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青少年最想去的100个地方 >

第11章

青少年最想去的100个地方-第11章

小说: 青少年最想去的100个地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

    杭州十景

    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柳浪闻莺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

    杭州龙井茶

    中国是最早把茶叶当饮品的国家,光是有文字记载的,便已有4000多年历史。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更是大盛,而龙井茶一直到宋代才大大出名,这要归功于北宋僧人辩才。他晚年居于龙井寿圣院,在狮峰山顶辟园种茶,发觉此地所产的茶叶胜于他处,于是便制起茶来。而苏东坡是辩才的老友,他在杭州当官期间,一有空闲,就上山探望辩才,辩才便以龙井招待,大家喝茶聊天,谈茶论道,兴高采烈。从此之后,龙井茶才渐渐为人所识。清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曾在龙井饮茶,“啜之淡然似无味,饮后有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乾隆认为“无味之味,乃是至味”。便下旨将龙井王氏茶园18棵茶树封为“御茶”,所产之茶叶进贡给皇上。乾隆皇帝品题后,龙井茶更是身价百倍,成为中国“四大名茶”之一。

    当然,杭州龙井茶这样出名,与生长茶叶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从杭州龙井向南,到狮峰以及九溪十八涧,这一带山区北高南低,温暖向阳,茶园正好承受滋润茶树的南风,给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31 苏州 园林的灵秀之美() 
苏州园林甲天下,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的古迹。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千百年来,姑苏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姑苏文化是华夏文明在江南水乡孕育的独秀一枝,她筛滤了华夏文化阳刚、粗犷的因子,较多地继承、弘扬了阴柔细腻的一面。姑苏文化体现在婉转清丽、悠扬舒缓的昆曲、苏剧、评弹旋律中,体现在古拙清新、淡雅秀丽的吴门画派作品里。姑苏文化讲究自然随和的形态,曲折柔和的线条;追求淡泊深远的意蕴,含蓄隽永的美感。

    苏州是园林之城,有大小园林100余座。别具一格的古典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以来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融建筑、园艺、雕刻、绘画、诗文、工艺美术于一体。苏州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园林造景多抒发了主人的情感,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形成的,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拙政园

    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苏绣

    苏绣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苏绣的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有绣片、册面、屏条、屏风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地创造了双面绣,其代表作是“双面猫”。

32 大理 彩云之南的风花雪月() 
一般人对于大理,可能是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些大略的认识。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白、彝各族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500多年,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给大理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大理还是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

    大理风光甲天下。徜徉于大理的水色天光之中,可逐一领略大理先民留下的财富:境内古城巍峨,古塔林立,古壁画随处可见。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美不胜收:小院流芳,欣荣遍野,群峰叠翠,秀木干云。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这里留下过他的足迹;明代名士杨升庵也曾漫游大理;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多次来到大理,并真实的描绘了大理的山川风物;就连著名画家徐悲鸿也在大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画卷。

    大理最著名的就是“风花雪月”四大景观。大理的上关(地名,下关亦同)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鲜花铺地,姹紫嫣红,人称“上关花”;下关则是一个山口,清风徐来,舒爽惬意,人称“下关风”;雄伟壮丽的点苍山横亘大理境内,山顶白雪皑皑,银妆素裹,人称“苍山雪”;洱海风光秀美,每到月夜,水色如天,月光似水,人称“洱海月”。大理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

    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横批“风花雪月”,这就是这个著名成语的来历。

    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即崇圣寺三塔,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珍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三塔的主塔高69。13米,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的16级大砖塔,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和主塔鼎立的南北两塔,均为10层密檐式八角形砖塔,各高42。19米,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即当时的大理国开朝之后。三塔虽各具风格,但浑然一体,气势雄伟,不仅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而且还把秀美迷人的苍洱风光点缀得更加壮丽。

    蝴蝶泉

    因电影《五朵金花》而名噪天下的蝴蝶泉在大理市周城村北、苍山云弄峰下的神摩山麓。

    蝴蝶泉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为一圆形泉池,占地约50平方米左右,泉水清澈,泉底铺着鹅卵石,水从白沙中涌出,不时冒着气泡。泉池四周用大理石栏杆围护,西部泉壁上方的三块大理石上,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泉池周围古木参天,浓荫匝地,约有数百亩,林园中修建了蝴蝶馆、八角亭、大月牙池、咏蝶碑、徐霞客石雕像、望海亭、山门等旅游景点的新建筑物。

    在泉池西北角的池边有一棵苍劲的夜合欢古树,枝叶婆娑,树荫遮天蔽日,这就是蝴蝶树,每年农历四月间开花,花形如蝴蝶,故名。开花时,释放出花蜜,招来成群结队的各种彩蝶,它们首尾相接,一串串从树梢直下坠到泉面,成为蝴蝶奇观。

    蝴蝶泉原名无底潭,相传有一对名叫雯姑和霞郎的青年男女相爱,被世袭领主榆王抢婚而被迫双双跳入无底潭而死,随后他们化为一对彩蝶从潭中飞出,此后人们就把无底潭叫作蝴蝶泉。并将这对情人殉情的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蝴蝶会。

    于是每年的这一天,附近的白族男女群众都要到此赶会,唱调子、弹三弦、观看彩蝶,热闹一天。

    白族三道茶

    白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第一道茶,称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大理雕梅

    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物食品。据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

    制作工艺是以盐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再用刻刀在梅肉上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处挤出梅核,中空如缕,轻轻压扁成菊花状、锯齿形的梅饼,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去梅子酸味,然后放入砂粮糖、蜂蜜浸渍数月,待梅饼呈金黄色时就可从瓶坛中取出食用。

    雕梅食味清香、清脆、酸中带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开胃提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葡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食品。雕梅既是大理地区的一种美食,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艺品。

    洱源县素有“梅子之乡”的美誉,当地白族姑娘大都从小就学制作雕梅,因此这项手艺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

33 丽江古城 高原的姑苏() 
每个去过丽江的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丽江,没有去过丽江的人也会在心目中想像着丽江,但任何人心目中的丽江都是局部的。丽江所包容的多变的地理、丰富的人文和绚丽的民族文化都会让你用一生去回忆。而最让人眷恋的当属滚滚金沙江畔、皑皑玉龙雪山脚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组成,其主体部分是大研古镇。

    丽江古城海拔2416米,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大多数古代城池不同,丽江古城不筑城墙。据说,丽江当时的统治者姓木,他认为,若筑城墙,木字加框便成了“困”字,所以忌讳围墙。古城以其独特的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丽江古城的总体格局,北以玉龙雪山为依托,南以文笔山为屏障,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要居民居住的古老城镇,以道教的八卦图形构成四方街为文艺及商贸中心,以新华街、新义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五条主街道为脉络,向四周延伸形成许多条小巷。勤劳朴实的纳西人居住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一至二层的土木结构房屋中,“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一年忙得只有在大年初一才睡一天懒觉。

    丽江古城的房屋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邻族的精华,而形成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纳西族的布局、汉族的砖瓦、藏族的绘画、白族的雕刻四个民族的特点,被誉为“民居的博物馆”。在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灵装饰在古朴的六合门、窗上,使之有了鲜活的生命,纳西语称“四季博古”,汉语为“福包四季”之意。

    古城倚玉龙雪山雪水、黑龙潭潺潺清泉而建,依山傍势,环绕古城的三大水系从玉龙桥穿街过巷,入院穿墙,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江南景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的姑苏”,既有山城之容,又有水城之貌。水是古城的灵魂,建筑就是古城的肌肤,而密布古城大大小小的354座古石桥、木石桥,又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从而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