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208章

定居唐朝-第208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96章 定策() 
在这个产量低下的年代,但凡有点儿身份的,家家几乎都有上千亩田地,精粮产量有限,少不得要补充些粗粮。现在有红薯和土豆这两种如此高产的作物出来,又可以制作成粉条来提高保存时间,对于习惯积存粮食的权贵之家来说,土豆和红薯的诱惑不算小。

    不论古今,粮食安全都关系到战略安全,这个道理,于国于家都能说得通。圣人有这两桩东西握在手里,推广的时候,可以做的文章很多。特别这两年,朝廷被动或主动打了不少战,军粮永远都是一个让朝廷头疼的问题。

    高产易种的红薯、土豆,若是能作为军粮的补充,定能大大缓解筹集军粮给朝廷带来的压力。只这一个好处,圣人就会重视。

    薛朗道:“等圣人回来,我打算上一个疏奏,建议圣人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圈地建皇庄,专用来种植土豆。在民部的时候我特意查过这些地区的气候,以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完全可以一年种植两季土豆,第二季即便比不上第一季的产量,一半的产量应该能达到。”

    平阳公主一震,旋即追问道:“此话当真?”

    薛朗认真保证:“十拿九稳!”

    平阳公主在心中默算片刻,欢喜道:“若真能种两季,亩产不需多,每亩地一年如果能收四千公斤以上便足够!”

    说到这里,顿了顿,瞟薛朗一眼,道:“若真如此,明日我便要使人去这些地方买地建农庄了!”

    薛朗一笑,问道:“为什么要积粮?”

    平阳公主被问得一怔,反问道:“不是幼阳提议壮大我们的力量,超然于太子与秦王之外吗?”

    薛朗直视着她的眼睛,缓缓的道:“所以,更不应该积粮。”

    平阳公主目光一闪,问道:“此话怎讲?”

    薛朗道:“既然建瓴你已卸了兵权,那就不要再去碰,与其积粮让人忌讳,不如做别的。我的建议是,粮食嘛,不需要多积存,一般化就行。要大面积种植便种棉花,不要种粮食。我看,红薯种个两三亩足够了,土豆亦然。”

    “白叠子”

    平阳公主若有所思。薛朗点头,道:“棉花的用途很广泛的,制作被服,纺布,不论什么,目前来说,都是我们独门的技术。既然是独门的,那主动权便在我们这边。即便将来棉花的种植技术公开推广,我们占据先行者和技术优势,市场占有率别人肯定也比不上,也握有主动权,可操作的余地更大,行事也将更加超然。”

    平阳公主恍然,眼睛一亮,看薛朗的眼神带着笑意,缓缓颔首:“幼阳说得对,先前是我想岔了。于棉花的种植幼阳有何良策?”

    薛朗搓搓手,开心的道:“这个在民部的时候我也研究过资料,哪个地区适合种植棉花,我已经心里有数,来,我告诉你!”

    薛朗把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圈了出来,完了,薛朗不无遗憾的道:“其实最适合的地区是陇右一代,不过,现在还不是我朝的疆域,等打败突厥,把地划进来,到时候记得多去圈一点,建上一个大大的棉花种植园,争取做唐朝第一大棉产品掌控者!”

    薛朗这言之凿凿的样子,把平阳公主逗笑了,道:“幼阳竟如此轻视突厥?你便如此坚信我朝定能灭了突厥?”

    薛朗点头道:“这是天下大势!肯定能灭的,只是早晚!”

    平阳公主笑看着他,不置可否,只道:“那我便拭目以待!”

    说了一阵棉花的事情,薛朗想起一件事,问道:“图书馆筹建的如何了?”

    平阳公主道:“馆舍已然建好,如今只等筹集够足够的书籍,便可以开馆。”

    薛朗点点头,以现在的印刷水平,要筹够开一个图书馆的书籍,确实需要一点儿时间。两人说了一阵,长俭来报,饭食已好,可以开饭了!

    薛朗亲自跑去把饭菜端了进来,就摆在书桌上,与平阳公主一人一边,围着书桌吃饭。当然,怕平阳公主不习惯,饭菜还是分开的,只是一个桌儿。

    今天主菜就是大盘鸡,主食是馒头,又搭配了三个小菜,两个人吃绰绰有余。平阳公主一筷子夹起大盘鸡里的青椒:“这是幼阳之前种过的辣椒?”

