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230章

定居唐朝-第230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朱雀大街,下马车步行,今年,办猜灯谜活动的人家多了许多,礼品各种各样,丰富多彩。薛朗笑问道:“有喜欢的灯吗?有我们就去猜灯谜去!”

    平阳公主面上带笑,道:“且看看再说。”

    两人边走边逛,走了一段,护卫来报:“禀殿下,圣人与同安长公主便在前方,请殿下与驸马过去。”

    薛朗笑起来:“看来今年是先遇到圣人了!”

    两人相偕过去,刚要施礼,已被圣人拦住:“罢了,皆是一家人,无需如此多礼,以免暴露身份。”

    圣人穿了普通的圆领袍,裹着青黑色的幞头,如果不说,就跟普通的小老头儿差不多。身边就同安长公主一人,并没有带他宫里的小美人儿们。

    相比之下,同安长公主穿的衣服还比较华丽。虽说同安长公主已经四十多,但在这个时代可算老太太范畴。自然不会如年轻人们胡闹。

    同安长公主看人高马大的薛朗穿着女装,不禁捂嘴一笑,道:“驸马这一身颇有兴致!过节就当如此,方才热闹。”

    薛朗被笑了个满脸通红,腼腆道:“就是凑趣,凑趣!”

    平阳公主出声道:“阿耶与姑母逛了几时了?”

    同安长公主瞟她一眼,取笑道:“果真是有驸马的人了,姑母不过是戏你驸马几句,便要出言解围。”

    “姑母!”

    平阳公主娇嗔,惹来圣人与同安长公主的笑声,薛朗默默地顶着个番茄脸,跟着傻笑——

    媳妇儿疼自个儿,当然要乐!

    新婚的小夫妻被长辈们取笑了两句,两方人马汇合到一起,逛将起来。同安长公主许多年未在长安过上元节,兴致颇高,跟平阳公主手挽手,姑侄俩儿一起走走停停,遇到精彩的百戏表演或是好看的灯时,便驻足观赏一番。

    圣人与薛朗走在一起,圣人与同安长公主乃是同母兄妹,感情不错,看同安长公主颇有玩兴,便也欣然作陪。

    圣人道:“今年观之,摆灯谜之人家与赏灯之人似乎都比去年为多。”

    薛朗道:“这说明长安城的百姓们,今年的日子比去年宽裕,是圣人治下越来越好的证据啊!”

    这是事实,倒不算薛朗拍马屁。圣人满脸愉悦的颔首,摸着胡须,道:“只长安一城还不够,吾希望在吾治下,每城皆如此。”

    薛朗笑道:“圣人既有如此志向,还请再接再厉才是。”

    圣人大笑起来:“你这不会拍马屁的小子!”

    “呃”

    薛朗抓抓头,十分不好意思。

    朱雀大街上,除了百戏台子,还有许多贩卖吃食的摊位。有卖小吃的,自然也就有卖酒水的。

    一行人走走停停,平阳公主扶着同安长公主的胳膊,路过一个贩酒的摊位时,却见一群年轻男子占据了摊位,嘻嘻哈哈,就算是在这热闹的大街上,也显得十分喧嚣,颇引人瞩目。

    大概是周围的人频频注目的缘故,有个穿着玄色衣服的男子过去,在一个明显是领头人的耳边低声呵斥了几句。

    领头人满脸谄媚的点头哈腰,招呼人丢下酒钱,快速离开。平阳公主看了一眼,心中一动,脚步停顿。

    “三娘,何事?”

    同安长公主问了一句,平阳公主不动声色的压下心头的疑问,道:“无事,姑母,那边的灯颇为精致,我们过去看看?”

    “可!”

第438章 新年新气象() 
同安长公主毕竟年纪大了,又不是像平阳公主那样具有武力的人,体力并不怎么好。圣人也年纪大了,逛了一阵,便回宫去了。

    临走前,同安长公主看了平阳公主肚子一眼,拍拍她的手。薛朗开始还不明所以,不过,看平阳公主略带羞色的神情,突然就懂了!懂了之后,略有些蛋疼——

    又被催生了!才二十六岁就被催着当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心好累!

    夫妻俩儿互相安慰的看了一眼,颇为无奈。又逛了一阵,还去一个看着干净的小吃摊上一人吃了一碗馄饨做宵夜,方才打道回府。马车上,平阳公主神情若有所思,薛朗问道:“怎么了?”

