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权驭大明 >

第355章

权驭大明-第355章

小说: 权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才叩谢皇上天恩!”哕鸾宫总管还以为天启帝要重罚于他,没想到只是把他发落到了浣衣局并停俸,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惊喜,连连向天启帝磕头道谢。

    虽然浣衣局是皇宫里最冷僻和最没地位的衙门,但好歹也是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他大小也还是个主事的太监。

    “大伴,哕鸾宫的大火一事就教给你去彻查,一定要给朕查个明白。”天启帝瞅了一眼一脸感激的哕鸾宫总管,不动声色地向魏忠贤说道。

    “奴才遵旨。”魏忠贤闻言一躬身,沉声应道,他在门口处已经听见了先前屋子里的话,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案子。

    “王总管呢?”

    这时,天启帝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自从他进入后宫以来并没有见到王安,难道这个狗奴才躲开了?他有如此大的胆量?

    “回皇上,由于没有皇上的谕令,王总管被干清门的新军给拦住了,现在在司礼监候旨。”魏忠贤闻言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然后开口解释道。

    “拦住了?”天启帝闻言微微一怔,没想到王安这个皇宫总管竟然会被阻挡在干清门外,要知道现在在皇城里数王安最有权势。

    随后,天启帝不由得望了一眼一旁的李宏宇,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神色,这才是他所需要的皇家禁军。

    “你派人出宫,把王总管宣来。”虽然暗中感到开心但天启帝却不能显露出来,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向魏忠贤说道,作为紫禁城的总管王安自然应该介入到这个案子里去,同时也是对王安的一种安抚。(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四章 注定不是结局的结案

    第二天,哕鸾宫失火并且李太后母女差一点被烧死一事,一天之间就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使得京城上下一派哗然。

    与此同时,李宏宇勇闯火海救出乐安公主朱徽的事迹也是街知巷闻,对李宏宇如此英勇的举动朝野皆一派赞叹,被视为忠义之臣,成为了大明官场的楷模。

    毕竟,在那种情形下很少有官员胆敢进入火场,尤其还是像李宏宇这样的高官,能做出这种举动来真的是殊为不易。

    说到底,虽然人们口头上常说忠君报国,把忠义之举挂在嘴上,可真的到了生死关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能看淡生死利禄的人只是少数。

    李宏宇被天启帝授予太子少师的事情随即也在市面上传开,百姓们对此感到理所应当,天启帝金口玉言岂能反悔?再者李宏宇这种英勇无畏的举动很对百姓们的胃口,自然希望看见李宏宇加官进爵。

    不过,官场上对此倒有些微词,李宏宇这一年来,确切说这几个月来晋升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因此导致了其资不足的弱点,这在习惯了论资排辈的官场实在是个异类。

    可现在李宏宇风头正劲,再加上天启帝晋升李宏宇官衔的圣旨已经送到了内阁,以及包括东林党元老在内的众托孤辅臣无人反对,还有齐楚浙三党的力撑。

    因此,谁吃饱了撑的去反对李宏宇拿命换来的这次晋衔,那样可就是不近情理了,摆明了要成为李宏宇的死敌,这可不是明智之举。

    这使得过程虽然有些波澜,但李宏宇的晋衔太子少师的圣旨还是顺利在内阁和司礼监都得以通过。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跟李宏宇是井水不犯河水,又因为哕鸾宫大火做贼心虚,自然不会从中作梗了,他可是听说了李宏宇把哕鸾宫的大火视为天灾,如果阻拦李宏宇进衔的话无疑是自寻烦恼,白白在朝堂上树敌。

    就这样,因为万皇帝和泰昌皇帝接连驾崩,以及一系列特殊的事件,特殊的时局使得年轻的李宏宇在数月之内从五品的官阶跃升到了正二品,进而成为了大明最为年轻的太子少师,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正二品官员。

    哕鸾宫的这场大火不仅使得李宏宇意外得以晋升官衔,同时也再度把李太后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市面上为此出现了众多的谣言,纷纷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

