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历史粉碎机 >

第459章

历史粉碎机-第459章

小说: 历史粉碎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载垣被机枪打成筛子后,这些王爷贝勒们,都已经很清楚自己那养尊处优的小体格,已经经不起发匪的祸祸了,更何况道光也没把他们的话当真,这种时候离开城墙保护,出去与发匪交战形同自杀,话说实际上连门也出不去,发匪的机枪阵地就在朝阳门外不足两里处,这东西一响谁能出门?八里桥上蒙古骑兵的死尸可堆了好几层呢!

    道光阴沉着脸无视他们的表演。

    “陛下,臣有事上奏。”

    军机大臣祁隽藻说道。

    “何事?”

    “陛下,发匪大炮凶残,城内百姓咸遭其荼毒,然朝中诸公所虑皆内城百姓安危,那外城百姓岂非陛下之子民?内城外城皆应一体,方显陛下之恩泽,臣请开崇文门,使外城百姓得以入内城逼发匪炮火。”

    祁隽藻毕恭毕敬地说。

    “祁中堂,你老糊涂了?城内本来粮食就不多,你放外城那些汉民进来谁养活?”

    全龄说道。

    明军一到朝阳门,内城南边的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就关了,外城百姓不准再进内城,除了那些有门路的官员士绅,老百姓全部被封在外城不准出也不准进内城,毕竟道光的粮食不多,如果让外城的百姓进内城肯定也得给粮食,不给粮食后者闹起事来内乱可不是玩的,这样把门一关内外隔开,外面那些老百姓自生自灭去。

    但要开了这三门,本来就没有多少存粮的外城百姓肯定涌入内城,最终加重城里的粮食紧张。

    然而……

    敬敏一把拽住了全龄。

    “祁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倒是朕疏忽了,传旨,开崇文门,调兵去外城护卫百姓进城,再派人出去晓谕那妖人,我大清旗汉同心,朕与百姓共患难,他大炮确是酷毒,然我大清自有上天庇佑,以正抗邪,以顺抗逆,他有大炮朕有民心所向!”

    道光大义凛然地说。

    然后一帮王公大臣赶紧山呼万岁。

    就在这万岁声中,一枚炮弹呼啸落下,远处的红墙黄瓦间,一道刺目的烟柱冉冉升起。

    然后紧接着一万多八旗军就得到命令,以最快速度冲上外城墙,然后顺着一条条马道冲下去,在外城那些欣赏内城风光的百姓惊叫中,用鞭子甚至刀枪将其驱赶向崇文门。话说那些老百姓又不傻,他们在外城看热闹看得好好的,尤其是欣赏着东城区那一道道冲天而起的烟柱,想象着铁杆庄稼们哭喊的样子别提多开心了,此刻却让他们去挨炮弹,这哪是皇上开恩爱护他们啊。

    这分明就是让他们当肉盾呢!

    那明军的炮弹就根本没有落在外城的,而且天津那边的消息早就已经传过来了,大明神皇是天降神仙专门来收拾旗人的,对于汉人百姓不但不伤害,甚至还带着一起分旗人和官老爷们的田地财产。

    这一点圆明园可以证实。

    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会遭战火波及。

    可道光把他们赶到内城,尤其是开崇文门,把他们赶到明军正在炮轰的东城区,这究竟是要干什么一猜就明白,整个外城可以说立刻就一片混乱,一些胆子大的甚至和清军发生冲突。这时候也没人提皇上爱护百姓之类的了,一顿乱刀砍死这些刁民,剩下那些无力抗拒的老百姓,也只能哭喊着被八旗兵押着进入崇文门,走向那片炮弹不断落下的城区。

    然后一个使者以最快速度到了杨丰的面前。

    “真他玛不要脸!”

    徐辉看着面前的使者无语道。

    后者战战兢兢地看着他们,很显然已经做好了殉国准备。

    “你回去吧,回去告诉宁,这一局算他赢了,不过既然他想玩,那我就陪他玩到底,停止炮击,传令各军准备撤退!”

    杨丰冷笑道。

    “呃,陛下,这岂不是功亏一篑?”

    徐辉愕然说道。

    “咱们是来拯救百姓的,咱们的炮弹不能落在百姓头上,功亏一篑就功亏一篑吧,大不了以后再来,无非就是等一个月而已,等下一批援军到达后,咱们直接砸开这北京城把鞑虏统统千刀万剐。再说了,咱们不打这北京城,那就去打沈阳好了,沈阳城里可没咱们的百姓,鞑虏拿咱们的百姓当盾牌,咱们就去他们的老家,把他们的老家一锅端了。”

    杨丰说道。

    他就等着这个机会撤军呢!

