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144章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44章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国鐠先是禀报皇帝不在京师期间的几项政务进展,然后言归正传说起了襄城伯李国祯被锦衣卫下狱之后攀咬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惟贤之事。如今英国公已上请罪奏折,避嫌在家,而成国公朱纯臣犹自不知被攀咬之事,兼且私下非议皇帝被东厂具折奏报上来,也需作出处理。

    李国鐠说完这些之后,巩永固呈上了襄城伯李国祯的审问笔录以及由其签字画押的供状,同时报告了襄城伯府已被锦衣卫查封,全家老少及其家奴仆从全数被关在府内等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如何处置,等等。

    接下来,李邦华汇报了新军第一镇和京师三大营的情况。

    李邦华、文震孟等人回京之后,立刻向内阁首辅李国鐠、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东厂提督方正化说明了居庸关的情况,传达了皇帝的有关旨意。

    这几人商议之后,文震孟作为京营监军御史,到三千营中坐镇,而李邦华则派人到通州找来孙元化,让孙元化带着皇帝旨意,以及内阁和军机处的行文,赶赴涿州告知马世龙,尽快带领已经初步成军的新军第一镇入住通州北门外潞河湾的新军大营。

    这些事情处理之后,李邦华、巩永固及其麾下的锦衣卫人员,直接到了襄城伯府,见到李国祯后宣读皇帝圣旨,并当场将目瞪口呆的李国祯拿下带走,关入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诏狱之中。

    襄城伯府随即大乱,而早有准备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立刻下令锦衣卫廉访司人员封堵府邸前后门及侧门,不准人员出入。

    李邦华回京当夜与李国鐠、巩永固等人定谋,次日午时即入襄城伯府抓李国祯下狱。

    但襄城伯李国鐠被免去前军都督府和提督三千营职务并被锦衣卫抓捕的消息,并没有被完全封闭住,英国公张惟贤、成国公朱纯臣等京师勋贵武臣圈子里的头面人物,当天下午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原以为三千营可能会有所波动,然而如临大敌并且做足了应变准备的文震孟,到头来却发现,三千营里的士卒一切如常。

    一来,李邦华和巩永固等人携带圣旨找到襄城伯李国祯的时候,他既不在都督府,也不在三千营,而是在家里。

    二来,三千营是当年明成祖朱棣以塞外降人为主建立的一支重骑兵部队,直到如今,营中的大部分士卒都还是世袭军户出身的蒙古人,这些人虽然归化已久,但仍然不是纯粹的汉人,怎么可能会冒着杀头的危险,跟一个世袭的纨绔勋贵真正走到一起呢?

    再者说,自从丰城侯李承祚因为被定性为阉党而革职除爵、抄家斩首之后,襄城伯李国祯奉命提督三千营尚不满一年光景,又怎么可能收服三千营士卒之心?

    所以,文震孟等人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不管是在襄城伯被抓的当天,还是风声传开的第二天,三千营一切如常。

    即使襄城伯李国祯在三千营中安排了一些心腹,如今这些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拿下襄城伯李国祯之后不久,英国公张惟贤就到了军机处,但李邦华等人只说,锦衣卫抓襄城伯李国祯下狱,是奉了皇上的旨意,并说此事与英国公府无关,此外便不再多说。

    张惟贤作为军机大臣多少知道一些崇祯皇帝的打算,回到国公府中之后,与自己的幕僚清客一商量,第二天就给内阁和军机处递上了一份请罪的奏疏,罪名是对亲眷家仆霸占京畿卫所屯田负有失察及纵容之罪,并表示愿意退还所有占地。

    由于英国公张惟贤此前捐献过一批北直隶的田庄,供给直隶总督府屯田之用,所以此时说起来,其亲眷家仆所占土地并不算多,而且皇帝对英国公张惟贤的看重,也是李国鐠、李邦华等人所不能不考虑的,所以他们一合计干脆把张惟贤的请罪奏疏,与抓捕李国祯的情况一起报给身在居庸关的皇帝。

    禀报完了这些情况之后,李邦华说道:“陛下,新军第一镇如今已在涿州拣选编制完毕。如果不出意外,孙元化与马世龙等人,今日卯时从涿州大营出发,最迟今日晚间就能抵达通州大营。从今往后,京师当是稳如泰山,万无一失了!”

