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334章

明末强国梦-第334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漠北巡抚,那毕竟是大明的正式官职,即便蒙古人很独立的时候,也是很在乎大明帝国的任命的,他的那个王爷的爵位还是大明皇帝赐予的,否则如何服人?所以接受巡抚的官衔,对于他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怎么会拒绝?

    从理论上说,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都是外蒙古布政使的治下之民。但是他这个巡抚的牌位可不是名义的,那是有实权的,他完全可以变相控制漠北和乌兰围场,使之成为坎岱王爷的天下。

    他的这种心理朱万化是有准备的,甚至可以说,朱万化就在利用他的称王称霸的野心,否则,如果坎岱没有野心,如何驱使他成为保卫北疆的马前卒呢?

    这就是互相利用,利益使然。

    第五骑兵营全部撤回乌尔格,为了保持联络,快速的传递紧急军情,阚文明与坎岱王爷商定,从阿巴坎到乌里雅苏台建立烽火墩台的联系线路,因为第五骑兵营将在乌里雅苏台建立基地,保留常驻军。

    第五骑兵营返回乌尔格后就接到了大都督府的扩军命令:命令第五骑兵营扩编为第五骑兵团,以原来的护卫连为基础组建一个团的武警部队,武警也完全按照骑兵的装备武装,只是缺少重装备。兵源依然是蒙古族、汉族士兵混编。由于联省执行模糊民族界限的政策,所以入伍的蒙古族士兵全部起汉族习惯的姓名,学习汉语、汉字,所以部队中的士兵民族的感念已经模糊了。

    第五骑兵团下设一个战车连,装备十辆重机枪战车。

    。。。。。。

    研制收割牧草机械和车辆的任务也下达到了安东机械加工厂和马车生产厂。下达任务的同时,朱万化给出了设计的思路。

    割草机最简单,它只是把牧草割倒就可以了,关键的技术有两项,一是割草,二是防止割草的机械撞击地面。

    割草原理是一个高速旋转的细钢丝用抽打的力量割断牧草。草是很脆弱的,在高速旋转的轴上安装一条钢丝,它的抽打力量就足以割断牧草,钢丝长度约两尺。

    这样旋转的轴在马车下部的前方安装两个,一左一右,马车行走过去就割倒了八尺多宽的一片牧草。但是地面不是平整的,镰刀(旋转头)可能会悬空,也可能会碰撞地面。解决的办法像种草机一样,镰刀是铰接的,它的底部是万向轮,因此,就有效的控制了它的高度,即不会悬空,也不会撞到地面,旋转部分是个轴套,用齿轮、皮带增速传动。动力来自马车的车轮,左右车轮各自带动一把镰刀。用皮带轮传动,车轮上的皮带轮位于车轮外侧,便于安装和维修。

    这样的割草机,用一两匹马拖动,只要走过去,就割倒一片草。一辆割草的车辆需要驭手一人,照看镰刀的一人,两个人足以。

    此外,手工的镰刀也生产一批,个别的地点也可以人力收割。

    打草捆的机械要复杂一些,它有四个动作:头一个是旋转的耙子把干草搂到车上。同样要考虑地面的不平整,耙子的齿是有弹性的,遇到阻力他会打弯,不会硬性的与地面碰撞。第二个动作是,搂到车上的草,要自动的向后面的打捆机械传送,同时将很宽的一个面收窄到草捆的宽度。这一步动作也很简单,就是一步一步的向后拨动,两侧有收窄的挡板。第三步最复杂,就是打捆,拨动过来的草落入打捆的槽子里,一个大叉子,隔一段时间压紧一次,直到够一捆草了,人工操作压紧打捆的动作,用草绳打成捆,然后抛到车下,后面的马车就可以装车运输了。

    你见过打包机吗?那是很简单的机械,但是,朱万化没有电力,也没有内燃机,只能由人力手工螺旋压紧了。只要有钢材,机构并不复杂。

    还有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打草绳。它是一个装在车上的手摇机械,抓一把草放进去一摇动就打成了草绳,供给捆草使用。

    这台机械,除了驭手之外,车上需要两名工人协助操作,主要是操作打捆的那一步。

    最后就是适于草原上的马车了。按照蒙古人的勒勒车的原理改进:那就是车轱辘的直径要大。

    为什么呢?因为在大草原上行走,大部分是没有路的,就是在坑洼不平的原始荒原上行走,坑坑洼洼的特别多,车轮大,就可以避免陷入泥坑,不平的路面容易通过,甚至沙漠里都可以行走。

