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大明1630 >

第132章

大明1630-第132章

小说: 大明163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闷闷不乐的吃完了燕窝。便开始继续批阅塘报和奏折,最上面的一份是由内阁进呈请旨的名单,上面开列着七八个人的名字,有的要授给这样的官职。有的要授给那样的官职,有的是选授(初次选取委任官职),有的是迁授(升职)。按照明代政治的通常程序。除非是六部尚书、侍郎及进入内阁等极为重要的高官,通常是由内阁和吏部确认名单,在崇祯这里不过是走一步象征性的程序罢了,天子一般只需要在上面批一个“可”便行了,假如崇祯对某个人的人选觉得不合适,便将其勾去即可。可他偏偏拿起这份名单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始终不愿放下,又无法做出决定。名单上的名字有些是他熟悉的,而有些干脆只有一dian很模糊的印象,还有些干脆就是没有一dian印象,崇祯研究着名单,在心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个人不是某个辅臣的同乡吗?那个不是某人的同年吗?还有这个岂不是某某的门生?还有,这个人由御史改任吏部文选郎中,主管这等机要之位,莫不是出于某人的授意,结党营私?他越是想,就越是觉得一团乱麻,毫无头绪,到最后不得不将手中的朱笔放了下来。

    “皇爷!”站在身后的王承恩看到崇祯这幅模样,便低声问道:“要不请内阁的周先生过来,询问一下这份名单?“

    “不必了!“崇祯摇了摇头,此时的他对于这位外表俊美,曾经让自己颇为寄以厚望的首辅大臣的信任已经少了许多,这不光是因为这段时间的连番挫败的缘故,从其他阁臣以及其他渠道崇祯听到了许多对周延儒不利的流言,称其结党营私,而且每有政事便归恩于己,诿过于上,这些流言中有的是政敌对周延儒的攻击,但也有不少是事实。这个少年得志的宜兴人虽然十分聪慧,但在许多事情上手脚却并不干净,给许多别有用心的人留下了把柄。于是崇祯决定依靠自己在这张名单中找出纰漏来。

    “王大伴,这个鄜州知府吕伯奇是哪一年的进士?座师是何人?”崇祯指着名单上一个他没有什么印象的名字问道。

    “鄜州知府吕伯奇?”王承恩看了看名单,这个官员将被升为同州兵备道,兵备道是明清两代的一种官职,全称为整饬兵备道,其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务,监察官兵,但后来其权力范围不断扩大,包括管理卫所兵马、处理军屯钱粮、受理军队内部的诉讼、操练当地的官军与民兵、巡视防御、缉捕流民与罪犯等等,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总督或者巡抚的下一级指挥官了。由于兵备道的本官是各省提刑按察司的佐贰官,即省按察司副使或者佥事,而作为三司之一,提刑按察司还掌握着“风宪纲纪之司”,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纪委加检察院,不但同州当地的军队要受其节制,周围的军队和州县也要听命于他(有监察权,如不听命即可弹劾,必要时甚至可以临时处置)。吕伯奇从一个知府升至兵备道可谓是一次质的飞跃,也难怪崇祯想要弄明白这次任命背后的底细。

    王承恩思索了一会,答道:“皇爷,若是奴才没有记错,这个吕伯奇未曾考中进士,应该是个举人出身。“

    “举人出身?“崇祯闻言一愣,对于王承恩的记忆力他还是极为信任的,可是按照明朝的政治潜规则,出身对于一个士大夫来说可是极为要紧的,一个两榜进士只要自己别做死,身体ding得住,致仕还乡前混到一个三四品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一个举人如果不是特别出色,知府差不多也就到头了。从知府一下子跳到兵备道这种升迁速度,放到进士身上本朝倒是有不少先例,举人那可就奇怪得很了。

    看到崇祯脸上的疑色,王承恩也看出了主子的心意,笑道:“皇爷,这个吕伯奇奴才也是知道的,两天前有份塘报上说他以三百民兵守孤城三日,抵挡住了万余流贼的围攻,又里应外合大破流贼,斩首千余级,生俘数千,甲仗山积,因此三边总督洪大人才上书奏请他为同州兵备道!”

    “有这等事?为何我不知道!”崇祯闻言又惊又喜。

    “都怪奴才愚钝,将塘报按照正常顺序摆放,这几日的奏疏塘报太多了,皇爷您还没看到呢!”王承恩跪下告罪,他膝行了两步,伸手从那叠折子里抽出一份来,双手呈上道:“应该就是这份了,皇爷你请看!”

