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二月河帝王系列·康雍乾 >

第273章

二月河帝王系列·康雍乾-第273章

小说: 二月河帝王系列·康雍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祥、胤礼率阿鲁泰部三千人马冒雪赶到畅春园,在离园二里处命令停军待命。叫胤礼守着听招呼,自带了太监们进园。太监们带他到“穷庐”寝殿门口,各自退下。胤祥便隐隐听到里头的哭声,顿时一颗悬得老高的心放下一半。因见一个人背朝外在门洞里端坐,绕到前面端详半日,才看出是武丹。

    只见武丹白发如雪,双眼睁得彪圆盯着殿门,胸前湿漉漉的,泪水在胡须上都结了冰。胤祥心里一阵难过,晃了晃武丹,道:“是你在这儿给主子守门?好歹歇息儿吧”因见武丹不言不动,胤祥走了两步又踅回来,诧异地细看时,武丹瞳仁都散了,身子僵硬,一摸脉息,已停止跳动!胤祥叫过刘铁成,低声责道:“你这差使怎么弄的?武军门已经成神,随主子去了。快,先把他请进房里——不许声张!”说着大踏步走进殿来。

    屋子里暖和极了。因刚从雪地进来,殿内显得很暗。胤祥揉了揉眼,这才看清,除了胤(礻匋)、胤礼、胤礽和胤眩械幕拾⒏缍荚冢缝怼⒇范G二人并排跪在最前头,一个伏地号啕,一个默默盯视着康熙,脸上泪水噗嗒噗嗒往下落。张廷玉早已摘掉了大帽子上的红缨,脸色苍白得像窗纸似的,见胤祥进来,忙上前来哽着嗓子道:“请十三爷去了吉服万岁爷已经龙驭上宾”胤祥仿佛没听见他的话,半张着嘴盯视着已经移箦的康熙,浑身抖着走近了,轻轻揭开蒙面纸。

    康熙皇帝仿佛睡着了似的,脸颊上还略带一点潮红,比起十年前,只显得瘦削些,颧骨高高的,下巴上的皱纹隐在修长洁白的胡须里,一点也看不出来。他静静地躺着,似乎只要轻声喊一句“阿玛”,立时就能坐起来说话。胤祥蓦地想起幼年,一次在毓庆宫临帖,自己的字写得不好,勒了红,恰康熙进来,把着手教他运笔,还说,“你母亲是个蒙古人,写的一笔颜书连熊赐履都夸奖,朕的字也很看得过去,你不要堕了志气”而今,这个严父竟一去不回,再也不能他心中泛起一股热浪,冲得满身都要爆裂开来,突然张开双臂,拥抱住一动不动的康熙,发出一阵撕肝裂肺的嚎声:“阿玛!阿玛您醒醒,啊!儿子胤祥不孝,没有侍候过您一天,还招您生气儿子胤祥没福临去都没见您老人家一面您醒来吧!啊嗬嗬我练了十年的字,写了整整十柜子,都是叫您看的我的字差不多撵上四哥了你、你看看吧,我的阿玛”

    众阿哥方才住哭,哪里经得起他如此引逗,无论真心假意,遂一起大放悲声。只苦了张廷玉,一边要自哭,一边要劝阿哥、乱了半日,方渐渐止住。

    “各位爷!”张廷玉从怀中取出表看了看,“且请止哀。皇上临终前还有旨意,已经晋升步军统领隆科多为上书房大臣。”

    所有的人都抬起了头,盯视着张廷玉不言语。张廷玉脸色愈加苍白,轻咳一声接着说道:“传位遗诏放在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隆科多已经去取。国不可一日无君,大位一定,就好给万岁料理丧事了。”胤祥祥的心陡地提起老高,忙看了胤禛一眼,胤禛却木着脸不言声,似乎哀恸已极,只两手紧攥着,看得出心里极为紧张。

    “张相!”跪着的胤禩突然问道,“怎么还有遗诏?万岁驾崩前我们都在,当面说是四哥嘛!”胤(礻我)偏着脑袋说道:“是么?我怎么没听见?我只听万岁说传十四阿哥,还赏了九哥一串念珠,那不是凭据?”

    胤禩一言不发。日光一睃,胤禟立即举起那串念珠,说道:“我听得最清楚,万岁是叫传十四阿哥!”胤(礻禹)梗着脖子道:“这是后头的话,万岁口齿己经不清。前头叫四哥去放十三哥,万岁明明白白说了,传位给刚刚出去的四阿哥!”

    “既是老四在,”胤祉突然动了心念,款款说道。“万岁当面何不就说了?如今有遗诏,自应以遗诏为准!”

    “是四哥!”

    “是十四阿哥!”

