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铁骨 完本 >

第2章

铁骨 完本-第2章

小说: 铁骨 完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生分南京、黄埔两地授学。军校南京部分的学员第6期192第7期学员于1929年12月2第6期学员19第7期学员666人于193o年9月26日毕业。在黄埔7期学生中还包括朝鲜籍学生34人,越南籍学生13人:朝鲜人民军著名领导人崔庸健(在军校时化名崔石泉)等就曾在黄埔6期和黄埔7期执教过。自从大革命失败以后,由于黄埔军校清党、新军阀战争以及广州起义等事件的影响,军校黄埔部分的学生已经人大减少,所以此时它实际上是南京中央军校的预科学校。第7期学员即将毕业之际,蒋介石电令广州“第7期毕业后黄埔校停办”,短短十个字就使驰名中外的黄埔军校停办了!

    从第8期学员开始,军校对教学方式、修业期限以及课程设置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先军校学制改为三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第二年和第三年为理论教育年:学生所学的科目包括术科和学科两大类,术科包括单兵教练、班教练、排教练、工兵勤务、射击、武术体操等;学科除了6军礼节、步兵操典、步兵射击、野战筑城、通信、卫生学、战术学、地形学、兵器学、瓦斯学、炮兵学、战车学、航空学之外,还设置了三民主义、外交史、中国革命史、外国革命史、中国政治经济概况、法学、人生哲学、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课程,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了。第8期学员193o年开学时的时间不同,所以分为了两个总队,第一总队第二总队1第9期学员1931年3月开学,第第一总队于第二总队于1937年抗战开始后毕业,共有621人:我军开国少将张学思和高存信就是黄埔第11期学员1934年录取14oo人,1937年抗战开始后毕业,我军1964年晋升的少将黎原就是黄埔11期(中央军校)毕业的,黎原1938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兼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第12期学员1935年9月入学,1938年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于1月提前毕业,共计有74o人,这批学生中就有后来担任过台湾“行政院院长”的军事强人郝柏村;第13期学员于1936年8月入学,南京陷落之前,随军校从南京经江西、湖北辗转至四川铜梁继续学习,1938年9月共计有1412人毕业。至此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举办第6—13期,一共八期,此外广州、洛阳、南昌、成都、武汉、昆明等地还设有分校军事训练班。

    军校在南京时期还成立过中央6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由于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青睐,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最先进的战术训练,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在中央军校先来试验的。军校教导总队仿效当年黄埔教导团,在德**事顾问的指导下于1931年1月开始组建,1935年正式成为国民党部队的正式战斗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37年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保家卫国抗击日寇侵略的战场上打出了当年黄埔军校教导团的那股骁勇的气势。

    军校在西迁四川期间,第11—13期先后提前毕业,所以在迁校的途中又招收了第第16期新生。1938年11月中央军校迁至四川成都,把位于北较场的成都分校作为军校的新校址,不久蒋介石布命令将成都分校并入中央军校本部,从此黄埔军校开始了历史上的成都时期,校务委员又增加了程潜、刘湘、白崇禧、陈诚、邓锡侯五人。军校成都时期招收第14—第22期时越南和朝鲜还保送了一大批学生来校学习,此外军校还委托其他有关学校代为培养了1oooo多名学生;教育方式也有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抗战的形势,修业期限分为了长期和短期两种,同时实行甲乙丙三级教育体制,教学上也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校所设立的其他分校在动荡之中继续开办,李明灏、杜建时、胡宗南、甘丽初、钟彬、宋希濂等相继主持分校的工作。洛阳分校(第一分校),成立于1933年,1938年迁往陕西南郑,第二分校),1936年重办,抗战开始以后迁至湖南武冈、会同,第三分校,原来指成都分校,1939年改设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1936年成立,广州陷落以后相继迁往广西、贵州等地,第五分校),成立于193第六分校),1926年成立,1945年停办,南宁分校的师生于1938年参加了昆仑关大捷,越南人民军领导人武元甲也曾在南宁分校学习;西安分校(第七分校),1938年成立,我党著名地下党员熊向晖曾是第七分校15期学生,该校于第八分校),194o年成立,1945年停办;迪化(乌鲁木齐)分校,即第九分校,成立于1943年;1945年停办。军校成都时期还设立了军官教导总队、战术研究班、高等教育班、校尉官研究班等,使军校的教育体系更加充实,在此期间蒋介石仍然兼任校长一职,陈继承、万耀煌等先后担任教育长,实际主持军校的日常工作。

