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87章

定居唐朝-第87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点头,赞赏的看薛朗一眼,道:“幼阳言之有理,今日,我就与幼阳一道去宣政殿。幼阳,请。”

    薛朗拱手:“多谢大王,大王,请!”

    两人一起进宣政殿。

    上朝的时间已差不多,殿中大臣已来得差不多了。没过一会儿,太子、齐王也来了,太子、齐王刚到,就有小黄门在外宣道:“圣人到!”

    圣人李渊踱着方步进来,坐到御座上,底下群臣一起行礼:“见过圣人。”

    “众卿家平身,免礼,坐吧。”

    众臣在自己位子上跪坐下来。刚坐下,圣人就让小黄门拿起一封疏奏,让小黄门宣读——

    薛朗看那封疏奏有些眼熟,想到圣人说朝议时讨论他的疏奏,心头涌起不好的预感!再听小黄门宣读的开头——

    果然是他的疏奏!

    好吧,反正不会文言文写作这个问题,迟早会暴露。所谓早死早超生,所谓破罐子破摔,总之,爱咋咋地,反正他就是不会写,现在暴露了,以后呈送疏奏,也就不用怕被三省的人嫌弃了。

    小黄门把薛朗的疏奏念了一遍,薛朗偷偷看满朝文武的脸色,倒也没人笑话他哦,除了齐王殿下。齐王殿下嘲弄的看了他一眼,倒是忍住了性子,没当场讥讽薛朗没学问。

    对于小屁孩儿的嘲弄,薛朗根本没放在心上——

    是的,看胡须比中年人还茂盛的齐王殿下李元吉,其实还是个年未弱冠的少年。在薛朗的眼里,可不就是小屁孩儿么?虽然人家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爹了,但也不耽误薛朗把人看成小屁孩儿就是。

    在小黄门念完疏奏后,李渊道:“这就是薛卿对于如何推广红薯之计划和建议之措施,诸位卿家且议一议。”

    在薛朗的疏奏中,主要写的就是红薯的推广计划及措施。没经过加工的红薯,至多只能保存一年,这还是气候寒冷,建有地窖的地方,如果是在温暖的南方,要把红薯保存一年是很困难的事情。

    为了解决南北差异的问题,薛朗提出的办法就是深加工,加工成粉条。之后,只要放置在干燥的地方,别说一年,就是保存两三年也没问题。

    但是,要加工成粉条,就要牵扯到一个加工方法的问题。如何把这个方法推广开,可以说直接涉及到红薯推广的成败。

    裴寂问道:“敢问薛郡公,这粉条,多少斤红薯可制成一斤粉条?”

    薛朗道:“约五斤左右。”

    萧瑀道:“如此看来,耗费并不算多。”

    薛朗道:“红薯的高产就注定红薯的价格自然比不上米粮,更不用提和面粉相比。与米粮相比,我把红薯定位为渡荒物资。就如大豆、黄豆一类的粗粮等同。如此高产的作物,加工一下,更易于保存,想来为了保存粮食,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做出粉条。”

    众人颔首,薛朗继续道:“论起推广,无论什么手段都比不上国家的支持来的迅速、有力。所谓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只要措施得当,稳妥推进,要把红薯推广开,其实不难,速度也不会慢,怕的反而是加工条件没跟上,让红薯的产量平白浪费、空置。所以,臣才建议让各地官署筹建加工粉条的作坊,收取加工费,以维持开支。”

    薛朗在疏奏中分析了推广红薯的方式。采用以点带点,层层递进的方式推广。如今有红薯种子的就两个地方,长安与苇泽关。

    以这两个地方为原点,慢慢的,逐层逐片的把红薯推广出去。由国家开设加工作坊,争取在推广红薯的地方,红薯刚种下地,就要把加工作坊建立起来。

    作坊建立起来后,等红薯收成,作坊就能投入运作,加工费既可以收取现金费用,又可以换算成红薯。收上来的红薯,做成粉条后,也能供给国家储粮,可谓一举多得。

    薛朗道:“红薯由于产量高,推广起来其实很快。第一批长安和苇泽关的加工作坊,需由府库出钱,待后来的作坊就可以用先期的收益来走建设经费,如此一来,就能减轻府库开支上的压力。还能避免推广太急可能造成的恶果,也足够稳妥。”

