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宋末三国 >

第114章

宋末三国-第114章

小说: 宋末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厅内三人这才落座,尚且未及动筷,萧氏话痨的本性又显现了出来。

    如今家中既无长辈,俗话说长嫂为母,萧氏便自动充当起丈母娘的角色,开始问东问西。

    若是单纯发问还好,奈何萧氏喜欢唠叨,动不动就长篇大论。

    按古代礼制,酒席之上既然长辈开口说话,晚辈自然得停下手中筷子,正坐聆听,以示恭敬。

    如今三人入座了半个时辰,萧氏便唠叨了半个时辰,王叶这才吃得几口菜,喝得几口酒,不由得心下大呼:“当初大石林牙领着三百残卒便南下抵御宋人,到底是忠心为国,还是受不了萧氏的唠叨,拼将一死也要图个清静?”

    魔理沙却十分得意,只于一旁憨笑着吃喝。

    今日虽然为萧后之事有所恼怒,魔理沙到底还是关心辽国的安危。如今有得嫂嫂开口唠叨,这顿酒席只怕没两三个时辰吃不完,照样能拖住王郎。

第191章 萧后月下追王叶(三)() 
自王叶、魔理沙二人去后,萧后想得许久,心中盘算已定,这才抬头对天赐帝开口道:“陛下休要忧心!臣妾已有得全盘筹划在此,定可保析津府不失!”

    天赐帝闻言大喜,便开口道:“朝中文武借不可用。既如此,只得劳动梓童一番。此事尚且要梓童多费心思。”

    萧后便开口道:“臣妾受陛下大恩,正当以死报之。然则后宫不得干政乃铁律,臣妾欲要总领抵御之事,只恐众文武不服。”

    天赐帝便开口道:“祖宗旧制如此,倒是难办!”

    萧后微微一笑,走近前来,压低声音如此这般的嘱咐了天赐帝一番。

    天赐帝听得此话,心中大喜。复将此言语默默记于心间,便命内宦敲响朝会大钟。

    正如明朝的景阳钟一般,历朝历代皆有朝会大钟。一旦遇到十万火急之事,需要临时召开朝会商讨,皇帝便会撞响此钟,召集众臣工火速入殿议事。

    半个时辰之后,众文武、勋贵中有资格上朝的,便已经悉数聚集于勤政殿内。此时众人犹未得到宋人即将前来偷袭的消息,正一个个交头接耳,讨论朝中到底发生了何等大事,尚且需要临时召集朝会。

    见得众臣已经齐备,天赐帝同萧后便起驾前行。到得勤政殿外,便有十数名内宦齐声喝道:“陛下驾到,诸臣工跪迎!”

    殿中众人纷纷跪了下去。

    天赐帝领着内宦于殿后转出,至于萧后,眼下还不到出场的时候,自是转身前去后宫做准备。

    天赐帝至御座坐下,便朝旁边内宦稍一示意。

    内宦便开口喝道:“诸臣平身!”

    待到众人起得身来,身为百官之首的李处温便出列奏道:“陛下今日仓促召得臣等众人来此,可是朝中有何大事?”

    天赐帝稍一迟疑,心中默想了一下,便开口道:“今日耶律大石使人前来密报,只言郭药师已叛,且欲要引得宋人大军前来偷袭析津府。如此,我等又当如何御之?诸臣可有谋划?”

    如今析津府空虚无比,又如何抵挡得住宋人偷袭?殿中众人听得此语,顿时便炸了锅。三三两两的交头接耳起来,殿中嗡嗡声响成了一遍。

    负责朝会风仪的内宦见得此状,赶紧甩响了手中的净鞭。

    闻听得净鞭不断响起,诸臣这才停了下来,却一个二个只将眼睛看着李处温。李处温到底身为百官之首,于情于理都得第一个开口。

    见得众人齐齐盯来,李处温也推脱不过,稍一沉吟,便开口道:“回陛下,既是宋人欲来偷袭,自当火速召回兵马,前来卫护圣驾。”

    天赐帝再一回忆,便开口道:“如今郭药师此贼已经叛国,萧干老贼不肯奉召,虽有耶律大石欲要领兵前来相救,却为萧干老贼挡于范阳以南,不得北上。事已至此,又当如何?”

    李处温开口道:“回陛下,只不知将有多少宋人前来偷城?”