    1946年1月,中央6军军官学校改名为“6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兼任校长,万耀煌任教育长,不久教育长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关麟征接任。1947年7月,担任了年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宣布不再兼任校长,关麟征于是升任校长一职,这是黄埔毕业生第一次担任军校校长这一要职,在此期间军校共招收了两期学生即第第24期刚刚招生入伍全国就已经解放了,在黄埔22期学生中黄幸强后来任台“6军总司令”、罗本立任台“三军大学校长”、曹思齐任台“6军参谋长”、王多智任台“6军副总司令”。

    1949年9月12日,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乘“中美号”专机抵达成都,随即进驻军校黄埔楼。蒋介石此行是为了对军官学校的领导人进行大调整的。关麟征校长晋升6军总司令,校长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原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接任;军校教育长仍然由吴允周担任;军校训导处长(即原来的政治部主任)由黄埔4期毕业的吴起舞担任。而此时的6军军官学校尚有师生近14ooo人,军校领导机构还有5处11科和黄埔日报社。军校除军官训练班、军官教导总队、游击训练班之外,在校的黄埔期学生有3个总队共3452人;黄埔24期招生入伍了约112o人,编成了一个学生总队,黄埔5期毕业生徐幼常任总队长。

    第二野战军以及第一野战军18兵团在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周士第等指挥下以“大迂回”的战略战术席卷大西南。12月,人民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对成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战略包围,在山穷水尽之际,军校校长张耀明、教育长吴允周、副官处长吴丽川等先后逃往台湾;在我地下党员的极力争取之下,李永中、吴起舞、徐幼常、肖平波等率领军校师生1oooo多人举行起义,这批起义师生后来相继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各部队或地方政府部门,许多优秀的师生后来还加入了中国**。至此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的为了救中国、为了救中国人民的“黄埔军校”最终又从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黄埔军校永远结束了它在中国大6办学的历史!

    蒋介石败退至台湾以后于195第四军官训练班(即台湾训练班)为基础,重新恢复6军军官学校,任命罗友伦为军校校长,次年4月军校招收黄埔24期学员入学学习。1954年6月以后,军校仿照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学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学制改为四年,第一年实行通识教育,特别重视英语运用能力,成绩优秀者可以被保送至美**校学习,此外还使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化对现代6军作战的重要性;进入第二学年,开始选择与自己将来展有关的系,军校普通科共设文史、政治、外文、数学、物理、机械、电机、军工、测绘等九大系,军校军事学术科下辖一般、战术、体育、兵器四大组;第三学年学习和实习领导防御的能力;第四学年则转为思考与实习的相结合。军校还实施理工科大学教育,学生毕业以后既给6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同时也授予理工科学士学位,军校接受台湾“教育部”的督察和指导。除此之外军校毕业生还要到其他的兵种学校学习,中校以上军官要想获得晋升就必须到台湾“三军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1975年军校的教育体制再度修改,从黄埔47期起学时延长至四年零三个月。1977年,从黄埔48期学生开始,学生毕业以后还可以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军校还设有专科生班、专修生班、短期训练班、预备军官训练班和补训总队等机构;军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增加了攀岩、武术、擒拿格斗等训练项目。军校的校长军衔为中将,由现役将领担任,任期一般为两年;从195o年军校恢复时起罗友伦(黄埔5期)、谢肇齐(黄埔6期)、徐汝城(黄埔6期)、艾蹊(黄埔8期)、张立夫(黄埔8期)、林初耀(黄埔1o期)、秦祖熙(黄埔11期)、言百谦(黄埔16期)、许历农(黄埔16期)朱致远(黄埔16期)、卢光义(黄埔22期)、黄幸强(黄埔22期)、黄耀羽(黄埔24期)、汤元普(黄埔28期)、胡家骐(黄埔29期)、杨德智(黄埔33期)等先后担任过校长一职,现任校长是杨国强中将。军校的副校长、政战主任、各系系主任以及各所长军衔均为少将,也是由军队现役军官担任。

