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苏联英雄 >

第46章

苏联英雄-第46章

小说: 苏联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图柯仔细思考着,过了好一会才下定了决心,“那好,安德烈同志,三个月内我就给你回复,要是不可行也会给您消息的。如果这项研究成功了,对与苏维埃的贡献将是空前的。”

    “白图柯同志,要是不成功,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可想象的!”林俊可要和他提个醒。

    “安德烈同志,一个科学家能为自己的研究献身是自己的荣耀,就像军人最好的归宿是战死在战场上一样。”

    “呵呵,白图柯同志,如果研究可行,在前期我一定保您太平无事,在克里姆林宫我还能说上几句话。但进入正轨后就要靠您自己了。”

    “放心吧,安德烈同志,怎么做我知道,不会拖累您的。要是10或是20年后研究成功了,我的名字将会永载史册,到成功的那天我再可以说出当初是谁给了我灵感。如果失败了,呵呵,那也只是说明自己的研究失败,这是每一个搞科研的都必须有的心理准备。”

    就这样,林俊认识了物理学家白图柯。两人在列车上的这段谈话到底会给苏联带来什么?这个时候谁都不知道,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一切。

    对于“原子弹”的研究,两人的这段谈话可以说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它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出世的。有人说“潘多拉的男”一旦被打开就无法关上,但既然它注定要被打开,那谁都希望盒子的‘操’纵权在自己手里。

    。。。

第六十六章 亚洲

    。在列车刚被堵的时候车长就到过林俊所在的包厢,车长同志向这趟车里“最重要”的乘客通报了情况。

    “有多余的铲子吗?”——这就是车长同志得到的回答。

    在车上的时间长了,能在车下劳动、活动活动身体也是件好事,特别是铁路两边都是茂密的森林和热情的劳动大军。

    “我们右边不到50公里就是南乌拉尔最高的亚曼套山,前面就是亚欧分界线了,应该就在几百米以外。”林俊边上的白图柯教授说。

    “那应该有界碑是吧?”林俊边干边问。

    “有,以前路过的时候见过。每条穿越乌拉尔山的铁路和公路边都有界碑。”

    林俊把手中的铲子往肩上一扛,“走,难得到这,去看看。”

    “那您等会,我去拿一下相机。”

    “您带了相机,那太好了。”能在这留一张照片绝对有纪念意义。

    两个人拿了相机后没走几步就碰上了列车长同志,结果就成了“三人小分队”。

    没走几百米就看到了那块有2米高的石质欧亚界碑,跨过界碑就到亚洲。

    “安德烈同志,喀山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的铁路边上的那块界碑比这块更高更大,足有3米多。在铁路上工作10多年了,我也是第一次在界碑这里停下来。”车长说。

    “呵呵,这叫来的早不如来的巧,我们快拍几张照片,还得早点回去。”

    白图柯教授相机里的10来张底片几下就没了,三个人还拍了几张合影,可惜没有脚架,没办法拍三个人一起的合影。教授同志在照片洗出来后会寄给林俊和车长同志,这让车长高兴了好长一会,“能和苏联英雄合影的机会可不多,以后一定要把它挂在客厅的墙上。”车长同志想。

    2个小时后,从车里雅宾斯克得到消息赶来支援的清障车也到了积雪点,那边的铁路部‘门’足足派来了500多人和大量的工具支援。

    铁路清障人员不仅清理路面的积雪,还在铁路两边的坡道上固定上工字钢梁,防止山上的积雪再滑落到铁道上,“工地”上的劳动号子响成一片。

    劳动大军一直干到午夜,才将路障清理完,这比林俊的预计晚了许多。

    “呵呵,看来还来得及到车里雅宾斯克吃早餐。”‘精’疲力竭的林俊和白图柯开玩笑。

    、、、、、、

    这次在火车站迎接林俊的不再是某个工厂的同志,而是车里雅宾斯克州人民委员会主席别尔巴夫和州里的其他官员。

    “安德烈同志,欢迎来车里雅宾斯克视察。”

