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权驭大明 >

第221章

权驭大明-第221章

小说: 权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时,九边重镇地区的军事城堡分五个类型,即: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

    其中,九边重镇的治所和都司、行都司治所所在的城池叫做镇城,路城既是“镇”以下各“路”的治所所在策城池,卫城是要害地区的城池。

    至于所城和堡城,指的是地方上常规的两座城池,既卫所所在的城池,其中清河堡就属于堡城。

    在辽东有两座镇城,一座是辽东镇治所所在的广宁城,另外一座是辽阳都司治所所在的辽阳城。

    沈阳城和开原城是辽东诸路城之首,而沈阳城的城防最为坚固,由于承担着监视和抵御辽东女真人的重任,守护辽东北部地区的安危,故而经过多年来的修建它的城防甚至比辽阳和广宁还要坚固。

    朝中的大臣也知道开原和铁岭的重要,但由于大明在辽东兵力不足,文武大臣们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们总不能让援兵插上翅膀飞过去,可后金不会给朝廷调集兵力的时间,一定会趁机拿下开原和铁岭。

    故而,在援军无法及时抵达的情形下,朝廷只能从镇守开原和铁岭的将领上打主意。

    众所周知,李成梁久镇辽东在辽人心中威望极高,女真人当年更是闻其名则胆寒,如今李成梁虽然去世但他的后人还在,故而李成梁的后人在朝廷的官员看来就成为了保护开原和铁岭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成梁有九子,其军事造诣属长子李如松最高,其次是五子李如梅,不过很可惜两人已经相继战死,尤其是长子李如松最像李成梁堪称一代勐将。

    因此,经过朝廷官员们的商议,决定调李成梁三子李如桢去辽东镇守沈阳,担任镇辽总兵,一旦开原和铁岭有变就尤其率军去支援,这样一来或许事情能有转机,毕竟女真人以前被李成梁给打怕了,说不定李如桢去了能使得后金军有所忌惮。

    可惜的是,在李如桢前去沈阳的路上开原已经失守,朝廷的决策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除了在萨尔浒之战中不战而退的李如柏外,李如桢的资和官位是在世的李家子弟中最高的。

    因为李成梁功勋卓着,所以李如桢年轻时得以进入锦衣卫,近四十年来凭借着老爹的功劳升至亲军都护府右都督,并且成为了锦衣卫的掌卫事,也是人们常说的锦衣卫都督。

    明朝中前期,锦衣卫的最高官职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不过明朝中期以后,随着锦衣卫职能的扩大,锦衣卫里的里的官职开始有了变化,设立了都指挥使和都督来负责锦衣卫的事务。

    而且,锦衣卫的官职逐渐成为了皇帝给有功之人和亲近之人的赏赐,尤其是勋贵子弟更是有不少人在锦衣卫里挂职,也就是有官无职,可以拿相应的薪俸但不在锦衣卫衙门里当差。

    后世的一些史料上时常会出现锦衣卫同一官职在同一时期出现数个就任者,实际上除了一个管事的外,其他的都是挂职的人。

    这就像大明的加衔一样,容易给人造成混乱。

    例如,同一时期出现几个不同的礼部尚书,除了一个是在礼部担任实职负责礼部衙门的事务外,其他人的礼部尚书只是加衔而已,用意表明所有者的官阶和地位,并不是在礼部任职。

    这一点在内阁的阁员身上最为突出,由于内阁的大学士是正五品,故而为了使得阁员们的级别能与六部堂官相抗衡,故而内阁阁员都会有六部尚书或者六部侍郎的加衔。

    按照规定,内阁阁员不能在朝廷各大部院衙门掌事,是皇帝专门用来制衡各大部院的机构。

    从史上来看,内阁和六部之间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互不统属,平起平坐,不会不出现有人既是内阁阁员又是六部堂官的事情。

    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和内阁的首辅谁在朝中的话语权高要比拼资,谁的资高那么谁就会在对抗中占据优势,但也仅仅是占据优势而已。

    内阁唯一能死死压住六部的时期是万年间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六部被内阁吃得死死的,不过张居正死后内阁无法再压制住六部,反而是六部变得更加强势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之所以能压制六部,是因为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交好,又得到太后的支持。

