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大明望族 >

第206章

大明望族-第206章

小说: 大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少不了抛费。

    大管家还要继续念下去;沈沧道:“就这样吧;剩下的不要念了。”

    乔大老爷还没明白其中关键;只盯着开头那一千五百两;问道:“二弟;怎么是一千五百两?不是说当时家里就凑了一千两?”

    乔二老爷不自在地咳了一声;道:“我又凑了五百两。”

    乔大老爷看着弟弟;满眼感激;要不是在沈家;说不得就要眼泪磅礴。

    生死关头;生身之母与结之妻都紧握着私房;庶出弟弟却是能帮着凑五百两银子;对比之下乔大老爷心中感概万千。

    对乔老太太与乔大太太来说五百两不是大数目;可对于庶出一直被嫡母嫡嫂防备的二老爷来说可不是小数字。

    乔二老爷被兄长看的不自在;转向沈沧道:“表兄;还是都算清楚吧;不够的银子我们回家再凑。”

    沈沧摆摆手道:“不必;又不是做买卖;丁是丁卯是卯的;既叫我一声表兄;我花几个银子又怎地?”

    乔大老爷这才听明白自己带的银子不够;讪讪道:“家中还有些银子;回头再给表兄送来。”

    沈沧之前对这乔大老爷这糊涂混日子的表弟很是不喜;如今见他晓得感恩;总觉得没有白出力一回。至于便宜表弟乔二老爷;能为嫡兄做到这个地步;也是不容易。

    沈家三兄弟感情好;沈沧也乐意看旁人手足亲厚。

    乔家不过中等人家;三千两的罚银加上眼前这两千两银子;还有之前的一千五百两加起来就是六千多两银子。即便家中还有银钱;也不富裕。

    沈家并不缺钱;这回虽为乔家花费了些;也不是非要乔家砸锅卖铁补齐不可。

    沈沧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性子;乔家人晓得感恩;他之前的火气就也消的差不多。

    因三老太太与乔老太太是同胞姊妹的缘故;加上表兄弟几个年岁相仿;打小也是常作伴玩耍的。不过是后来两家关系疏远了;这三十年来才渐行渐远。

    平庸碌碌的乔大老爷罢官成了白衣;沈沧是二品京官;表兄弟两个天壤之别;可莫名地却比过去少了几分疏离。

    沈沧看看乔大老爷;恨铁不成钢地道:“以后你也长点心;别再稀里糊涂地过日子”

    虽说乔大老爷的确涉案;可在被侵占的两万六千五百两工程款中乔大老爷只分得了五百两;一个小零头而已;可却背负了大于系;说到底还是被人糊弄了。

    乔大老爷羞愧道:“不会了;以后也没有那个机会犯错不是……”

    沈沧道:“咱们这样的书香人家;子弟读书是根本;你以后闲下来;就好生督促儿孙读书;别的都不重要”

    乔家子侄辈兄弟是七人;长房三个儿子;两嫡一庶;二房一嫡两庶;年长的两个都夭折;只剩一庶子还年幼;三房一个嫡子。

    这兄弟几人中;除了乔二老爷的儿子七哥才启蒙;还看出什么来;剩下五人只有五哥、六哥在读书;年长的两个兄弟都不是读书的材料;连县试都没有过就丢开了书本。

    如今乔大老爷孙子都有了几个;沈沧同乔大老爷提这个;也是不愿意乔家就此衰败下去。否则子弟不成材;支撑不起门户;以后受累的说不得还是沈洲

    乔大老爷却没有想到沈洲身上;只觉得表兄苦口婆心;真心劝诫;十分感激地应道:“我知道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儿孙们却是盼着成才的;等回去就开始督促他们读书;定要将儿孙供出来……”

第二百七十六章 恩甚怨生(三)

    乔家的事情;沈瑞也是尽知。沈沧就此事;也教导了沈瑞一二。

    沈瑞算长了几分见识;一是仕途凶险;要是没有靠山或是靠山不硬的话;说不得什么时候就被推出来顶缸;二是厂卫的权势已经乱了法度;并不遵从三法司制度;三是钱权可通神;这个神就是天子身边近人——掌权的内官。

    自司礼监得了批红权;大明朝的政治;实际上就是文官与内官共治。

    真要论起来;大太监的权势甚至不亚于阁臣。

    沈瑞心中对于宦官倒是并无歧视;只觉得论起学问功课来;那些司礼监内官还真的未必比内阁中书差。

    要知道明朝自宣宗皇帝开始设内学;由翰林学士教授小内官功课。

    之所以司礼监与内阁共同打理朝政;两下却相辅相成;即便偶有摩擦;也鲜少后斗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就是因这个渊源。

