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苏联英雄 >

第271章

苏联英雄-第271章

小说: 苏联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劳希奇注意力从西伯利亚拉了回来,但他能有什么好建议?不是没有,说了希特勒也不会同意!

    白俄罗斯已陷入僵局,最可行的方式就是主动撤退一段,因为俄罗斯的严冬已经降临,看前线的情形不可能在真正的严寒到来之前拿下明斯克。目前部队后勤供应和士气已经不是两个月前的理想,再同苏联人在明斯克死缠烂打毫无意义,部队的消耗得不偿失:军队主动退却是为了恢复行动自由或节约兵力的一种作战手段,等待来年开‘春’再进攻莫斯科,但希特勒绝不会同意!

    布劳希奇这个陆军总司令这会不好当!

    。。。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东线危机

    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而且目前装备部‘门’正在努力研制生产新式装备俄国人的新式装备占有的优势非常明显,陆军总司令参观过缴获的苏联武器的使用示范:单单他们的突击步枪和新式坦克就给自己造成了暂时很难克服的困难!

    这点希特勒不是不知道,他也看过俄国步枪地使用演示:装备部‘门’只给出了一点建议如果想最快速度在单兵火力上同俄国人抗衡,全面仿制俄国的突击步枪是最佳方案!

    希特勒破天荒的同意了装备部‘门’的意见,这会几家生产轻武器地主要工厂已经启动新的生产线。幸好俄国步枪仿制的技术‘门’槛非常低,比k98难不了多少,生产成本和工时比mp38冲锋枪还低得多!但原有的生产线还在运转,因为俄国人不可能等自己这边全部换装完毕才继续开战。

    对于俄国坦克。德国不可能像步枪那样进行为适应自己的生产习惯、特点地小规模设计改动后就仿制,无论是出于技术原因还是自尊心希特勒和工程师们都要求制造出比t34‘性’能更好的新式坦克,以应对数量多得像草原老鼠一样的t34集群!

    除了坦克和突击步枪,俄国人在装备方面给布劳希奇最大震撼的还有一样,那就是全新概念的步兵反坦克武器…7火箭筒:秋天时。在乌克兰西南部山区,自己的一个加强有20多辆坦克步兵营遭到一次伏击,20多辆坦克竟然在20分钟之内全部被苏联步兵击毁,而罪魁祸首就是那种火箭筒!

    试验表明,目前的德国坦克根本无法抵御任何角度‘射’来的火箭弹,这也让装备部‘门’感到了危机,虽然火箭筒只在近距离上对坦克起作用前线德军单单因为火箭筒的威胁就不得不改变城市攻坚战的方式,坦克根本不敢轻易进入市区!但装备部‘门’地那些工程师速度也不慢:现在德军也已经装备了俄国火箭筒地仿制品,虽然威力还不能完全达到俄国人的水平,但结构更简单、生产更方便。

    那种命名为“铁拳”的火箭筒已经能够击穿苏联t34的前装甲。虽然现在数量还不多。但很快就会大规模装备:俄国人的还是太复杂,而“铁拳”更简单,还是一次‘性’的。

    战前俄国人就有完善自己生产体系的时间,这会俄***工厂对于火箭筒的生产完全是流水线式的,但德国没有这个时间,工艺简单最重要。战争对***地消耗数量惊人,有时候降低些武器的质量、保证数量更多也是正确的选择从这段时间缴获的火箭弹看,俄国人也在有计划的降低生产工艺指标:更简单、粗糙,但生产速度更快!那是俄国人地一贯作风。只要管用就行!

    重振士气、部队补充整合、军队逐步换装,这都需要时间与空间!严寒地冬季是最佳时间,俄国人更了解严寒的威力,这个冬天就是有战斗发生,也不会是大规模地战役前提是真正的严寒到来之后!这点布劳希奇非常清楚。

    今年继续在白俄罗斯死缠烂打、不计伤亡的强攻打绝对是弊大于利。而部队已经需要休整。万一这会俄国人来次大规模的反突击,虽然不可能将自己赶到布格河西边。但前线部队的损失绝不会小!

    在参加会议之前,布劳希奇就决定了自己的观点:不论希特勒接不接受,他的意见是主动后撤一段。

    戈林的空军已不是横扫西欧那会,在同俄国空军的较量中并没占据多少优势,而昨天的损失惊人,几个航空队实力被大大削弱,有可能苏联空军会占据部分地区的空中优势。德国陆军这会已‘精’疲力竭,制空权又岌岌可危,必须进行休整!