    天赐帝开口道:“据耶律大石估计,当有五六千兵马。”

    李处温听得此话,但垂头不语。

    见得宰执大人如此,底下众文武自然有样学样,瞬时间勤政殿内便清静无比。

    天赐帝只再四追问。

    李处温实在无法可想,便开口道:“如今析津府内只得三百守军,如此又岂是宋人对手?臣斗胆献言,于陛下计,莫如降之!”

    一则人人皆知辽国已到末世,二则实情如此,三百对六千,傻子都知道干不过。底下众文武为保全妻子家产,老早便有投诚之意。如今见得李宰执肯做出头鸟,反正天塌下来有李宰执顶着,自己一点风险也无。众文武便纷纷跳出来附和。

    文武们肯投降,勋贵们却不肯。

    此事关乎自己利益,文官们即便投降宋人,也只不过换个皇帝而已,照样当官。武将们也是如此。

    勋贵们大多是依仗祖上于辽国有大功,这才泽被后人,用后世的话来说,便是啃老一族。

    辽国一日仍在,勋贵们尚且能啃老一日。一旦投降宋国,你祖上于辽国有功,干我宋国屁事?勋贵们立马就得变成草民。

    如此勋贵们又岂肯轻言投降?纷纷只朝天赐帝苦谏,万不可投降宋人。

    眼见着殿内吵成了一锅粥,天赐帝却不管不顾,只拿眼睛看着殿门。

    就在此时,殿外一声娇喝:“谁敢复言降者,陛下可悉数斩之!”准备许久的萧后闪亮登场。

    众臣闻言回过头去,但见得萧后身着甲胄,威风凛凛的领着十数名全副武装的宫卫走将入来。

    萧后进得殿来,朝天赐帝行礼后,便转头对着李处温开口道:“宋人前来偷袭,李相可有对策?”

    李处温低头不语。

    萧后又转向武将发问。

    武将们同样低头不语。

    萧后便又转向勋贵继续发问。

    勋贵们手中既无事权,也无兵权,照样只能低头不语。

    萧后盯着众人看了一圈,便回头朝天赐帝开口道:“国难当前,众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者。臣妾斗胆,愿替陛下分忧!”

    天赐帝却也不接口,只将眼睛看向李处温。

    到得此时,李处温早已明白过来,今日这一出戏,不过是天赐帝夫妇自导自演,为得便是让萧后名正言顺的掌握析津府的兵权。

    此事李处温倒是并不如何反对,若能抵挡住宋人,自己尚且能继续做宰执。即便抵挡不住,自己到时候再投降宋人也不晚。故此李处温便开口道:“既然娘娘愿担此重任,下官自愿追随。”

    有得李处温开口,众文武便也纷纷附和。

    勋贵们原本便不欲投降,如今见得萧后肯领头守城,自是不会反对。

    见得如此,天赐帝心下大喜,便将腰间宝刀解下,命内宦转呈于萧后,然后开口道:“即是如此,析津府之安危便全数托付于梓童。梓童但持朕之宝刀为号,若有不从者,尽管斩之,无需请旨。”

    到得此时,天赐帝表演已经完毕,接下来便轮到萧后开始表演。

    萧后接过宝刀,便于殿中发号施令起来。

    此事权贵们同自己利益一致,自当倚其为骨干。便命权贵们将家中老兵、青壮献出,使为军中基层将领。

    又命李处温招募士卒,召集民夫,驳运粮草、守城物资等等。

    萧后只流水般发下令去,底下众文武、勋贵一一领命而行。

    天赐帝见状大喜,想来有得梓童总领防御之事,当能守得析津府不失。

第192章 萧后月下追王叶(四)() 
诸事分拨已定,外面天色已经渐渐地暗将下来。众文武、勋贵散朝之后,自是连夜前去准备,该招认的准备招认,该安家的回去安家。

    萧后一向自视甚高,今日新掌兵权,眼见着诸事皆如自己所愿,自是信心满满。

    天赐帝见得萧后如此淡定,也安心了些许。

    朝会已散,萧后犹自兴奋异常,不肯卸甲。按律,禁宫之中非卫士不得着甲胄,以防有人行刺。

    不过同领兵不同,这种事情是人家宫内的事情,算是家事,外臣无法插嘴,倒也不用担心文武们乱说。再加之天赐帝宠溺萧后异常,如此自是无事。

    二人便相携往南书房而来,处理今日的奏折。

    到得南书房,便有内宦前来禀告,只言魔理沙小娘子带来大石林牙密信,如今正放置于书案之上,请陛下、娘娘拨冗一观。

    耶律大石于南面做下如此大事,隐隐约约已是朝中第一名将。且如今放眼辽国朝廷上下,手中有兵尚且忠于朝廷的武将便只剩下耶律大石一人。如今耶律大石密信前来,自当重视。

    萧后也不敢怠慢,便于书案上取过信封,拆开细看。

    但见信中如此写道:

