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 >

第14章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第14章

小说: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恭恭敬敬走上前,稽首叩拜。然后垂手恭立于旁道:“敢问仙人什么是三一之道?”天皇真人愠怒道:“你既然已经登上天子之位,又何问三一之道,不是太贪得无厌吗?”黄帝从容作答:“生死在天,区区一己之命何足挂齿,但国无王就相互欺凌,我不是贪恋王位,只是为后人寻求传世之道,愿乞垂教。”天皇真人转怒为喜道:“既如此,听我道来,古时的圣人,动三辰而立咎景,封域以判帮,山川以分阳,寒暑以平岁,道执以卫众,变质以聚民,备械以防奸,军服以章等,都是法于天,而鞠其有形者也。所以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才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由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从俗以毓质,崇质以恢行,勒行以典礼,制礼以定情,厚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得,盛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黄帝顿开茅塞:“至道矣!至道矣!”

    从此,黄帝运用天皇真人的三一之道,治理天下,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使人各明其分,各安其位。又治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处处以仁义之心教化人,以智信之仪开导人,自己也身体力行,娶丑女嫫母明婚嫁以相媒;生活上禁重声、色、香、味、室,勤俭治国理家;垂衣裳,制冠冕,使民人有了文野之分;又推演阴阳五行,制定历法,使民人知寒暑昏朔。为之,天下井然。

    黄帝在位19年,有大臣说崆峒山的广成子达于至道,他听后就前往崆峒山求教。广成子着一件八卦道袍,左手挂一柄玉白拂手,右手拿一方羽扇,眉宇爽朗,骨骼清奇,超逸之气荡于眼眸。黄帝上前叩拜,谦恭地问广成子:“敢问至道的精髓是什么?我想用天地之精佐辅五谷,用五谷以养民人;我又想掌握阴阳之变,以统领众生,我该怎么办呢?”

    广成子答道:“你所想问的是物的质,你想要掌握的是物的残。自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不等聚集就风雨大作,草木不等枯黄就已凋谢,日月的光芒都黯淡了,你怎么配我给你讲至道呢?”黄帝羞愧而退,住着茅草屋,清心寡欲沐浴斋戒了三个月,悟出了道理。从此,他顺应自然,遵循天道万物的规律行事,治阴阳之事,循五行之气,播五谷,果然粮丰物茂,天下兴盛。

    黄帝辞别了广成子,到了赤水之北,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只见云蒸霞蔚,水天一色宛若蓬莱仙境一般,多日的烦闷一扫而光,几个人就在昆仑山上浴风作歌,兴尽方归。等下山了,黄帝忽然发现自己的那颗定风宝珠不见了,不由大惊,这可是北方部落首领定风避沙的宝物啊!黄帝忙派博学多才的知去寻找,知上上下下找了个遍,失望而归。黄帝派眼神最亮的离朱去寻找,这离朱据说比常人多长着一只天目,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在战争年代是黄帝不可多得的助手,只要有离朱在,敌方的部署不用侦察就能弄得清清楚楚。谁知离朱在昆仑山顶找遍了角角落落还是没能找到,无奈回来向黄帝交差。黄帝看离朱找不到,又派能言善辩的契诟去找,契诟虽然很善言辞,也最能用言语打动人,但问来问去没人见过这么一颗小小的黑珠子。黄帝没办法,只好派平时最粗心大意的象罔去找。象罔呢,是个名副其实的马大哈,做事最不细心,整天乐呵呵的,是个乐天派。象罔看众大臣都空手而归,自己大不了和他们一样,更加无所顾忌,一路上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潇潇洒洒,一个人更加尽兴。登上山顶,天也快黑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象罔索性席地而卧,昏昏睡去。第二天天大亮了才迷迷糊糊地爬起来,谁知那黑色的宝珠正在身边熠熠闪光呢!

    再说黄帝等了一夜象罔,见他没有回来,知道宝珠没希望了,反倒担心起象罔出什么事,正准备派人上山去找呢,象罔却浑身湿漉漉沾泥带草大咧咧地回来“完璧归赵”了。黄帝不禁感叹道:“奇哉!奇哉!名副其实的马大哈象罔竟然可以找到宝珠,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啊!”

