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90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90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谭熙鸿道:“周校长可是帮大忙了,你的小说现在全城追看,肯定不愁销量。”

    周赫煊又拿出一张机械图说:“这是我设想的农业收割机,可收割稻谷和小麦。它的主体为木质结构,只有少数部件是钢铁,制作和修理都很方便,而且成本和售价也便宜,适合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过这还只是设想,需要有懂机械的专业人士进行反复试验改进。我把这张图纸捐给北大,你们让工科学生组建一个科学研发部,只要有了成品,就可以找商人合作,应该也能赚到钱。”

    众人传阅着这张图纸,钟观光大赞道:“好想法,这种机器如果生产出来,会大大加快农业收割速度。特别是遇到暴雨天气,有了这种收割机,会给农民减少很多损失。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我个人表示赞成。”

    “我也赞成!”其他人纷纷举手。

    钟观光笑道:“老朽不才,愿意亲自兼任北大科学研发部主任。”

    “那正好。”周赫煊高兴地说。

    钟观光可不仅是个植物学家,人家年轻时还自己设计过工厂生产线。

    周赫煊继续说道:“我希望北大科学研发部,能够作为一个团体机构而长期存在。工科的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开动聪明才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搞发明创造。说不定北大还能出几个爱迪生式的人物。”

    “我赞成!”

    “我也赞成!”

    “……”

    这个建议全票通过。

    周赫煊却不知道,他心血来潮的产物,未来会发展得极为辉煌。到二十一世纪,北大“科研部”成为中国的顶级科研团体之一,后来北大专门在实验楼前为周赫煊树了一尊铜像。

    (未完待续。。)

168【编教材】

    上午开完校务会议,周赫煊下午又接受钟观光的邀请,到学校各科系和图书馆、实验室、标本室视察。

    一路走马观花,周赫煊啥都没说。其实他觉得北大文科太多,理工科专业太少,明显偏得太厉害了。

    但没办法,如今全中国的大学都是这样。

    文科便宜啊,有老师有课本就能搞定。理工科却很麻烦,各种实验太花钱,一些高级科学仪器设备也奇缺。理工科的学生想要更进一步,那就必须留学,待在国内完全没法搞研究。

    来到物理系时,物理系主任李书华介绍道:“物理系去年有七位教授和讲师,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今年只剩下三位了,其中还包括我这个系主任。”

    “教得过来吗?”周赫煊问。

    “勉强还能应付,”李书华笑道,“每位老师至少同时教五门课,比如我,就教《数学原理》、《普通物理》、《物理光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和《专门物理实验》。”

    周赫煊听着感觉有点难过,这都是些值得敬佩的老师。

    像李书华他们这种理工科教授,又不能写文章和外出演讲赚钱,每月只靠教师薪水度日。在动不动就拖欠几个月工资的情况下,他们很多连吃饭都要找人借钱,却还能坚持同时教授数门课程。

    他们如果去南方的话,随随便便就能改善生活。之所以留着不走,是因为责任在身,舍不得抛弃自己的学生。

    此时正值下课,周赫煊走到教室里,随手翻开一本《气体中的电流及电子论》教材。他惊讶的发现,这本书居然是全英文的,不由问道:“北大物理系都是英文教材?”

    李书华回答说:“有一部分中文教材,不过也是照章翻译的。”

    “学生们用英文教材上课,不会有沟通障碍吧?”周赫煊好奇地问。

    “沟通障碍并不存在,读工科的学生,会英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李书华说:“就是有些教材里的内容和体系,跟咱们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在联系生活生产及实验的部分。”

    周赫煊问:“只是北大如此,还是全中国的大学都是这样?”

    李书华解释道:“全国都是这样,理工科教材都是英文教材当家,中文教材为辅。”

    周赫煊皱眉道:“有没有想过,咱们自己编一套理工科教材?”

