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民国之钢铁狂潮 >

第264章

民国之钢铁狂潮-第264章

小说: 民国之钢铁狂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64章 探空火箭(二)() 
一秒记住【阅读。

    s1型探空火箭,是迄今为止他们制造出来的最大一种火箭,总重量近2吨,上下分为两级。下级为双基液体推进器,主要是用过氧化氢和煤油为燃料,驱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工作,提供强劲的动力,保证火箭能以极高的速度起飞。

    上一级是固体推进剂发动机。整个火箭壳体主要由无磁性的超轻高强度铝合金锻压制成,外层覆盖耐高温的玄武岩纤维,气动外形都经过飞船智脑的反复模拟演算,保证一帮科学家们计算出来的数据准确可靠。。

    内部关键部件燃烧室和喷管,一个需要承受高达102~2x107帕的高压力,一个要耐住25003500度的高温,这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巨大瓶颈,顶多有德国人、苏俄和美国人勉强能凑合出来,但要想搞得足够大,使发动机工作时间足够久和足够稳定,那就只有朱斌这里才有保障。

    从全世界忽悠来那么多科学家,朱斌又是打着“世界和平”的幌子,当然不能一个劲的发展武器,他刻意的让人分成两个主要组,一组负责固体发动机的,首先为他完成了火箭筒、火箭弹、火箭炮和初级导弹的研究,最后顺理成章的推演到尺寸足够大的探空火箭上前期不是没搞,但那些直径不到30很难超过五十公里。远远不足以他们完成大气物理、空间物理、天体物理、气象、光学、电磁学等等方面研究的需要。

    另一组则在前者基础上,首先开发成功了比较安全的鱼雷,从内部结构上说,先进的鱼雷实际上就是一枚火箭的雏形,除了需要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或者机械能,最后由螺旋桨完成推进工作外,其他的高强度耐压外壳、战斗部、制导部、燃烧室、推进剂布置等等都差不多,要是最大的区别,在气动布局上,一个遵循流体力学。一个遵循空气动力学多一点而已,甚至鱼雷某些技术方面比简单的火箭更为复杂。

    可以说,凡是能制造出优秀鱼雷的国家,技术上制造火箭都没什么问题。反过来能造火箭的国家,却不一定能搞得好鱼雷。

    鱼雷成功之后,顺理成章的开工更大尺寸的玩意,并且液体推进剂和燃烧室、发动机、喷管、壳体等材料也都搞得差不多了,而火箭各种顶部仪器组件也随着世界级的开发团队到位之后迅速拿出产品,真真正正能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空火箭自然就出来了。

    基于成熟的主体结构、技术和推进系统的完善成熟,整个火箭开发团队几乎没走什么弯路,许多气动布局方面的问题在火箭弹上都经过反复验证了。

    内部仪器部分原本是非常瓶颈的,但在朱斌这里全都解决了关键技术。全自动生产线制造的微型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和晶体管、高质量电容电阻能基本部件制造的电子板体型只有当前世界电子技术水平制造物的百分之一,极大的节省了空间;超高精度数控机床甚至立体打印机让所有细小结构和精加工的零部件变为可能;分子熔炼炉能提供世界上最精纯的材料。保证敏感器件的性能稳定和精确;而可以任意组合的无限量材料配方则保证每一位科学家都能找到符合心意的材料种类。

    再加上定点由专人掌握的计算终端,模拟风洞,由飞艇和大飞机提供的万米以下低空环境数据,小型氦气球携带的能够直接飞到3万米高空同温度空气稀薄区域的大气环境,以及近乎无限量的资金支持,数以千计的专家和实验小组再搞不出点好玩意,那不都得羞愧的自杀啊!

    可以说,眼前这一枚s1探空火箭其实已经集中了当今世界火箭技术之大成,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实验平台和武器开发基础来使用了,但是嘛……朱斌却是不准备让所有人都知道嘀。

    为了安全保密起见。整个项目都被拆的七零八碎,每个关键技术部分都有中国本土科学家在主持或者参与,为的就是防止万一哪一个知道的多了带出去,就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大麻烦!