    厅里顿时乱了。这场争论在胤祥没来时已经发生了,只是双方没有像现在这样剑拔弩张,几个小一点的阿哥嗅出了哥哥们话中的火药味,都吓得缩在一边,胤禛只捂着脸,一边哭一边道:“你们拉扯我做什么?”正乱着,张廷玉眼睛一亮,说道:“隆科多来了!”

    隆科多在众目睽睽中健步进来。他一身戎装,带雪的马刺叽叮叽叮作响,脸板得铁青进来,只扫视一眼阿哥们,走近康熙箦床旁,默默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此刻,胤祥已经想定了主意,装作无意间向门口靠近版步。只要旨意不是胤禛承位,他立即要夺路杀出畅春园!

    “各位阿哥,隆科多奉旨布达大行皇帝传位遗诏!”

    隆科多脸上毫无表情,避开胤禩等人兴奋、期待的日光,徐徐展旨,朗声宣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传皇位于皇四子胤禛——钦此!康照六十一年正月谷旦。”

    没有人应声,仿佛空气凝固了,板结了,连外边大雪落地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半晌,胤禟方小声咕哝了一句:“这真奇了,皇上明明有意传位十四阿哥嘛!”胤禩愤怒得眼中要冒出火来,盯着隆科多,不住地咽唾沫,他一时还拿不定主意,该大伺一场,还是等下去再说。

    “谢恩!”胤祥头一个磕下头去,接着胤(礻禹)还有几个小阿哥也都跟着叩头奉诏。胤祉头看一眼惊愣了的胤禛,心知如再不吱声,后果不堪设想,忙也叩头道:“臣胤祉谨遵遗命!”

    隆科多因见胤禩、胤禟和胤(礻我)直挺挺跪着便冷冷问道:“三位阿哥,你们不奉诏么?”

    “不是不奉诏。”胤禩心里燃着仇恨的火焰,强自镇定地说道:“十七阿哥胤礼没来,是否把他找来一起听旨?”胤祥嘴角闪过一丝狞笑,接口说道:“十七阿哥统率丰台大营的兵马,在园子外宿卫!”

    胤禛一口气出来,几乎软瘫在地,随即就坡打滚,伏地悲恸道:“万岁万岁!您在位六十一年,吃尽了苦,受尽了难!为什么要叫我来承当这个重任?阿玛呀”

    “万岁!”隆科多和张廷玉一齐上前扶起哀哀痛哭的新君胤禛。张廷玉一边挪过椅子请他坐,口中说道:“此乃大行皇帝深谋远虑,授您帝位。当此,宜先定大事,方可办理一应丧仪。”因见胤禛兀自掩面哭着推辞,胤祥霍地立起身来,大喝一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今日之事,上有先帝遗命,下有群臣拥戴,万岁何得再辞?!”他转过脸,冷峻地用不容置疑的口吻道:“拜!即行三跪九叩大礼!”

    “万岁!”

    阿哥们总算叫出了口。

    “兄弟们请起来!”胤禛拭去了脸上的泪,将双手一抬,说道:“没有想到万岁把这样的担子托付给朕,既然到了这一步,只好勉为其难了。”说到这里,略一顿,又道:“目下百事待理,一时还想不出个头绪。朕想,上书房人手少,得增补几个。外头的人朕还不熟,只好请三哥、八弟进来帮着料理。里头有你们几个,京师防务暂由十三弟维持。咱们先把大行皇帝的庙号定下来,接着再接见园里的大臣——十三弟,你去传旨!”

    “扎!”胤祥深深叩了头,说道,“臣,领旨!”说罢便大踏步出去。

    张廷玉因见胤禛多少还有点不自然,阿哥们还在懵着,便率先说道:“皇上的主意很是。奴才以为先帝一生经文纬武,一统环宇,虽是守成,实同开创。所以应定为仁祖皇帝。”

    “我朝已经有了两个‘祖’帝,”胤祉斟酌着词句沉吟道,“太祖之后又有太宗、世祖奠定天下,称之谓祖亦可。大行皇帝仁孝性成,天赐智勇,臣以为应拟为‘仁宗’。”

    胤禩一肚皮的火无处发作,便挑刺儿道:“‘祖’乃‘始’之意,大行皇帝乃第二代,似乎不妥。包揽不到不如用‘武宗’二字。”

    “武宗二字不妥,”隆科多道,“明武宗就是昏乱之君,主上岂可与他同号?听起来也不美。”胤禩一听他说话便气不打一处来,一晒说道:“武宗不好,那就‘世宗’,国祚又长远,儿孙又光鲜,岂不甚佳?”

    张廷玉听着,这话暗含着对新君胤禛的讥刺,生恐皇帝听出来,忙道:“世宗也不甚美,不足以概全。”

    “张廷玉一派胡言!”胤禟一口顶了回来。“‘世’字不美,将我朝‘世祖’置于何地?‘宗’字不美,何以置我朝‘太宗’皇帝?”

