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青少年最想去的100个地方 >

第2章

青少年最想去的100个地方-第2章

小说: 青少年最想去的100个地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千里,因此它通常被叫做“万里长城”。城墙最高处将近十米。

    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帝国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封建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相隔数米先立起两道平行的城墙,中间用土填满、夯实。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烽火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则修建更加复杂的城关或城楼。

    但事实上,统治阶级自视为宏伟严密的防御体系的长城,并没有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将长城全线分为“九边十一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连,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有人说历史一向都有两部,比如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一部。蜿蜒的长城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工程可谓宏伟。仅靠人工,要把巨大的石块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再垒成超过万里的城墙,其中有多少血泪故事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即便长城不是想像中的那般有英雄气概,起码也有几分悲壮的意味在其中。

    登上长城,看着莽莽群山,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都爱登高怀古。有了俯瞰的角度,才会有思考的余地。更何况脚下踩着千年的古城砖,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年岁陡然增加了许多,平添几分对历史的回顾。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会突然有某种归宿感。毕竟自己身处的不仅仅是一段城墙,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不管它是建筑的历史也罢,军事的历史也罢,抑或是惧怕的历史和失败的历史,总之从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只要登上长城,这些远古的回忆似乎就都在刹那间被唤醒。想到的感受的一切碰撞融合,最后交汇而成的不过是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

    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

    位于北京怀柔县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共有敌台22座。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景色怡人。

    司马台长城

    位于北京密云县内,由戚继光督建,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共有敌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04 秦兵马俑 埋藏在地下的军队() 
1974年的春天,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的八百里秦川。一天,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陕西省西杨村的杨全义等6个青壮年农民在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的带领下挖井抗旱,他们中的杨新满和杨志发无意中挖到几片其貌不扬的陶片,正是这几片其貌不扬的陶片揭开了一个沉寂两千多年的天大秘密,这就是世界上最宏伟、最神秘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的陪葬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前后共发掘3个,总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全都是土木建筑的俑坑。坑的四壁均有斜坡门道,坑内有不同造型的陶俑、陶马、木战车、宝剑、吴钩、弩机、箭镞、铜刀等7000余件。陶俑、陶马,真人真马大小,战车兵器均为实战所用,整个场面布局是按照当时的军阵编组排列的。论兵种有步兵、骑兵、车兵、弩兵、仪仗兵;讲战阵有长方形阵、曲形军阵、弩兵阵、仪卫性阵。总之,这是一个兵种齐全、编组完整实用的军阵缩影。其中一号坑是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此阵坐西朝东,前锋三列南北向横队,每列68人,总计204人。步兵俑神态各异,轻装,背负盛箭器,手拿弓弩。接着是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38路纵队,这是战阵的主体部分。在俑坑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南、面北的东西向横队,在俑坑的四端有3列南北向横队,其中2列面东,最后1列面西,这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部队。二号坑是一个由4小阵勾连组成的曲形阵。此阵前角是由334个弩兵组成的方阵,此阵特点是强弩居于四旁,中间布以弓箭手,弓弩轮番射击,矢发不绝,使敌人无法迫近,大大增强了战斗力。三号坑是仪卫性阵,内有战车1乘,卫兵俑64件,呈仪卫式队列。在南边长廊、甬道和前后室内,有陶俑42件,北边的厢房内有陶俑22件,面均相对,呈夹道形排列。陶俑手中不持弓弩、戈、矛等进攻性武器,而持仪卫性武器。这说明此阵是整个军阵中担任警卫任务的仪仗队,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逼真的造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你亲自去坑边观赏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俑形似“百戏”艺人身份陪葬地下侍奉秦始皇,形态万千,动作细腻,惟妙惟肖,显示出秦代雕塑大师塑造技艺的精湛和写实风格的突现。

    尽管秦兵马俑坑经历了2200多年沧桑岁月,中途曾遭焚烧破坏、黄土掩埋而变得残缺不全,但庞大的整体建筑结构仍可窥见当年的宏伟壮观。无论是俑坑的建筑、秦俑的种类、秦俑的军阵,还是秦俑的制作过程、秦代的艺术、秦代的兵器、秦代的服饰等都可以窥其大略,得悉许多奥秘。它的发现,无声地打开了一扇了解秦代历史的窗口,这里面盛着的是一代帝王的理想,让天下人去解读。

    20世纪最为壮观的考古发掘的帷幕就是在秦兵马俑坑拉开的,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它。尽管秦俑坑的发掘工作尚未完结,但不久的将来,待陶俑、陶马全部出土,抖落满身历史的尘埃,浩浩荡荡,威风凛凛,那将是一幅多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情景啊!