    崇祯一把抢过塘报,打开一看,苍白的脸上立即满是笑容,他细细的读了两遍,仿佛是要将其咀嚼回味一般。突然,他猛地站起身来:“洪承畴果然是个能臣,寡人让其替代杨鹤果然是对的!“(。)

第一百四十三章 忠臣() 
“皇爷圣明!”王承恩磕了个头。

    “不过也是历代祖宗保佑,皇天保佑!”崇祯走到门口,朝太庙方向做了两个长揖,恭声道:“希望洪承畴早日平定流贼,以解我大明西北之忧!”

    “皇爷的一片诚心,历代祖宗和皇天上帝肯定也都明了,西北流贼应该也就是这年内的事情了!”

    “王大伴,朕可没有你这么贪心!”崇祯闻言笑了起来:“洪承畴能够明年秋天前平定西北之事,朕就心满意足了!”他此时的心情出奇的好,做了个示意王承恩起身的手势:“以后西北来的这种塘报随到随报,不得耽搁了!”

    “是,皇爷!”王承恩又磕了个头道:“老奴愚钝,多谢陛下恕罪!”

    崇祯兴冲冲的回到几案旁,拿起朱笔便在那份名单上写了一个鲜红的“可“字。

    也许是因为得知这个好消息的缘故,崇祯批阅奏折的效率高了不少,到了中午时分,几案上的文书就少了一大半。待到午饭时分,他出了暖阁,还特别宣来最为宠爱的田贵妃来乾清宫陪他用膳,虽然礼乐还是像平日里那么呆板,但崇祯听起来却觉得入耳了不少。

    “陛下,看您神色今日莫不是有什么喜事?“田贵妃看到王承恩在崇祯背后的眼色,装出一副揣测的样子问道。

    “哦?爱妃为何这般说?“

    “妾身看陛下满脸红光,印堂发亮,因此便随便猜猜的!“

    “原来如此!“崇祯笑了起来:”爱妃倒是好眼力,方才陕西送来塘报,洪承畴破流贼,斩获颇多!“

    “当真如此?“田贵妃脸上露出一副欣喜若狂的神色。随即起身跪下合十祝祷,崇祯见状问道:”爱妃你这是怎么了?“

    “陛下,妾身这是向佛祖谢恩。前两****心血来潮,向佛祖许愿。若是兵事有所转机,便要亲手抄录一份《心经》以为供奉,想不到这么快就得了回应。“

    “有这等事?”崇祯惊讶的问道。

    “妾身岂敢欺骗陛下!“田贵妃招来贴身婢女吩咐了几句,那婢女出去不一会儿便取了一本抄录到一半的《心经》进来,崇祯打开一看,果然正是田贵妃的笔迹,不由得叹了口气道:”原来如此,也有爱妃你的一份功劳。不过你也莫要太过辛苦了,免得累坏了身子骨!“

    “陛下您每日操心国事,妾身只恨自己不能为陛下分忧,能够做点事情,妾身也是说不出的高兴,又怎么会累?“说到这里,田贵妃已经低下了头。

    正说话间,外间进来一名小太监,走到王承恩身旁低语了几句,王承恩的眉头立即皱了起来。他稍一犹豫,还是走到崇祯身旁,附耳低语道:“皇爷。昨天傍晚杨嗣昌去刑部大狱探望了杨鹤。“

    “什么?“崇祯的眉头一下子又紧皱了起来,那张本来苍白而又消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狰狞的纹路,田贵妃本能的向后哆嗦了一下,仿佛有点冷。

    “都说了些什么?“

    “禀告皇爷,杨嗣昌与杨鹤乃是父子之亲,听在场的狱卒所言,只是说了些辽东登莱的战局,杨鹤得知后伏地恸哭,此外就再无什么妄语。“

    崇祯冷哼了一声。没有说话,脸上的神色好看了少许。他沉吟了一会,问道:“我记得杨嗣昌前几日曾经有奏疏上来吧?”

    “不错。老奴记得他在奏疏中请辞,并请代父死!”

    崇祯点了点头,过了约莫半响功夫,低声叹道:“想不到如今士风颓废,这杨嗣昌倒是个纯孝之人!”