    以红薯的产量,加工费就算一斤只收一文钱都能有钱赚。而建造加工作坊是很简单的事情,有水的地方可以建水磨,没水的地方就用驴,需要的人手也不用多,主要是地方够宽敞就行。

    而现在可不是后世的人口地少,现在还是地广人稀的古代,地皮还真不是什么稀缺的东西。

    薛朗的疏奏写的通俗易懂、条理分明,在座皆是饱学之士,听懂简直不要太容易。薛朗刚才又解释了一通,更是已然成竹在胸。

    李纲道:“臣奉敕命至苇泽关调查祥瑞一事时,听闻红薯之产量后,就曾核算过,红薯如此高的产量,一户无须多种,只需种上一亩,以我大唐之户数,也是一个骇人的产量。如此巨大之产量,加上还能种植其余粮食不止饱腹,饱腹之外尚有余粮也不是难事。”

    薛朗道:“李尚书的推断没错,不过,还要考虑到种植条件和技术等的因素,如若是在高山地区,土地肥力弱,耕种技术又落后些,只怕达不到现时的产量,到时候,这些地区多种几亩是必须的。”

    李纲道:“即便多种几亩,供数口之家食用却是足够的。”

    萧瑀接话道:“如此一来,至多五年,就有一个问题放在诸位面前。”

    薛朗早有预料,道:“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167章 论经济() 
事情皆有好坏两方面!

    不管什么样的政策和计划,身为制定人就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方方面面,朝议的时候不仅要议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必然也要有所准备。世上没有完全完美的事情。

    薛朗的习惯,考虑事情的时候,往往同时考虑好坏两方面,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机会给你改正,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薛朗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尽量的理智,尽量的客观。

    在座皆是饱学之士,对薛朗产能过剩的说法,听了略一思索就明白了。秦王道:“薛郡公这产能过剩形容得颇为精妙。”

    薛朗朝秦王拱拱手算是感谢。薛朗道:“其实不需要忧虑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不知道诸公是否关注过我朝的经济运行模式的问题?”

    “经济模式?何意?”

    这是李渊问的。薛朗默默蛋疼,想了想,道:“就是我朝经济运行之总体特征。”

    李渊点点头,道:“薛卿继续。”

    “喏。”

    薛朗道:“我朝之经济运行,可以说从古至今,有几个总体的特征一直没有变过,可以归结为运行模式。”

    众人面上一时间皆有点儿迷茫之色,显然这个问题没人关注过。薛朗接着道:“我朝的经济运行,总体来说,可以称作小农经济,最大的特征有三。其一,分散;其二,封闭;其三,自给自足。”

    众人还是一脸迷茫之色,也对,古代几乎没有专门研究经济的人,自然懂的人就少。李纲道:“自给自足尚能理解之,分散、封闭从何而来?老夫不明其中之义,请幼阳解惑。”

    薛朗道:“所谓分散、封闭,其实可以一起说。我朝之生产耕作,可以说自上古以来,皆是以家庭为主,男耕女织,自耕自食,自给自足,既分散,又封闭,几乎很少有商品上的流通。”

    太子迷茫的问道:“薛郡公,如此不好吗?男耕女织,各有其职,方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太子这个问题问得好,作为统治者的角度来说,自然希望民众都有事情做。有事情做就有产出,有产出就能填肚子。大家都忙,就没空闲闹事,社会就能安定,对统治者来说,自然是安定最为重要。

    薛朗道:“禀太子,无所谓好坏,这只是我朝经济的特征,所谓存在即合理,这些特征能广泛存在,说明是被社会、时代、百姓所承认和接纳的,是适宜的。所谓天下大势,顺势应时,既然是被时代和百姓接纳的,那便是势。朝廷自需顺势而行,则国泰民安,如若逆势而行,那就是不给人活路,这是要出大事的!”