    勒勒车的车轮有多高?蒙古人没有统一的工厂作坊,标准也不会统一,有大有小,最小的也有一米五左右,大的一米七八。

    这么大的车轮就要用辐条方式以减轻重量,并且不能使用充气轮胎了,改用镶嵌硬橡胶块的办法。

    。。。。。。

    说到勒勒车的车轮高度,还有一个故事,其实我们前面也说过的。就是清朝廷为了控制蒙古的人口,有一个残酷的减丁政策。“减丁”就是减少男人。朝廷规定了蒙古各部男人的数量,超过了,就要“减”,怎么减,就是杀掉!杀人也要均匀,就像种庄稼的间苗,要均匀的留下一部分男人。于是,勒勒车的车轮就成了标准,把男人拉过去,不够车轮高度的杀掉!

    由此可见,勒勒车的车轮一般应该在一米七左右,这是正常人的高度。

    孝庄皇太后在世的时候,她的家乡科尔沁蒙古就被“减”过丁,孝庄是多么有权势的人?她也是毫无办法的。

    蒙古人对减丁政策是恨之入骨的,他们仇恨的对象是朝廷,也是中央政府。历史上苏联人占领了外蒙古,使之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控制,苏联人也是利用这个问题来离间蒙古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

    朱万化的这些设计提示,有图有文字,解说详细,实际上就是从现代农业机械上东拼西凑扒来的,为了适应当前的情况做一些修改和拼凑。最关键的修改是简化设计,机构简单才能可靠性强,俗话说“皮实”,不容易出故障,出了故障也容易排除。对复杂的机械做简化设计,那才是真功夫!朱万化也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的。

    考虑到样品需要反复的测试实验,朱万化给了他们一个弹性期限,一年完成更好,最多两年。早一天完成,坎岱王爷就早一天对西伯利亚垂涎三尺。

    这个“垂涎三尺”的成语不知是哪个发明的,真是漫画一般的形象啊!据说与柳宗元有关,无从考究。

    ………第383章完………

第384章:乔迁之喜() 
时间到了崇祯八年的七月,已是深秋季节,天气还很炎热,早晚已经凉爽。

    七月初十,开封城内朱府的门前不少仆人在忙碌着,这一条街上也多出了不少岗哨,今天朱府乔迁之喜,是朱家内眷到达的日子,预计申正时分(下午四点)到达,朱府上下都在忙着迎接。

    朱府位于城中的偏僻处,这里没有几户人家,原本也没有街巷,朱家把周围的地买下了不少,朱府及其对面的建筑就形成了一条宽阔的小巷子,这条巷子中除了朱府及其附属建筑之外,人家很少,于是被人们称为朱家巷。

    朱府面北朝南,门庭宽阔,它的对面是朱家的又一处大院子,那里实际是个兵营。原因是,朱大典本人就有一个营级的护卫队,兼做朱府护卫,朱万文(任联省议会议长)、朱万武、朱万杰都有一个排的私人护卫,再加上秘书、通信兵等等的人员也不少,这些人直接驻在府中不方便,又不能离得太远,于是就在对面建了一片营房,其中还有用于练兵的操场,极像一处兵营。

    在联省内各房侍郎以上的官员,各省巡抚、布政使均常备一个排的护卫,护卫的装备以喷子为主,此外就是步枪。低于这个等级的官员,按等级标准数量雇佣保安,费用官府承担。

    朱万化平时住在督军府,他的夫人也要住在督军府里,他有一个警卫连,当然也是驻扎督军府。在朱府中有朱万化的院落,那是除了朱万化夫妇之外的人住在这里。

    在朱家巷里还有几处像样的宅院,那是朱家有头有脸的下人的家,例如管家朱天庆的家就建在这里了,朱天庆的父亲朱宝森是朱府的老管家,现在留在济南管理朱府的旧宅及产业。

    可以说,朱家巷里很少有外人。

    此前,朱家几兄弟的家眷都从台湾、浙江金华来到了济南的朱府暂住,等待开封宅院的建成。四天前他们从济南出发,济南到济宁的铁路为他们开了一个专列,一个时辰后,巳初(上午九点)就到了济宁北,火车还是太便利了。沿途护卫的是朱府卫队的一个连,他们携带各种车辆已经等待在济宁火车站,护卫队长岳成亲自带队。