    平阳公主道:“我方才看见太子身边的人在呵斥一群小郎。我在想,那些人莫不是就是太子蓄养的长林卫?”

    说到长林卫,还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头,显然,对所谓的长林卫十分看不上。

    “你也知道长林卫的事情了?”

    平阳公主点头,道:“此非机密之事,知道不难。堂堂太子,竟然蓄养恶少真真”

    话未说完,不过,嫌弃之色,溢于言表。薛朗拍拍她手,没说什么。这事儿,两人都不打算插手,自然是说过就算,即便平阳公主对太子这招十分嫌弃,也没多说什么。

    按下不提,回到公主府已然快子时,洗漱后躺到床上,薛朗很是大义凛然的一把搂住人,道:“亲爱的,为了不再被催生,我们来努力吧!”

    平阳公主原被他一声亲爱的叫的有些羞涩,又有些泛甜,这会儿什么感想都没了,娇嗔一句:“你这人,就不该让你说话!”

    伸手一把拉下某人的脑袋,把某人还未出口的嬉笑声堵住。幔帐之后,喘息声响起——

    许久许久

    许久之后,本该休息的人,突然自床上坐起,一边作揖一边对着平阳公主的肚子念念有词:“小蝌蚪啊,你今晚可一定要努力啊!不要辜负主人我的期望!还有,我希望有个女儿!亚米豆腐!”

    公主颇感疲累,正欲安眠,被他这么一弄,不解道:“郎君在作甚?快安歇吧!”

    薛朗正色道:“我在做助孕祈祷!”

    平阳公主一怔,面孔火般烧红起来,忍不住推了他一下:“你这人”

    “咚!”

    刚新婚的驸马坠床了!被新婚妻子推的坠床!

    平阳公主先是一愣,旋即笑起来,笑得不可自制,瘫倒在床,一边笑还一边道:“郎君,为妻不是有意的!”

    薛朗灰溜溜的爬起来,点头道:“对,你是故意的!”

    说完了,顿了顿,以播音员的语调说道:“刚新婚的夫妻,为何丈夫却被推下床?原因竟然是”

    话还没说完,就被拉倒床上,被子一拉,盖住床上的人,再无一丝声响。

    上元节后,随着朝廷各部门恢复上职开工,新年新气象,朝廷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其中,薛朗所著的数学第一册被朝廷同算学十经一起,列为国子监算学科的教材之一,并公告天下,推介此书为算学启蒙类书籍。

    与此同时,圣人昭告天下,安国平阳公主怜惜贫寒士子读书不易,求学无门,奏请圣人于长安、洛阳两地设立国家公立图书馆,不日即将开馆!

    此图书馆由圣人内库出资筹建,安国平阳公主名下的印刷作坊负责刊印并监管。现于长安求借各家藏书刊印,并接受名家投稿以及书籍捐赠。凡捐赠书籍者,皆会把名姓刻印在图书馆的外墙之上,流芳百世。

    另,圣人敕令,图书馆只允许国家建立,任何人等不得设立,如有违反,以罪论诛!另有关于图书馆的功能介绍等,以布告的形式,张贴于长安、洛阳两地。一时间,长安、洛阳两地士子奔走欢呼,又有士子联合向圣人进万言书,齐称圣人仁德,圣明之主也!

    薛朗的数学书出了,当然,他并没有立即就被人称作一代大家。虽说君子六艺礼乐诗书数射,但如今最受追捧的还是进士,算学科不过是最末等的选择。历代算学大家,就没一个能登高位的,名望更不用说跟大儒比。

    不过,薛朗倒是被国子监请过去给算学科的博士们上了几节课,主要是介绍被称作简数的阿拉伯数字,把这些博士教会了,他们才能教给学生。

    这些人都是浸淫算学之道日久的人,一点就通,一眼就看出采用简数计算的好处来,一脸佩服的看着薛朗,都说不愧是著书立传的人,堪称算学大家。

    薛朗被夸得默默脸红,又不好说这是抄来的,只能生受。当然,他这所谓的大家是水货,只在算学科内流传,在外,仍旧是那个连疏奏都只会用白话,打油诗都写不出来的文盲。

    才子那是什么东西?问过长安城内的儒学大家们的意见了吗?所以,薛朗一点都没有出名后的膨胀感,依旧淡定的上班,做事,踏踏实实的干工作。

    在这样的忙碌中,还有一件大喜事——

    江临与苏四娘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大胖小子!