05 亚历山大灯塔 地中海的启明星() 
远在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灯塔的名气远远超过了金字塔,人们一提到埃及,首先想到的是雄伟神奇的灯塔,而不是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亚历山大灯塔大约建于公元前270年。从灯塔建成火炬点燃,直到641年阿拉伯*大军征服埃及,火焰才熄灭。它日夜不熄地燃烧了近千年,这是人类历史上火焰灯塔所未有过的。1375年,亚历山大灯塔在一次大地震中被震坍,至今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关于亚历山大灯塔修建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兴匆匆地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

    这是一件震动埃及朝野上下的悲剧,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为此下令在最大的港口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传说归传说,亚历山大灯塔的修建与当时亚历山大城的贸易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亚历山大,曾作为埃及的首都,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之一,是地中海东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一座国际转运港。频繁的贸易往来,各国商船云集大港,迫切需要有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夜间进进出出。于是,标志古埃及人聪明才智的世界伟大奇迹——亚历山大灯塔,便应运而生了。

    这座灯塔建在亚历山大城海滨外1公里多的法罗斯岛上,故以“法罗斯”定名。实际上,这座高大壮观的灯塔并非真在岛上,而是建在距该岛还有7米的一个大礁上。石礁随海潮的起落而时隐时现,使整个灯塔建筑长年经受着海浪的拍打冲刷,好似在大海中拔起一座冲天大厦。塔上有一盏形体巨大、光芒四射、长年不熄的灯塔火炬。

    雄伟的灯塔,由古希腊著名的建筑师索斯特拉特设计,总面积930平方米。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铅水弥合。塔柱、塔基为花岗岩石料,并用玻璃片充填。据说,经当时科学家和建筑学家试验鉴定,玻璃最耐海水腐蚀。而这件浩大的工程,据说整整花去了20年时间。

    灯塔高135米,相当于现代40层的高楼,接近埃及人引以为豪的吉萨大金字塔的高度。灯塔共分三部分:一层塔基,三层向上缩减的塔身,一个塔尖。

    方形塔基14米高,实质上是覆盖在大岩礁上的一座三四层高的大楼。在塔基正中拔起的下层塔身有71米高,同样为方形,上端四角各有一尊《波赛顿之子吹海螺》的青铜铸像,朝向四个不同的方向,用以表示风向和方位。中层塔身又缩成细柱形,9米高。在中层塔身的八角方位上立起八根石柱,共同支起一个圆形塔顶。这个洋葱头形的圆塔顶,成了后来*清真寺建筑的重要参考借鉴物。上层塔身之上是一圆形塔顶,其中一个巨大的火炬不分昼夜地冒着火焰。塔顶之上铸着一尊高约7米的海神波赛顿的青铜立像,为这座建筑增添了神话与艺术的风采。

    灯塔的沧桑

    700年,亚历山大发生地震,灯室和波赛顿立像塌毁。关于此事,传说东罗马帝国一位皇帝企图攻打亚历山大,但惧于其船队被灯塔照见,于是派人向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进言,谎称塔底藏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遗物和珍宝。哈里发中计,下令拆塔,但在黎民百姓的强烈反对下,拆到灯室时便停止。880年,灯塔修复。1100年,灯塔再次遭强烈地震,仅残存下面第一部分,灯塔失去了往日的作用,成了一座瞭望台,在台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1301年和1375年两次地震,塔全毁。

06 敦煌 东方艺术宝库() 
冯骥才说:“面对敦煌文明,任何一个学者都会感到它的浩大无边,也会感到每一个具体学科的深不见底!就像一个世界那样,敦煌充满了未知的空白和无穷的神秘,对于它,我们已知的永远是远远小于未知……”

    在人类绚丽多彩、异彩纷呈的历史创造中,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文化、*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曾经在一个地方迷人地交汇过,并被最灿烂地表现出来,她,就是中国的文化圣地敦煌地区。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

    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敦煌的种种,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有人说,没有到过敦煌,就等于没有跋涉过丝绸之路。没有到过莫高窟,也等于没有到过敦煌。这足以说明了敦煌莫高窟的举足轻重。莫高窟是敦煌的骄傲,大凡去敦煌的人,都是奔莫高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