    整理:何炳武刘杰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三十八节 黄帝南游记() 
黄帝所处的新石器时代,人民起初大多沿袭神农时代的生活,靠渔猎及采摘野果为食,由于渔猎工具简陋及渔猎技术不成熟,这种谋食方式很不稳定,有时几天也捉不到一只兔子,况且一个地方的野果、动物毕竟有限,人民常常遭受饥馁之苦。黄帝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心疼,就召集众臣商议解决的办法。众大臣有的说应该易地而居,有的说多派人手去打猎捕鱼,只有常先一声不吭,皱着眉头苦思,黄帝就问他:“爱卿为何沉默不语呢?”常先站起来向黄帝施了一礼这才说道:“臣的故乡有一种野生植物,叶茎具备,果实呈穗状,熟而去皮,光洁如玉,清香可食,每年可两三熟,那里的人们常采摘,以它为食,只是这种植物多生长在长年潮湿多水的地方,不知能不能在北方生长,故臣颇费思量,不敢贸然应答。”常先是南方人,黄帝早听说那里的人民多无果食之忧,现在听常先这么说非常高兴:“果若卿言,可以移栽,百姓何愁食不果腹哉?”

    第二天,黄帝就率着众大臣在常先的带领下到常先的故乡视察去了。果然,这里有大片大片的绿黄色植物,在秋风中似波浪翻滚,暖暖的阳光下送来阵阵成熟的谷香,摘一截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双手一搓,白色的果实,晶莹而饱满。仓颉给它取名叫“稻”,后来通过多次实验,善察地利的常先观察并总结出了培植稻谷的技术,把稻谷从南方移植到了中原地区,只是由于地理上的差异,北方的稻谷只能每年秋季成熟一次罢了。

    后来,黄帝在南方还发现了几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并总结出它们的培植经验,在北方也培育出了小麦等品种,把它们推广到全国各地,从此,开始了农耕的时代,人们再也不用为捕猎不到麋鹿而忍饥挨饿了。

    再后来,黄帝又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可以顺利地把谷物的皮舂掉。黄帝又教人民蒸谷为饭,烹米为粥,人们终于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粮食了,胃肠疾病大为减少,人民的寿命也得以延长。

    整理:何炳武刘杰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三十九节 黄帝中北游记() 
传说具茨山有位叫大隗的深明治理天下的道理,黄帝就让方明驾车,昌寓跟在车侧,张若、□明在马前领路,昆阍、滑稽断后,去拜访大隗。

    8匹神马腾云驾雾、风驰电掣一般日行千里,到了襄阳城郊外,7个人都迷失了方向,四野突然空荡荡的也无人可问,正在为难的时候,眼力极好的方明忽然指着远处的几个黑点说:“那不是有人在放牧吗?”等车马到了跟前,果见一个眉清目秀的童子正在悠闲地放马吃草,黄帝让方明勒住马上前去问:“你知道具茨山怎么走吗?”童子信然回答:“知道。”黄帝又问:“那么你知道大隗在哪里吗?”童子说:“当然知道。”黄帝不禁对众人低声惊叹道:“这个小童如此神奇,不仅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在哪里,可不是一般的人啊!”说着,就跳下马,上前谦恭地施了一礼:“那么您一定也知道治理天下的道理了,能否赐教呢?”只听童子朗然道:“治理天下就像我小时候游于六合之内,还得了眼病。一个长者给我说,‘你何不乘太阳之车到襄城之野游玩呢’,听了他的话我的病很快就好了,我就又游于六合之外。治理天下也是这样。”黄帝不明白童子说这话的意思,就又问道:“治理天下,并不像你的私事那样简单容易啊,虽然你那样说,我还是要请你告诉我治理天下的道理。”小童再三推辞,不愿回答。黄帝又诚恳地请求了多次,童子才说道:“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两样呢,不过也是去其害马而已。”黄帝一听大为折服,赶紧向其稽首道谢,其他众臣也都一一谢过,黄帝称童子是“天师”,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隗仙子。

    再说黄帝拜辞大隗仙子回到宫中后想起白泽神兽教他辨别忠奸而大隗仙子又让他去其害马,其实就是远小人、近贤臣的意思,便思量起众臣的贤愚忠奸来。想着想着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两条巨龙用嘴衔着一块白图在洛水边授他。醒来就召善解梦的天老祈梦。天老说:“河出龙图,洛出龟书,这是要纪录您一生的帝业,让您名垂青史啊!您整天思量着把天下治理得兴旺发达,我听说国家安定,国主好文,凤凰就来居留;国家乱离,国主好武,凤凰就会飞离。现在凤凰已经在东郭降临360日了,其鸣声中和如笙箫之乐,看来上天是要授您统帅万物之道啊!”