    “皇爷说的是,这般看来杨嗣昌倒并非作伪!”王承恩点头道,原来按照明代的政治潜规则,像杨嗣昌与杨鹤这种父子同朝为官的,一旦父亲被打入牢狱,无论最后三法司的审判结果如何,杨嗣昌都必须做出上书请辞的姿态,同时交出权力,闭门思过,否则就会遭到都察院的御史们的弹劾。但是自从嘉靖万历年间以来,明朝的士大夫的节操早已颓丧,这已经不过是个表面功夫了。而杨嗣昌不但上书请辞并代死,而且还亲自去刑部大狱探望有罪的老父,这明显就不是表面功夫了,毕竟这种事情是瞒不过锦衣卫的,一旦惹怒了天子,杀身之祸都有可能。

    接下来的时间里,餐桌上显得颇为平静,崇祯食不知味的用罢了午餐,又回到暖阁里重新开始批阅奏折。突然,他惊讶的咦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朱笔。

    “皇爷?“身后的王承恩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上前问道。

    “杨嗣昌竟然又有折子上来。“崇祯略微估算了一下时间:”应该是回去后就连夜赶好的折子!“

    “有什么不妥吗?莫非是为杨鹤的案子?”

    “这倒不是!”崇祯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感动:“他折子里请求离京,前往永平、山海关一线整饬各地军务!“

    “请求离京,整饬各地军务!“王承恩闻言不由得一愣,他一时间被这一系列的事情弄得有些糊涂了,按照当时的政治规则,杨嗣昌这无异于授人以柄,虽说他的出身与座师颇为有力,但他父亲惹来的麻烦实在是太大了,敌人也是在太多,不过别的,那些都察院中********琢磨着找机会出名的清流御史老爷们就决计不会放过他,光一个不孝的罪名就可以让他翻不了身!

    “不错!“崇祯站起身来,脸上已经满是欢喜赞叹之色:”侍上以忠,尽心国事,这就是孝,真正的大孝。杨鹤虽然在西北招抚不成,倒是生了个好儿子。杨嗣昌不爱惜羽毛,不在意自身得失,只想着君父,好,好,好!“

    听到崇祯一连说了三个“好“字。王承恩脸上也露出几分喜色来,他就像一头老狗用仰慕的目光看着在暖阁内来回走动的年轻主人,过了一会儿。崇祯突然停住脚步:”既然杨嗣昌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了寡人办差事。寡人也自然不能让他父亲落得个没下场,王大伴,过两天你去知会刑部尚书一声,让他在杨鹤的案子上松动点。“

    “老奴遵旨!”王承恩赶忙跪在地上,磕了个头。这时外间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一个司礼监的太监弯腰迈着小碎步急趋到门口,跪在地上,磕了两个头道:“陛下!”

    “什么事情?”崇祯皱着眉头问道。

    “杨鹤在刑部大狱自尽了!”

    “什么!”

    崇祯坐在椅子上。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刚刚打算宽恕杨鹤,免去其官职让其致仕还乡,对方却突然在监狱里自尽了。难道昨天晚上杨嗣昌与其父在交谈中说了些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吗?想到这里,他的心情就越发烦躁起来,对带来这个坏消息的太监喝道:“这是怎么回事,杨鹤怎么就死了?“

    与绝大部分带来坏消息的使者一样,这位太监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如果说崇祯对于文武大臣们还要保持一副贤君的体面的话,那么对待这些太监就更加暴露出朱家天子刻薄寡恩的本性来。无论是棍棒、皮鞭等等各种刑罚落在他们身上,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有任何人会为他们说上一句好话。他磕了两个头。从怀中取出一块白布来,双手奉上道:“杨鹤平日里都是单人居住,早上吃了早饭后他说有点困倦,要休息会儿,莫要来人打扰。当值的人便应允了,却不想他早已将床单撕碎,结成一条布绳,在窗栏上自缢而死,只留下这份血书!“

    王承恩上前接过血书。转呈给崇祯,崇祯有些不耐烦的喝道:“快念!“

    王承恩拿起血书。郎朗的念了起来。听着听着,崇祯的眼角不由得渐渐湿润起莱。他强自压制住自己的情绪,道:“前面几句再念一遍!“

    王承恩念道:“臣以昏昧之躯,受陛下重托,总有西北之事,其贼氛廓清、丽日普照于泾渭。孰料干戈兴于辽东、东江倡乱于登莱。招抚之事不成……”

    崇祯听得分明,回忆起杨鹤在执行招抚政策前写给自己的奏折,想起自己由于辽东与登莱的乱事而无法继续给予其钱粮支援,最后导致招抚政策失败。本来在杨鹤生前的时候,崇祯还能够不去想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