    “想过啊,谁不想?”李书华无奈地笑道,“可惜工程量太大,必须要有政府组织和推广。”

    周赫煊说:“政府是顾不上了,不过可以联系清华那边,由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组建‘中国教材编撰小组’。教授们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中国的实情,编出咱们中国的理工科教材。这些教材编好后,我来负责做推广,由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刷。至于编者的稿费,可以一次性结清,也可以按照按照印刷量计算版税。”

    “那当然好,”李书华喜道,“若是能把教材编出来,中国所有的工科学生都能受益。”

    周赫煊笑道:“你先去联系理工科的老师吧,愿意编教材的把名字报上来,我明天就到清华走一趟。咱们慢慢来,先编物理教材,以后再弄化学、地质、机械等科目。”

    李书华立即行动,把周赫煊的想法一说,其他几位物理老师全都同意。他们白天课程太多,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编教材的活只能晚上赶工。

    隔天上午,周赫煊来到清华学堂,连梁启超这些老朋友都来不及拜会,直接前往清华物理系。

    一个不到30岁的英俊青年接待了他,此人正是清华物理系主任、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

    叶企孙西装革履,梳着二八偏分发型,亲自冲茶道:“周先生,久仰大名,想不到你会来我这里做客。”

    “有些唐突了,不事先打招唿就来。”周赫煊歉意道。

    “哈哈,我这里又不是官府衙门,哪需要事先通报。”叶企孙开玩笑说。

    周赫煊随即道明来意:“叶教授,是这样的。鉴于中国物理教材,大多使用英文版本,教学不甚方便。所以我就想编一套符合中国实情的教本,北大能力不足,希望能与清华合作。”

    “这是好事啊,”叶企孙喜道,但又为难地说,“实不相瞒,清华的物理老师只有几位,恐怕帮不上什么大忙。”

    清华物理系是去年成立的,师资力量奇缺。除了叶企孙这个物理系主任外,只有一位教授(梅贻琦),两位讲师(赵忠尧、郑衍芬)和一位助教(施汝为),比北大那边还惨。北大物理系虽然只剩下三个老师,但却全是教授级别。

    周赫煊说:“不碍事的,人多力量大,只要肯帮忙就好。而且我也不能让大家白出力,编教材是有稿费的,希望叶教授能够支持。”

    “此事我当然支持,请周先生放心。”叶企孙满口答应道。

    叶企孙也是位神人,身为清华物理系创始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他不但精通物理,而且学贯中西,从小苦学天文法和四书五经,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在清华百年校史上,叶企孙和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并称为四大哲人。

    周赫煊这次在北大待了五天,帮着把北大出版部改为北大出版社,又参加了北大科研部的成立大会,最后牵头清华、北大两校合作成立“中国大学教材编撰小组。”

    时间虽短,周赫煊却觉得格外充实,比他在天津做报纸写文章有意义得多。

    这些工作都需要钱,周赫煊以个人名义,垫付了1000大洋给“教材编撰小组”,用于教授们的日常联络以及预支稿费。又捐了2000大洋给北大科研部,他们购置材料和进行试验都需要花钱。

    至于北大出版社,暂时不用周赫煊给钱。北大有自己的“学生银行”,学生银行里的钱,足够北大出版社前期开支。

    等把事情全部搞定,周赫煊才有空去拜会北平的朋友,然后又跟章太炎一起去见大名鼎鼎的辜鸿铭。(未完待续。。)

169【古怪的老头儿】

    周赫煊很喜欢结交民国时期的名人大师,跟崇拜没关系,仅仅是好奇而已。就像一个外国人到了四川,必定要去看看熊猫,到了京城,一定要游览长城和故宫。

    但辜鸿铭让他很失望。

    这是个垂垂老矣的糟老头子,一身布鞋长衫,拄着拐杖,脑后拖着小辫子,身体瘦弱得风都能吹倒。眨眼望去,不似什么大师,反倒像个前清遗老。

    “辜兄,好久不见!”章太炎抱拳笑道。

    辜鸿铭老眼昏花,盯着章太炎看了一阵才说:“是你啊,不会是来找我借钱的吧?”

    章太炎毫不客气地说:“就我们俩的交情,顶多值两块钱,还不够路费。”

    “知道就好,”辜鸿铭用拐杖指着周赫煊,“这是你儿子?”

    章太炎介绍说:“我一个忘年交小友,叫周赫煊。”

    “听说过,假洋鬼子嘛,在上海登报卖新式内衣,”辜鸿铭噼头盖脸就开始教训,“你说你,西洋的内衣有什么好?我们中国的肚兜才最妙,罩着那丁香小乳,盈盈一握,岂不美哉!还搞什么大奶奶主义,要那么大做什么,女人又不是奶牛!”

