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99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99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我就等着这场股灾呢,”李费摩尔乐道,“放心吧,你是我的老朋友,赚钱肯定会带上你的。”

    马卡斯耸耸肩,他只会陪李费摩尔玩到股灾降临,赚笔小钱就撤退走人。

    美国的这次大股灾,很多有识之士都预料到了。甚至他们还在努力推动,美国政府不断唿吁股民冷静,这些家伙却宣扬美国股市还能再繁荣四年,就为了能坑害股民大赚钱财。

    但谁都没料到,伴随股灾而来的还有经济危机,这些贪婪的吸血鬼最终把自己也推进坟墓。

    马卡斯教授下午还有课,他拿着《大国崛起》走进教室,讲完正课后对自己的学生说:“我推荐一本课后读物,它是中国学者写的,名字叫《大国崛起》。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读完此书后,随便选取一篇写读后感言。这算是一项作业,本月内完成即可。”

    等马卡斯一离开,哈佛史专业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中国人写的世界史着作?哈哈,我没有听错吧。”

    “马卡斯教授肯定疯了,居然让我们去读一本没有任何名气的作品。”

    “就是,中国人能写出什么好东西?他们连世界地图都看不懂。”

    “我知道中国,那里的人脑袋后面都拖着辫子。”

    “这可是教授布置的作业,你们敢不看吗?走吧,一起买书去。”

    “……”

    面对美国学生的冷嘲热讽,陈荣捷脸色铁青地离开教室。他是岭南大学的毕业生,去年刚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如今正在攻读博士,虽然主修哲学,但也经常来听史专业的课。

    美国人对中国毫无了解,打心里充满了歧视。这种歧视深深刺痛了陈荣捷的心脏,他早已打定主意,要用英文来介绍中国诸子百家,用中国传统思想征服美国人。

    陈荣捷来到校外书店买《大国崛起》,结果被告知没有此书,他连跑了三家书店才买到,看来这套书的发行量并不大,铺货也铺得不广。

    买书回到宿舍,陈荣捷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结果一读就是天亮,他居然看了整个通宵。

    “居然是我们中国人写的,真是一本杰作啊!”陈荣捷不禁感叹。

    周末哈弗大学的中国校友聚会,陈荣捷专门抱着《大国崛起》去参加。他进门就遇到梁思成,迫不及待地推荐说:“思成兄,我前几天得到一本杰作,咱们中国人写的!你快看看。”

    梁思成看到书名就不由笑道:“这本书我知道,家父在信中提起过。那位叫周赫煊的作者,如今还是北大校长。”

    “真的?等我毕业回国,一定要去北大拜访请教!”陈荣捷说。

    就在此时,江泽涵也捧着书进来,见面就说:“梁兄,陈兄,我有一本好书推荐给你们,叫《大国崛起》,是中国人写的。去年我在国内就读过,没想到美国居然出了英文版。”

    梁思成和陈荣捷对视一眼,随即哈哈大笑。(未完待续。。)

182【精英青睐】

    麦克劳尔图书公司,确实是一家小出版社,发行能力严重不足。

    这次《大国崛起》首印仅5000册,只在美国东部各大城市才能见到,平均下来,每个城市的发行量还不足1000册。

    咱们在前面说过,20年代是美国出版界的繁荣时期,畅销作品的销量动辄以十万计。《大国崛起》那5000册的首印量,显得非常可怜。不过这种情况属于出版界主流,新人和二三流作者,出版商不敢印太多出来。

    像《飘》那种新人新作首印就是10万起,最高日销量超过5万,半年卖出100万册,一年卖出200万册的神书,实在可遇而不可求。

    金丝猫女秘书急匆匆地敲开办公室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老板,好几个城市的经销商都发电报来告知缺货,《大国崛起》需要加印。”

    “把名单给我。”麦克霍华德说。

    没办法,像这种小出版社,什么事情都要老板亲力亲为。

    麦克仔细地研究名单,发现缺货的都是教育发达的城市,比如周边有常青藤大学和着名高中,看来《大国崛起》很受知识分子欢迎。

    特别是纽约这种大城市,辖区内教育机构众多,高级知识分子也不少,1500册的铺货量不到一周就快要卖完。

    麦克霍华德左思右想,终于咬牙说:“再印两万册!”

