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铁血山河志 >

第120章

铁血山河志-第120章

小说: 铁血山河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大和尚只顾吃放,丝毫没有在意周围的人群。

    这大和尚一定认识这伙人,看情形,他们之间,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曹继武正在思索之时,忽然暗地里挨了一脚。

    原来是金月生暗中使坏,他不住地使眼色。曹继武这才回过神来,仔细打量面前的和尚,突然感觉他似曾相识。

    这大和尚夹着筷子的双手,老茧纵横,犹如铁块上突满钢筋。他的眼神虽然柔和,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功力。双颊咀嚼时,颤动的脸面不是很自然。仔细辨认之下,原来他戴了一张牛脬假面具。

    曹继武心中吃惊:真没想到,这大和尚原来就是禅照大师!

    想必一进店,他就已经发现了兄弟二人。然而这大和尚只顾吃饭,好像根本没在意曹继武。看来他并不想暴露身份,兄弟二人对视一眼,立即闷头吃饭,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曹继武刚咽了一口鸡肉,大和尚风卷残云,早把素饭吃了的一干二净,曹继武大叫一声壮哉,忙叫小二继续上素饭。

    这时门外,又走进一个大和尚。他不偏不倚,径直到了曹继武面前,打了稽首,操了一口浓浓的中原口音:“阿弥陀佛,既然壮士如此好客,可否有俺贫僧一口饭吃?”

    这个大和尚,腰挎一把三尺戒刀,身长七尺七,穿一袭黑栅格披风袈裟,生的浓眉大眼,熊肩虎背,浑身散发着使不完的力气。脑门上的九个香疤,说明他在佛中的地位不低。

    这和尚不请自来,看来找上兄弟二人了。金月生摸了摸鼻子,一脸笑嘻嘻:“你这中原的和尚,跑来浙南干什么?”

    那和尚笑了:“释家弟子,四海为家,早已跳出红尘之外。又何来中原浙南之说?”

    金月生斜了眼睛,瞅着大和尚:“嘴巴倒是挺油,身上带着家伙事,恐怕不是念经、这么简单的事吧?”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嘛,听说这里来了两个小鬼。贫僧奉佛祖之命,特来捉妖降魔。”

    大和尚也对着金月生一脸的笑嘻嘻。本来是调侃别人的能手,如今却被反调侃了,金月生顿时不乐意了。

    金日乐的事,还没有消息,哪有功夫闲扯淡?曹继武制止了金月生,忙叫小二再上一份素饭。这黑衣大和尚谢了一声,也不客气,直接坐在了金月生对面。

    两个大和尚不经意间对视一眼,皆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看这情形,他俩好像认识。金月生正要求证,门外突然闪进来一条大汉。

    这大汉四十上下,腰挎一把腰刀,身长七尺八,头戴一定破苇叶笠,身穿一身麻布青衫,生的细眉凤眼,满脸红彤,肩阔臂展,异常的雄健。

    他进来之后,更是不客气,麻利地抽了条凳子,把着桌子一角,直接坐了下来。

    金月生有点不高兴:“你这个犊子,怎么招呼也不打?”

    听了金月生的糙话,那汉子自然也很生气,回敬道:“你这瓜娃子,怎么和大叔说话的?我师兄在此,还用打招呼?”

    原来这汉子是关中人,他眼神之中,透着一股刚猛的气势,武功和黑衣大和尚应该是一路的。

    金月生却故意问禅照:“大师,你认识他吗?”

    禅照摇头笑了:“嘴上无德的人,贫僧怎么会认识?”

    中年汉子叫了酒肉,冲禅照一脸坏笑:“大肚能容,容天下之事。你这个卢家马(驢),修佛修到东天去了!”

    话语都说的这么俏皮,这三个人,一定认识。

    金月生悄悄对曹继武附耳道:“一个山西冒牌乞丐,一个河南叫花子,再加上一个关中瓜皮,大老远跑到这里来,一定不会干什么好事!”

    曹继武扑哧笑了。两个大和尚和中年汉子,武功高强,耳力自然也是惊人。

    黑衣大和尚念了一声佛号:“有德之人洁身自好,嘴上自然”

    他话还没说完,中年汉子唾了一口:“瞧师兄你这嘴脸,念经都念傻球,什么有德之人,明明是两个瓜皮!”

    黑衣和尚哈哈大笑:“人家还有一饭之恩呢。受人手短,吃人嘴短,自然就成了和尚心中的有德之人,不过平常是不是那回事,和尚就不知道了!”