    同陌生人入阁相比;司礼监内官自然是更愿意推相熟的师长入阁。

    如同一来;大多数阁臣入阁的背后;都有司礼监内官的影子。沈沧虽没有入过翰林;沈洲与何学士却是翰林院老资历;认识几个内监并不稀奇。

    想的多了;沈瑞将思绪拉了回来。

    乔大老爷的落马;多少有些“杀鸡骇猴”的意思。

    乔家虽是门第不高;却是沈家的双重姻亲。沈沧保持中立;不参合几个阁老的纷争。各派系虽没有直接摆明车马对与沈沧为敌;可推波助澜地打击他一下;也是乐意之极。

    沈沧能够不声不响地将一件直通御前的案子摆平;乔大老爷也不过是罢官追罚三千两;可见宫中与锦衣卫都是走了关系;这也使得沈瑞刮目相看。

    不过仔细想想也并不意外;大明文官虽清高;可要真是目下无尘也做不到高品上。

    记得去年正月;沈珠冒犯建昌;沈沧上门赔罪时;就请锦衣卫的人做了中

    沈家虽不是京城老户;可从三太爷算起;父子两个做了五、六十多年的京官;也有自己的经营人脉。

    沈瑞虽不喜乔家人;可知晓乔大老爷平安出来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不管是旁人想要“杀鸡骇猴”还是“敲山震虎”;也该掂量掂量沈沧的分

    到了重阳节;是四哥的生日;少不得办“抓周宴”。

    沈瑞没有去府学;在家里随着三老爷招待客人。

    府学那里;除了望朔之日必须露面之外;每月还有一次月考;每日的功课倒是并不强制生员去上课。

    府学有教授与训丨导;可府学的生员三年两次入学;一茬茬的并不同期。可教学这里;教授的却都是四书集注与五经。

    对于生员来说;四书是公共课;五经则是选修课。

    府学里的课程表是固定的;在籍生员每月月初领了课程表;就可以按照课程表去上课。至于点名之类的;却是没有的。是在家读书;还是每日去府学;倒是并无强制。

    虽说重阳节这一日是沈珞的祭日;可逝者已矣;总要先顾念活着的人。加上三老爷、三太太成亲十几年;年过三十才得了这一子;如珍似宝;也不愿意有半点委屈。

    如此一来;沈家的“抓周宴”就办的极为热闹。

    四哥不愧为书香子弟;试儿时抓的就是一直毛笔;喜得三老爷眉飞色舞。

    四哥也有了名字;三老爷早就请大老爷起好的;名为“璐”。

    璐;美玉;可见大老爷对侄儿的祝福与期待。

    乔大太太这些日子虽与妯娌轮流侍疾;可这样的日子乔家人却不能不露面;尤其是刚受了沈家大恩的情况下。

    要不然落在旁人眼中;就好像乔家要沉底沉寂似的。沈家这个靠山;乔家可不能丢。

    不过看着沈家上下的热闹;想着家中的阴郁气氛;乔大太太也觉得心里堵得慌。

    不想就是这一日;因乔大太太不在家;乔家就出了大乱子。

    乔老太太虽逼着儿子往沈家“借银子”;想要赖了那三千罚银;可也晓得未必如意。到底是当娘的;哪里就真的能放着儿子不管。

    而沈家是徐氏当家;还真的未必卖她这个姨母的脸面。

    不过全部三千两借出来不可能;千八百两银子应该差不多;毕竟是乔家第一回开口;沈沧与徐氏虽对乔家不算亲近;可也并不算小气人。剩下不够的银子;乔老太太打算掏一半;另外的就是乔大太太的事了。

    她也是从媳妇做起;晓得管家的猫腻。乔大太太管家这二十多年;名下私产添了好几处;乔老太太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肉烂在锅里;虽说占了公中便宜;可也是落在长房手中;并没有便宜了旁人。

