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450章

明末强国梦-第450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丹济拉点点头,算是认可了他的发言,眼睛又转向了另一位师爷,那位师爷名叫李雨农,他一看躲不过去,也只好轻轻嗓子说话了。

    他说道:“王爷,这一次出猎外蒙古,我们多数人都去了,过去的外蒙古是什么样子大家也知道,所以蒙古人投靠大明朝廷好处还是有的,各部落都可以比现在富足。”

    李雨农也是边说边那眼睛扫着丹济拉,看他的反应。这时他看到丹济拉眼睛瞪起来,面色不善,吓得他一缩脖子,连忙改了口风。

    他继续说道:“然,大明之人全无信誉,今日为了收服我准格尔,给出很多优惠,王爷似乎还可以坐镇准格尔,但是日后就不好说了。我等做部署的,都可以混一个荣华富贵,王爷却只能面北称臣了。这个地位可是天上地下之别,所以王爷还应该做走的打算。”

    李雨农是被逼无奈,做了相对安全的明确表态,那就是——走!

    不过丹济拉这一瞪眼也就漏了底——不能投降。在座的蒙古人可能有愚钝的,可是这两位师爷都明确了方向。

    莫日根再一次说话了:“王爷,南蛮子没有好心,我们不能投他们。”

    哪位身形消瘦者名叫斯钦巴日,他说道:“蛮子这几年不知道得了哪位高人的指点,火器实在是利害,李师爷说的对,我们是该寻找出路了。西边的罗汝才竟然也是大明的官员,难怪他有那么多的火器。但是,罗汝才没能封闭向西的道路,我们从巴尔喀什湖的北侧还是可以过去的。”

    听到这里,丹济拉难得的说话了,他说道:“那边我们不是没去过,怎奈过于荒凉,数千里之内人烟稀少啊!我准格尔也是上百万的人口,已经被灾荒折磨了几年,如何通过这片荒原啊?”

    这句话就完全漏了底,丹济拉就是想去西方,他已经考虑多时了。

    有了方向就好办,师爷的智慧还是有的。

    梁布说道:“王爷,向西方多是不毛之地,但是也不尽然。如果沿着巴尔喀什湖行进,直到里海,沿途的河流湖泊不间断,是一条极好的通道。从这里到巴尔喀什湖是一千多里,巴尔喀什湖到里海又是一千多里。总共两千多里的行程,我们一个夏季就到达了里海沿岸。从哪里再向西可就是肥沃的平原了。”

    古代的文人们是以熟悉历史典籍而自豪的,史书中有巴尔喀什湖以及里海那一带的人文地理知识吗?

    这是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于巴尔喀什湖一带,并且在那里长大,上学读书。可见很多汉人很早就在西北地区繁衍生息,因此,不少文人都知道那是个好地方。这些都是有史书为证的:

    有一句成语叫做“力士脱靴”,成语的褒意是不畏权贵,其贬意是说文人无形或者持才傲慢。成语的来源就是李白逼迫高力士为其脱鞋子的故事,这一次李白难为高力士,是因为皇上需要李白作诗填词,我们就不说了。

    类似的还有一次,李白让杨国忠(国舅)研磨。其缘由就是西域来了一位使节,带来的国书无人认识,使节本人汉语不过关,讲不明白,满朝文武都没有人认识那种文字,也听不懂他的语言。这时有人举荐李白,唐玄宗急招李白前来翻译。李白又得到了拿大的机会,逼着杨国忠为其研磨,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当时是权倾朝野的人物。这种急迫的时候皇帝也没办法,只好命杨国忠研磨。李白是口中翻译,笔走龙蛇,一篇国书译文就翻译好了。后面的故事还有一些,就不说了。

    李白自持有才,有点文人无行的味道,但是这是历史的真实故事,也就佐证了李白出生在西域的事实,他在西域长大,那里的语言文字他当然很清楚,读写说都没有问题。

    这也说明另一个问题,历史的典籍上关于西域的内容是很多的,古代的知识分子通过典籍是可以了解西域的地理情况的。

    。。。。。。

    斯钦巴日说道:“王爷。梁布师爷的话误国!我们这几年与罗汝才交手多少次了?罗汝才的实力我们还不知道吗?这条路有上千里是沿着罗汝才的边界走的,他们随时可以侧击我们的队伍。我百万军民还有数千万的牛羊要经受多大的损失才可以通过?这不是给罗汝才送上门的肉吗?”