    运河隧道已经通车了,车队通过隧道跨过运河。隧道长一百五十米,不算太长,折射阳光的照明设备使得隧道照明度很好,隧道里的路面是水泥路面,马车通过很平稳。

    过了运河,余下的路程还有200多里,乘马车整整走了四天(车上都是女人孩子,所以马车走的慢)。若是火车通车的话,全程乘坐火车只不过是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并且坐火车与坐马车其劳累程度相差太远了。

    这个车队很大,光是护卫的一个连就是十辆马车,此外还有两辆炊事车,五辆拉着帐篷的车,朱家的家眷、下人又是十辆车。

    他们人数较多,更主要的是为了安全,沿途并不住店,而是扎营住帐篷,因此需要额外的多带一些帐篷。

    申正时分(下午四点),他们准时到达开封城,进城后直奔朱家巷。

    庞大的车队一进城就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和围观,市民们议论纷纷。

    “这么多车,好气派!”

    “还有军车护卫!”

    “我认识,前面那辆车是朱家老太爷的车子,那可是独一份,整个河南找不出第二辆。”

    说话的这位应该是个车迷,各种车辆分的清楚,

    “督军大人是大孝子啊,他自己都没有这么好的车。”

    “是啊,我听说过,那辆车里冬暖夏凉,是一辆神车。”

    “车里有那么多的女人孩子,这是朱府的家眷。”

    “。。。。。。”

    开道的三辆护卫车之后,就是老太太何氏乘坐的马车。这辆车是朱大典的私人专车,车内宽阔,并且比较豪华,它的制冷、取暖调解温度的设施是其他车辆不能比的。

    车的尾部,冬季加装一个小锅炉,用于取暖。夏季加装一个冰箱,内装冰块(并非电冰箱),融化的冰水流入车内管道,用于降温。

    在民间拥有大量的制冷设备之前,冰块是夏季的常见商品,到处都可以买到的,所以用于制冷的冰块不难寻找。对此,现代的年轻人是不知道的,也从来没见过卖冰块的买卖。上年纪的人还能有印象,知道在夏季可以买到冰块。

    何氏老太太的车里坐了五个人:何氏、长孙朱钰、长媳章氏、次媳王氏和老太太的贴身丫鬟菊花。

    朱钰今年十岁了,是个半大孩子,但是,在明代,也算是接近成年,已经可以派遣差事了。

    老儿子、大孙子,就是老太太的命根子!这句话一点不假,长途旅行老太太也要把大孙子随时带在身边,随时关照,否则她不放心。

    老大、老二两个儿媳妇为什么在老太太的车中呢?

    按规矩老大的媳妇就是管家婆,内宅的大小事务都要她来管,这一路上事情会不少,有些事情难免要请老太太定夺,所以老大的媳妇章氏就长随老太太左右了。但是,到达开封之后,老大媳妇要进入督军府居住,管家的差事就顺延到老二媳妇身上了,从现在起,老二媳妇王氏就要熟悉情况逐步的接手管家差事。这就是他们二人坐在老太太车中的原因。

    家眷的车队直接从侧门进入院子,在二门前停下来。第一个跳下车的是朱钰,小孩好动,也灵巧,不用走梯子,一步就跳到车下,慌得老太太一个劲的喊:“慢着!小心!我的小祖宗!”

    朱钰也很乖巧,返回身来,扶着老太太的手,搀扶着老太太下车。何老太太今年的年纪应该在60岁左右,行动尚方便,远没有到需要人搀扶的地步。但是孙子的举动对她是极大的安慰,口中不由的说道:“还是我的乖孙子好。”

    其实以朱万化打头,她的四个儿子都已经伸出手来,扶她下车,对此,她就视而不见了。

    见老太太下了车,四个儿子一横排排开,跪地就是三叩首,口称:“给母亲请安!”朱万化代表弟兄们说:“母亲大人一路劳顿了,请到内室休息,一个时辰后,儿子们为您接风洗尘。”

    待她的儿子们都站起来之后,老太太对章氏说:“叫岳成过来。”

    大媳妇章氏连忙吩咐:“请岳成过来!”

    朱天庆高声喊道:“请岳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