    臣耶律大石再拜奉书于陛下、娘娘驾前:

    臣受陛下所托,于四月间领兵南下抵御宋人。

    奈何宋人势大,名将毕至,精锐尽出。文有赵良嗣、马扩之类,武有种师道、辛兴宗之属,可谓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又有雄兵十万,粮草、军械无数,意欲一战而定辽地。

    反顾微臣麾下,兵员未满二千,甲胄不过三百,刀枪未厉,粮草未备。敌我之势,可谓不啻天渊。

    微臣自思断无活理,正要拼将一死,领残卒冲击宋营,以报陛下厚恩。

    幸得宋人名王叶者前来相投,乃以诈降之计相劝,复于数月间,接连定下数策,遂使得宋人尽入其彀中。

    托陛下、娘娘洪福,赖此人之力,微臣终得以二千残卒破得宋人十万精锐。

    虽则如此,待到宋人既退,童贯犹自未悟,只当臣倾心投降。

    故此次郭药师叛逃,欲领宋人大军偷袭析津府,童贯乃遣使来闻,使臣北上为策应。

    臣闻得此讯,五内俱焚,遂假意领童贯之命,实则亲领大军北上,顷军来援。

    然则萧干此贼早有自立之意,正要借宋人刀兵加害于陛下。闻听得微臣大军北上,老贼自当领南下大军为阻。

    唯有如今事急,臣恐萧干未破,道路未通,而析津府已为宋人所下。遂以搬运家眷为名,劳动得此人前来析津府为援。

    此人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实乃姜尚、张良之属。若得此人出手,自胜过微臣大军亲至,虽宋人十万大军前来,析津府犹自稳如泰山。

    此人颇好珠玉、美人,伏请陛下、娘娘以此厚结之。若能求得此人出手,定可保析津府不失。倘若尽收其心,听之用之,如此存辽可望,复辽亦可期。

    倘或不能,微臣亦另有下策,可保析津府不失。累陛下、娘娘下问于臣妹耶律魔理沙,当可尽知详情。

    大战在即,军马匆匆,不得尽笔。

    臣耶律大石再拜叩上。

    却说萧后看完此信,顿时便犹豫了起来。

    重德复以密信荐之,想来此人定当有几分本事。于社稷计,于陛下计,自当尽力招揽。

    然则今日幼娘反复推荐此人,自己没当回事,反而训斥了幼娘一顿,如今再回头去软语求之,实在拉不下这脸面。

    且自己皆已安排妥当,只需待到明日便可召集得万余大军,以之守城,亦当可保析津府不失。如此即便要招揽此人,又何须急在一时,且待此事稍稍淡去,再行招揽不晚。

    萧后一向自视甚高,如今新掌兵权,更不肯自坠威风,犹豫再三,终于定下决心,此事容后再议。

    于是萧后便将书信反扣于案几之上,复翻看其余奏折。

    这也是惯例,天赐帝一向不怎么理朝政,即便有奏折上来,也是萧后代为打理。天赐帝只于一旁安坐饮茶或假寐。

    时初秋已至,秋风渐起,然则室内犹自溽热。天赐帝见得萧后额头微汗,便命内宦将窗几尽张。

    这也是天不灭辽,适有秋风吹来,便卷起案上书信,于空中飘飘扬扬一番,落于天赐帝脚下。

    天赐帝见得萧后专注奏折,便不欲打扰,只轻声命内宦将书信复位。

    内宦领命而行。

    然则秋风复起,书信再至。如是者三,天赐帝乃悟,此非天意耶?遂展信读之,乃大惊!

    唯有萧后未做主张,天赐帝也不敢妄为,只手持书信于室内走动,时而望月长叹。

    久之,萧后乃觉。

    于是萧后便回头道:“陛下可有何心事?”

    天赐帝便举起手中书信,将方才的事情细细的说了一遍,然后开口道:“莫非列祖列宗显灵,方才有此奇事?”

    萧后便笑道:“无非秋风卷起书信,不过常事而已,陛下多心了!至于析津府之事,有得臣妾出手,自当万全。”

    天赐帝迟疑道:“只恐逆天不祥。”说完此话,便闭口不语。

    萧后批阅奏章已毕,又见得天赐帝闷闷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