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92章

定居唐朝-第92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道:“禀圣人,臣征讨刘黑闼班师回朝之前,曾微服快马去苇泽关探望阿姐,彼时,薛郡公正负责筹建农庄,曾看过薛郡公之规划图纸,农庄规划之巧妙,可谓环环相扣,想来,皆是养殖之物特有挑选之故。”

    最后一句却是望着薛朗说的,应是向他求证。

    薛朗点点头。圣人见状,问道:“农庄之中养殖何种牲畜?”

    薛朗道:“禀圣人,主要养殖的是猪、鸡、鸭、鹅、鱼“

    薛朗把农庄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

    听完后,太子建成道:“如若半年就能养成一头猪,以猪所产出之肉食,倒是比养羊合算许多,如此倒也能供应上练兵所需。”

    唐人之所以吃羊肉比吃猪肉多,最大的原因就是羊产出比猪快。在没有饲料之前,杨一头肥猪,最少要一年才能出栏,这还是喂食大量粗粮后的成果。以现在没有玉米、没有红薯等粗粮的情况,养成一头肥猪花费的时间足够养出要几批羊来。难怪养羊的人多,养猪的人少。

    圣人问道:“农庄可能推广?”

    薛朗道:“禀圣人,这般大规模的集中养殖,需有经验丰富之人监管,否则,只要一场疫病,整个农庄的牲畜全军覆没几乎可以预见。另外,还有蚯蚓的退化问题,受这些问题限制,推广颇难。”

    圣人点点头,叹道:“惜乎卿家只一人尔。”

    薛朗笑起来,道:“禀圣人,臣分身乏术,自然无法推广。不过,农庄的整体模式无法推广,其中某些优秀的养殖方式却是可以推广的。比如,肥猪的养殖及莲池养鱼的技术等等,只是,这些是水磨工夫,推广起来,需费时日。”

    “卿家愿意教授推广这些方法?”

    “这些方法并没有奇异之处,不过是一些经验总结。说起来,微臣曾向公主殿下借了些农书阅读,特别是齐民要术一书,上面所载,畜牧林农皆有所述,如若能推广此书,倒是利国利民之好事。”

    齐民要术是一本好用的、实用的书。不仅有记载怎么耕田,还有养殖类的记载,甚至还有加工方法,比如酿酒方法就有记载。

    圣人道:“此提议大善。只是当今天下,识字读书之人颇少,刊印书籍易,推广却难。归根结底,还需励精图治,国富民强,开启民智才是。得天下易,守天下却难。大郎、二郎、五郎,尔等需谨记。”

    三人齐齐应道:“谨遵父训。”

第176章 暴富() 
闲叙一阵,内侍来报,朝食已然做好,是否摆饭。圣人自然是命快快摆饭。

    秀娘今日所做的菜式,全是用薛朗带来的蔬菜做的——

    蚂蚁上树、炸红薯丸子、土豆炒鸡、红烧小土豆,粉条炒圆白菜,这些是炒菜;蒸了一个圆白菜卷;凉菜是用粉条、豆腐皮、韭菜一起拌的凉菜;汤是南瓜炖螃蟹,也算是时鲜菜,主食则是南瓜馒头。

    薛朗默默遗憾没米饭,不然,南瓜炖螃蟹是极其鲜美的一道菜,用汤汁拌饭吃,简直是绝妙的美味。

    众人一起等着圣人先动筷。

    圣人拿起筷子,当先夹向菜卷——

    秀娘的手艺不错,菜叶的成熟度把握的不错,既不会太熟显得发黄,又不会太生,导致口感不好。菜叶看着颜色不错,撒了几颗枸杞,红红的枸杞搭配绿色的菜叶,色香味俱全,难怪圣人第一筷就夹这个。

    “唔不错!这菜里卷的是猪肉?”

    李渊直接问薛朗——

    菜谱之前就报上去了,好让尚食局准备材料,想来应该向李渊禀报过,知道采用的材料也不奇怪。

    薛朗道:“回圣人,正是猪肉末。我家厨娘手艺有限,圣人可还能入口?”

    李渊道:“想不到猪肉竟如此鲜香,与圆白菜搭配一起,端是美味!不错!不错!”