    再怎么说李太后都是大明的太后,而且还曾经抚养过天启帝一年,而天启帝竟然不顾母子之情将李太后赶到了冷宫里,而且还差点被烧死,其命运着实令人同情。

    更有甚者,说李太后在哕鸾宫大火一事后不堪受辱用三尺白绸悬梁自尽,被李宏宇好不容易从火海中救出来的朱徽追随李太后而去,投井身亡,并说出了“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的悲怆语调。

    尤为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市面上甚至传言哕鸾宫的这场大火是天启帝授意放的,其目的是向李太后寻仇,以报李太后昔**死生母之仇。

    总而言之,出于对李皇后的同情,市面上出现了众多对天启帝不利的言论,百姓们如何知道天启帝现在的苦衷,认为天启帝身为大明天子一言九鼎。

    殊不知年少的天启帝现在只不过有一个皇帝的名分而已,朝中的军政大权都在那些文武重臣手里,所发的圣旨都要经过内阁和司礼监的审核,而后才能发出,大明的君权还从未像现在这样衰落。

    以同样年少登基的万皇帝而言,他至少还有生母慈圣皇太后可以依靠,包括张居正在内对慈圣皇太后都十分恭敬。

    据记载,慈圣皇太后一直住在干清宫里辅佐万皇帝,直至万六年万皇帝大婚才迁至慈宁宫,陪伴万皇帝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

    可惜的是,李太后不是天启皇帝的生母,又不像慈圣皇太后那样在朝中拥有自己的势力,故而轻而易举地就被从干清宫赶走。

    尤为离谱的一件事情是,市面上甚至传言,说天启皇帝已经十六岁,如果李太后留在干清宫的话会**宫廷,毕竟李太后不是天启皇帝的生母而且正当壮年又姿色艳丽,难保不会发生宫廷丑闻。

    李宏宇对市面上的那些传言是置之不理,他现在忙着辅佐天启皇帝处理政务哪里有时间理会那些闲事。

    在哕鸾宫大火的这场风波中,朝堂上处于被动地位的人自然要数东林党了,是东林党发动了闯宫事件,进而把李太后打倒,虽然他们获得了希望维持朝堂稳定的中立派官员的默许,但这并不代表中立派官员赞同他们这个举动。

    如今,哕鸾宫的大火使得舆论开始同情李太后,东林党的官员们自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这使得东林党的人不得不进行反击,而反击的最佳方式就是攻击李太后,进而为闯宫事件寻求一个法理上的借口。

    一时间,京城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对李太后不利的流言蜚语,皆为恶毒的污蔑之语,不仅有李太后殴打天启皇帝生母的宫廷秘闻,还有李太后小时候为了争夺糕点推倒邻家女孩的事迹,无不彰显李太后是一个权欲熏心的恶毒之人。

    不知不觉间,天启元年的春节逐渐临近,经了两场皇帝大丧的京城笼罩在了喜庆的氛围中,同时李太后的事情也愈演愈烈。

    东林党的人固然在想方设法地抹黑李太后,齐楚浙三党自然也没有闲着,不仅攻击东林党闯宫一事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利,并且向外界散播李太后被逼离开干清宫后境况凄惨,力证李太后在担任泰昌帝的选侍时安分守己,恪尽职守。

    闯宫事件和后来的哕鸾宫大火由于都与李太后有关,故而后来被人们统称其为“移宫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哕鸾宫已经被焚毁,李太后被天启帝安置在了慈宁宫里,住在了其中一座寝宫里,也算是得到了与身份相符的安置。

    经了哕鸾宫的大火,李太后对朝中政务已然心死,除了每天陪伴郑氏太皇太后喝茶下棋外就是吃斋念佛,感谢上天的眷顾,使得她和朱徽逃过了那场大火。

    原本,天启帝想让李太后住到清宁宫抚养朱由检,毕竟朱由检自五岁丧母后就一直是李太后抚养。

    不过因为李太后身陷移宫案的风波,故而天启皇帝不能那样做,毕竟在移宫案里李太后是虐待天启帝和朱由检的恶人,天启皇帝如果在案情未明之前贸然这样做,难免会受到外界的非议,东林党的官员们也会反对。

