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74章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74章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也说了临时将他们改授为中书舍人的原因,告诉他们这是皇帝的钦点,同时告诫他们不可辜负皇帝和朝廷的信重。

    李信等人心中虽然有点遗憾,但是能够到皇帝和阁臣的身边任职,而且是皇帝的钦点,之前的那点遗憾,自然很快也就消散无踪了。

    接下来,分别受领了职务的新科进士们,很快各分东西,有去江南的,有去九边的,有留京师的,相互之间的聚会与话别,不断地在京师和通州驿官上演着。

    而新授中书舍人的这批人,则被皇帝放了一个月的假,愿意回乡探亲的可以回乡,愿意留在京师的也可以留在京师,总之一个月之后,必须正式入职。

    与众人纷纷选择回乡探亲的做法不一样,沈廷扬、李信、牛金星、李孟辰等人,则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在京师,并在京畿、蓟辽等地游历。

    因为自从他们上京赶考以来,京畿周边接二连三出现的新生事物,实在是令他们大开眼界,之前没有官身,想去那里游历都不方便,如今有了新科进士、内阁和军机处中书舍人的官方身份,想去哪里都方便许多。

    不甘闲置的史可法,也以翰林院修撰的身份,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奏疏,请求皇帝恩准翰林院的新科翰林们、内阁中书舍人们,与留在京师六部观政的其他新科进士们一样,可以到京畿周边观政采风,了解军政民情,为今后的履职尽责做准备。

    史可法的奏疏头一天递进去,第二天就批复回来了。皇帝当然是同意了。

第一二零章 三边之地() 
正当史可法、李孟辰、牛金星、李信等人,意气风发地一路往东,经通州,过遵化,出山海关,沿途观政采风、了解时务的时候,大明陕西三边总督袁崇焕带着人马,在周遇吉所率领的京营骑兵护送之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陕西三边总督的治所固原。

    而沿途一路所看见所经历的情况,令他忧心不已。

    出发的时侯,京畿之地已经春耕结束,而途径的山西,情况也说得过去,多数农田都种上了种子,靠近北直隶的那一边,更有很多荒山、谷地也都开垦成了农田,并种上了京师农事院的番邦物种。

    虽然天气依旧干旱,可是地方上还是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不管是挖井,还是挑水,还是沿河修建水车,引水灌溉,总之农田里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秧苗,让人看着心里踏实,至少感觉未来还有希望。

    可是过了黄河,继续往西行去,举目所见简直就是遍地焦土。

    一路往西,沿途山连着山、岭接着岭,没有多少平原耕地,而山上多石少树,充其量有点灌木,就是这点灌木也都是光秃秃的,不知道是因为干旱而死掉了,还是被遍地的饥民吃掉了。

    沿途所见的村庄,一个个也都是残破不堪,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居住,好不容易见到一些人,都是远远地躲开了,而那些没有躲开的,如同行尸走肉般蹲在路边,一个个干瘪枯瘦,丝毫没有一点生气,看起来已经不似人形。

    从府谷到神木,一路上根本看不见多少人,也看不见多少耕田,到了延绥镇的驻地榆林卫左近,情况多少有点好转,城池的周边,看得见农夫在田间耕作,土地抛荒的情况没那么严重。

    袁崇焕一行人,进了榆林城,以三边总督的身份,召见了治所设在榆林的延绥巡抚孙传庭和延绥镇总兵贺时雨,并在榆林城里,为自己的总督标营招募了几名将校,其中就包括了延绥镇总兵贺时雨儿子,如今二十刚出头的贺人龙。

    贺人龙本来也被延绥镇推荐入读京师讲武堂,但是因为被袁崇焕看中,由延绥镇的一名把总,一跃而成为三边总督标营的中军游击,所以就干脆放弃了入读讲武堂的机会,跟着三边总督的人马,一起前往固原镇了。