    黄帝就斋戒了7日,让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晨游于洹流,夕归于阴浦,走万里路才稍事休息一下,马不停蹄地向洛河赶去。

    且说这洹流,如沙尘一样,脚踩着就陷进去,深不可测;大风吹动沙尘如雾迷漫,中间隐隐有神龙鱼鳌飞翔,实在奇妙。其中有一种植物叫石蕖的,青色,叶坚而量轻,随风飞来飞去,覆在沙尘上如覆在波涛上;一根茎生着百片叶,千年才开一花,十分美丽。但是大风一起,流沙涌如同波澜非常可怕。要是没有定风珠,黄帝和众大臣还不知怎样呢,即使如此,仍弄得他们个个蓬头垢面。

    历尽艰辛过了阴蒲,这才到达洛水边,只见山川涌翠,洛水清清,黄帝忙让人杀五牲设祭坛,黄帝率众臣虔心跪拜了7天7夜,果见一只大鲈鱼分水而来。黄帝与天老及众臣忙迎上前去下拜,只见大鲈鱼周身笼罩着五彩光芒,口里噙着一块白兽皮,黄帝忙拜而受之。那白兽皮蓝底红字刻着“□□□□(dàndànhūnhūn音旦旦昏昏),棼棼雉雉(fénfénzhìzhì音汾汾治治),万物尽化”12个大字。

    黄帝受了“录图”与众大臣整天价研究琢磨,终于悟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勤政爱民、博爱万物的道理。后来,黄帝以仁义治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诸侯甘心归顺,国家太平人民富足,管辖起东到蟠木、西到流沙、南到交趾、北到幽陵的大片疆域。

    整理:何炳武刘杰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四十节 黄帝拜华盖童子() 
古传:华盖童子是一位生身于华阳、常在具茨山顶修德行道的老人,须发皆白,却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他曾获神芝宝物,终日修习练道,天长日久,功夫真实巧妙,竟练得童颜鹤发,故人称他“华盖童子”。

    华盖童子一贯关心黄帝统一中华之大业,经常指点黄帝化凶为吉,转危为安。黄帝统一中华大业之后,召集群臣,荐德举贤,庆功传经。集会开始,不少功臣老将都纷纷议论,这个说黄帝功德齐天,那个说黄帝爱民顺天,七言八语,都说黄帝有道,得民心,顺民意。这时黄帝说:“30年前,我在具茨山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人称华盖童子,他指点我说:‘要想完成大事业,必须做到为民造福,为民除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伟人要树起遇事多访贤多问道之德行。’几十年来我都牢记华盖老人的指点。咱们的大业成功,是与华盖老人的及时指点分不开的。”

    黄帝又说:“巨灵氏驯兽立了战功,应当庆他一大功。”巨灵氏说:“当年蚩尤兵将伪装兽身,打起仗来,对方兵将都很害怕,不少氏族常常打败仗。我们氏族人少,抵抗不了蚩尤势力,前来投奔黄帝。走到具茨山脚下,遇一位老丈,向他求问有熊氏族部落的情况,谈起求见黄帝结盟一事。我们谈到蚩尤兵将牛头兽身,伪装非常可怕时,老丈说:‘蚩尤兵将善于伪装,只有训练真兽,即可降服蚩尤的假象伪装。’老丈一句话提醒了我,以后我带人回到家乡,巧捉苦驯各种野兽。不少野兽经过训练,听从指挥,勇猛善战。这次在大战蚩尤中,百兽大显神能奇功,立了战功,这与老丈指点有关,庆功应有老丈的一份。后来得知那位老丈就是华盖童子。”

    当场大鸿等人提出:“在涿鹿战场上,玄女立了功,玄女三班武艺应当传经。”玄女听到有人要她传经,便情不自禁地说:“当初黄帝救了我生命,当我身体好后,父亲和我携带羊肉、鲜果,到轩辕丘拜谢黄帝恩德。走到具茨山后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据说,他就是具茨山上经常助人为乐、常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华盖老人。父亲向老人述说了黄帝救我大难不死的经过,我们前往拜谢黄帝。这时老人听后大笑一声说:‘你们能找到黄帝吗?他四处访贤,八方问道,南征北战,哪能坐在家中,等你酬谢。’我爹听后不肯回去。白发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