    金月生觉得有意思,待要开口调侃,却挨了曹继武一脚:“还有正事要做呢,扯什么蛋?”

    这金月生不来捣蛋,中年汉子也懒得搭理他。于是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各吃各的。两个大和尚,饭量都是惊人,曹继武连叫小二上素饭。

    过了一会儿,金月生吃了个饱,伸了个懒腰,拍了拍肚皮。眼见中年汉子吃的香,想起了他刚才骂自己瓜皮,金月生眼珠子一转悠,顿时来了坏主意。

    为了充分体现语言天赋,金月生故意学着高进的口音,对着黑衣和尚,眼睛却斜瞄着中年汉子:“二锤子的柳娃子,挨球货的棒老二,崩锅!”

    关中话,柳娃子就是小偷,棒老二就是强盗,崩锅就是滚蛋。

    高进也是关中人,金月生偷了他不少糙话。少年老腔,极为的滑稽。再加上面容丰富的坏笑,把两个大和尚逗得直乐。

    这指桑骂槐的伎俩,聪明人如何不识的?

    “挨球的瓜怂,说谁呢?”

    中年汉子骂了一句,立即抽刀就砍。禅照伸出铁手,一把抓住刀背,摇头笑道:“王郎,你久在少室山,一点佛心也没修来,岂不让人耻笑?”

    黑衣和尚也笑:“师弟,稍安勿躁。一两句玩笑话,岂能动粗?”

    原来这中年汉子叫王郎,是黑衣大和尚的俗家师弟。禅照既然说了少室山,那王郎师兄弟,一定是少林寺来的。

第122章一战天台山() 
黄宗羲突然闹出了个世忠营,少林寺、禅照和王征南,其他暂时还没有现身的各路英豪,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来如今这天台山,想平静下来,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危城莫入,然而金日乐的情况不明。无论如何,天台山这趟浑水,兄弟二人算是蹚定了。

    三兄弟身属大清,可眼前的少林寺二人,既然和禅照一起,自然是支持黄宗羲的。此时双方表面上一团和气,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邦国情怀和汉人忠义,将会立即陷曹继武于不利。

    眼前的这三大高手,每个人都能轻松对付兄弟俩。双方硬实力差距悬殊,所以怎么应付他们,对于目前的哥俩来说,只能尽量用智。

    但用智的前提,是知己知彼。少林两大高手,突然出现,哥俩都没有任何准备,更别提了解了。

    此时王郎在两个大和尚的劝说下,缓缓收了刀。

    这王郎属于气泡鱼脾性,撩他一下就涨肚。人的情绪一旦失控,或许能吐出一些有用的话来。再者有禅照照应着,王郎也跳不起了。

    于是兄弟二人对视一眼,金月生一脸笑嘻嘻:“师兄,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一个要饭的,一个二锤子,怎么会成了师兄弟呢?”

    曹继武笑嘻嘻地回道:“八成是犯了什么戒,还俗了。”

    金月生乐了:“一定是色戒了!”

    曹继武摇头:“一定是偷吃狗肉被逮了!”

    刚刚被劝住,王郎本要吃饭,听了二人的挖苦,顿时气歪了鼻子。这家伙把桌子拍得震天响,哇哇大叫:“狗日的瓜皮,小心缝了你们的烂嘴!”

    金月生根本不怕:“师兄,有个二锤子要干娘们活了!”

    王郎快要气炸了肺,腾一下抽刀而起。金月生正要抽刀相迎,黑衣和尚突然一把拉起王郎,飞出了店外。

    怎么一下子就走了?金月生极为纳闷。曹继武朝邻座努了努嘴,金月生这才发现,独眼大汉和一帮黑衣人,已经不在了。

    那独眼汉子,武功绝对不弱。转瞬之间,四大高手,同时从店里消失,兄弟二人极为吃惊。曹继武立即顺手,将一大块没吃完的牛肉,揣进了怀里。金月生也提着酒葫芦,哥俩立即飞向马厩。

    此时禅照三人,已经乘马绝尘而去,看情形,他们一定是追独眼大汉去了。想必两方人马,不是一路人,必定有事要发生。哥俩立即跨马,飞出了天台客栈。

    约莫追了二十多里路,独眼汉子见甩不掉禅照三人,大手一挥,手下黑衣人,立即全部调转马头,转过身来。禅照三人,也立即勒缰止马,双方对峙起来。

    那独眼汉子仔细打量了三人,突然眼露凶光大叫:“本人柳三严,尔等为何要跟踪我们?”