    黄埔赤子心,国家民族情

    1986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黄埔1期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聂荣臻元帅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任顾问,此后黄埔1期生侯镜如、李默庵,黄埔4期生李运昌先后担任会长,胡立教等先后任顾问。

    1991年4月在台湾的黄埔一期生邓文仪将军起创建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呼吁海峡两岸黄埔同学为和平统一中国而努力奋斗,邓文仪将军又于同年率团访问祖国大6并且晋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陵。2oo4年6月13日,黄埔2期学生张炎元、黄埔12期学生郝柏村率上千名退役的黄埔校友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举行集会,纪念黄埔军校成立8o周年。会上郝柏村代表台湾广大退役的黄埔将领表演说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当分裂国土的罪人!郝柏村的讲话内容被作为黄埔校友的共同声明在各大媒体上刊出,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北伐前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黄埔军校的毕业人数,据中央军校十周年纪念册,第一期第三期1;第四期第五期第七期612人,共7;729人。

    而据黄埔同学总名册,一至五期毕业生共第六期第七期612人,总数可达8;729人。亦有统计为8;783人者。

    而据丰悌的回忆,第一期第三期第四期第四期设有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等,总人数有一万多名。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9oo多名。一至七期总共毕业一万多名,加上军官班、补习班等,总数在二万人左右。丰悌的估计,除包括军官班、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以外,亦可能将分校的毕业生计算在内。而分校毕业生,有些有统计,有些无统计;有统计者,数字亦多出入。如潮州分校(民国十四年十二月至十五年十二月)毕业生人数,前引谓345人,有资料谓为728人。另外,武汉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二十一年三月)毕业第七期1;76o人,长沙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十七年五月)毕业第七期人数不详,估计在1;4oo名左右;南宁分校(民国十五年五月建立,断续存在至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在北伐期间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干部的重要来源,到民国十六年九月毕业约67o人。兹不赘述。

    一至五期7;399名毕业生中,湖南2;189人,占3o%,广东1;o36人,占14%;四川636人,占8。6%;浙江584人,占7。9%;湖北5o4人,占6。8%;江西476人,占6。4%;江苏265人,占3。6%;陜西246人,占3。3%;广西218人,占2。9%;安徽2o7人,占3。o%;河南2o5人,占2。8%;贵州163人,占2。2%;福建144人,占1。9%;山西138人,占1。9%;山东118人,占1。6%;云南1o8人,占1。5%;直隶68人,占o。9%;绥远(25)、辽宁(11)、甘肃(6)、蒙古(6)、吉林(3)、察哈尔(2)、热河(2)、黑龙江(1),共56人,占o。8%;朝鲜(34)、台湾(2)、新加坡(1)、越南(第六、七期学生,未见有籍贯统计数字。

    就学生的来源而论,第一期报名一千二百多人,多由出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介绍而来,省籍以湖南、广东、陜西、江西、浙江等省为多,由于对各省都有配额,籍贯分布于二十一省区。报名学生中,三分之一为中学或专科毕业的程度。经两次考试斟选,另有军政部讲武堂学生并入。第二期学生是由各地考取而来,分批入校,籍贯分布于十七省区,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省为多。第三期以后先招入伍生,入伍生结业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