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铁骨 完本 >

第5章

铁骨 完本-第5章

小说: 铁骨 完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莞保安农民会施以政治及军事训练。再次,军校拨派第四期毕业生3o余人到农**动干部特别训练所学习农**动的简要理论和方法,期满载波机先后分赴各重要县,承担训练那里的农民自卫军模范队工作,推动了那里的农**动。

    总之,黄埔军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现实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既把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加他们成为孙中山期望的革命军的进程。

    第三,依法从严治校,使整个学校管理走上法制化、正规化轨道。

    黄埔军之所以能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横扫军阀,不仅是因为贯彻主义建军,进行强有力的政治教育,而且也在于它是实施以法治校,用严格的校规军纪来管理学校各级官兵和各项事务,使学校管理具有法制化、正规化特色。

    黄埔军校领导人认为,要建立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并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必须有严明的军纪加以规范和管理。为此,黄埔军校接连颁布了五种军法,一是革命军连坐法。即规定一班同退,只杀班长。一排同退,只杀排长。一连同退,只杀连长。一营同退,只杀营长,一团同退,只杀团长。一师同退,只杀师长。以上皆然。以期达到全军之中,人人似刀架在头上,似绳子缚着脚跟之效果。虽然这个法规沿袭了旧军队的军事法规,甚至有些法西斯的味道,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中是不能说毫无积极作用,战争实践表明,此法在激励黄埔校军冲锋陷阵时毫不畏缩,流血牺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革命军刑事条例。分为:叛乱罪十条;擅权罪五条;辱职罪十条;违抗罪一条;侮辱罪二条;掠夺罪四条;诈伪罪二条;逃亡罪三条。按罪状性质、程度轻重分别监禁乃至枪毙等处罚。三是革命军惩罚条例。这是对犯罪程度较轻,不涉及到刑事范围的人员所规定的。分重、轻禁闭、禁足三种惩罚。革命军刑事条例和革命军惩罚条例这两个法规对于战闲时期的日常生活起了有效的监督作用。四是审判条例、五是6军监狱规则。这两个法规规定了触犯军校法规的人员接受会审和关押的一系列事项。

    除了这些军事法规外,黄埔军校还制定了学生队学生遵守规则,规定了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应遵守的纪律,如:学生聚散以号音为凭,无论何时何事一闻号音,须往指定地点集合,不得借端迟延规避;学生有事故,只许向直接管辖之官长或值星区队长处报告,以凭核办,不得越级陈诉,等等。对学生学习期满毕业也作了相关规定:学生修学终了后,应受毕业试验。及格者则分各军充见习军官,期满后授6军各兵科少尉,不及格者降期补习。毕业试验由国民政府或由本校派员组织委员会试验之。黄埔军校十分注重对于学生的革命牺牲精神的培养,在此规则中,指导了学生的作风养成:敬爱、刚强、沉毅、诚信、勤劳、团结、服从、清高、以及遵守命令,尽忠职务,保持名誉,大为军人之基本。

    黄埔军校的以法治校还表现在对于编制、机构职能、各部官员之权责、各种活动具体事项等方面的规定。在编制、机构职能和人员职权方面,学校亦作了严格的规定。学校制定和执行了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组织系统表,包括:校军部下面的总务科,人事科、军法科、秘书处等各科,以及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管理处、军医处等,编配明确,职责分明,确保了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运行。各个部还制定了服务细则,规定各级官员的权责。在各种活动的开展方面,如,在录取学生方面,学校又专门制定了招生简章,对于报考人的资格、考试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规定可操作的各种客观标准,保证了录取工作中公正公平。

    黄埔校军在作战过程中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因为它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革命军队。黄埔军与旧军队不同,行军中无论是官员还是学生,都不许拉夫、抢物、捐饷、占屋,违者按革命军的刑事条例进行处罚。在重征东江训诫中,强调要严守军纪,服从命令,毋忘革命军的连坐法,紧记革命军的刑事条例。爱民歌的歌词: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踏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与鸡,也反映了革命军严明的纪律。

    黄埔军校是近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革命军队的新型学校,它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无情的军事法规和人性化的政治工作相结合进行法制化、正规化的治校。学校人才辈出,战绩层出不穷。它以独特的办校方式,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影响中国革命展进程的名校。在我国现代军校建设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对如今我军军校的办校,也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3人。

    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1o月4日毕业,计2645人。

    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o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148o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oo人只留8oo余人。1929年2月24日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6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o年9月26日毕业,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月28日毕业,计852人。

    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o人。

    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第一批于1936年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第一团学生毕业,计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o日毕业,计74o人。

    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第一总队于1938年1第二总队于1939年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o人。

    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o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第一总队于1938年1o月入校,194o年12月毕业,计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o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第一总队于194o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第二总队于194o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第三总队于194o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o3o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o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o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o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总计:41386人,抗战阵亡2万余人。

    黄埔军校历期学生情况概略(1924—1979)

    为回溯黄埔军校1924年创立而延续至今的概况,分述历期学生的历史沧桑,现依据成都本校6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同学录;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编黄埔军校简史,以及台湾黄埔建校六十周年简史等书文的记载,择其主要者综合、调整与补充而成文。计分1。黄埔时期,2。南京时期,3。成都时期,4。凤山时期等四个阶段。供读者深入研究黄埔军校历史与现状之参考。

    一、黄埔时期

    第一期

    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1月31日毕业。学生人数初入校时5oo余人,随后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o余人也并归本校,合计毕业生为645人。学习科目单设步兵一科。在学时仅为半年。各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由军校筹委会委托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包括国民党人和**人,在开完大会后回到各地通过两党地方组织所推荐介绍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他们先在原地初试,然后到广州参加总复试,才正式入学。

    学生在校时期,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毕业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一、二团组或的校军,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自后他们在投入广东革命政府第一、二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中,都战而能胜,愈战愈强,终而成为党军,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骨干,是早年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

    第二期

    1924年8月至1o月分批入校,学生多从各地考取,人数计449人,学习科目从步科扩增为炮、工、辎、宪五科,修业期间原定六个月。但为适应军校战斗的需要,却迟至1925年9月6日才正式毕业。

    这期学生入校不久,适逢军校开始第一次东征,乃奉命随校部东征队出东江,实行边战斗边上课,在实战中迅成长。在进占潮汕之后,并设潮州分校就地开课。至六月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叛乱和沙基反帝游行。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第一军或参加工农运动,充任骨干。

    第三期

    1924年冬6续进校,学生多从上海和广州各地考选,录取人数达13oo余人,1926年1月毕业。经过甄别考试,实有毕业人数为13人。学习科目分设步兵和骑兵二科。学生入校后,先受入伍生教育三个月,经过考试合格才转为学生,为学生实行入伍生制度之始。

    在本校第一次东征时期,本期学生因初入校而成立入伍生总队留校。他们分驻市区、黄埔和虎门等地,担任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杨刘叛乱时,即奉命从各地集中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东征军动总攻击。继而参加“六#8226;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反帝游行。在路过沙基时,又遭受帝国主义军队开枪残杀,军校官兵死难者22人,受伤53人,其中本期入伍生遇难有16人。在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牺牲后,也直接参加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毕业后,学生大多数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职,也有不少献身于地方农**动,工人运动,或派入北方军阀统治区向敌军内部从事地下活动。在北伐战争中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期

    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批入校,初为入伍生。1926年3月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并举行隆重的开学礼。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同年十月毕业。学生人数2654人。

    本期校名从原称6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6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于全国各地和邻近兄弟国家的革命青年报考本校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