    生产的过程还算顺利,孩子生出来也健康,这在唐朝这个婴幼儿夭折率极高的时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到洗三日,薛朗和平阳公主都去了。江临亲来相迎,薛朗抬头看看门头上挂着的小弓,颇为羡慕——

    显然,江临有儿子了,以后不用再被催生了!可怜的他,目前还无法摆脱被催生的境遇!

    而平阳公主显然跟他心有戚戚,去后面看产妇和孩子的时候,抱了好一会儿小宝宝,对红彤彤的小宝宝,简直爱不释手,添盆的时候,给添了一把精致的长命锁。

    阿临长子的洗三并没有大办,只是邀请了亲近的人家去参加。江临两口子觉得孩子还小,不宜大办,以免折福。

    在洗三礼上,这个暂被叫做大郎的孩子,终于被他的父亲取了个乳名儿,叫做阿狸。初听这个名字的时候,薛朗一口水喷了出来——

    阿狸,那是一只穿着白色小裤衩的红毛狐狸的名字!

    然而,作为本地土著的平阳公主却觉得这名字不错,平阳公主道:“狸,山猫也,敏捷狡狯,强健易长。民间有语,猫有九命之说。愿大郎人如其名,健康成长!”

    看大家都觉得不错,薛朗就紧闭嘴巴,不再多说。不过,想起现在给小儿取名取贱名的习惯,以取贱名易于养活的喻意。未来英明神武的太宗陛下不就给他的宝贝女儿取了个兕子的小名么!

    兕子那就是犀牛啊!

    一个可爱、萌萌哒的女儿被取名叫犀牛!薛朗忍不住开了个脑洞——

    按照这个标准,以后他的孩子,会不会以被取名叫做熊大、熊二?!

    ohno!

    薛朗简直被自己这个脑洞给吓倒了!默默地下决心,如果谁敢给他孩子取名叫熊大、熊二,他一定会拼死抗争的!全然忘了,孩子的影子都还没见到呢,取名字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可见,他其实被催生催得挺焦虑的!

第439章 不知疾苦() 
后世著名学者竺可桢曾论述过,说唐朝温暖期,气候温暖潮湿。然而,薛朗一点儿都没感觉到,即便到了春天,他仍旧觉得干燥。

    这几日,朝议的议题是各部门整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等,民部侍郎这官不大不小的,也需要他位列朝议。

    每年的这个时候,朝廷都要议一个议题——

    突厥南下!

    突厥频繁骚扰,造成很大边患。辎重、粮草耗费严重,去年,为了减少馈运花费,并州总管长史窦静奏请在并州屯田。与突厥的问题,成了朝廷每年都需要花销的地方。

    圣人道:“前些时日,有人给朕上疏,言道,突厥之所以进攻关中,乃是因为财富、人口都集中于长安,提议若是把长安焚毁,不再为都,突厥便不会在攻打长安。来人,拿地图来!”

    巨大的地图被人扛上来,平铺在地上,圣人执着一根手杖,指着地图道:“此乃长安,这一片便是关中地区,这里是突厥人的草原,往年,突厥常从这里、这里、这里进攻我大唐,长安毗邻边关,地处不利。若突厥骑兵长驱直入,则长安危矣。众卿家以为如何?”

    众人围着地图看了一阵,太子道:“如今天下,内外皆不平,所谓襄外必先安内,为国祚绵延,迁都实有可取之处。一国之都城,乃是人心所向,若都城安稳则国祚稳,人心所向,也能让朝廷腾出手来安内。只要天下平定,方可有余力与突厥一决雌雄,则突厥再无可虑之处!”

    齐王立即跟上:“臣附议!”

    圣人点点头,看向众人:“卿家们呢?”

    萧瑀站出来,道:“臣反对!迁都非小事,牵涉到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请圣人三思。”

    好几个大臣也站出来表示了反对之意。裴寂出列道:“禀圣人,臣以为迁都势在必行!突厥常年扰边,边民困苦,朝廷花费辎重、粮草、军力无数,又因都城长安毗邻边关,需要花费的就更多,若是都城迁往腹地,则再无被攻陷之虑也,朝廷也能腾出更多精力与物资来平定内乱。内乱平定之日,便是突厥灭亡之时!因此,臣亦附议!”

    太子、齐王、裴寂的赞成,给了圣人很大的信心,面上表情都好看了许多,刚出征回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