    圣人吃了菜卷,又吃了一个红薯丸子,几筷子土豆,皆点头称赞美味。之后,众人才开吃——

    薛朗早饿了,直接抓起一个馒头,蘸着南瓜炖螃蟹的汤汁吃,神情满足已极。啃了一个馒头,才想起观察周围——

    一看,薛朗放心了!刚才他吃的专心没注意,在座的人,包括圣人,全都是闷头吃饭,心无旁骛,看菜消耗的速度,完全不用担心有剩下的。

    薛朗默默地吃自己的,馒头只吃了一个,菜倒是大部分都吃完了。再看李家几父子的桌子好吧,人食量比他好,盘盘皆空。薛朗琢磨,要是夸一句圣人好胃口,不知道算不算失礼。

    吃完,李渊满脸饱食美味后的满足,道:“如此美味,极好!建瓴所呈之圆白菜、南瓜,端是美味,着人挑选,每家一颗,赐予太子妃、秦王妃、齐王妃,命尚食局明日照今日菜色准备膳食,赐予后宫。”

    “喏。”

    内侍领命下去传话。

    薛朗默默计算一下,今天这一顿菜,最多用了一颗南瓜,一颗圆白菜,加上圣人赐下的,对比平阳公主献上的一车瓜菜薛朗表示感觉知道了什么!算了,还是当做不知道吧。

    李渊道:“说来,如若不是试吃新菜,薛卿家的菜谱,我若是想吃,只怕要去薛卿家做客才行。如今,为了让我吃上可口的菜式,卿家献上菜谱,我心甚愧,朕非是那等为了口腹之欲而夺人家传菜谱之人也。”

    秦王道:“禀圣人,除了菜谱,粉条的制作方法,也是薛郡公无偿奉献,所谓功必赏,过必罚,请圣人封赏薛郡公。”

    圣人颔首道:“秦王言之有理,特别是粉条制作之法,用来推广天下,功莫大焉。如此,薛朗听封!”

    薛朗连忙按照礼仪行礼:“微臣在。”

    “薛朗无偿呈献粉条制作之法,于家国社稷,功莫大焉,有德有功之士当褒奖之,故朕于此日赏薛朗骊山别墅一座,京郊渭水河畔农庄一座。”

    “微臣谢赏。”

    薛朗下意识的先谢恩,谢完了才反应过来——

    骊山不就是华清宫所在地,那可是温泉胜地!

    骊山,著名的华清宫,也就是华清池所在地。根据现代考古发掘,骊山温泉自周朝开始,就是历朝历代皇家泡温泉的度假胜地,唐代更是在此大兴土木,贞观年间建了一次,到败家子李隆基手上,更是用尽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与杨贵妃在此共度十年时光。除华清宫之外,骊山也是著名的风景胜地。骊山晚照更是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的温泉别墅,可全都是皇家的!想不到李渊圣人居然给他赐了一座骊山的温泉别墅圣人这次好大方!对了,还有一座京郊渭水河畔的农庄一下子就迈入暴富阶层,惊喜来太快,简直快要承受不来了!

    一时高兴,薛朗兴致勃勃的道:“微臣再次叩谢圣人,想不到圣人竟然赏赐臣骊山的别墅,待来日微臣进京,冬日于温泉山庄培植蔬菜、鲜蘑菇,届时,圣人如想吃,丁让家中厨娘一展身手。”

    “咳咳咳!”

    这是齐王喷了!

    圣人、太子直接傻眼!秦王秦王愣了一下,旋即“哈哈哈哈”爆笑出声!

    完了!一下子没注意,不小心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这句话翻译一下,不就是改天请圣人吃饭的意思吗?

    情商!情商!情商!这是多么重要的东西!薛朗好后悔!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圣人收起惊讶的表情,笑出来:“如此,我就与卿家约好,待来日卿家进京,记得邀请我去卿家府上做客才是。”

    “喏!定不会忘!”

    圣人真是和蔼的老人家,都不嫌弃他情商低乱说话,还给他搭台阶下台。

    薛朗心里默默感激,暗自决定等他回长安,一定要好好研究怎么在温泉山庄种菜,争取在冬天也吃上反季节蔬菜!

    什么?身为穿越者应该造玻璃,建造一间玻璃房子出来种菜薛朗只想说想太多!建造玻璃房子的玻璃,起码得用钢化玻璃!

    要造出钢化玻璃,首先要解决普通玻璃。再没有仪器,无法分析化学成分的今天,如何解决玻璃里面喊着的二价铁导致的玻璃呈紫色的问题?到哪里去找二氧化锰来反应解决玻璃的偏色问题?