    “我的元首,我的意见是在白俄罗斯防线上主动后撤一段,获得重新整编恢复的时间和空间。”

    布劳希奇大胆说出了自己的建议,换来的是希特勒的呵斥:“绝不!绝不!……”

    第三帝国怎么能够在苏维埃俄国面前主动退却?!希特勒绝不不同意,就算布劳希奇将自己的全盘考虑说出来也没用!

    凯特尔也不同意布劳希奇的意见:俄国人在白俄罗斯也是竭尽全力,也许只要再一次进攻,俄国人就崩溃了!这会是否占领明斯克,这对于德国来说非常重要,这点陆军总司令也明白,希特勒也是有道理的。

    面对希特勒加上国防军统帅部参谋总长的统一意见,布劳希奇很快再次败下阵来再次要求冯…博克继续进攻明斯克!

    占领明斯克后“过冬”,希特勒也不完全是疯子,今年就占领莫斯科那是痴人说梦,他这会明白。

    。。。

第四百二十四章 包厢

    斯摩棱斯克是大站,但虽然忙碌,倒没有叶利尼亚那样的次序‘混’‘乱’,专为副统帅专列加水准备的站台上布置着岗哨。没有其他的军人。

    林俊已经有些疲劳,在列车停稳后就进了自己的包厢:随员们按照他的吩咐,不值班的几个早就跑到列车成员舱睡觉去了。

    契卡地特工个个松弛有度,更不用说都已经历过战火的考验:想更好的工作,那就要抓紧任何一丝休息的时间。林俊处事相对随意,就是他在公务车厢,没事的其他人也可以在车厢的高靠背座椅上打会盹。

    如果是别的元帅,估计没有一个随员会这样随意。但这是林俊的习惯。同志们也是‘肉’长地:自己坐着他们站着、自己躺着他们坐着?这可不行,就是铁人也会倒下!

    前世林俊可坐过几回长途火车,知道躺着和坐着有什么不同,就向别克里耶夫借了十几个铺位。装甲列车不是潜艇,腾几个铺位出来还是有的。大不了有几位值班的同志要睡两天“热铺“罢了。

    包厢和外面是用考究的双层木板隔开,这样能减少外面会议室对包厢的干扰火车开动时有节奏地铁轨撞击声像是催眠曲,而外边的谈话声对睡眠的刺‘激’要远远大于铁轨撞击声。

    单层的木质‘床’铺,‘床’边有一个小型写字台,右边一道小‘门’连着**的盥洗室。很温暖的一个高级包厢,如果说有什么是让林俊有点不舒服的,那只能是包厢内部地装饰了已经算是很简单。但保持了苏联高级列车包厢地一贯装修风格。宫廷气息有点重。

    ‘床’头灯是宫廷式的流金灯座,四周地墙板也像沙俄宫廷卧室的那种风格。有些刺眼。写字台上的那盏台灯更夸张,是接近于墨绿‘色’的大理石基座,上边的灯架也流金这样林俊想到了自己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的那盏大台灯。

    写字台上铺着一层天鹅绒台布,下面是大理石台面;窗沿包着黄铜边,擦得岑亮,还是天鹅绒的窗帘外面还有一层遮光窗帘,白天能完全扯断光线。

    边上有一个固定在舱壁上地木质衣柜。林俊地大衣就挂在里面。拖了外套。打开衣柜拿出衣架挂好,顺手关上了柜子‘门’。

    军刀和枪套就挂在舱壁的挂钩上。但想了想又拿下来,放在写字台边地椅子上:过会车一开免得撞得噼里啪啦响。

    林俊在家里才有换睡衣的习惯,那也是武金斯卡娅让他“被迫”养成的习惯,但一出‘门’就没那个讲究了(军医就是习惯多,讲卫生。),所以随员并没有给他准备睡衣。苏联军官除了“‘露’外”的军装要统一式样,里面穿的一般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林俊也不例外。

    因为是在列车上,林俊外套里是一件单层立领的草绿‘色’棉衬衫(林俊穿的元帅***领子并不是后来常见的西装领式样,也不是最正式、严肃的单层绣‘花’立领,而是比较严肃的双层翻领立领,接近列宁装那种。要是一下子搞不怎上看一下苏联元帅***的样式变化,一眼就能明白。),把一件薄羊‘毛’衫穿在了衬衫里面,最里面才是棉布内衣。