    胤禛心里雪亮,弟弟们不服自己这个皇帝。开头不打一个下马威,终究不成,遂挪动一下身躯,说道:“张廷玉,把大家拟的都写出来。”张廷玉忙至案边,援笔濡墨疾书几行递过来。胤禛接过略一看,说道:“张廷玉说得好,‘虽是守成,实同开创’,所以称‘祖’未为不可;皇上一生事业伟大,难于措词,‘神化难名曰“圣”’,所以朕意定为‘圣祖’!”说罢不待众人再说,从案上取过裁纸刀,向右手中指一搪,用血写出“圣祖”二字。

    “至于朕的帝号,朕想可以随便些。”胤禛立起身来,踱了两步,“朕名胤禛,取个谐音吧,叫‘雍正’就是了。其余兄弟们要避讳,一概将‘胤’改为‘允’,叫起来方便,也亲切些——”他仰起脸,轻声叹了一口气,说道:“隆科多,去澹宁居传旨,朕要见见六部九卿大臣,计议大行皇帝丧事。别的兄弟随朕左右参赞朝务,朕心里悲恸迷乱,一时离不得你们。”

    “扎!”隆科多答应一声,却身退出。

    阿哥们虽不服,但此时人在矮檐下,谁敢不低头?见他如此专断,心里别扭着,却都深深叩下头去,高呼“雍正皇帝万岁!”

    “发旨年羹尧:飞马传十四阿哥回京奔丧,可带十名从人。”胤禛眼中闪着寒光,“国家大变,还要严防奸佞小人乘乱作祟,着兵部下碟将九城暂时封闭,大下兵马非奉旨不得擅调一卒!”

    胤禛说一句,张廷玉提笔答应一声,走笔疾书。须臾,几道紧急措置诏书便行文明发出去。一时便见隆科多进来,胤禛略一整理衣饰,冷冷说道:“发驾澹宁居!”

    “雍正万岁爷发驾了!”

    一声声传呼立时从穷庐递送出去。

    康熙大帝全四卷终

    1988年11月14日于宛

第213章 瘦西湖他乡逢故知 天光楼布衣窘官宦() 
游三吴不可缺扬州,冶扬州不可无虹桥。虹桥这地方,面湖临河,西邻“长堤春柳”,东迎“荷浦薰风”,虹桥阁、曙光楼、来薰堂、海云龛诸多胜地横亘其间,粉墙碧瓦掩映竹树,天风云影山色湖光,只须一叶扁舟便览之无余,原是维扬北郊第一佳丽之地。这自然风光粉黛不施乃天生其美,就勾得离乡游子、骚人迁客到此一扫胸中积垢块垒,流连忘返。若论起风土,那就又是一回事。桥北有个庙,名字起得也怪,叫“虹桥灵土地庙”,每年正二月祀神庙会,俗名儿叫“增福财神会”。逢到会期,早早的就有城里商家赶来,错三落五搭起席棚,围着这座土神祠连绵起市,一二里地间耍百戏打莽式的、测字打卦的、锣鼓、“马上撞”、小曲、滩簧、对白、道情、评话、打十番鼓的喧嚣连天,湖下游船如梭,岸上香客似蚁,夹着高一声低一声唱歌似的卖小吃的吆喝:

    “吴逢圣的炒豆腐——谁要?康熙老佛爷金口亲尝,颁赐近臣!”

    “走炸鸡——田家走炸鸡!香酥焦嫩!”

    “施胖子梨丝炒肉,不吃算你没来扬州!”

    “汪九公家拌鲟鳇——天下一绝”

    “猪头肉、猪头肉!江一郎十样猪头肉!”

    如此种种,更把庙会场子搅得开锅稀粥般热闹。

    这是康熙四十六年的春天,二月二刚过,扬州地气温暖,虹桥两岸已是春花姹紫嫣红,芳草新绿如茵。一个架着双拐的残疾人出了桥南的“培鑫客栈”慢慢踱着,橐橐地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上了虹桥。

    他叫邬思道,无锡有名的才子,府试乡试连战连捷,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康熙三十六年他应试南京春闱,三场下来,时文、策论、诗赋均做得花团锦簇一般。出场自忖即便不在五魁之列,稳稳当当也在前十名里头。不料皇榜一张,“邬思道”三个字居然忝列副榜之末!邬思道大怒之下仔细打听,才知道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都是捞钱的手,除了朝中当道大老关照请托外,一概论孝敬取士,名次高下按质论价童叟无欺!邬思道凭着本事拉硬弓不肯撞木钟钻营,自然名落孙山。邬思道原本性高气傲,气极了,纠集四百余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遍城撒了揭帖,指控左、赵二人贪贿收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