    听完这话,崇祯皇帝冲李邦华点了点头,说道:“做得很好!朕离京期间,首辅与你以及在京诸卿做得很好,卿等辛苦了!”

    见皇帝如此说,阁中在京诸人皆是躬身拱手说道:“陛下过奖了!臣等不过是尽了做臣子的本分,当不得陛下如此褒奖!”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点头笑了笑,说道:“是啊!朕尽朕为君的本分,你们尽你们为臣的本分,只要大家都尽了自己的本分,这个天底下还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好的呢?怕只怕有些人忘了自己臣子的本分啊!”

第二三二章 公侯世家()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阁中诸人相顾失色。

    见此情况,崇祯皇帝立刻醒悟,知道是自己方才失言了,于是摇了摇头,微笑说道:“卿等不必惊恐,朕所说的是另有其人!”

    崇祯皇帝这么说了之后,诸人心中皆是暗自松了口气。

    当然了,这其中有几个人是知道皇帝话里含义的,比如李邦华。

    这时,只听李邦华说道:“陛下,李国祯下狱之后,未及用刑,即攀咬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定国公府等公侯世家,称南北两京勋贵武臣占田占役甚于他者比比皆是,陛下若治其罪,则一体治罪,否则他万难心服。

    “臣以为,如何处置李国祯,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万分谨慎,臣请陛下慎思之。”

    李邦华的意思,崇祯皇帝当然心如明镜。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分封的那些公侯伯等勋贵世家,在朱元璋死之前,基本上都被他亲手消灭干净了。

    最初分封的十几个国公里面,只有徐达和沐英得了善终。

    其中徐达之后留下两支,一支继承了朱元璋封给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另一支因为主动投靠明成祖朱棣,被成祖封为定国公。

    而沐英之后则继承的朱元璋封给沐英的黔国公爵位。

    朱元璋分封的数十个侯爵里面,除了武定侯郭英,剩下的都被屠戮干净了。

    而洪武初年分封的数十个伯爵里面,除了诚意伯刘基,其他的伯爵没有一个流传下来。

    如今生活在北京南京的大明勋贵世家,除了太祖年间侥幸遗留下来的几家之外,多数都是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根据靖难、北征、平安南期间的军功,分封传承下来的,比如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就是永乐年间因为军功封爵,然后流传到明末的。

    永乐年间及其后个别因军功封爵的公侯伯世家,到了崇祯年间,约莫总计还有六十余家。

    当然,除了军功封爵之外,还有一种是外戚封爵。明朝也只有这两种封爵制度。不过外戚封爵并非世袭罔替,而是世袭三代之后就减等的。

    又由于明朝封爵制度非常严格,外戚封爵也只封皇后之父,若其父已死,则封其兄或者弟。

    而且绝大多数外戚封爵等级都是最低等的伯,所以三代之后一减等,就会失去爵位。

    正因此,到了崇祯年间,朱明皇室外戚封爵遗留下来的也不多,只有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四位皇帝的舅家或者其皇后的娘家还有爵位,比如武清侯、新城侯、太康伯、新乐侯、嘉定伯这几家,就是这种。

    武清侯是万历皇帝的舅舅家,本来初封的时候是武清伯,后来被万历皇帝晋为侯爵。

    新城侯、新乐侯也是这样,初封的时候都是伯爵,分别是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的舅舅家,先后被天启和崇祯晋为侯爵。

    太康伯、嘉定伯不用说了,前者是懿安皇后的父亲张国纪,后者是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的父亲周奎。

    对于大明朝这些勋贵世家的德行,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心里当然是一清二楚。

    其中除了少数几家最后为大明朝殉节之外,绝大多数都是闯来投闯,清来降清,对朱明皇室尤其是对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毫无忠诚度可言。

    这些勋贵世家的祖上,多数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靠着赫赫战功起家封爵的,但是其子孙后代却完全没有了他们祖先的那种敢战善战的血性。

    不仅丧失了他们祖先的血性,而且变得蝇营狗苟,毫无节操可言。

    而这些人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京的勋贵圈子里的襄城伯李国祯和南京的勋贵圈子里的忻城伯赵之龙。

    前者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毫无抵抗之心,大顺军刚到外城,负责守门的李国祯就打开城门,率军出城数里送上降表、跪地相迎,而且还是所有京师投降李自成的勋贵之中第一个上表劝进的明朝勋贵。

    忻城伯赵之龙更不必说了,当多铎率领满清军队抵达南京城外的时候,作为南京守备勋臣的他,与崇祯时的抚宁侯、弘光时的保国公朱国弼为首等南明勋贵,以及礼部尚书钱谦益为首等南明大臣,一起开门迎降,而是主动剃发出降,可谓是勋贵之中的无耻之尤。

    这样的公侯世家,这样的勋贵武臣,你让如今这位早就知道了他们这幅无耻德行的崇祯皇帝如何能不愤恨?!