    周赫煊哭笑不得,辩解道:“提倡大奶奶主义,是为了宣传放胸。束胸实乃中国陋习,残害女性身体健康,因此造成很多疾病。”

    “妖言惑众,”辜鸿铭吹胡子瞪眼说,“谁说束胸残害身体?中国女子来束胸,也没见危害了民族繁衍。西方的先进是应该学习,但小脚和小乳,都是我中华独有之审美。宣传放脚和放胸者,都是些愚蠢之辈,舍本而逐末。”

    周赫煊瞬间无语,没有再聊下去的兴趣,当即反驳说:“辜先生那么喜欢小脚,怎么不自己折断脚趾缠一个?”

    辜鸿铭说着他的大道理:“中国文化源自《易经》,易讲阴阳。男人为阳刚,自然要有阳刚之气,怎能言缠脚?女子阴柔,所以才要缠脚和束胸。小乳为阴,提倡大奶奶,就是阴阳颠倒。”

    周赫煊对辜鸿铭原有的好奇和敬佩,此刻已经消耗殆尽。他毫不客气地翘着二郎腿,喝着茶吊儿郎当地说:“辜先生,你去过敦煌吗?”

    “没有。”辜鸿铭道。

    “你如果去过敦煌,就会发现壁画中的女子,一个个都有大奶奶,”周赫煊笑问,“唐朝的时候,中国不讲阴阳吗?怎么唐时女子,就没有束胸呢?”

    辜鸿铭瞬间语塞,强词夺理道:“唐朝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和风俗尚不完美,是到了明清两朝,中华文化才至真至美的。”

    周赫煊被雷得说不出话来,辜鸿铭在他心中的光辉形象瞬间破碎。

    辜鸿铭确实很牛,能言善辩,通晓多国语言。但他的很多想法极为奇葩,就拿宪法来说,辜鸿铭反对中国立宪法。他的理由是: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廉耻感,拥有高度道德标准的民族;第二,中国政治赖以建立的基础不是功利,而是道德。所以中国没有也不需要成文宪法,因为中国人拥有道德宪法。

    几年前搞新文化运动时,辜鸿铭还喷过胡适,把文言文比作高雅英语,把白话文比作通俗英语,说白话文运动属于文化倒退。胡适回应道,通俗英语比高雅英语更能为大众接受,现在中国90%的人不识字,就是因为文言文太难学。

    然后辜鸿铭就开始诡辩了,说你们这群留学生,现在之所以有那么高地位,还得感谢那90%的文盲。他们要是都识字,就要和你们这些人抢饭碗了。

    辜鸿铭这话虽有道理,但明显是转移话题,属于诡辩的范畴。

    此君喜欢诡辩,而且经常诡辩,但如果遇到明白人,他的诡辩就相当于笑话。

    就拿诡辩的宗师公孙龙来说,他的“白马非马”,一旦遇到善辨之士,瞬间就要被拆穿。

    比如可以这样来反驳白马非马论:

    “男人是不是人?”

    “是。”

    “你是不是男人?”

    “是。”

    “你说白马非马,那按你的理论,男人也非人。所以,你还是人吗?”

    周赫煊摇摇头,起身说道:“话不投机半句多,辜先生,我先告辞了。”

    “走好不送。”辜鸿铭也懒得跟周赫煊废话。他早就因为放胸之事对周赫煊不满,更对周赫煊当北大校长感到不高兴(辜鸿铭是蔡元培的铁杆拥护者,认为蔡元培才有资格当北大校长),所以初次见面就不给好脸色。

    “可惜,可惜。”章太炎连连摇头。

    辜鸿铭问:“有什么可惜的?”

    “我还以为你们见面会大吵一架,”章太炎惋惜道,“居然没吵起来,无好戏可看,自然要感到可惜。”

    好嘛,这老家伙也不怀好意,存着歹心要看热闹呢。

    辜鸿铭不屑道:“一个黄口小儿,有什么好吵的?”

    “明诚且稍等,”章太炎喊住周赫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