    梁布也不示弱,他说道:“我们可以派出使者与罗汝才谈判借道,条件就是我们已经放弃的准格尔地区可以交给罗汝才,不仅是借道,我们还可以依此索要一批粮食,这偌大的一片国土还不是让罗汝才捡了一个大便宜?如若我们不走,他能得到这片土地吗?”

    这个国土卖的太便宜了!可是放弃的土地,也是白白的丢掉啊?还有什么便宜不便宜的。

    这个谋划是有道理的,按照准格尔人的逻辑,罗汝才并不知道国防军要打过来,准格尔人不走,他如何得到这片土地?即便罗汝才知道国防军要过来,国防军打下的国土能给罗汝才吗?如果罗汝才抢先下手,起码好地方能选几块,比如博斯腾湖,那个地方紧挨着罗汝才的势力范围。

    梁布又说道:“王爷,梁某不才,愿意出使游说罗汝才,若不成功,甘纳我的项上人头!”

    其实他不必起誓表白,道理大家都懂,卖国卖的太便宜了,几乎等于白送给了罗汝才。可是又有什么办法?罗汝才如果肯借道,再给一批粮草,这也是意外的收获呀!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512章完………

第513章:寻找油矿() 
崇祯十二年三月底,由于国防军的劝降信件,准格尔王爷丹济拉召集他的幕僚和部下的商议还在进行之中。

    有两点已经确定下来,一是要走,举族迁移。二是找罗汝才借道。

    举族迁移的决定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放到汉民族身上就很难做到。汉民族是以农耕为社会基础的民族,对于土地的眷恋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形成的,所以很难想象汉民族在遇到外来威胁时会选择迁移。但是,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走到那里,只要有草原他们就支起帐篷临时居住,是纯粹的逐水草而生。因此,他们选择举族迁移就是可能的。准格尔部本身居于准格尔之地的历史就不长,他们原本的“家”就是绥远和外蒙古的西部,他们进犯的乌兰草原,在几十年之前就是他们生活繁衍的地区之一。所以对于蒙古牧民来说,他们没有对土地的眷恋,选择迁移是容易的。

    他们的商议还在继续,梁布奉献的借道之策得到了丹济拉的首肯,另一位师爷又献上一策:

    李雨农说道:“王爷,我们屡次的作战已经知道了火器之犀利,吃一堑要长一智,我们就不能用火器装备我们的蒙古健儿吗?我们远走他乡,就要占据新的草原,这就免不了要作战,倘若我蒙古健儿手中有火铳,走到那里谁敢拦挡?

    我军现在手中就有两种不错的火器,那就是三眼铳和轰天雷(手榴弹),这些都是屡次与罗汝才交手所得,只可惜数量太少,并且缺乏弹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制作三眼铳和轰天雷,我们就需要汉人的工匠。我们需要有冶铁能力的工匠;需要会打造火器的工匠;需要会制作火药的工匠;更需要会改进发明各种火器的工匠。因此,在下建议我们现在就要收罗可用的工匠开始自己制作这些火器。我们向西迁移也要带上他们。”

    丹济拉手摸胡须说道:“李师爷的话不错,那么此事就交给你去办理吧,需要的银两钱粮我都会给你,好好干吧!”

    李师爷答应了一声:“是,王爷,在下一定尽力!因为这些人要跟随迁移,我需要一些马匹和车辆。”

    游说罗汝才的使命就交给了梁布,事情紧急,梁布带上一队王爷的亲兵,启程前往巴尔喀什地区去会见罗汝才。

    丹济拉也布置了向甘肃方向的侦探,侦查大明官军的动向,同时排定各个部落迁移的顺序,集中人口、牛羊开始向西移动,他们要利用这个夏季穿越两千多里,达到里海的沿岸,里海是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

    历史的惯性是顽固的,准格尔提前几十年开始了向欧洲的迁移,他们就是欧洲鞑靼人的祖先。

    。。。。。。

    时间到了四月初,我们暂时放下准格尔的故事,再来看看印度洋。几乎在同一时间,在霍尔木兹海峡的特遣舰队有了新的行动,康南军稳定了新占领区也继续南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来说特遣舰队的故事。