    因此,即使崇祯皇帝明白李邦华话里话外的意思,但是对于这些只懂得寻欢作乐的蛀虫,这些唯利是图的猪队友,还是要下狠手整治,最好是能杀多少杀多少,而且是越早收拾他们越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杀了他们,才好腾出公侯世家的位置,将来封给真正战功赫赫的文臣武将,打造出一批新的军功贵族。这才是从根本上重塑大明朝的一条正确路子。

    众臣看着崇祯皇帝陷入沉思,人人皆是静心屏气,唯恐打扰到眼前这位年少老成的皇帝。

    良久之后,崇祯皇帝突然说道:“王承恩,你亲自去趟英国公府,把英国公请到这里来见朕。”

    侍立在侧的王承恩领旨而出,带着一干心腹手下前往英国公府而去。

    如今京师的勋贵世界,主要是以英国公、成国公、定国公三位国公为首,其中英国公府的地位,由于崇祯皇帝对现任英国公张惟贤的重视,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崇祯皇帝重视张惟贤,倒不是因为这个张惟贤有多贤良,多杰出,或者多有才,而是因为这个张惟贤与懿安皇后相善,也是当初天启皇帝驾崩之后,唯一一个敢表明态度坚定支持朱由检立刻入宫即位的勋贵武臣。

    就冲这一点,不管这个人究竟怎么样,崇祯皇帝都不得不对他表示出高度重视的姿态来。

    看着王承恩匆匆而去,崇祯皇帝收回思绪,接着对李国鐠、李邦华等人说道:“李国祯既然喜欢攀咬其他勋臣,那就由着他去。朕不怕事情大,恰恰相反,朕倒是担心事情闹不大。

    “朕闻攘外必先安内。如今辽东暂稳,京畿太平,正是朕安内的好时机。”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接着说道:“至于成国公私下非议朕躬之事,朕原本不欲深究,如今既然李国祯攀咬之人中有他,那么就将李国祯对他的检举状,转给他看。

    “对了,还有东厂对他私下非议朕躬的记录,也一并转给他看。就说,朕或许确是冲主,但朕毕竟还是他的君父。替朕问问他可知臣子的本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停下来又想了想,看着李国鐠说道:“这件事情,就由巩永固、方正化,陪着李爱卿你亲自去一趟成国公府吧。”

    安排完了这些事情之后,乾清宫东侧的御书房中很快就只剩下了军机大臣李邦华和一众中书舍人及御前侍从武官了。

    崇祯皇帝借这个机会将居庸关里后来发生的事情,比如处死刘策的事情,说给了李邦华。

    李邦华听完之后心中大惊,但是事已至此,接下来该做的也只能是如何不留后患了。

    好在孙承宗威望素著,而且建昌营总兵尤世威、三屯营总兵王世钦等人蓟镇大将,都是孙承宗使出来或者提拔起来的人,所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但是为了防止出现任何意外,李邦华还是请示皇帝同意,派中书舍人宋应星,连夜前往白冶城矿营驻地,知会如今帮着李邦华统带白冶城矿营驻军的参将李卑,以及坐营文官宋应昇整顿部伍,随时待命。

第二三三章 必先安内() 
宋应星、宋应昇兄弟中进士之后,一个被崇祯皇帝安排到了身边,做了内阁中书舍人,一个被安排到工部奉旨新设的矿冶清吏司做七品主事。

    宋应昇到工部矿冶清吏司不久,因为崇祯皇帝的特意关照,很快就被同为江西进士出身的李邦华所器重,跟在李邦华身边做事,如今已成为白冶城矿营的一名坐营文官,帮着李邦华处理矿营的营务。

    而矿营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