
阴显鹤点头同意进:“除非他们不想再在中原,否则不该来惹你。”
徐子陵一震道:“我明白哩!”
阴显鹤奇道:“我这两句话竟对你有启发吗?”
徐子陵笑道:“正是如此,事实上他们正是不想在中原混,还要离开塞外,到一个他们能发扬大明等教的地方。不论塞外塞内,他们都是仇家遍地,只石之轩一个就足教他们提心吊胆,回教的菩萨更不肯放过他们。”
阴显鹤不解道:“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可去的?”
两人则越过一处山岭,沿官道斜坡往下走。
徐子陵道:“当然是大明等教的发源地波斯,只有在那里五采石最具价值和作用,他们只要编个动听的故事,把五采石物归原主,当可另有一番作为,否则就只剩坐以待毙的下场。”
阴显鹤欣然道:“子陵的推断合拍合理,我找不到任何可驳斥的破绽。”
又道:“若五采石既成他们唯一出路和重振成风的希望,他们定不肯放过我们。”
徐子陵道:“那就最好不过,显鹤不是要为安乐帮主寻一个公道吗?我们就在到长安前了结此事。”
阴显鹤皱眉道:“既然子陵有此心意,刚才为何不与他们周旋到底,见个真章。”
徐子陵道:“先前主动操纵在他们手上,你老哥又醉未醒,功力大打折扣,打下去吃亏的是我们。现在我们可蓄势以待,予他们来个迎头痛击,且可在战略上灵活变化,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阴显鹤失笑道:“难怪寇仲和徐子陵能名慑塞内外,与你们相处愈久,愈感到你们胆大包天,鬼神莫测种种别人难及之处。”
徐子陵道:“你的心情大有改善啊!”
阴显鹤点头道:“不知是否受到你的感染,我忽然对前景感到非常乐观。事实上你的处境不比我好多少,且是近似无法解开的死结,但你仍勇敢面对。我的问题比你简单,纪倩一是知道小纪的下落又或不知道,到长安后自会水落石出,若老天爷不肯让我兄妹重逢我只好认命,然后尽力助子陵化解中原这场大灾劫,希望可为小纪积点福德。”
徐子陵明白过来,令阴显鹤转趋积极的原因,是自己激起他的侠士心肠,找到人生的目标。
大感欣慰道:“放心吧!我有信心你可和令妹重聚的。咦!是什么香气?”
阴显鹤仰鼻嗅索,道:“唔!是很熟悉的气味!若我没有猜错,该是有人在前方烤狼肉。我曾在塞外吃过几次狼肉,肉味相当不错。”
两人转过峡道,前方远处官道旁灯火隐现,香气正是从那方传过来。
阴显鹤道:“是个驿站,想不到在此天寒地冻之时,仍有人留守。”
徐子陵道:“即使有人留守,该早上上床钻入被窝寻梦,怎会生火烧烤,且是恶狼之肉。”
阴显鹤笑道:“子陵的思虑远教小弟缜密,我们应笔直走过,还是进驿站分享两口。”徐子陵谈谈过:“过门是客,当然进去看看,显鹤兄意下如何?”
阴显鹤欣然道:“一切由子陵拿主意。”
两人谈谈笑笑,朝驿站走去。
雪纷从天而降,由流转富,整个山区陷进茫茫白雪。

第五十六卷 第五章 义释金刚

寇仲在筏尾摇橹,目光落在面向前方河道盘膝打坐,雄峙如山的宋缺背影,雪花落到他头上半尺许处,立即似被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牵引般,自然而然避过他飘飞一旁,没半团落在他身上。
大雪仍是铺天盖地的撒下来,木阀铺上数寸积雪。大大增加阀身的重量,累得寇仲要多次清理,在白茫茫的风雪里,伊水两岸变成模糊不清的轮廓,不论木筏如何在河面抛掷颠簸,宋缺仍坐得稳如泰山,不晃半下。
名震天下的天刀平放膝上,以双手轻握,令寇仲更感受到宋缺“舍刀之外,再无他物”的境界。
宋缺此战,实是吉凶难料。
寇仲曾分别和两人交过手,却完全设法分辨谁高谁低,他们均像深不可测的渊海,无从捉摸把握其深浅。
假若宁道奇败北,当然一切如旧进行,这场决战只是统一天下之路上的插曲;如宋缺落败身亡,那寇仲将没有任何退路,只能秉承宋缺的遗志,完成宋缺的梦想,义无反顾。
透过宋缺的说话更深入了解他与梵清惠的分歧后,他再没法弄清楚谁对谁错的问题。大家各自有其立场和见地,不但是思想之争,更是地域之争。
无独有偶,秦皇赢政结束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国势盛极一时,却仅传一代而亡;隋文帝杨坚令魏晋南北朝的乱局重归一统,也是经两代土崩瓦解。这样的巧合是历史的宿命?还是思想、文化差异下强要求同的必然后果?秦之后汉朝的长治久安,隋之后的中土会否享有同样的幸运?寇仲在宋缺的启发下,超越本身所处的时代。以鸟瞰的角度俯视古今治乱兴衰及其背后深层的原因,令他更深入地自省身在的处境。
木筏在他操纵下往北挺进,把宋缺送往决战的场地。
这不但是中土最轰动的一场生死对决,更是决定天下命运的关键性决战。
寇仲深切感受到无论战局结果如何,决战后的中原形势将永不会回复原先那样子。
驿馆内温暖如春,香气四溢,七个作商旅平民打扮的汉子围着临时堆砌起的火炉,烧烤一对狼腿,烟屑从两边破窗泄出,馆内空气并不呛闷。见徐子陵和阴显鹤这两个不速之客推门而入,只目光灼灼的朝他们打量。却没有招呼说话,顿使他们感到颇有一触即发杀气腾腾的紧张气氛。
徐阴两人跑惯江湖,见他们每人的随身行囊呈长形且放在探手可及的近处,均晓得内中藏的必是兵器,这七名壮汉不但是会家子,说不定更是专劫行旅杀人抢掠的盗贼。
徐子陵把门关上,置漫天风雪于门外,目光落在坐在烤炉旁面对大门一位年约二十六、八岁的壮汉身上,此人神态沉凝冷静,虽一脸风尘仍难掩其英气,显非一般拦路剪径的小贼,而是武功极高的高手。
他丝毫不让地迎上徐子陵的目光,亦露惊异神色。显示出高明的眼力。
其他人唯他马首是瞻,均以目光征询他的意向,待他发令。
徐子陵直觉感到他们非是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