    袁崇焕一行人,离开了榆林城,然后再一路往南,所遇见的情况却是比北边更坏了。

    一行人经过米脂、绥德、安塞,然后再转往西去,所遇所见,简直不似人间,凹凸不平的官道两边饿殍遍地,腐臭冲天。

    而那些多石少树、杂生灌木的山岭之中,仿佛到处都有隐藏的眼睛,一路在跟踪窥视着他们这一行人。

    若不是周遇吉带来的两千京营骑兵,袁崇焕这一行人,走这条路往固原赴任,绝对会是凶多吉少。

    正因为如此,尽管心情极端沉重,对所经之地官府极端不满,但是袁崇焕及其随行人员,也没敢离开官道,前往附近村庄探问。

    一路上晓行夜宿,总算是平安地走出了陕西延安府的地界,进入了三边总督治所固原镇的管辖地。

    进入固原辖内地界的第二天,固原镇总兵杨麒和监军御史马懋才带着麾下人马,风尘仆仆地赶来迎接。

    固原镇总兵杨麒,也曾到辽东与建虏打过仗,早些年就与袁崇焕见过面、共过事,所以相互之间也算是颇为熟悉,接到了三边总督、自己的顶头上司袁崇焕以后,一行人日暮扎营,日出起营,浩浩荡荡地经过庆阳和平凉,三天之后,终于到达了固原城。

    一路上,杨麒向袁崇焕介绍了固原镇的情况,虽然比陕北州府略好一点,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连年干旱少雨,田地荒芜,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荒去了外地。

    这里所说的固原,就是后世著名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即便在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后世二十一世纪,这里仍是西部罕见的极端贫困地区,更别说在十七世纪大旱连年的明末了。

    这个时期的宁夏地区,设有宁夏镇、固原镇两个边镇,行政上都归甘肃巡抚管理,而如今甘肃巡抚梅之焕的驻地在兰州,更是远离宁夏镇和固原镇,陕甘宁交界之地的这么一大片地区,除了军队驻扎的军镇,其他的地方在行政上已经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了。这也是明朝的历史上一再设立三边总督的原因。

    从地理上来看,固原处在陕甘宁三边的中心地带,但是从经济上看,这个地方实在是不宜作为三边总督的治所,因为人口实在是太少,而土地又实在是贫瘠。

    固原镇的镇城就在一个丫字形的山间谷底里,四周全是荒山,而沿着流经镇城的一条小河,分布着一些商铺酒肆。

    整个镇城里也只有几栋像样的建筑,其中一个是总兵府,另一个就是新近收拾出来的总督府。这个总督府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期间又闲置废弃或几十年,尽管朝廷重设三边总督的诏令已经发出半年多了,但固原镇的财力极其有限,除了皇帝给的饷银,没有一点别的收入,若不是因为监军御史上任之后节余部分军饷,挤出了三千两银子将其整修了一番,这个三边总督衙门就更加没法入住了。

    尽管大明的边镇都比较穷困,但是看了固原镇的情况,袁崇焕才知道,与西北边镇特别是固原镇相比,辽东镇的条件简直是好到了天上了。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条件虽然不好,但是对于袁崇焕这样心智异常坚定的人来说,吃穿住行的条件差一点,根本算不了什么。

    到任之后的第二天,袁崇焕就是带着自请前来辅佐自己的同年好友毛羽健,在杨麒、马懋才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固原镇的周边巡视,一边命令周遇吉、贺人龙、黄廷政等人四处设点招兵买马,协助编练三边总督标营,一边寻找适合屯垦的地点。

    毕竟已经初夏了,袁崇焕一行从通州农事院带过来的甘薯、玉米、土豆再不种植,可能就要错过农事了。

    这才是当下袁崇焕最为焦虑的一件事情。虽然他带来了不少的饷银和军械,但是如果没有粮食,有再多的银子,也不敢招兵买马,毕竟吃饱饭才是头等大事。

    当然了,他不知道的是,甘薯、玉米和土豆,在后世本来也都是夏季的作物,需要在头年种植的小麦收割之后,才开始下种。

    京畿周边抢先种植,当然也没有问题,毕竟如今的天气与后世不同,而那些头年献出来的皇庄和抄没的庄田里什么也没有种植,闲着也是闲着,若是早种早收,兴许还能收获两熟呢。

第一二一章 塞上江南() 
在固原周边巡察探访了几天之后,袁崇焕留下毛羽健、周遇吉等人,在固原继续招兵买马、募民屯垦,自己则在固原总兵杨麒和监军御史史躬盛陪同下,沿着固原北面的清水河,一路北行,前往宁夏镇的驻地宁夏卫的卫城,也就是后世的银川。