    薛朗说得通俗易懂,太子也不是全然草包,一听就懂了,还彬彬有礼的道:“建成受教,多谢薛郡公。”

    薛朗连忙还礼:“太子客气。”

    李渊摆摆手,道:“薛卿请继续解惑。”

    “喏。”

    薛朗接着道:“纵观历朝历代,百姓生活之所需,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模式。除了盐是人人皆需要,自己无法生产故而全国都流通外,即便是金银绢帛,在有些乡下地方,几乎都很少流通,而是多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

    众人一听,再思索对照,还真是如此。中国的银、铜其实不多,历朝历代之所以没出现银、铜危机,其实很大原因是民间交易,除了银、铜,多以绢帛代替。绢帛布匹也是可以当做银钱使用的。

    薛朗看大家都已经想明白,便接着道:“根据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会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首先,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模式,限定了产出;其次,封闭的特点导致的就是没有流通渠道,也没有流通的需要,既然没有需要,就不会有多余的产出,肯定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首要之事,不会有太多剩余;最后,因为分散,即便每家每户皆有一点剩余,问题也不大,因为形不成规模,只要没有形成规模,就不会泛滥成灾,也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危险。所以,诸公的担忧,完全可以放下,无须挂怀。”

    薛朗发完言,坦然望着大家。

    “好!”

    李渊带头夸赞,众臣包括太子,皆以笏击掌表达对薛朗精彩发言的赞赏。薛朗身为末学后进,自然只能躬身作揖表示感谢支持。

    一直保持沉默倾听,安静思索之态的秦王,这时才道:“今日听薛郡公一席话,世民对‘士农工商’之语,心中若有所悟。如若依照薛郡公之语,对待商者之问题,无需如临大敌,给予太多重视乎?”

    这话问的,不止薛朗暗自喝彩,即便是几个老臣,圣人李渊,也忍不住多看了秦王几眼。秦王这悟性,这举一反三的能力,这还真是天生的,别人羡慕不来,也嫉妒不来。

    李建成也不是草包,但是,比之秦王的灵慧而言,资质显得太过普通,这是天才与凡人的差距,非人力可改变的。薛朗都忍不住想同情他一下了。不过,显然不能,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息,可怜的太子。

    薛朗道:“所谓士农工商,其实是相依相辅,相互依存的。如果只论分工,不论其他,农、工、商其实都可以算是生产者,士是管理者。其中,农是最基本的生产者,生产出基本的物资,然后是工加工成商品,最后是商促使商品流通。所谓有需要才会有存在,存在即合理,士农工商皆是社会运行的一个环节,对商人的存在,不需要如临大敌。还是那句话,人要生存,衣食住行皆是根本,商人的存在,要有富余的产出之后才行,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怎么做商人?只是呢,朝廷身为管理者,在现在仍有许多人都无法保证温饱的情况下,政策上向农耕倾斜,劝农之策乃是国之根本。”

    秦王听得眼现异彩,向薛朗致谢道:“多谢薛郡公指教,世民受教矣。”

    李渊也听得若有所思,摸着胡须道:“今日薛卿所言,其中一些道理,往日也有博学大家论过,可皆无有薛卿今日这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薛卿大才,平阳有功也!”

    这个评价蛮高的,薛朗谦虚道:“圣人过誉。既然秦王问到商人的问题,其实微臣还有几句话想说。”

    李渊感兴趣的看他一眼,道:“薛卿家且讲来。”

第168章 圣人欲留人() 
“喏!”

    薛朗应了一声,道:“其实,商业要发展起来,有两个条件,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人口众多。纵观如今,但凡经济发达的地方,要么是兼具二者,要么兼具其一,否则,商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商人太多,没人种田,导致国本动摇的事情。

    现代经济的发展,其实和交通大发展有很大关系。但凡交通便利,人口多的地方,经济就发达些,比如东部。但凡交通不便,人口又不多的地方,要发展经济,其实是很困难的问题,这就是西部为什么发展落后的原因。

    古代与现代,各自有各自的经济运行模式与特征,幻想在古代打经济战,甚至玩倾销的,基本是异想天开。首先,生产力根本达不到;其次,物流运输业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商品的流通;最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手里,根本没有余钱。以物易物还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