    虽然每一个参与到这些核心项目的专家都签订了不少于十年的工作协议和终身保密协议,可在这混乱的时代。还是小心再小心的好。

    冯。布劳恩来到中国之后,真正参与到火箭研究的时间不到一年半。而取得成果则主要集中在最近一年,从去年6月世界各地科学家汇聚之后,项目突飞猛进,自然的也把他的工作范围限制住了,主要放在火箭设计方面,其实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眼下,这一枚由他废了不少心血设计出来的火箭顶部的有效载荷最大可达235公斤,设计飞行高度可达200公里,已经相当的优秀!

    束星北一嗓子喊完,无线电中迅速传来各方最后一次的情况报告:

    “火箭检查完毕,工作人员撤离!”

    “发射场清空,安全人员撤离!”

    “五指山观测站准备就位,雷达工作正常!”

    “海洋一号测量船准备就绪,雷达工作正常!”

    “监天一号工作正常!”

    “指挥中心主控系统工作正常!”

    ……严密的工作程序一丝不苟,十几个单位的报告次第而来,刻意竖立在前方的一座大型led电子钟上,硕大的阿拉伯数字稳定的跳跃倒计时。

    “倒计时一分钟!”

    洪亮的报时声让冯。布劳恩又是身体一颤,下意识的把手放在了蘑菇形状的红色按钮上方,束星北眼疾手快一把给他叼住,哈哈笑道:“伱小子别那么激动啊,小心走火!”

    冯。布劳恩羞涩的笑了笑,下意识的扭头看了一眼朱斌和坐在后面的见他鼓励的朝这边笑着注视,心中顿时一定,深深吸一口气,静听倒计时的声音:“六、五、四、三、二、一!发射!”

    束星北的宽厚熊掌用力排在他的手背,把按钮重重的压下去,就见高透过率的轩窗外,远处发射场上一片滚滚浓烟席卷而来,翻腾而起,下一刻,一条通体雪白的锥子型火箭喷射着十几米厂的炽烈火焰,在红外镜片观测下,发出明亮的橙色,代表着它的推进剂是煤油。

    两吨重的箭体在澎湃的高速火焰推动下如利剑一般刺破苍穹,倏忽间冲上云霄,速度从零直线加速到两马赫,并朝着更高的速度一路狂奔!

    就在火箭起飞的刹那,顶部装载的数十种仪器同时开始运作起来,几秒钟的功夫,遍布周围的各大观测站纷纷发来接收到信号的报告!

    又几秒钟后,第二级液体推进火箭燃料耗尽,从连接部分脱离分解,朝着南海坠落,第一级固体发动机及时点火,保持速度和角度继续朝着高空冲击!

    地面观测站和测量船上,高精度雷达不断的捕捉着相对细小的火箭身影,高空个层级一直到对流层的顶部都不曾遗漏,最后,最高处的氦气球监测仪器接班,一组组的数据通过微波通信链路传递到地面站,别的东西来不及,火箭的高度和状态则稳定的不断报告。

    “七十千米!九十千米!一百二十千米!一百五十千米!两百千米!固体发动机停止工作……测量仪器释放完成……无线电定位设备工作正常,发射成功!”

    “成功了!”

    束星北一声大吼,捏紧拳头当空用力一挥,控制中心顿时欢声雷动,数百名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跟孩子似的跳起来,跟旁边的人热烈拥抱,互相使劲拍打着肩膀和后背,离着不远的另一间临时休息区内,一整排的香槟瓶子“砰砰”的打开!

    朱斌虽然连几万米长的星际战列舰入役场面都看过多杀次了,对这种小玩意一点感觉都没有,但仍旧被现场的气氛所影响,再说这样的成功也意味着他朝着未来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也微笑着一边鼓掌,一边走过来,跟束星北、叶企孙等人用力的握手,最后跟冯。布劳恩拥抱一下,拍拍他的肩膀道:“干的非常棒!祝贺伱!”

    布劳恩兴奋的满脸红光,磕磕绊绊的道:“应该是我向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没有您,我不会这么快达成愿望!更不会有机会亲自创造这样的伟大历史!”

    布劳恩今年才24岁,从毕业开始就埋头在实验室里,是个标准的小宅男,单纯的很,根本没有想为什么朱斌会点名把他给拐到中国来。

    朱斌心里头嘿嘿贼笑:“没有我,伱也一样会创造历史啊!伟大的年轻人!”不过嘴上那是绝对不会说出来滴,满意的点点头,跟着往前去跟其他人热烈的祝贺!