    “两万册?”女秘书吃惊道,“太多了吧,万一卖不完怎么办?”

    麦克笑道:“照现在这种情况来看,肯定能够卖完的。另外,你帮忙联系西部地区的书商,把《大国崛起》东部的销售情况发过去,他们应该会感兴趣。”

    就这样,加印的2万册《大国崛起》迅速补货,购买者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在校学生和史爱好者。

    至于普通美国人,呵呵,他们连亚洲都搞不清楚在哪里,怎么可能对这种学术着作感兴趣虽然《大国崛起》已经写得够通俗了。

    《大国崛起》之所以引起轰动,正是因为它走上层精英路线。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议员们,还有各种政客、学者,许多都购买阅读了这本书。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见当官的爱读《大国崛起》,政府部门的职员们也跟着看,几乎形成一种风潮。

    美国东部地区销量状况良好,西部地区的书商迅速跟进。不过此时的西部还想对落后,民众识字率也没东边高,销量勉强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

    当新年的2月来临,《大国崛起》再次加印一万册,前面那两万五千册已经快卖完了。

    可惜这年代还没啥“畅销图书榜”,否则《大国崛起》肯定能排进全美月畅销榜前20位。

    《纽约时报》最为美国高端严肃报刊的标杆,在文化版面还专门写了推荐书评:“这是一本神奇的史着作,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描述了世界各大强国的崛起和衰落。普通人可以读懂,甚至可以把它当成消遣读物,在打发空闲时间的同时增进知识;专业学者更是为它着迷,它分析史的角度非常全面而客观,并且数据资料极为详实,它在现代史学界有着极高地位,几乎就要成为史专业学生的必读参考书籍……当然,这本书并不完美,比如它预言美国即将爆发经济危机,这种观点非常可笑而幼稚。它还预言苏联在30年代将会崛起,虽然书中有着严谨的论证,但并不排除作者是在哗众取宠。作者对未来的种种猜测,严重降低了《大国崛起》的学术性,对此我感到非常惋惜。”

    《大国崛起》在美国卖出4万册以后,日销量明显下滑,几乎卖不动了。不过作为学术着作,它的寿命很长,用不着跟那些商业作品比较,每年都会有学生和学者为它掏钱。

    《大国崛起》的真正狂卖,是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美国人回想起书中的预言,顿时各种吹捧膜拜,甚至连经济学家都对这本书展开研究。

    即便如今只卖了几万册,完全不能称之为“畅销书”,但《大国崛起》还是在美国华人圈子里引发轰动。因为这本书极受美国精英阶层推崇,听说连美国总统柯立芝都在拜读。

    而正在竞选总统,并且占有极大优势的胡弗,也在演讲时多次提到《大国崛起》。他高度赞誉了《大国崛起》的学术性,但驳斥周赫煊的经济危机观点,他对自己的选民说,只要他做美国总统一天,美国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美国的股市也不会崩盘。他要让所有的美国人,晚餐能够吃得起火鸡,出门都能开得上轿车!

    选民们在心里大唿:胡弗总统万岁!

    曾经的张之洞幕僚、现任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在写给顾维钧的私信里提到:“近日《大国崛起》一书,在美国精英分子当中引发热议。正在竞选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先生,他虽然双腿残疾,但却学识渊博,尤其爱读史和传记。他与我会晤时,听说我是中国人,于是我们便聊起《大国崛起》。罗斯福先生对此书大加赞叹,用他的原话来说,看了《大国崛起》,就不需要再学史了。美国政坛官员们都极为推崇此书作者周赫煊,而今美国正欲和中国谈判归还关税自主权之事。我建议邀请周先生加入谈判团队,有他在场,应该对谈判大有益处……”

    顾维钧此时已经辞职,退居天津做寓公,他读完书信后自嘲苦笑:“我还能推荐谁?我倒是想自荐。可惜啊可惜,收回关税的千载难逢之机,就要被国内的战事给葬送了。”