    黑衣和尚打了稽首,自报家门:“阿弥陀佛,贫僧乃少林寺,通圆是也。”

    这和尚果真是少林寺的,众人皆吃了一惊。少林寺盛名如雷贯耳,柳三严不敢大意,急忙还礼:“我们与少林寺并无仇怨,为何一路跟来?”

    禅照提马前出一步,稽首诘问:“阿弥陀佛,施主的名字,应该是柳生三严,不知你们偷偷来我华夏,欲要何为?”

    原来前面是一群倭人,哥俩极为震惊。

    这帮倭人一上岸,就被禅照盯上了。这柳生三严武功不弱,加之身边有一群高手相助,禅照一人势单力薄,所以一直没有暴露身份。

    柳生三严出身东洋,精通忍术,禅照的行迹,早被他发觉。刚才客栈之中,他们正商量着怎么对付禅照。突然通圆和王郎赶来相助。

    三大高手齐聚,柳生没有把握取胜,想尽快甩开他们。然而三人还是紧追而来,看这情形,不打一场,是没法完事了。

    那柳生三严见被识破了身份,甚是吃惊,仔细打量禅照。当他看到禅照铁板一样的双手时,吃了一惊:“扬州杀不死的和尚,难道就是阁下?”

    通圆和王郎,皆点头替禅照承认。柳生三严依然疑惑:“我和大师素未谋面,大师是如何知道我的?”

    通圆直截了当:“俺们得到张尚书传书,特来请你们回国。另外警告你们,别想着趁机浑水摸鱼,否则别怪俺们不客气!”

    柳生三严笑了:“你们误会了,我们是受国姓爷和平夷候所托,特来相助世忠营。”

    禅照摇头回道:“不必了,尚书大人有令,让你们立即回国。华夏之事,不必你们插手。”

    原来自从隆武皇帝死后,东南抗清势力,日渐衰微。国姓爷郑成功和平夷候周崔芝,主张连倭抗清。

    然而整个大明时代,倭人和大明都处于紧张的态势。连倭抗清,无异于引狼入室,所以兵部尚书张煌言极力反对。

    鲁王监国朱以海,本就是一棵墙头草。两方都是抗清的支柱,鲁王一个也不想得罪,于是玩起了和稀泥。而郑成功和周崔芝二人,见鲁王态度模棱两可,于是绕开张煌言,直接找上了东洋。

    此时的东洋,德川幕府第三代、德川家光刚刚即位,国内局势极为不稳。此时如果出兵华夏,不但可以趁着明清之争捞上一把。同时可以借机转移国内矛盾,对稳固政权来说,绝对是一招一箭双雕的妙棋。

    于是德川家光遣派侍卫加密友柳生三严,带着一支先遣舰队,赶赴泉州,依托郑成功和周崔芝的支持,为后续大军建立基地。

    郑成功的母亲出自萨摩藩,因此他和东洋的渊源极深。萨摩藩主岛津饭四郎,听闻柳生出动,也派儿子岛津宗一郎,带着一支舰队赶来相助。

    然而此时东南沿海大陆,已经被清军全部占领。黄宗羲的世忠营,占据天台山,是浙东内陆,目前唯一的一支抗清力量。

    郑成功早想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浙东。但他为了避嫌,于是请柳生出动,名为相助,实则是拉拢黄宗羲,加入郑成功麾下。

    而倭人自从到了泉州外海,受到张煌言等人的排挤,没有一块立足之地。柳生也想趁此机会,在浙东找一块落脚地,为大军建立基地。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后续大军一到,至少也能从大清手里,抢占浙江。

    总之明清争锋之际,倭人突然出动,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来的。当初弘光朝的联虏平寇,最终落了个耻辱的笑话。所以对于连倭抗清,张煌言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因此东洋人一来,张煌言早就派人,暗中盯住了他们。

    由于柳生和岛津武功都很高,禅照一人恐怕难以应对,张煌言于是飞鸽传书给少林寺。少林寺也不含糊,立即派了通圆和王郎赶来相助。

    禅照拿出了张煌言的手令:立即离开浙东,带着舰队,返回东洋。

    在华夏的历史上,明国的兵部尚书权力最大,掌管朝廷一切军事调度,是明国所有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官。所以张煌言的手令,名义上高过郑成功的军令。

    然而这名义到底管不管用,那还得看实力。柳生一把扔了手令,满脸的不屑。

    王郎大怒,抽刀而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