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滴血瞳 >

第623章

滴血瞳-第623章

小说: 滴血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这竹简之上记载的是几个古代大针,但因为过于逆天而没被正史记载。

    第一为铁竹阵,茅山术认为,人体内的阳气由七脉中的“惠顶”而出,至“足阳”而竭。也就是说,“足阳”脉是人体阳气循环的出口,也是七脉中阳气最弱的一脉。足阳在脚上,大部分恶鬼或畜生冲身,都是从此脉下手。

    所以,茅山前人便发明了一种阵法叫“铁竹阵”,方法就是利用铁钉从脚面刺入“足阳”,封住此脉,所以不管人的身体有多孱弱,在怨孽之前都能保证安然无事。

    第二名曰百尺崖,茅山掌教羽化的地方,就叫“百尺崖”,又叫肃心阵。道教的思想核心是与世无争、旁观时局,然而世间万物复杂,上述两点,即使是一教之尊,也未必真能做到这种心境,所以,也不知是哪代掌教,以毕生之学创造了一种专门为死后营造“与世无争”环境的阵法,这就是“百尺崖”。

    百尺崖由三十六个‘石台阵”组成,每个石台阵仅寸余,砾石罩之铁网埋于地下半尺,整个百尺崖方约百尺,常位深山静谧之处,作茅山掌教羽化之所,相传百尺崖内人鬼不扰,实为真正的清静自在。

    在茅山的门规中,百尺崖的布法历来只有掌教与掌门大弟子两人掌握,茅山教有两块玉佩,一块掌教玉佩,一块是承教玉佩,也就是掌门大弟子的玉佩,在这两块玉佩上分别刻有“石台阵”的布法与“石台阵”在“百尺崖”中的布局,如果掌教突卒的话,拿承教玉佩的人就是新掌教。

    第三则为精忠阵,东晋末年。末帝司马德文被权巨刘裕篡位后。被封为“零陵王”,表面上似乎受优待,但他一生子便立即被刘裕杀死;他与妻子整天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自煮食于床前”,且天天晚上都会担心有人刺杀自己。

    当时,江东有个出名的道士叫宋燕,号称会通神之术。他的亲信陈克找到了这个宋燕所主持的道观,但宋燕死活不见,陈克便在道观外边一跪就是三天三夜,直到饿昏在道观门外,后来宋燕似乎真的被陈克的忠心打动了,画了一张图让一个扫院子的老道士交给陈克,并给了陈克八个刻满咒文的小石桩,让他按图上的画的位置把石桩埋于寝室地下,屋里的人便可得真神护体。

    回到零陵王府后,便与司马德文一起秘密的埋了石桩,后来,刘裕果然派人来刺杀司马德文,可那个倒霉蛋刺客刚一进屋子,便休克在地手脚抽搐,醒过来便疯了。在那个阵起效的时候,施法的人其实已经死了,施法者必须用自己的魂魄捍卫阵中事物,所以叫精忠阵。并且这个阵是认人认物的,为谁而布,就只能保护谁。曾几何时,也曾想为某人布这个阵。

    第四则为阳魂法,魂魄是属阴的,“阳魂法”,则是让魂魄携带阳气,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力量震慑恶鬼,这是茅山教同归于尽的法术,其原理是点破七脉,让全身的阳气泄出,然后吻颈自杀,让自己的魂魄汲取身体中泄出的阳气,变成“阳魂”,用过阳魂法的人,魂魄会因阴阳相冲而离体,即使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茅山书中统称为“呆尸”。呆尸即“无魂之体”。

    第五则为金刚墙,在地面上插一圈铜钱,和往常不同,铜钱要竖着插在地里,茅山术中称其为“金刚墙”,实际作用很简单,驱鬼要用属阳的材料,而子时以后地阴上行,阴阳相冲则会形成“黼气”,而“金刚墙”的作用就是避免四周的地阴因“黻气”而骤聚于中。

    第六为地火阵,这是一种以赤硝为原料的阵法,成本很高,可以化解怨气,先让恶鬼成野鬼,再超度进轮回。方法是先把恶鬼逼入死玉,然后以桃木盒装起死玉,在远离脉眼的地方造一个“鬼冢”,如果恶鬼的怨气太重,就直接布七关困之,再以符经反复泄其怨气,最多一个时辰也应该成野鬼了,而当魂魄超度完毕进入轮回以后,桃木盒子和死玉还可以再利用。

