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校花的武术高手 >

第18章

校花的武术高手-第18章

小说: 校花的武术高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海城闷哼道:“哪来那么多废话!王师傅,给我好好教训一下这小子!”

    王洪朗没有出手,而是扭头对他说:“那枚金镖呢?”

    杨海城一愣,随后干笑道:“等您办完了这小子,立马奉上。”

    王洪朗点点头。

    金镖原名“斤镖”,是晚清和民国的北方镖师的常备器械。

    这种镖重达一斤,施展起来极为费力,显然不是实战用途的利器。

    镖师走镖是为了营生,并不想到处结仇怨,所以配备这种斤镖,主要是为了显示过人的腕力功力,震慑想要劫镖的人。

    佛汉通臂门的创始人鞏老先生在进入国术馆之前曾在舅舅处做过镖头,所以这金镖的习俗被后人沿用了下来,作为本门的信物。

    三战时,佛汉通臂门曾受过兵灾,全赖杨家先祖的庇护才得以逃过一劫,所以当年的掌门赠了杨家先祖七枚金镖,一旦杨家后人有事,只要出示这七枚金镖,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本门弟子也会全力以赴帮忙。

    杨家在三战后之所以能在余航市立足,除了家族的根基以外,佛汉通臂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之后的上百年光景里,杨家用掉了其中的六枚,而佛汉通臂门弟子也都信守承诺,只是这杨家子弟一代不如一代。

    杨海城的爷爷年轻时为了一个风尘女子跟人争风吃醋,用掉了一枚,到了杨海城这一代竟然为了学生打架这么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动用金镖,简直拿它当成了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儿。

    王洪朗当时有些哭笑不得,心里却很悲凉。不过,只要完成了这一桩事,以后佛汉通臂门也就不用受杨家子弟的胁迫了,于门派来说也算是好事一桩。

    杨海城哪里知道这些事,只是小时候听父亲说起过金镖的事,然后趁他不注意偷了来要挟佛汉通臂门的高手就范。

    在他眼里,打倒凌云捡回面子已经是天大的事情了。

    陈发秋虽然不练武,但也耳濡目染,知道佛汉通臂门的厉害,当下提醒和尚哥,要他小心。

    凌云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不要担心,随后上前三步,问:“王师傅,您说,怎么个打法?”

    “兵器。只分高下,不决生死。”王洪朗拍了拍肩膀上背着的一个长布包。

    凌云不再多说,拿出潜龙剑,淡淡道:“请了。”

    “好剑,好法。”王洪朗赞了一句。

    传统短兵之中以剑最为难练,有“月棍年刀一辈子剑”的说法。

    练剑和练刀不同。

    刀的形制符合人体力学,容易上手,得法之后施展起来不算艰难,而练剑之前要先练握剑之法,等精熟贯通之后方能开始练习剑法。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凌云从拿柄、出剑到转腕持定,瞬息之间连变三种不同的握剑方式,不仅速度快极,更完全符合剑理,是个真正的用剑高手。

    杨海城等人却背上冷汗直冒,暗忖这和尚哥竟然揣着凶器上学,幸好之前那几次没用出来,否则自己这帮人还有小命在吗?

    “王师傅,请亮兵器吧。”凌云左手握剑,随右手一起提至胸前,手心外翻。

    这是古法礼节,以示光明正大,没有藏着暗器,也是武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王洪朗解下背袋,从里面取出一件细长之物。

    仔细一瞧,竟然是一柄双手刀!

    杨海城想起了佛汉通臂门的上乘兵器“矛刀”,但是寻常矛刀不过一米四长,最多一米六,否则在施展撩洗等技法时会不小心拖到地面,而眼前这柄矛刀似乎有两米长,光那柄就得有五十公分。

    之前还以为布袋里的不是棍就是花枪,没想到竟然是尺寸如此夸张的矛刀。

    古代东瀛国曾有长达两米的野太刀,然而却大都是在战场上吓唬人的,并未见到相关技法传承下来,而华国的矛刀技最初也是源于东瀛某古流剑法,后来几经改良,却也没能达到如此长度。

    难道,这王师傅是个名不副实的西贝货?就刚才那一身杀气,也不像啊!