    他本来就没想过打下北京,他的目标自始至终就是逼走道光,把道光逼到西安去,如果道光不这么做,他还得想别的借口撤军呢!现在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而且还可以显示自己对老百姓的爱护。

    那些老百姓又不傻。

    道光拿他们做肉盾,神皇为了避免伤害他们,宁可在已经稳赢的情况下撤军,这两下的对比可是很明显,再说这段时间他的名声已经传开,老百姓都知道了大明的政策,有这些光环套着,神皇的伟大形象基本上在他们心中也就树立起来了。

    北京打不打下来已经不重要。

    他未来的都城肯定是南京又不是这里,这里无非就是个备用都城,留着给部下来打就行了。

    就这样,在道光和那些王公大臣难以置信的目光中,明军不但停止了炮击,甚至开始向通州撤退了,最后一批明军离开的时候,还直接把那门总共打了不到二十枚炮弹的巨炮装上火药炸碎了。

    话说这一刻他们真得就跟做梦一样。

    虽然道光同意了祁隽藻的妙计,但实际上也就是死马当活马医,本身并没抱太大希望,在他看来杨丰怎么可能为了几十万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百姓,就放弃这完全可以说唾手可得的胜利,这些百姓本质上还是大清百姓,除了是汉人外其他与杨丰没有任何关系,理论上还是敌方,他居然还真就这么在乎这些人?

    话说这妖人不是傻了吧?

    此刻亲自跑到朝阳门上的道光和那些王公大臣,甚至包括提出这一妙计的祁隽藻,全都有一种懵逼的感觉。

    当然,杨丰撤退只是撤离北京城下不再炮轰,但却回到了他的攻击起点通州,然后迅速将明军分散开以营为单位四处攻击,很快运河两岸几个县就纷纷被拿下,各地残留的旗人在老百姓检举下纷纷被揪出,紧接着运往天津押入监狱等着装船南运。第二次进攻天津惨败的奕经只能龟缩静海一带,而直隶总督纳尔经额返回保定同样固守,隆文倒是带着勤王大军迅速回到了北京,之前他其实就在蓟州躲着,但害怕杨丰揍他,所以没敢向北京靠近,此刻杨丰退回通州,他以最快速度跑到北京勤王。

    但紧接着明军的一个营就出现在蓟州城下。

    好在蓟州士绅和城内少量旗人拼死抵抗才最终击退发匪。

    而也就在同时,率领关外八旗勤王的盛京将军禧恩轻敌之下,被一支登陆老龙头袭扰山海关的明军诱入舰炮射程,前锋五千关外八旗被近两百门重炮,用开花弹轰得只剩三千逃回山海关,六寸开花弹之凶残给了关外八旗当头棒喝,吓得他们直接固守山海关等待后援了。

    实际上这时候谁都明白,这北京已经守不住了。

    发匪只是兵力太少,不足以冒险进入北京巷战而已,但这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南方还有几十万发匪随时可以装船北上呢!

    再来一批援军就该进北京了。

    这种情况下道光也没有了别的选择。

    只能迁都。

第六二二章 咱大清之追寻汉唐的足迹

    大明崇祯二百一十五年……

    杨丰没有改年号,崇祯之后的那些年号不能算正统,大明亡于崇祯朝,那么复兴也要从崇祯开始,所以大明至今以崇祯为年号,就算以后要改也得到光复南京拜祭孝陵时候,在没有光复南京之前就继续以崇祯年号。

    大明崇祯二百一十五年。

    即鞑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历一八四二年。

    秋十月初一。

    鞑清皇帝爱新觉罗。宁下旨设西京于西安,并复西安名为长安,同日下旨巡幸西京,文武百官及后gong皆随驾。

    另外封六阿哥奕为恭亲王,同时设北京留守府并以恭亲王为北京留守,以军机大臣穆彰阿兼北京吏部尚书兼镇守北京等处将军,以直隶总督纳尔经额兼北京兵部尚书,辅佐恭亲王镇守北京并剿灭直隶境内的发匪还大清之朗朗乾坤……