    不想十日过去;长子长媳那边毫无动静。

    乔老太太这一静心下来;就察觉出其中不对劲;寻了个由子;打发了侍疾的二太太;叫婢子扶着去查看自己的私房。

    看到装金银庄票的箱子还在;乔老太太松了一口气。

    不过老人家到底觉得不踏实;取了钥匙开了锁;结果里面只有半箱子烂砖

    乔老太太急怒攻心;立时气得直了眼。

    她本上了年岁;这些日子因长子官司提心吊胆;身体孱弱;这惊怒之下就受不住。

    等到婢子吓得不行;连忙使人去请了在家的大老爷、二太太过来;乔老太太已经到了弥留之时。

    乔大老爷吓的不行;他虽一时气恼动了乔老太太的私房;可也没想要将老母亲气死。这些日子消了气;已经在想着如何将其中的金银补上。

    乔二太太则是傻眼;没想到乔家如今到了这个地步;自家大伯偷起老太太的私房来。

    她满心瞧不起;避到一边;打发人去请在外乔大太太与乔二老爷回来。

    乔大太太得了消息;也带了惊慌;强做镇定与徐氏辞别。

    徐氏瞧出不对;并未挽留;亲自送了出来。

    等午饭过后;沈家客人已经散尽;沈瑞刚回到九如居时;就见周妈妈着急忙慌地赶过来。

    乔家来报丧了;乔大太太要往乔家吊丧;吩咐沈瑞同去。

    以两家的关系;今日就得过去祭拜。

    柳芽、春燕在旁听了;忙寻了素服出来;帮沈瑞换上。

    沈瑞对于乔老太太没有感情;自然也感觉不到丧亲之痛;只觉得乔家这运气太糟了些。

    如今乔大老爷断了前程;乔家小一辈不成器;阖家都靠着乔三老爷。听沈沧的消息;乔三老爷这几年政绩卓显;如今没有升官;不过是年资不够罢了。等熬够了年资;稳稳的升两级;到时候先转南京再回京中;要是赶上出缺;一个小九卿掌印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这一“丁内艰”;就要三年;到时候变动的就多了。

    到了正房;徐氏也穿了素服;头上只带了两只银簪。

    她虽没有落泪;可情绪很是低沉。

    沈瑞见状;少不得劝慰道:“母亲;节哀顺变”

    徐氏苦笑道:“我倒是没什么;这大半辈子生老病死看的多了;就怕老爷受不住。不管怎么说;到底是血脉长辈。”

    沈瑞并不觉得沈沧会那么脆弱;想到三老爷、三太太那边没动静;便问道:“三叔、三婶那边明儿再告诉么?”

    徐氏点点头道:“嗯;你三叔待了一日客;也劳乏了;要是强撑着去了也不好。今儿咱们娘俩先过去。”

    母子两人说着话;就有妈妈过来回话;马车已经准备好了;也有人去刑部衙门传信。

    沈瑞扶着徐氏上了马车;自己骑马相随;去了乔家。

    乔家大门已经糊白;隐隐地传出哭声。

    京城习俗;家中有老人的;寿材都是提前预备好的;乔家的丧事操办起来;倒是并不慌乱。只是因乔老太太走的突然;乔大老爷、乔大太太都有心病;一时浑浑噩噩;顾不上的多。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乔家即便是京城老户;可如今已经败相横生;亲戚之间趋吉避凶;即便得了丧信;也多是打发管事下人过来;亲自过来吊祭的;除了沈家;就只有三、两家。

    灵棚里;除了乔家自家人;吊客不过坐了两桌;还是因男女分桌的缘故。

    徐氏心中暗叹一声;倒是不好意思先走了;就与沈瑞留了下来。

    世人重白喜事甚与红喜事;没想到乔老太太要强了一辈子;走的如此不体面。

    乔大老爷不知是悲是悔;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除了跪着嚎哭;连待客也不能。乔家子侄辈;大哥护送五哥、六哥去了南京;并不在京中;只有二哥、三哥还有年幼的七哥在。不过还有几位年轻奶奶与几个小一辈的稚子稚女;灵堂之上;倒是哭声不断。

    沈沧得了消息;从衙门里匆匆赶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这番情景。

    人死百了;即便对这姨母有再多埋怨;沈沧也不能见乔老太太的丧礼这般寒酸。

    不等他去寻徐氏商议;那边沈家的二管家已经请了僧、道、尼过来;摆开了水陆道场。

    徐氏与沈沧做了大半辈子夫妻;怎能知道丈夫所想;已经提前做了安排。

    那些早先对乔家避之不及的亲戚人家;见沈沧夫妇亲自出面帮乔老太太料理后事;倒是一窝蜂地凑了上来。尚书沈家;算起来都是亲戚不是。

    等到乔老太太出殡;已经入了冬。

    乔家三老爷也带了家眷子侄;回到京城……

    〖

第二百七十七章 恩甚怨生(四)

    这一日;是十一月初一;沈瑞来府学听讲。

    虽说与王鼎、周然等同年往来不密;可沈瑞入学这几个月也交了新朋友;叫秦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