    第七为青龙赤血阵,青龙出海,天地寻踪,乾光汹涌,霸邪亡命,青龙赤血阵,乃更阴改阳之乾坤大阵!颠倒日月,江河逆流。

    第八为毒鳞阵,此阵是茅山的禁阵,该阵法载于乾元观藏书斋,满清入关之前,当时的掌教高云曲和龙虎山的陈敬昌真人联手发明的。

    茅山术的阵法分为“外阵”与“内阵”,顾名思义,“外阵”是借用地理地势与施法材料施于外界的阵法,而“内阵”则是布在人身上的阵法,这毒鳞阵便是内阵的一种。

    在茅山的理论中,人在过于痛苦的时候,魂魄会暂时离体,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休克,这时即使人还活着也会丧失意志,而在战场上,很多人仅仅被砍了一刀就倒下了,也正是这种因痛苦所导致的“失魂”现象所致,实际上,这些倒下的人并没有死,而仅仅是休克或昏厥而已。毒鳞阵的目的,便是杜绝这种在战场上因伤痛而“失魂”的现象,其原理是先用烧红的烙铁烫焦人体七脉后,将一种名为“琵琶鱼”的鱼鳞嵌入七脉的焦肉之中,待伤好后鱼鳞于皮肉即合为一体,所以这种阵法又称为“琵琶鱼阵”。

    这“琵琶鱼”本生于深海,阴气远重于其他鱼类,其鳞生入七脉之后,因阴阳相吸的原理,可以减缓七脉的阳气循环,打乱人体正常的阴阳气脉,一来可以让人体七脉穴位周围的表层皮肤迅速进入医学上的“坏死”状态从而迅速“角质化”,不具刀枪,二来则更可以阻止魂魄轻易出窍,有效防止人体的短暂性休克,被施以毒鳞阵的将士,无异于金刚不坏之身,“任遍体鳞伤而不减其勇”,在冷兵器时代,倘若整个部队都被施了这种阵法,其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最后一个则是遽魂大阵,和青龙赤血阵等阵法一样,属茅山三十六大阵之列,所谓的大阵,不仅仅是说规模大,其难度与危险程度亦要超过其余的阵法。其原理是用六十四个人,在铁棺周围摆出八个“八阳阵”这八个小的八阳阵各自为阵眼,又构成了一个大的八阳阵,以此来震恶鬼。

    因为人是可以走动的,所以这遽魂大阵能够把冤魂运送到指定的位置而不惊动冤魂,但此阵要求阵中每个人的步伐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如果阵中某一个人的误差过大,便会导致整个大阵的失败,如果阵中运送的真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妖怪,那后果绝对是不堪设想的。

    崔明丽扯了扯我的衣角,眼中充满了渴望。

    我清了清嗓子,看向了鬼修,轻轻地说了句,“哥,商量个事儿呗……”

第884章 阴兵虎符() 
听到了这句话,鬼修倒是侧目看了我一眼,双眼当中饱含着满满的防备。

    “你看你……”我轻声嗟叹,“咱们兄弟出生入死,不要拿这种眼神来看我。”

    鬼修轻轻地哼了一声,只是淡淡地吐出了一句话,“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别整这些有的没的,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轻轻地吞了口口水,“你看啊,现在这本禁术,本就是孤本,但若是你自己参悟难免有些困难,何不让我们明丽也参悟一下,这样子……”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脑门儿上面便挨了一记拳头,等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却看到了鬼修对着我睥睨而视,“你这小子,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能有这么小气吗?过命的交情,怎能连本书都不舍得借给你呢?”

    鬼修说完,便猛地把手中的书朝着我丢了过来。我接了过来,交给了崔明丽,自然对他是千恩万谢。

    “可别了!”鬼修一边说着,一边猛地摇了摇头,“一本书而已,不值得。”

    而此时,五通却微微地蹙了眉头,“这本书,也就仅限于你们三人知道,其余之人也暂时不要知道,就连在地上昏倒的那个小子,也不要让他知道,你们懂了吗?”听到了这句话,我们几个纷纷地点着头。

    “敢问前辈,您所说的浩劫,究竟是指什么?而且究竟有多大呢?”崔明丽深吸了口气,忍不住问到。五通叹了口气,“所谓浩劫,是五行三界之劫难,波及的范围却也不是我可以预料到的,并且天机不可泄露,窥探天机者,下场会十分凄惨,但是你们却要做好最坏地打算,生灵涂炭,天崩地裂,很有可能所有的生灵都会灰飞烟灭!”

    听到了这里,我们三个顿时都觉得自己背部生寒,着实没有想到接下来我们要遇见的竟然是如此可悲的事情。然而天道不可逆,既然要让我们来面对这些事情,那除了迎难而上,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了,我们所要做的便就是等到天灾降下的那一天,拼尽全力,来护五行三界之人周全,然而,我们能做到吗?

    “对了,我还有一物要赠予你们……”五通神说着从身上又取出了一个老虎形状的铁牌,我楞了一下,但见那铁牌却是微微地闪着亮光,在这黑夜当中,尤为明亮,但着实不晓得这铁牌究竟是作何用的。

    “这是虎符!”五通神义正言辞地说着,“韩小天,我现在把它交给你。”

    “什么?”我的心一抖,这竟然是虎符,这他妈可是极为了不得的东西。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

    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而在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而现存世间最早的虎符,便叫做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而还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此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