    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射成功啊!火箭上运载的那些仪器设备的工作运转,足以证明他们对200公里以下低轨道太空的各种猜测和计算都是正确的,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活物运载的发射测试,一系列的实验都完成后,正式的载人航天就将成为现实!

第365章 电磁屏蔽() 
一秒记住【阅读。

    200公里之上的太空中,火箭头部如同花瓣一般散开壳子,一个个精心包装的仪器循序散落出来,每一个大约有篮球大小,为了保证最大装载而设计出不同的结构,但外层都经过特别加固,采用的材料也都是当前常规技术能够制造出来的最好品种。

    每一个仪器都担负有不同的任务,拥有不同的功能,将在各种层面上展开科学探测,其中包括x射线、地球磁场、电离层物理、太阳活动、宇宙辐射、太阳能等等的研究。。

    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滞空,仪器上都装载了小型降落伞,有些则安装了实验性的太阳能电池板,或者试制的核电池。

    朱斌引导下的整个航天科第365章

    电磁屏蔽技研究实际上都是在用结果逆推过程,所以项目分解的无比详细,步骤划分异常清晰,研究方向和目标内容都具体的很,对那些感到不可思议的科学家们,他仍旧是以“gd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来搪塞。

    核电池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前期不能发射体积太大的卫星,那么太阳能电池板就不能保证功率,再说也不能单靠一种电源,加上火箭本身设备也需要恒定而强大的电源,唯有核电池才符合要求。

    这方面的工作因为特斯拉和爱因斯坦,以及来自美国的一堆科学家的加入而加速实现。在山东沿海的海底微生物沉淀层,以及从深海中挖掘采集的矿石、锰结核、钴结壳和活火山“黑烟囱”热液中,发现了含量极小的铀,分别经过化学提取、高速离心机以及气体分散技术的实验室提炼之后,得到了少量的高浓缩铀…235以及铀…238。

    铀235具有强烈的核辐射。且不能缓慢的衰变以制造温和的能量,故而不可以直接使用,而眼下实验性的裂变反应堆还没建成,也第365章

    电磁屏蔽无法轻易让其衰变成u238或者制造u239………钚。

    寻常情况下,铀…235和铀…238混在一起很难分离。但在飞船上却不是什么问题。有聚变堆在,只需要将混合浓缩材料放在特定的地方稍微的辐射,在特定条件下多一个中子进入原子核之后,占绝大多数的铀…238不发生裂变而变成铀239,铀239衰变成镎239。镎239衰变成钚239。

    剧毒的钚…239非常危险,只要一点点就能毒死全球所有人。但好在实验室产量极少,并严格封锁直接交由自动系统看管保护,在自动生产线上制造出核电池后拿出来交付使用。接触到的科学家本身极少,比如特斯拉之类的,都是极度爱好和平的人士,才不会用来制造原子弹什么的。反而对制造核反应堆发电很感兴趣。

    当然朱斌也可以直接从海水中提炼氚制造核电池,更加的安全和可控,但技术上会很麻烦而且效率低,甚至飞船上就有足够用几十年的氚,但他舍不得用。毕竟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聚变堆,想搞第二座都没有材料,更是他唯一依仗的核心,必须保证优先级。

    这要等相关设备全部完成后,逐次的扩大海上提炼工作,到时候会有大量氚制造的核电池。广泛应用在医学、科学各方面。

    如此多的仪器挤在一枚探空火箭中发射看上去风险很大,可朱斌不在乎。他手中的材料和技术,制造起来都简单的很。并且已经开始量产,足够一年搞个几十次。

    每个仪器都会在太空中生存一定的时间,采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会储存在微型芯片中,根据精心计算的预定轨道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坠落。用超轻高强度合金制造的壳体不会被大气层摩擦造成的高温融化掉,外表防护壳体和特殊涂层材料都能保证它们安然进入低空,而后张开降落伞安全的落入地面或者海中。

    到时候。安装在核心部位的微型无线电信号发射装置不断释放出特定波段的信号,由打捞船和搜索队把它们找到并带回基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