    因此,天帝帝唯有让泰昌帝的另外一位李姓选侍,也就是后世人所称的“东李”到清宁宫抚养朱由检,一直到东李逝世。

    由于李太后抚养了朱由检五年,故而朱由检登基后对李太后关照有加,并且出书回忆了幼时受到李太后关爱的种种往事。

    此时没人相信,李太后虽然因为移宫案而失势,但却也因此得以长寿,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在康熙年间才逝世。

    满清攻下京城后为了收买人心,同时也是那些投降满清的原大明官员的游说,满清朝廷优待了紫禁城后宫里的妃嫔,使得她们得以安然度过晚年。

    虽然这种阶下囚的滋味不好受,但作为女人们而且都是写上了年纪的女人们来说,她们又能如何呢?故而也算是不幸中的一件幸事。

    泰昌元年,腊月二十七晚上,李府。

    “宇哥哥,出了什么事?”秦月见李宏宇从宫城回来后神色显得有些凝重,于是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后问道。

    “章御史今日把闯宫案案子的结果上报给了皇上,皇上的脸上当时就阴沉了下来,不过还是御批恩准。”

    李宏宇品了一口热茶,无奈地向秦月一声苦笑,“他们竟然说圣母死前亲言跟李太后有仇,这实在是太过离谱,要知道当时皇上就在圣母身前服侍,若真有仇皇上岂会不知?”

    “啊!”秦月闻言顿时面露诧异的神色,她对宫中的事情也有不少了解,万万想不到章盛竟然会上如此离奇的一道奏章来。

    “圣母”自然指的是天启皇帝的生母,章盛找来了大量宫中的内侍和宫女来查证李太后在后宫为非作歹一事,那些被王安安排的内侍和宫女自然是不会说李太后的好话,纷纷证明李太后恃宠而骄,为人嚣张跋扈。

    其中最为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天启帝生母之死,天启帝生母原本也是选侍,后来因为生下了天启帝而被封为了“才人”,史称“王才人”。

    按照章盛的查证,虽然王才人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故而其备受李选侍的凌辱,导致抑郁致死。

    有当时在王才人身边服侍的内侍和宫女作证,王才人临终前曾有遗言,说“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

    本来,市面上还广泛流传天启帝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进而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不仅如此,在市面上的流言中甚至还有天启帝的戏份,说天启帝十分痛恨李太后,说出过“选侍凌殴圣母,因致崩逝”以及“选侍侮慢凌虐,朕昼夜涕泣”的话来,令民间哗然。

    可这种事情根本上不了台面,否则就是冒犯圣颜,况且李太后有没有虐待天启帝,天启帝心知肚明,故而也没办法向天启帝提及,要不然无疑会激怒天启帝。

    为了消除市面上的这场因为李太后而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波,天启帝在权衡了朝堂上的局势后不仅御准了章盛的上奏,而且还做出了御批:“朕令停太后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天启帝的这道圣谕无疑使得“移宫案”的风波得以平息,以东林党人大获全胜而告终。

    不过,李宏宇很清楚“移宫案”只不过告一段落而已,明末三大案的余波一直持续到了南明灭亡,成为了朝堂上党争的工具。(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五章 得失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京城的百姓告别了纷扰不断的泰昌元年,迎来了天启元年的到来,纷纷期盼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好的开始。

    在过去的一年里实在是发生了太多糟糕的事情,首先是万皇帝和泰昌皇帝短短三个月间相继驾崩,其次是接连爆发了红丸大案和移宫大案,然后是朝堂上纷乱的党争。

    李宏宇知道,大明在经了两百年后已经日薄西山,其衰败不可避免,而泰昌帝的英年早逝无疑加速了大明的灭亡,使得大明接连出现两位少年天子,进而导致了臣权对君权压制和牵制。

    在他看来,如果想要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首先要解决土地的问题,两百多年来皇族、勋贵、官员、有功名的士人以及军户占据了大量不用交税收的土地,民间豪族大户也在拼命地兼并土地并且想方设法地逃税,这才是大明灭亡的根源。

    毕竟,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要想使得国家政权稳定必须要保证土地合理分配,避免土地集中在某些特定阶层手里,否者肯定会出现动乱。

    很显然,经了两百多年风雨后,大明的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