    总之道光把北京扔给现年只有九岁的鬼子六了。

    他也没有别的选择。

    北京肯定不能待了,明军的运输船很快就会把援军送到,杨丰之所以退回通州,当然不是因为北京那些汉民被当肉盾,而是他就那么几千人根本就没想过进攻北京,道光脸都不要了拿老百姓当肉盾换来的只是明军不继续炮轰了,可以给他一个喘口气的机会。但如果杨丰真心想打北京的话,只需要轰开朝阳各门进城就行,就像他在通州所做的,但他就那点人一旦进入北京,肯定也会被几十万旗人淹死的,这才明军始终堵门却不进攻的真正原因,所以杨丰才趁机表现一波爱护百姓然后撤回通州。

    但他的援军到达后,肯定就会再一次发起进攻。

    几千人的确不够,但有个两万人就足够了,而明军只要再有两个旅过来就差不多满两万了,那时候道光就真得无计可施了。

    所以只能趁这机会赶紧跑路。

    而备用的盛京肯定不能去了,杨丰都说了他要去血洗盛京,明军登陆盖州到盛京也无非就那么点路,盛京随时就变下一个北京,而另一个备用的避暑山庄也不能去,这不是临时躲一躲随时可以回来,这是要准备以后长住的,跑避暑山庄去有个屁前途。那里一没有漕运二没有足够人口可搜刮,几十万铁杆庄稼过去用不了几个月就得吃不上饭,话说总不能啃草根吧!草原上那些牧民就算连人一起吃了也养不活这么多大爷。而向南去洛阳也不行,因为明军这时候已经开始进攻长沙,随时都有可能出湖南,然后沿汉江北上用不了多久就出南阳了。

    那么剩下唯一的选择只有西安。

    虽然关中已经不是汉唐时候,那里的土地养活不了太多人口,但好在还有太行秦岭这道屏障,还有山西甘肃以及四川这些后盾,也足以保证他立足了。

    而且黄河多少也还能运点粮食的。

    就这样大清迁都长安。

    虽然说是巡幸,但那只是遮丑而已,谁都明白这就是正式的迁都。

    在瑟瑟秋风秋雨中,包括奕经所部在内,总计五万八旗精兵,护卫着数十万老弱妇孺,在那些依依不舍的士绅们哭喊中离开北京,在纳尔经额所部三万绿营包括一部分勤王的山西绿营接应下,拖着绵延的长龙向南而行,他们将一直向南到洛阳,然后再从洛阳去长安,走太行山是肯定不行,几十万人横跨太行山弄不好得饿死几万。

    这样的长途迁徙吃饭可是大事。

    好在令道光庆幸的是,通州的明军并没有出击,估计一来纳尔经额所部就在大兴一带,二来禧恩在得到后续增援后率领骑兵也到达蓟州,这样连同随行护驾的八旗,好歹那也是近十万大军,明军就一个旅还是不太敢招惹的。

    当然,这是道光自己猜的。

    总之明军在通州坐视其离开。

    而就在同时,趁着清军主力的大撤退,天津的明军迅速出击夺取宁河还有静海,再加上通州明军夺取的香河,安次,还有之前夺取的武清,一个以海河和运河为骨架的纵深突出部就这样形成,这个突出部的顶点就是通州,甚至也可以说北京朝阳门前。

    反正后来的明军经常过去参观一下。

    而这时候也已经开始入冬,南方来的明军还不习惯京津的寒冷,迅速转入了猫冬状态,同时在这片控制区展开大规模的土改,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一扫冬日的寒冷,使整个明军控制区陷入幸福的狂欢,而控制区以外各地百姓全都在眼巴巴看着。

    而那些士绅则迅速团结在那些地方官员周围,组建起一支支团练,以北京城里的恭亲王为精神寄托,继续谱写他们对咱大清忠诚的赞歌,北方的战事就这样告一段落。毕竟从两广来的明军士兵,在北京的寒冬里还是很难有什么兴趣展开大规模进攻的,而且运河也开始了封冻,通州的物资只能保证防御无法支撑进攻的消耗。至于大沽口倒是还维持着通航,而且从大沽口到天津之间的陆路运输畅通,所以从南方来的物资依然在源源不断运到天津。

    包括明军的后续增援。

    第八军军部和两个步兵旅是在道光撤出北京的十天后到达的。

    但因为天气转冷,他们还得适应过这个冬天再说,所以即便得到了增援明军依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在这期间继续从南方运兵,到这一年年底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