    因为是斯大林安排办公室给车里雅宾斯克方面打的电话,林俊的这次“视察”引起了当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林俊也不像在前两个地方,一到就投入工作,而是“听从”别尔巴夫的安排,先到车里雅宾斯克宾馆休息。他实在是累了。

    下午林俊才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视察了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在苏联,所有的大型拖拉机厂都是有成为坦克制造厂的潜力的,因为在刚建厂的那一刻就会有这样的准备。虽然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现在的产品就是农用拖拉机,但一旦需要,它可以在一个月内就改产坦克。

    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在乌拉尔地区仅次于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它的黑‘色’及有‘色’金属冶金业、机器制造、金属加工业、化工工业、采矿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建材生产和电力工业都有不错的基础,机‘床’、拖拉机、汽车、无轨电车车厢、铁路设备及农业机器的生产早就有一定规模。

    林俊对于这的“视察”不过是想来“看看”,就他的这点水平,想要对这里庞大的产业发展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是不可能的,而且一个不好还可能会“画蛇添足”,给这里的生产添‘乱’,这点林俊自己非常清楚。

    因为自己为什么来、来这到底是干嘛的非常清楚,所以林俊只是“多问少说”,这给当地的官员留下了不错的映像。

    “我们需要做好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将重要工厂转产军工产品的准备,其它的我也没什么意见,呵呵,车里雅宾斯克方面的同志的工作是出‘色’的,我会向斯大林同志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同志们做详细的汇报。”

    林俊已经习惯说这些地方官员最想听、也是最喜欢听到的话。林俊还说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做好技术骨干、特别是那些研究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培养,要留得住人才,对于管理人员也是一样。这样才能在苏维埃需要的时候,做好快速生产的准备。要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跑了、都没了,那生产就无从谈起。

    林俊说这个话的原因,也就是希望能给苏维埃保留些人才,要不大家都被“肃反“了,到时候谁来生产坦克大炮?但这些车里雅宾斯克的领导同志能不能听进去,那就只有天知道。

    为了不让这个“天知道“出现,林俊在到这的第二天行使了自己视察的第二项权利,“视察”了州“肃反”委员会的工作,还用2天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肃反”人员名单和资料。

    林俊的到来,对于车里雅宾斯克州“肃反”委员会而言就如同“一场龙卷风”,因为在他的意见里,那些有破坏嫌疑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有一大半可以释放。林俊的这次行动是有斯大林的明确指令的,但他也不会像在哈尔科夫那样“鲁莽行事”,只是将哈尔科夫方面的工作经验向车里雅宾斯克的同志做了些介绍。当然对于“先进而正确”的经验,这边的同志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至少是有一个“最新的指导思想”了。

    “视察那些特别监狱时,林俊也还是那句话:认为用严刑拷打就能抓住敌人的真正罪行就错了,这种错误的、野蛮的方式只有蠢人才会用!

    车里雅宾斯克的同志们是“蠢人“吗?他们当然不是,监狱里的那些“特别”犯人的日子应该会好过些。

    1937年2月16号下午,别尔巴夫和下面的官员们把林俊送上了前往斯韦尔德洛夫斯克的列车。因为原有的客运列车需要转车,林俊坐的是给往斯韦尔德洛夫斯克运送机械配件的火车,只不过为这位重要的视察员增挂了一节客车车厢。

    列车先要一路往东抵达300公里外的库尔干,而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就在库尔干西北方300多公里的位置,估计到17号上午就能到。

    。。。

第六十七章 沙皇的断头地

    。城市在保护苏联的文化遗产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列宁格勒)修道院博物馆的丰富藏品、苏军中央歌剧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歌剧院都曾转移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就连苏联国家科学院总部也搬迁到了这里。可以说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在苏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乌拉尔地区的中心,而在1937年的人口已经达到了40万。