    这使得原本由司礼监代皇帝行使的决策权、内阁的建议权与六部的行政权统归张居正一身,大权独揽,成为了大明史上的无冕之相。

    万皇帝后来之所以要清算张居正,与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的僭越关系密切,毕竟君权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禁脔,无论张居正是为了私心也好还是锐意改革也罢,都触犯了皇帝的“逆鳞”,在封建社会绝对是“大逆”之举。

    可以想象出,年幼的万皇帝在独揽军政大权的张居正面前是何等的小心谨慎,说不定还会因为做错了事情被呵斥,这份如履薄冰的心情非常人所能体验到。

    虽然年幼时的万皇帝对此无可奈何,不过待他亲政尤其是张居正死后情形就不一样了。

    所谓人走茶凉,张居正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他的那些政敌们吹响反攻号角的时机,由此一来张居正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内阁和六部的关系并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是上下级的统属,而是平级的制衡关系。(未完待续。。)

第两百八十六章 铁岭城

    另外,朝廷派李如桢去辽东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家自从朝鲜迁居回大明后一直住在铁岭,可谓是李家祖籍所在地。

    故而文武重臣们认为由李如桢去辽东最为合适,肯定会为了李家族人死守铁岭城。

    不过,要是李宏宇在京城的话肯定会反对朝廷的这个决定,李如桢固然是李成梁的儿子,但其与李如松、李如梅和李如柏等兄弟不同,年少时就去了京城在锦衣卫里任职。

    李如桢在京城生活了近四十年,期间从未上战场打过仗,让他当统帅实在是强人有难,可谓赶鸭子上架,注定了将是一场悲剧。

    显而易见,拿下开原和铁岭就打开了后金军南下的通道,改变了大明和后金在辽东的战争态势,使得后金军由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进攻,岂可因为李如桢而放弃开原和铁岭?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是天子身边的近臣,又在锦衣卫身居高位,故而李如桢在辽东的官员面前显得有些傲慢。

    据史料记载,李如桢被派往辽东坐镇沈阳策应铁岭时,出山海关前派人去找蓟辽总督汪可受,要与身为总督的汪可受讲钧礼,这样才出关前去沈阳,使得朝议哗然。

    后来,经过兵部尚书黄嘉善的劝导,李如桢这才悻悻地启程赶赴辽东任职。

    所谓“钧礼”就是指双方待以平等之礼,要知道汪可受的蓟辽总督在官场上的地位可是比杨镐这个辽东经略地位还要高,只不过杨镐持尚方剑才在辽东事务中压了汪可受半头。

    尤为重要的是,汪可受在官场上的资深厚,连杨镐都要礼让三分,而李如桢不过是一个武官出身的镇辽总兵官而已,如何有资格跟在文官集团地位显赫的汪可受平起平坐?

    由此可见,李如桢还没到辽东就已经捅了文官集团的马蜂窝,等铁岭被后金军攻占后,未率军救援的李如桢自然成为了文官们弹劾的对象,使得他先是被罢职,后来入狱。

    不过,由于李成梁在辽东功劳显赫,无论是万皇帝还是后来的天启皇帝以及崇祯皇帝都没有杀李如桢,使得他一直在大牢里待到了崇祯四年,被崇祯皇帝放出大牢充军了事。

    总兵府。

    铁岭总兵喻成名背着双手,神色焦急地在前院大厅里来回踱着步子,开原城已经失陷数天,可沈阳城的援兵依然未至,这使得他心中忐忑不已,寝食难安。

    试想,后金军连比铁岭坚固的开原都能攻破,那么只有区区三四千兵力的铁岭在面对数万后金军时如何能守得住?

