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大明望族 >

第155章

大明望族-第155章

小说: 大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起来杨家与沈家的关系要逊于那三家;杨仲言却是自来熟的模样;一口一个“瑞表弟”、“珏表弟”;叫他们只管招待旁人;他自己则是同过年时曾见过面的沈琴、沈宝说话;丝毫不见外。

    这种熟络不招人厌烦;还有为沈瑞、沈珏搭把手的意思。

    沈瑞与沈珏自然也承他情;口气中也亲近几分。

    何泰之后知后觉;察觉出杨仲言的用意。

    今rì沈家几位族侄nǎinǎi并没有带孩子上门;想来也是担心非年非节的带了孩子给这边添乱。而姻亲中的少年过来;却是冲着沈瑞、沈珏两个来的。

    沈珏、沈珏两个初次待客;一下子招待四家;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杨仲言此举;岂止是识趣?也是划分了远近亲疏;将自己归到无需客气应酬的熟客中

    何泰之便也活络几分;与田家兄弟两个说话。

    他虽只有十一岁;可已经过了县试;向来不将自己当孩子。田家兄弟待人斯文有礼;倒是并不因何泰之年幼就轻视;几个人提及即将到来的府试;倒是谈论到津津有味。

    如此一来;沈瑞、沈珏兄弟只需陪好初次相见的乔家兄弟就好。

    乔三老爷的长子乔永善;应答之间颇为和气;可乔大老爷的幼子乔永德;神sè却难掩倨傲。

    乔永德看着沈瑞、沈珏的素sè细绢袍;还有下面的裤子;撇了撇嘴;露出几分轻薄:“不是说江南富庶?马尾裙在京城流行几十年;还没流行到松江么

    今rì来的六个姻亲少年中;杨仲言与乔家兄弟都穿裙。

    沈瑞、沈珏初到京城时;还多看两眼;如今已经见怪不怪。

    大明朝穿裙子并非女子专利;男子有的也穿袍裙;亦是连身的袍子;只是下裳做成裙状。

    对于这个“马尾裙”;沈瑞略知一二;是朝鲜那边传过来的。用马尾织成伞状;系衬衣里;使得外衣张开。

    虽说在京畿地方流行了几十年;在成化年时因有位阁老爱穿;上行下效;官场普及;等到弘治初年还有人专程为此上了折子。

    不过流行虽流行;向来为士大夫所鄙;认为是“妖服”。江南地方并非没有;只是不如京城这边普及;也有公子纨绔做如此装扮。

    见乔永德如此口气;沈珏已是恼了。

    沈瑞则摇摇头;道:“江南士林衣食住行多循规蹈矩;倒是不如京城这里自在”

    乔永德听了;开始还得意;随即听出不对劲来;恼道:“这叫甚话?难道谁不守规矩?到底是没见识;大惊小怪如今朝廷官员多穿这个;只有那些外地来的土包子;才会不识货”

    沈瑞讶然道:“乔表兄作甚恼?小弟说什么了么?”

    乔永德说话这般不客气;沈珏立时不应了:“不过是;有甚显摆的?上门做客就要守做客的礼节;这是童子都知晓的道理。整rì里将心思放在奇装异服上;还不若学学什么是礼”

    四姓姻亲;只有乔家这么差劲;沈珏觉得很丢脸。

    不管他心里怎么别扭;过继之事难以更改;乔家也就成了他的新外家。

    乔老太太与乔大太太之前那种掂量猪肉分量似的打量眼神;已经引得沈珏心中十分反感;这个乔永德又言语轻蔑;让人忍无可忍。

    乔永德向来自诩是京城人士;对于外地人很是瞧不起。

    在他看来;除了土生土长的京城人士;其他人都是外地来的土包子。

    对于今rì这表兄表弟的应酬场面;乔永德心里也不屑一顾。

    如今风光得意的沈家;当年能在京城立足;是沾了乔家的光;至于何家;虽也是京城人士;可祖辈不过是地里刨食的;田家在城外;不过是乡下地主;杨家老爷杨镇如今虽在正四品大理寺左少卿任上;虽是仕宦子弟;可家道中落;只能巴结沈家。

    乔永德连沈家都瞧不起;对于沈家嗣子族侄之类的人物;自然更是轻鄙。

    偏生从家里出来前;不管是祖母还是母亲;都叮嘱他要好生与沈瑞、沈珏两个相处。

    沈珏毫不客气这一句;自然是点着了乔永德的心火。

    他“腾”的一下起身;瞪着沈珏道:“到底是哪个不知礼?我们是客;你们就不是?还没有改了祖宗呢;就当自己是主家;真是叫人笑话谁不晓得沈家这一房并未堂亲;八竿子远的族人上门打秋风;就真当自己是尚书公子?”