    沿着清水河北上的袁崇焕一行,先是到了宁夏中卫,一看宁夏中卫的形势,袁崇焕刚到固原时的一个想法,突然变得明晰起来了。

    宁夏中卫的北面就是黄河,而沿河的两岸全是平原地带,河湖遍地,水利方便,与南面六盘山中的固原镇,以及东面的陕北诸州府贫瘠之地相比,黄河在宁夏这里拐的这个弯,简直是天赐的一片福地,加上此地如今地广人稀,正是募民屯垦的好地方。

    这里的黄河南北走向,水也很清澈,东西两岸皆是沃野,完全是一副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风貌。

    后世有两句话,说的正是此地的好处,一句叫作“黄河九曲,惟富一套”,另一句叫作“黄河百害,惟利一套”。话虽不同,但是说的却都是宁夏河套之地的肥沃富饶。

    过了宁夏中卫,袁崇焕一路沿着黄河北行,简直是越往北走就越兴奋,等袁崇焕到了宁夏镇治所宁夏卫城也就是银川的时候,到宁夏镇来募民屯垦的想法,就已经变得不可动摇了。

    就在距离宁夏卫城不远的一处驿馆里,袁崇焕见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宁夏镇总兵贺虎臣、监军御史瞿式稆。

    贺虎臣是北直隶保定人,原来也在辽东从军,因功升任宁夏镇总兵,历史上也是一员虎将,在崇祯年间抗击察哈尔部林丹汗南侵、镇压流寇等作战中,多次以少胜多,非常勇敢,战功赫赫,最后在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作战中阵亡。

    与其一同阵亡的还有其弟贺诚等人,其兄弟子侄之中,惟有其子贺赞在亲兵冒死掩护下突围而出。

    此时的贺虎臣当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但他对袁崇焕一行的到来,却非常欢迎。

    镇守宁夏的总兵贺虎臣,若说人生仕途上还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恢复河套之地,这是曾经几任宁夏镇总兵和三边总督的志愿,可惜的是三边总督的职位时设时废,复套作战也是屡经蹉跎,好几任三边总督都没有完成这个志愿。

    比如后世大名鼎鼎的杨一清、曾宪等名臣,都曾在三边总督的任上,未回复河套之地而努力过。而这也正是贺虎臣的夙愿。

    因此,自从接到朝廷重设三边总督,准备走河套之地募民屯垦的消息之后,贺虎臣多年冷却的心,又开始热了起来,一直期待着新任三边总督袁崇焕尽快到任。

    在宁夏卫城之中休息了两天以后,袁崇焕在杨麒、贺虎臣等一行人的陪同之下,先是沿河往北继续探看,然后在宁夏前卫的长城脚下,沿着长城转了往东,很快就到了明蒙交界之地花马池。

    这个所谓的花马池,后来叫作盐池,就在长城脚下,后世宁夏与陕西的交界。

    袁崇焕一行来到花马池,沿途所经之地,都是平原沃野,而且河流遍布、渠道纵横,盐田毗连,野花丛生,虽然如今人烟稀少、满目荒滩,但却都是易于开垦之地,加上此地北接长城,西临黄河,南面遥望六盘山,稍加屯垦,就是又一个鱼米之乡。

    最重要的是,在明朝的时候,花马池还是西北地区主要的食盐产地。

    根据明朝的盐法,花马池生产的池盐,其行销地主要是甘肃、宁夏、陕北,有时候也包括关中、汉中等州府。

    花马池的池盐产量大,品质也不错,与长芦盐、淮盐等海盐的质地相比,也不遑多让。

    这里曾经还开过榷场,主要是拿中原的盐和茶交换蒙古人的马匹。

    如今朝廷诏令理藩院考察九边各镇,择地重开榷场,与蒙古人进行贸易,这对袁崇焕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袁崇焕心中的那个想法,到此就更加清晰了,那就是将三边总督的驻地从固原移驻到花马池来。

    袁崇焕的这个想法并不离谱,因为陕西三边总督的行辕驻地,在历史上曾更换过地方,至少曾经就在长城边上的花马池,驻扎过一段时间。

    甚至在明英宗的时候,有过一个时期,每年秋季,三边总督的驻地,就要移驻到花马池去,名曰防秋,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应对河套蒙古人的侵扰。

    如今亲眼看过了固原镇的驻地周边情况以后,一路北行所见,都让袁崇焕坚定了移防北部边境的决心,在比较了固原镇、宁夏中卫、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