    喻成名不知道的是,朝廷派来的镇辽总兵李如桢此时已经抵达沈阳,蓟辽总督汪可受和辽东副经略周永晨都催促李如桢尽快率领着所带的五千从山海关调集的援军进驻铁岭,以确保铁岭的安危。

    不过,李如桢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军事才华连二哥李如柏都不如,故而并没有到铁岭城驻守,而是以大军不便驻于铁岭为由留在沈阳城进行策应,反正铁岭距离沈阳也不过才一百三十里而已。

    由于李如桢是镇辽总兵,可谓是辽东众将之首,再加上又是锦衣卫的都督,万皇帝的近臣,故而汪可受和周永春对此也毫无办法。

    说到底,李如桢是镇辽总兵而不是铁岭总兵,自然是应该驻守在沈阳城了。

    这使得铁岭的喻成名压力倍增,萨尔浒大战已经把铁岭明军的主力消耗殆尽,他是征调了城里的民壮后好不容易才凑齐了这三四千人的兵力,一旦后金攻城那么铁岭将成为一个死地。

    “总兵大人,城外有人自称是开原推事官郑之范郑大人,要见大人。”就在喻成名在房间里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名卫兵忽然间奔了进来,双手供拳后急声禀报道。

    “郑推官?”喻成名闻言微微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诧异的神色,万万没想到郑之范能从开原城里逃出来。

    随后,喻成名来不及多想,急匆匆奔出门前往城门楼查看。

    铁岭城西门外,郑之范与两名随从披头散发地立在城门楼弓箭手的有效射程外,身上沾着不少泥泞,模样显得颇为狼狈,好像经过了一番长途跋涉后才好不容易才赶到的这里。

    由于后金军的奸细无孔不入,再加上开原和铁岭生活着不少女真人、蒙古人等少数民族族人,故而喻成名在开原失守后下令关闭了城门,避免后金军的奸细混进城来。

    因此,郑之范一行人到了铁岭城后被挡在了门外,唯有经过喻成名的允许后才能把他放进来。

    城门楼上的守军士兵现在显得异常紧张,弓箭手把手里的弓弦绷得紧紧的,只要郑之范等人敢再往前一步他们就会杀了他,毕竟现在情况危急敌友难辨,万一来的是后金军的奸细可就糟糕了。

    “郑推官,你怎么会在这里?”

    喻成名登上城门楼后,望了城门外的郑之范眼后立刻认出了他的身份,脸色一变后高声问道,言语中有着几分警惕,在他看来郑之范很难从被后金军围困的开原脱身。

    “喻总兵,开原城破后本官率人杀了出来,一路躲避追兵,今天终于赶到了铁岭。”

    郑之范也认出了城门楼上的喻成名,向他一拱手后高声说道,“我等现在已经筋疲力尽,还望喻总兵能打开城门让本官进城。”|

    “开门!”喻成名闻言迟疑了一下,然后沉声吩咐守城的武官,反正郑之范就带了两个随从来他岂会怕了他?倒要看看郑之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喻总兵,准备点儿吃的,这些天本官都快饿死了。”进城后,神色憔悴的郑之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喻成名要吃的。

    喻成名把郑之范带回了总兵府,让厨房准备了一桌酒席招待郑之范,再怎么说郑之范是开原的推官,是除了马林外的第二把手。

    郑之范也不客气,等饭菜端上来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丝毫也不顾及形象,看样子已经饿了好几天。

    铁岭参将史克泰、铁岭参将丁碧和铁岭游击吴贡卿得到消息后相继前来看望郑之范,望着他狼狈的吃相三人不由得暗中对视了一眼,他们可以想象出郑之范这段时间来的不堪遭遇。

    “喻总兵,你们铁岭怎么还没增兵?”酒足饭饱后,郑之范一脸惬意地打了一个饱嗝,然后不由担忧地想昂喻成名说道,“建奴围攻开原的兵力有五六万之众,如果铁岭再不增兵的话那么将成为第二个开原!”

    “如今辽东战事紧急,巡抚大人自有安排。”郑之范闻言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丝无奈的神色,然后不动声色地回道,他口中的“巡抚大人”自然指的是李宏宇这个新任辽东巡抚了。

    李宏宇来辽东的消息早已经传到了开原和铁岭,可惜开原的守将们没机会见到李宏宇,李宏宇也没办法去救他们,而铁岭的将领们则遇到了好运气,要是他们足够幸运的话能逃过一劫。

    “听说巡抚大人是新科状元,今年尚未弱冠,也不知能否应对辽东的危局!”郑之范闻言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

    听闻此言,在场的几名将领顿时对视了一眼,谁都听出来了,郑之范言语中对李宏宇有着怀疑和不满,毕竟李宏宇实在是太过年轻了根本看不出对战局的任何掌控力。

    “郑推官,你这一路辛苦了想必还没睡个好觉,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