第二百零七章 如意算盘(三)

    乔永德话说的太难听;不仅将沈家四子骂进去;旁边众人也不好受。

    如今大老爷身居正二品尚书;为众姻亲中品级最高;无形之中沈家也成为几姓主心骨。大人如此;小一辈自然也多跟乔家兄弟似的;得了家中嘱咐;好生结交沈瑞、沈珏兄弟。

    如今在乔永德口中;连沈瑞、沈珏都成打秋风的;那凑到沈家跟前的其他几家算什么?

    “五哥……”乔永善面露焦急;去拉乔永德的胳膊。

    乔永德却一把挣开他的手;冷哼了一声;斜眼看着沈珏、沈瑞。

    沈珏的脾气;哪里禁得住他如此挑衅;立时就要挥拳头;却是被沈瑞拉住

    沈瑞轻笑道:“我到是不知;这在沈家;沈家人怎么就做不得主人了?珏哥;方才你还提及礼;现下怎么反而要失了待客之礼?”

    沈珏满心不忿;却晓得眼下不是耍脾气的时候。

    徐氏吩咐他们兄弟出面待客;闹出是非来;不管到底是谁对谁错;也在长辈心中留下不担事的坏印象。

    沈珏嗤笑道:“是我迷瞪了;与不知礼的人计较什么?没得自己也失了身份”

    何泰之早就瞧不惯乔永德目空一切的模样;凑趣道:“就是;珏表哥你可不是小孩子了;还是懂事些”

    旁人还可;沈琴却忍不住笑出声来。

    方才大家相见时;在场诸人序了年齿;乔永德年纪最大。

    乔永德涨红了脸;望向沈瑞满脸不善:“沈家大老爷是我表伯父、沈家二老爷是我表叔与亲姑父;是你甚么人?”

    沈瑞讶然道:“自然是在下伯父;许是这位方才没听真切;小子姓沈……

    见沈瑞避重就轻;乔永德越发恼:“这天下姓沈的多了;名分还没定呢;就装起大爷来?仔细闪了腰;被打回原形去?”

    沈瑞见他歪缠得没完没了;腻味的不行;撂下脸道:“于卿底事?”

    乔永德冷哼一声;还要再说;沈瑞已经转过头去;对杨仲言道:“让表哥受了池鱼之殃;对不住杨表哥了……”

    原来杨仲言身上;也穿着马尾裙。

    杨仲言摸了摸鼻子苦笑道:“说句实在话;我也不爱穿这个;就我这身段;穿着越发富态;不过如今京中流行;就跟着上身了……”

    他长得本就有些胖;穿上这马尾裙就显得越发胖了。

    沈珏这才发现自己失言;忙起身对杨仲言作揖道:“杨表哥;小弟之过;还请杨表哥恕罪……”

    杨仲言忙摆手道:“没事没事;不过一句话;有甚计较的?珏表弟太见外了”

    沈珏向来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xìng子;眼见杨仲言这般热络;便也亲亲热热道:“表哥不怪罪就好;方才听表哥与琴二哥、宝四哥说起城外庄子的野趣等真要过去时;表哥可不许落下瑞二哥与小弟我……”

    杨仲言今rì过来;本就是与沈家小一辈结交的;见沈珏搭了梯子;自然立时接了:“那是自然;改rì三舅这里放假;咱们兄弟一起出城……”说到这里;还不忘对田家兄弟与何泰之道:“田表哥、田表弟与何表弟得空也一道去…

    一于人等说得热闹;将独独将乔家兄弟撇在一边。

    不怪杨仲言这样圆滑的人也摆明立场;实在是乔永德的xìng子又臭又硬;又无自知自明;不招人待见。

    在众姻亲中;沈家不用说;新出炉的尚书在这里摆着;杨家是正四品大理寺少卿;何家有个侍讲学士;田家品级虽低;田家书院在京畿一代却是数得上的书院。

    相比之前;反而是乔家光景败落;又后继无人。

    论起亲戚之间;沈、杨两家在官场互为臂力;沈、何两家则有些微妙;毕竟立场不同;田家向来清贵;虽与沈家结亲;可这些年来也鲜少有求到沈家的时候;反而是乔家;如今需要依附沈家。

    无人理睬;这下不单单乔永德面上难看;连乔永善都露出几分尴尬。

    乔永德还想要再说话;乔永善低声喝止道:“五哥”