    特遣舰队是二月初九日到达了波斯湾的入口处——霍尔木兹海峡的,他们在这无人的荒山中,在沿海寻找一处合适的港湾,开始建设码头、营房,建立基地,此地被命名为霍城。经过了两个月的建设,港口初具规模,基地的防线也已经建好了,这个基地方圆几十里,囊括了这个小小的半岛。谢鹏举派出了两支分舰队沿着波斯湾的南北两岸开始分别寻找容易开采的石油矿,朱万化给他们的地图有大约的提示,但是不明确,他们需要按照督军大人提示的大致方位去寻找。

    寻找的油矿还要尽量的靠近海岸线,最好在100里以内,这样才能便于运输、管理和保卫。第二就是远离人口稠密地区,既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保密,尽量的不要启发西方人跟进开采石油的愿望。

    按照朱万化的指示,只要产量足够,找到一个油矿即可,更多的油矿是以后的事情,不必贪多。对于找到的油矿要军事占领,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扩大占领区,设置防线,升起国旗,打上界桩,宣布为大明的国土,当然也要避免大规模的战争。

    寻找石油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波斯海湾的南岸,虽然近海,但是沙漠特别的多,也特别的大。中国也有不少的沙漠,各地的沙漠环境都差不多。沙漠里不光是干旱,最可怕的是风暴,大风一刮,天昏地暗,沙丘移动,顷刻间就可以把人淹没在沙丘里。

    波斯湾的北岸多山地,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很多,相对沙漠来说,戈壁滩就成了优良环境。海峡北岸有植被有树林的地方也不少,但是有植被就有人,他们还是尽量需找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同样可以获得石油,何必找麻烦?

    人们都见过阿拉伯人的装束,不管穿什么服装,头巾是少不了的。那个头巾就是最简易的防沙尘装置,长长的头巾把头部裹得严严实实,要是没有这个头巾,细小的沙粒可以把人的五官里都灌满。

    因此,寻找油矿的士兵、工匠们,每个人都有一条长长的头巾,还给他们特制了防风眼镜,是橡胶、玻璃制品。

    沙漠里最常见的事故是迷路,因此带队的长官规定,只要进入沙漠,绝对不能超过五十里,并且每五里设联络中转站,这是站在高处,可以直接目视联系的距离,只要风不大,他们的气球也要利用起来,可以观察到更远的距离。他们每一次出动都要先看天气,风暴是必须预防的。沙漠里的天气也是变化无常,但是尽量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至于雷雨就不要考虑了,这里一年之中也未必能下一次雨。

    探矿的方法首先是有没有自流井,就是石油自己冒出了地面。这种矿肯定是有的,否则谁会想到沙漠里有石油?最早的油矿就是这样发现的。但是,他们探矿不仅仅限于此,他们有轻便的打井设备,就是部队中用于打水井的设备,用骆驼驼运。它是蒸汽机动力的,可以把钢管打入地下几十米深,超过这个深度,技术难度就大了。在这个有丰富油矿的地区,浅层油矿多的很,现在不需要打深井。

    打油井还要防止井喷,如果地下油矿压力很大,原油就会喷发出来,所以打井时,要有封堵的准备。

    就这样,每一个登陆地点都要探查十天左右,找不到就换地点。

    到了六月底,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每个探矿队都考察了五六个地点,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油矿。从开采环境来说海湾北岸的油矿优于南岸的,原因就是南岸是沙漠。但是北岸属于波斯王国,它是这个地区的强国。他们发现的矿场虽然是渺无人迹的戈壁滩,但是波斯也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只要国防军占领一个局部地区,很快就会引起波斯王国的注意,甚至可能发生战争。

    如果选择南岸,就要面临恶劣的环境。第一是缺少水源,第二是风沙随时可以掩埋矿场,与风沙搏斗可是不容易。

    两支探矿队的探矿结果让特遣舰队面临着选择,进过商议,谢鹏举的选择是波斯湾的北岸。

    南岸的政治环境好,几乎不会与任何人发生冲突,但是自然环境过于恶劣,严重的缺水,矿场是离不开水的,更严重的是不知何时矿场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