    坐在‘床’上脱了小牛皮的长筒靴,把羊‘毛’袜也脱了,顺手把靴子放到‘床’底下。棉布‘毛’拖鞋就在‘床’下边准备着,都是新的。

    打开盥洗室的灯,满眼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镀金的水龙,雪白的陶瓷脸盆,连‘毛’巾架子都是镀金的货‘色’。

    在西方世界的视觉里,苏联不仅仅以宫廷式样的车站出名,它的高级列车包厢也一样有名………这是***主义制度下很奇怪的一个“沙皇时代遗留”,大概是苏联的设计师们一贯喜欢用这样的设计来体现一种多才多艺的民族自豪。

    没人反对和反感,习惯不同,也不强求,再说现在这样也不错。

    林俊并不反感这样的金碧辉煌,只是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些不习惯盥洗室,说白了就是处理个人卫生的地方,视觉上还是简单些好。

    简单处理了一下个人卫生,回到包厢的‘床’上躺下,把头顶上上的‘床’头灯一关正想睡觉,就听到有人敲‘门’,听声音是列昂诺夫。

    “元帅,接到明斯克报告,德军在市区发动大规模夜袭。”

    。。。

第四百二十五章 混战波罗的海

    潜艇指挥塔左边绘有一枚巨大的“列宁勋章”图案,那是对它在两年前击沉芬兰两艘主力舰的嘉奖!这会艇上除了去年才调来的航海长叶利谢耶夫海军中尉,其他人员都参与了两年前那次载入史册的鱼类攻击!所有人都为此而自豪,也为自己地潜艇而自豪!

    卫国战争开始那会,c…1号潜艇正在列宁格勒的船坞里进行检修,战争爆发地消息让水兵们热血沸腾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但自从7月投入战备巡逻。第一次巡航却是草草收场,8月日在希乌马岛以西海域还遭遇德军远程反潜巡逻机。挨了两枚反潜近失弹,无法下潜!幸好潜艇防空火力强大,不仅有原来的那‘门’37毫米高‘射’炮。检修时还在指挥塔上加装了两‘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德国反潜机在艇员们疯狂地反击下不得不撤离,草草扔下的其它炸弹并没什么威胁,c…1号这才艰难的返回塔林。

    等到潜艇修理完毕已经是1月。‘波’罗地海除了潜艇,谁也不敢光明正大的在水面上巡航。红海军手里能够对整个‘波’罗地海进行威胁的也只剩下那些装有通气管装置的潜艇。c…1号再次被派出执行游猎。

    马里涅斯科算是尝到了什么叫“憋气”!自己的潜艇在小小的‘波’罗的海根本就施展不开,白天就只能躲在水下巡逻,要不是这是艘“斯大林”型,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对于潜艇来说,‘波’罗的海实在太小了!

    这次是通过里加湾,穿越伊尔贝海峡进入‘波’罗地海。c…号在红海军中享有着最高地荣誉,除了航海长。所有人都佩戴着闪闪发光的“战功”奖章!上次大败而归还是运气。这次一定要一雪前耻,狠狠打击法西斯!

    出海地危险所有人心知肚明。包括艇长在内,出海前所有人心里都有永不返航的准备,但危险挡不住英勇的红海军潜艇兵!决不能在港口无所事事!这是潜艇部队所有指战员的信念!

    “艇长上舰桥了!”

    安东向刚刚登上舰桥的马里涅斯科一个敬礼:“一切正常,艇长同志。”

    马里涅斯科站在拦板前,拿起挂在‘胸’前的望远镜观察了一会:月光微明,冷风刺骨,一切正常。前方剃刀般的艇首划开冰冷的海水,海‘浪’并不高,海面上只有两三级的风。

    看了下时间,马里涅斯科发出命令:“下潜,通气管状态。”

    安东立刻对着舱口大声重复艇长的命令,舰桥人员依次沿着梯子进入艇内。

    相比于外面,指挥舱里虽然也是冷冰冰,但温度还是高上不少,还至少没有刺骨的海风。夜里水面巡航了近10个小时,舱内空气也带着点海洋的清新气息,这在艇内可比较难得。

    最后一个进入指挥舱的艇员拧紧舱盖阀‘门’,安东发出命令:“前倾角5度,通气管状态,航速四节!”

    再过几小时就天亮了,鉴于上次的教训,在这片海域潜艇白天还是在水面下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