    不仅是他,仓库里的所有人都好奇地盯着王洪朗,想看看他怎么把这柄两米长的刀给拔出鞘来。

    王洪朗没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是左手反持矛刀,来到凌云面前五步处站定:“开始吧。”

    他体格强壮,份量自然不轻,可那几步走起来却轻如鸿毛,给人予踏雪无痕的错觉。

    凌云没有出剑,而是讶然:“你的刀还没出鞘。”

    王洪朗道:“本门矛刀自有独到的出刀法,你不用理会,只管小心便是。”

    凌云闻言凛然,不再多说,摆了个起手式,剑尖直指对方。

第33章 小指和肘底的奥妙() 
王洪朗双脚前后一分,膝盖微屈,右手轻抚在刀鞘上。

    凌云猛的朝前疾出,三个纵步瞬间掠过五米远的距离,闪电一剑朝前刺出。

    剑光很寒,就连远在四周墙角落里的学生们都隐约感受到了来自剑上的杀气。

    王洪朗身在场中,凝神屏息,宛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般巍然不动。

    对敌应战时,心法大于招法。

    谁的心先乱,胆就寒了;胆一寒,小腿肚子就发软发麻,接下来也就不用打了。

    王洪朗是高手中的高手,遇到强敌时只有兴奋。

    当剑尖离自己不到两米时,他右手猛的往后一捋,一米半长的刀鞘竟然脱离了刀身,朝后飞射而出。

    凌云眼角闪过一丝惊诧,如此的拔刀术还是头一回见到。

    然而对于这种尺寸超常的刀剑,恐怕也只有这种不同寻常的拔刀术了。

    刀身一露白,王洪朗那原本淡定的眼神瞬间被浓烈的杀气所笼罩。

    他右手闪电搭回刀柄的尾端,拧腰疾步,一米半长的锋刃向前平平削出一勾弯月。

    凌云的身子已在刀锋的范围内,想要偏闪已然不及,而且在别人眼中,他好像自己主动送上门去挨宰。

    杨海城一脸兴奋,心道这小子完了!不过,内心还是慌乱的,怕王洪朗一个不留神真把凌云给宰了,那事情可就闹大了。至于陈发秋,几乎失声喊了出来。

    千钧一发之际,凌云身子蓦地一沉,将一股往下的力强加在双足前掌上,同时借力纵跃而起。

    他是童子练功,练出来的纵跃术远比那些成年后再修炼轻功的人精湛地多,所以能在这么急速的奔跑中跟刹车似的说停就停。

    刷!

    刀芒贴着脚底擦过,削去了一些鞋底橡胶碎屑。

    虽说是向上纵跃起,但只是卸去了一部分前冲的力道,剩下的前冲力以惯性带着凌云向前向上,腾临至王洪朗的头顶上方,一剑刺下。

    兵器比试不像拳脚功夫,可以留手,可以点到为止,这是瞬息之间的生死争斗。

    王洪朗在之前说的轻松,是比高下,不决生死,可凌云明白这和生死决斗没有什么区别,唯有全力以赴了。

    王洪朗不顾来自头顶的那一剑,不等刀势变老,拧腰转势,变成斜劈而上,赫然是同归于尽的招法。

    矛刀比潜龙剑长了近一倍,若真是硬拼,吃亏的还是凌云。

    他面色微变,半空中转换剑路,轻轻搭在刀身前端,施展出“粘”字诀,身子竟似违反物理规律似的往一侧飘落,堪堪避开了刀锋。

    王洪朗心头震撼,寻常武者施展不出这种功夫,这小子竟会道功!

    他只听说过合一门的镇山兵器是灵虚剑法,并不清楚其中的来历渊源。

    这灵虚剑法取法于世界百家剑术,其中以三百六十五路贾式青萍剑和明代毕坤的《浑元剑经》为底子。

    贾氏青萍剑招法精妙,浑元剑经虽然缺失了攻防技法那部分,但是含有普通剑法中不具备的上乘道功。

    几百年前,世界科技刚刚蓬勃发展,对于人体奥妙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直到“三脑”(头脑,胸脑,腹脑)理论的发展成熟乃至运用之后,才明白华国道家昔日所讲的三尸和上中下三田理论并非空穴来风和胡诌。

    道门修炼之法也由此被剖析分解,为世人所认可。

    不过,这些修炼之法仍旧掌握在少数空门手中,并未普及传世。

    王洪朗没想到眼前少年不过十七八岁,却已练至道功境界,心中的震惊非同小可,同时也为能遇到如此对手而振奋不已。

    他不等凌云前脚落地,顺势一刀撩出。

    武术是毫厘之争,等刀尖接近时凌云刚好前脚落地,他以单足支地弹跳,勉强避过这夺命的一刀,而后反手一剑刺出。

    刷!