    薛朗:“是啊,去年种子少,青椒都不敢吃,只吃了晒干后的辣椒,今年留种够了,倒是可以吃了,这个品种的青椒,不算太辣,你试试。”

    平阳公主点点头,吃了一口,才吃下去,脸孔便红了,捂着嘴巴朝薛朗招手,薛朗赶紧递上一杯水,笑看着她:“第一次吃,可能不习惯,是不是太辣了?”

    平阳公主咽下水,道:“是有些许不适,与茱萸味道不同,辣味更纯些。今年留种记得分我些。”

    “行!”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吃,话不算多,但并没有严格遵守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倒也其乐融融。

    就着大盘鸡的底汤,薛朗吃了仨馒头,还吃了许多鸡肉、土豆,平阳公主不遑多让,看她吃得慢条斯理,满前盘子里堆的鸡骨头也不比薛朗少。

    薛朗笑嘻嘻地看着她,笑道:“等我们成亲以后,不如做一张大桌子,以后也这么吃饭吧,好不好?”

    平阳公主看他一眼,点头:“可!”

    点头答应后,又道:“幼阳可有想过家居摆设要如何摆放?可有什么建议否?不如趁着时日还早,画成图,让工匠们打制,免得将来还要自己改制。”

    两人都不是扭捏的人,并不避讳谈这些。薛朗当下便道:“行,我这几天有空的时候画一下,然后我们商量一下,选一个我俩儿都喜欢的款式出来。”

    说说家常,直到天要擦黑,平阳公主才从小门离开回去了。薛朗送完人回来,想起她的的一颦一笑,还忍不住嘴角弯弯,兴致来时,掏出画纸和画笔,简单的勾勒了许多张家居摆设的图出来。

    在薛朗开开心心的画家居图的时候,圣人也宣布提前结束避暑,从仁智宫回长安,才回来第二日,便把薛朗宣进宫,参与政事堂议事。

第397章 推广之策() 
薛朗特意提前进宫,怀里揣着早起写好的疏奏去觐见圣人。圣人刚下朝,回到紫宸殿,屁股都还没坐热,薛朗就来了!

    “臣有本奏,请圣人御览。”

    进去行礼完毕就递上自己的疏奏。圣人接过,细细看了起来——

    薛朗写疏奏,基本不写废话,从来都是平铺直叙,先提出观点,然后就是举各种例子论政,说服看疏奏的人,完全没有什么文采可言。但逻辑却一直都很清晰,说服力很强。

    圣人看了个开头,表情便凝重起来,越看表情越严肃,最后看完,还闭目沉思了一阵,整整看了三遍,方才放下薛朗的疏奏,开口问道:“你疏奏上所言,全部属实?”

    薛朗道:“回禀圣人,疏奏所写全都是臣反复论证过的,绝对没有问题!现在时间还来得及,圣人可从今年管理土豆种植的人中挑选几人,奔赴各地去圈地试种即可。”

    圣人略作沉吟后,当机立断:“传司农卿来!”

    “喏。”

    小黄门领命出宫去宣人进宫。圣人笑看薛朗,问道:“幼阳可用过朝食否?”

    薛朗诚实的道:“早晨起来吃了一碗面,略垫了下肚子,朝食还没用。”

    圣人道:“既然没用,那便与我一起吧。莫要嫌我宫中膳食不合口味才好。”

    薛朗笑道:“饿的时候有的吃就行,嫌弃也等吃饱再说。”

    圣人大笑起来,伸指虚点了薛朗一下,显然心情不错。之后,命人摆饭,翁婿两个一块吃饭。这会儿是饭点,所谓皇帝不拆饿兵,即便要议事,也要等吃完饭再说。

    吃了饭,圣人想继续议事,薛朗忍不住开口:“启禀圣人,刚吃完饭,不如出去走走消消食?饭后适当的活动一下,对身体有好处。”

    圣人一怔,旋即点头,与薛朗一起走出紫宸殿,也没走远,就在紫宸殿的廊檐下走走,毕竟,外面太阳太大,太热!

    圣人一边走一边道:“这么多年来,你是第一个这般劝朕的人。”

    薛朗不好意思的笑笑,道:“大概朝中诸位公卿皆以政事为重,为了公事,废寝忘食。臣的观点是劳逸结合,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工作。”

    圣人笑起来,赞道:“这观点极好!”

    薛朗一本正经的道:“圣人认可便好!”