    美国人确实铁了心要归还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原因,还有美国商品在本国供大于求,急切想要开拓中国市场。而中国市场份额又被日本和英国牢牢把控,美国很难插进去,归还关税能够赢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这对美国来说是件大好事。

    可惜,中国此时顾不上这个。

    (未完待续。。)

184【征辟】(为盟主“ 狎鸥亭刘赫”加更)

    自从发明出电报和轮船,地球就变小了。

    像冰心和吕碧城,就长年旅居海外,但却经常在国内发表作品,老舍也隔三差五地从英国投稿给《小说月报》。

    《大国崛起》在美国出版不到一个月,中国的报纸就已经获知消息,并且当成扬眉吐气的大新闻来报道。

    这种事情在民国经常发生,由于国人极度自卑,稍微在某个领域获得洋人认可,大家便要欢天地喜的庆祝。

    比如徐悲鸿,原本在国内并无甚影响力。只因其画作在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便被中国报纸誉为世界顶尖画家,从而受到国人的无限追捧,作品价格一夜之间提升百倍。

    不论是《申报》,还是《新闻报》,都在报道新闻时添油加醋,恨不得把周赫煊给捧上天。

    《新闻报》如此说道:“近日,我国学者周赫煊的《大国崛起》一书,在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出版。周先生之学术成果,震惊美国学界,政客亦为之疯狂,连美国总统柯立芝都手不释卷。美国总统候选人胡弗,在宣传演讲时多次提及周先生及其作品,引用周先生观点来说服选民。据可靠消息,胡弗先生因佩服周先生之学识见解,欲在其成功竞选总统后,特聘周先生为白宫外交顾问……”

    《申报》更加离谱:“自《大国崛起》在美国出版以来,美国人读史的热潮蔚然成风。不论耋耄老者,亦或学校学生,人皆以谈论《大国崛起》为荣。美国学界人士,或不知中国总统、总理,却必知周赫煊先生。《大国崛起》在美国之影响力,可见一斑也!”

    这两份全国性大报都如此报道,其他报纸自然跟风。

    如今通讯困难,大家又没有驻外记者,只能全凭瞎编胡造,反正编些小故事使劲吹就行。读者看得爽了,报纸销量自然能提高。

    什么美国法院两律师辩护,彼此皆引用《大国崛起》的观点;什么美国小伙爱读《大国崛起》,在书店邂逅心仪女子,两人最终结为伴侣……各种乱七八糟的趣闻轶事疯狂往外冒。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报道,居然还有很多人相信。

    周赫煊在中国的学术威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峰。全国各地的大学,纷纷发电报邀请周赫煊去讲学,一场讲座的报酬开到了300元。

    连带着,周赫煊设计的内衣都沾了光,似乎女人穿上以后,生的孩子都更有文气。

    ……

    《大众》编辑部。

    廖雅泉兴冲冲地跑来,对正在整理读者来信的张乐怡说:“张姐姐,外面有个青年来拜访周先生。”

    张乐怡头都没抬,回道:“你领他进去吧。”

    “好的,”廖雅泉立即带人敲开办公室门,禀报道,“周先生,有位张先生找你。”

    “我知道了。”周赫煊点头说。

    廖雅泉自动离开办公室,跑去为客人冲茶。

    来者身材高大,带着眼镜,中分发型,年约30岁左右,他见面自我介绍道:“周先生好,鄙人张歆海,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

    “原来是张校长,快请坐!”周赫煊起身招唿道,心想:老子认识你,徐志摩的死党兼情敌嘛。

    徐志摩的日记当中,有一句“海与先生争花”。

    短短八个字,信息量极大。

    “海”就是张歆海,“先生”指的是胡适,“花”则代表陆小曼,整句话联起来即为“张歆海和胡适同时追求陆小曼”。

    是的,胡适也追过陆小曼。

    当时徐志摩跟陆小曼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胡适劝徐志摩出国避风头,结果徐志摩走后,他自己却跑去狂追献殷勤。而张歆海更加高大英俊,极讨陆小曼欢心,比胡适更加占优。

    不过徐志摩回国后,张歆海自动退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