    一片布料从凌云的左袖上滑落。

    他退至三步外方才站定,不禁咋舌。

    能将一柄如此沉重冗长的矛刀施展地如同竹片一般,这份功力足以惊世骇俗。

    王洪朗一瞥左袖上那个被剑刺穿的破洞,心头也是暗赞。

    惺惺相惜间,两人再度逼近。

    刀光剑影中金属交击声不绝于耳,杨海城等人眼睛都已经看花了,心底的震骇一刻比一刻大。

    他没想到区区一个转校生,武功竟然高到如此地步,万一王洪朗收拾不了他,那么自己岂不是要遭殃了……

    一想到这里,连忙从佛祖一路念到了耶稣,连太上老君都没放过,只求保佑凌云挨顿胖揍。

    凌云使出十二套组合剑招,却奈何不了对方半分,而王洪朗使了三十多招矛刀,也占不得丝毫便宜。

    情急之下,他剑招一挫,收敛了阳刚劲力,转而通过肘底在剑身上凝聚起一股阴柔之劲,自下而上偏身斜挑王洪朗的小腹。

    王洪朗一刀拨开来剑,讶然道:“你还会武当派的剑法?”

    用剑的诀窍在于运腕,运腕的奥妙在于小指和肘底。小指锻炼得法,肘底便有了劲,两者连同,腕便真正活了。

    两百多年前,一般武校和场馆以套路为主,很少教实战用法,能明白和传授这层道理的大部分是宗门或家传武学,武校和场馆教不了。

    寻常左手剑诀是直起中食二指,用起来比较顺溜,而青萍剑法却是直起中指和无名指,初用起来十分别扭。

    很多外人因此只道这是当年洪门或天地会等组织的手势暗号,毕竟青萍剑最早藏于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后来出于反清复明的需要才流传于世,殊不知这也是一门练功之法。

    到了晚明,拳种分了内外两家,所谓的内家拳里就有这一门练小指的功法。

    武当剑法分上、中、下三乘,每一乘有三派,总共九派,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消磨,大都已失传或因故隐匿,流传演变至今,最为著名的剑法仅余三丰、松溪、丹剑三派。

    武当属全真,天师府属正一,两者虽然派别有异,但都是黄老一脉,传下来的剑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手对战,一旦搭上对方兵刃,便能听出其中的劲路。

    王洪朗精研各派短兵,知道小指与肘底的奥妙,却不清楚道门之间的脉络,所以先入为主地认为凌云使得是武当剑法。

    俗话说,兵不厌诈。

    面对实力如此强悍的高手,凌云将错就错,以剑代刀搂头劈去,灵动轻盈的身法变得凝重稳健,正是几天前的晚上在搏杀中从杀手“飞鹰”管风处学来的松溪夜行刀,随后又掺了一招该派的白虹剑法。

    他生性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再加上当时为了防止再碰上管风时被打个措手不及,所以事后上网翻阅了一下松溪派武功,被其中的白虹剑法所吸引。虽然网上的剑谱没有标出关键用法和奥妙,但都是人练人用的东西,当下被同样擅长使剑的凌云掌握了不少。

第34章 一下不扎是傻瓜() 
王洪朗越看越觉得有趣,也不抢快,而是偏身提刀右架,封闭了剑的进势。

    虽然武术是快打慢,但老话说的好:剑走疾,刀走缓。

    明清以来的单刀通常比单手剑厚重许多,更何况双手拿握的矛刀。在同样的水平下,矛刀要跟剑抢时间有些困难,但又不能慢了,所以高明的刀手会利用前后手之间的杠杆原理和小巧腾挪的身法缩短刀路,变被动为主动。

    然而,凌云并非寻常剑术高手,早已预判到对手的变化,当剑身还没搭上刀刃时,就已经转势往后封拉,退步避刀的瞬间将左半个身子暴露。

    王洪朗不待对方剑招变老,刀身跟着身法走,身法跟着步子走,往凌云的面门疾扎而出。

    凌云偏身一闪,王洪朗如跗骨之蛆,从不同的角度连环扎了三刀,名为“三刺东洋”,刀刀都差点扎中凌云的要害。

    他起先一怔,这刀法怎么还使成了枪法?随即便恍然,不由得更为佩服。

    刀剑类短兵的核心技法是“击”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