    这样子又把圣人逗笑了,也不知到底笑什么,薛朗觉得圣人的笑点简直谜一般的存在,他完全get不到!

    两人一块儿走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便回紫宸殿去,圣人回到紫宸殿,小黄门便立即去宣了政事堂的大臣们进来,太子、秦王、齐王皆在列,议事开始。

    在议事之前,圣人直接把薛朗刚才递上来的疏奏发下去让大臣们传阅。待大臣们都看了一遍,圣人道:“今日召集众卿家前来,乃是为了红薯、土豆丰收之事。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尽可道来。”

    裴寂率先道:“恭喜圣人,贺喜圣人,长安头年试种便如此丰产,如此高的产量,亘古未闻之奇事也,此乃天命在唐之佐证也,臣以为,此事当发诏,广告于天下,普天同庆,共贺大唐!”

    “臣附议!”

    裴寂才说完,便有好几个大臣表示赞同。圣人笑得颇为志得意满,赞赏的看裴寂一眼,摸着胡须笑道:“卿家此言大善,这等喜事,是该与民同乐,普天同庆,让我大唐之子民都知道,知晓我大唐蒙上天眷顾,得此神物,提振我大唐军民之士气、民望,见证我大唐国运之昌隆!”

    “喏!臣等这就拟诏!”

    门下省的官员立即出来领命。秦王道:“红薯、土豆虽好,然如何快速、有效的推广开来,却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章程,莫要好事办成坏事,那便不美了!”

    大臣们齐齐点头,治大国如烹小鲜,在座的人都不是拍拍脑袋就决出政策的人,事关粮食,谁也不敢不慎重。

    薛朗默默看大家一圈,想了想,忍不住道:“启禀圣人,若是说推广红薯,臣有点儿不太成熟的愚见,想说出来请诸位参详参详。”

    圣人和蔼的道:“贤婿有何想法,尽可道来!”

    居然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喊贤婿,这是毫不掩饰对薛朗的喜爱了!薛朗暗戳戳的在心里比了个剪刀手,面上力持严肃的道:“若说到推广,自然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给予鼓励来的最快。去年曾粗略的议过推广红薯、土豆的问题,但因为种子有限而未能成行。臣熟知红薯、土豆的种植要素,这一年常常思考推广的问题,略有心得,请诸公参考。”

    众人点头,去年确实曾粗议过。薛朗续道:“去年曾说过,为了推广,建议由朝廷出资建粉条作坊,臣回去后细细想了,只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我朝疆域广大,各地情况不同,有些地方适合种红薯、土豆,有些地方就不见得适宜,到时候产量肯定会有残差不齐。臣以为,制定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地区不同,政策应该有些执行上的细微区别。比如,建粉条作坊的事,暂时就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实行就行,其余地区嘛,不由朝廷出资建了,改为拍卖技术使用权和独家经营权。”

    众人一怔,太子问道:“幼阳,这何谓技术使用权和独家经营权?”

    薛朗解释道:“就是一个地区,只教授一家粉条制作的技术,并准许这一家经营粉条作坊,其余人等没有朝廷的允许,皆不许涉足。这独家权利嘛,要设定一个期限,最多三年,不能再多!”

    秦王脑子转得快,立即就听明白了,追问道:“那人选如何确定?”

    薛朗答道:“拍卖!红薯、土豆丰产的消息,圣人广发天下之后,还可于京中设下奖金,举行一个诗赋大赛,来歌咏红薯、土豆,总之,尽全力把红薯、土豆的名声往大的宣传造势,吸引各地豪商巨贾来参加,于京中举行一个拍卖大会,把每个地区三年内的度独家技术使用权和经营权拍卖出去,价高者得!”

    薛朗是越说思路越顺畅,诸位大臣里,却又几个人越听表情越是古怪——

    这薛朗提出的办法虽好,但怎么越听越感觉好好地雅事,被他一说,感觉咋那么市侩呢?咳,这一定是错觉!

第398章 未雨绸缪() 
“拍卖的时候,每个地区的独家经营权和技术使用权,要根据地区不同,设定一个底价,每次最少加价多少等等也要有个章程,毕竟,有些地区适合种植红薯和土豆,有些地区不一定适合。具体的细则,稍后臣会写一个细则陈条上来,请圣人和诸公阅览。”

    薛朗三言两语把拍卖的事情说清楚后,顿了顿,续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