    建造玻璃房子有问题,弄些杂色的玻璃珠子出来骗钱,倒是可以考虑。哪天缺钱了,可以研究一下。

    赏了薛朗贡献粉条制作方法和今天无偿传尚食局菜谱的功劳,圣人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问薛朗道:“刚才卿家说要在温泉山庄于冬季配置蔬菜和蘑菇,蘑菇还能培植乎?”

    问到这个,算是问到薛朗的痒处了!

    作为一枚合格的吃货,蘑菇这般鲜美的食物,薛朗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吃。比较大众的平菇、香菇、金针菇等,他吃的不算多,最喜欢的是一些野生的蘑菇,只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气候和环境下生长。

    特别是在南方,雨季的时候,鲜笋、鲜蘑菇,简直多得不要不要的,炒上一盘或是煮个菌汤面,都是无上的美味。

    只是,因为环境的破坏,野生蘑菇越来越少。动脑子研究蘑菇人工培植的人也不少。薛朗以前的女朋友就是研究这个的,见识过不少,自己也种了玩儿过。

第177章 颉利入关() 
其实,人工培植蘑菇是很简单的事情,复杂的是模拟蘑菇繁殖的条件和气候。所以,某些特定地区的野生蘑菇在人工培植后,无法像金针菇、平菇等大众类的蘑菇能推广到全国。很多野生蘑菇在人工培植出来后,只能贩卖加工后的产品,比如云南的众多野生蘑菇的系列成品。

    薛朗兴高采烈地道:“禀圣人,其实,人工培植蘑菇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明白其中原理,做起来十分容易。难者再于要模拟蘑菇生长的环境和气候,只要环境和气候模拟出来,蘑菇自然就长出来了!”

    圣人点点头,追问道:“何谓模拟?”

    薛朗只得又先解释一番什么叫模拟。

    看薛朗说得头头是道,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圣人笑吟吟的道:“看卿家一副成竹在胸之态,想来必有把握,如此,我就等着卿家于冬日进献鲜蘑于朕!”

    薛朗响亮的应了一声:“喏!”

    秦王有感而发道:“观薛郡公做派,想来你归来之异国,农耕技术想必十分高明,教书育人之道,当有独到之处,故而方薛郡公这等博学多能之才?”

    秦王的观察力好敏锐,总是能先于他的父兄发现要害之处,看出他们还看不出来的东西。这真的是天资!

    薛朗悄悄觊眼看李渊和李建成,李渊目中的赞赏之色,根本没来得及退下。李建成低着头,看不到表情,不过,想来应该不会是高兴才对。作为凡人,老被一个天才在一旁衬托自己的愚笨太子殿下真真是好心理素质!

    如果让薛朗这么天天被人对比得自己像个笨蛋,说不定早就自暴自弃了!所以说,李建成也不是不优秀,也不是真愚笨的人,只是,被天才弟弟一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薛朗按下心里的胡思乱想,答道:“秦王既然动问,那微臣就说几句。农业一道自古以来就是国之根本。此乃国策,此策的地位,即便千年之后,也不会有所改变。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乃是重中之重。”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莫说古代这样缺粮无有温饱的时代,即便是在现代,粮食产量也是颇受国家重视的产业,所以才一直强调可耕种面积红线的保持。我种花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粮食不能够自给自足,对进口太过依赖,等于是直接把脖子送给人捏着。

    薛朗道:“在异国,农业作为一门专研的学问,有众多的人去学习、研究。有人研究如何提高种子的产量,有人研究耕种技术的改进,有人研究如何提高抗病虫害、抗旱抗涝的技术等等,农林畜牧,皆有专人研究。甚至还有专人频繁乡下,到田间地头去,教导普通百姓如何更好地耕种、管理田地,把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于实际,以达到提高产量的效果。”

    “我大唐可适宜采取此策?”

    除了齐王,圣人、太子、秦王皆目光迫切的望着薛朗,等待他的回答。薛朗想了想,道:“依微臣归唐后的见闻来论,基础还未达到。首先,耕种技术落后,没有模式化;几乎都是各自有各自的经验,好手种出来的庄稼与一般人种出来的庄稼,颇有差距。其二,民智未开启,识字的人还是太少了!纵观古今,农书著作已经有好几本,并不是说农书没有记录优秀的耕种方法,农书是有记载的。可以说,只要把农书通读一遍,结合实际,暴富不说,小富却是不难。然而,即便是如此实用的农书,传播得并不够广泛,归根结底,还是识字的人太少了!”

    全民脱盲、识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别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