    被乔永德闹了这一场;气氛即便回转过来;也有些冷场。

    乔永善倒是放得下架子;主动凑过去;与大家聊起下四月里府试的事。

    伸手不打笑脸人;众人即便心里再恼乔永德;乔永善却一直没有失礼;也就接了话去。

    何泰之苦着脸道:“也就只有我们书院的先生;总是守着功名需趁早的教条;催促我们早rì下场……换做其他书院;说不得先生反而要学生多学习两年

    乔永善知晓何泰之在chūn山书院读书;带了几分羡慕道:“谁让你们那里夫子都不是寻常人;学生又都是出身翰墨之家;自然与寻常子弟要求不同……”

    何泰之叹气道:“那也不用火烧屁股似的呀……肚子里半瓶子水过去晃荡不是更丢人;哪里有书读透了一鼓作气的好……不瞒诸位表哥;小弟才学两年时文;实在是心里没底……”

    说到这里;他看了田家兄弟一眼;道:“倒是羡慕两位田家表哥;听说南城书院的学子过了十六方应童子试……”

    田家两兄弟;年长的叫田英;年幼的叫田荣。

    田英苦笑道:“书院的学子是十六应童子试;田家祖训男子及冠方可求功名;我们兄弟还有好些年……”

    大家听了这一句;都十分意外。

    要知道科举出仕;谁也不能保证一撮而就。有的人白发皓首才举业;即便侥幸中了进士;不过是止步七品;同样要是少壮进士;入翰林也好;外放也好;才能更进一步。

    像chūn山书院那里;因为大家都是翰林子弟;本来就是书香子弟;家学渊源;其次就是致仕的翰林教书;老师的水品就比外头书院高一头。

    起点高;先生的要求也要;不是觉得学生们十几岁就肯定能得了功名;而是希望通过一次次考试;使得他们在科举仕途上能比旁人早行一步。

    像南城书院这样要求学生十六岁应童子试的;倒是如今民间学子的常例。六岁启蒙;十年苦读;十六岁开始下场;一场场地考下去。

    不过像田家兄弟这样;有祖训丨要求二十下场的;还真是头一回听说。

    旁人十五、六岁下场;田家满二十才许下场;这前后就差了两科。

    等到田家人考到最后;得了功名时;在仕途上也比同龄人晚了。

    这难道就是田家人不出高品级官员的原因?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一点。

    沈瑞是旁观大明科举制的后来人;觉得这制定田家家训的!先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实在是科举这条路“诲人不倦”;大明朝三年一科取进士百十余人;这条路哪里是那么好走的?多少人走不到终点;倒在半道上;有的是身体垮了;有的是心智被摧毁。

    男子二十岁的时候;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都是成熟的时候。如此就是科举落第;也不至于一蹶不振。

    至于晚登科也有晚登科的好处;处事沉稳;不容易为外物所惑。不过坏处就是;容易泯灭与众人。

    大家都是少年人;提及科举;就提及左chūn坊大学士杨廷和。

    杨廷和虽是同进士出身;却是十二岁举于乡;是大明朝开国以来年纪最小的举人。

    又提及翰林院侍读学士蒋冕;十四岁的解元。

    还有成化五年的王臣;十六岁中进士与庶吉士;大明朝最年轻的进士。

    如今在座众人最小的十一岁;最大的十五岁;都在读书求学中。提及上面那几位少年登科的儒林先辈;都是羡慕不已。

    不说旁人;就是沈瑞心里;即便没奢想着在功名之上顺风顺水;可也无法想象自己从十几岁考到三、四十岁的光景。

    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二十岁之前中举;三十岁之前谋进士。如此一来;正好在正德中出仕;避开正德初年的官场动荡。

    离正德登基还有四年;是不是该想个法子提醒王守仁了?

    沈瑞想到此处;陷入沉思。

    乔永德在旁;听着大家说的热闹;没人搭理自己;肺要气炸了;也顾不得堂弟方才私下劝说;“腾”的一下起身;一下子踹倒了面前的小几;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小几的茶杯落到地上;摔了个粉碎。

    偏厅上一下子静了下来;乔永善满脸无奈;忙起身对众人抱拳道:“我家五哥这几rì遇到点事;心里正不痛快;还请诸位表哥、表弟勿要与他计较;永善在这里代五哥给大家陪不是……”

    没有人接他的客气话。

    乔永德算老几?他不痛快;就在家里猫着就是;有什么资格对大家发火?

    见大家神sè淡淡;乔永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