    一个40万人口的城市在世界其它地方可能没什么特别的含义,但在乌拉尔地区就非常突出了,当时已经是乌拉尔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林俊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视察”这里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该厂出产的重型机械在苏联占有相当的比重,可以说它的产品才是苏军装备的“父亲”。一个国家单有生产武器的军工厂还不行,你必须要有生产武器的设备的生产企业,而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就是这么一家工厂。当然它生产的还有其它方面的重型设备,比如大型起重机上用的电动机,甚至还有中小型船舶上使用的发动机。

    2月17号一大早,列车到达了斯韦尔德洛夫斯克货运车站站台,已经有一群人在等着林俊的到来。

    林俊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呆了4天,参观视察了多家工厂,还和当地市委的同志进行了几次座谈,包括工作和政治斗争方面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以前一样,林俊用自己的方式在缓解“肃反“的影响,只不过用的是“温和”的方式,这的领导可都是老资格,还轮不到林俊这个年轻人来指手画脚,当然他的意见在某些地方,代表的就是斯大林同志的意思,还是需要引起重视la'

    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的第三天,林俊参观了伊巴特叶夫宫、这个枪毙了沙皇一家7口的地方。

    “砸碎旧世界的枷锁,我们才能更好的建设新世界!”整个参观过程中林俊只说了这么一句。

    、、、、、、

    2月22日中午,林俊已经在前往下塔吉尔的路上。

    今天他起了个大早,坐上了斯韦尔德洛夫斯克方面特意为他派出的专车,因为他们认为还是坐汽车比较的安全。这倒不是说他们不肯派飞机,而是认为从天上走不如地上来的安全,要是“视察员”同志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出点意外可就麻烦了。

    刚才林俊和驾驶员是在小城乌拉尔斯克吃的中餐,随行的还有一个名叫扬克罗夫的同志,是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委员会的汽车班长,当过兵,而且对这一地区非常熟系。

    扬克罗夫非常的健谈,这让林俊这**个小时的旅行不怎么无聊了,而且还了解了很多乌拉尔山有意思的事。

    从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到乌拉尔斯克都是平坦的公路,而出了小城路况就开始复杂起来,需要经过上百公里的山道。还好这里的山区公路不像林俊想象的那样险峻,只不过两边都是原始针叶林。

    “安德烈同志,这条公路行使的车不是很多,因为两边生产的产品都由铁路运往各地,常常开个半天也见不到什么其它车。”扬克罗夫向林俊介绍这里的情况。

    “还好,要是在楚科齐,半天能见个人就不错了。”林俊也是见过“市面”的,苏联的西伯利亚什么奇怪的事都有,而且现在苏联只有1000万左右的人口生活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广人稀、什么事都会发生。

    “呵呵,忘了安德烈同志在极北地区生活过。对了,安德烈同志老家在哪?”

    “老家?我的老家在哪?”这个问题还没有人问过自己,但自己该如何回答?因为林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他以前的履历里只不过在“籍贯”这一栏里笼统的写了“切尔内”,但没写到底是切尔内哪里。而林俊对于“家乡”的概念只有“纳别烈日内耶切尔内——鞑靼自治共和国东北部城市”这个模糊的概念。他连安德烈是怎么会到楚科齐工作的问题还是伊万大叔告诉他的,好像是“父母”带着自己到了雅库茨克,时间是在1922年建立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时。而“自己”在“父母”牺牲后就没回过“家乡”,后来自愿到楚科齐工作。

    扬克罗夫的这个问题还真把他难住了。

    “应该算是在纳别烈日内耶切尔内,因为我5岁就和父母离开了家乡,所以没有什么映像。我父母都是红军军官。后来在22年到了雅库特,父母也在那牺牲了,我是在雅库茨克的寄宿学校里长大的。所以可以说雅库茨克也是我的家乡。”林俊在那里“瞎编”。

    可瞎编归瞎编,这个理由还是非常感人的,而且军队和“契卡”所掌握的资料里也是这么写的。

    “我的三个兄弟都是一九年在古比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