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406章

天朝之梦-第406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完不成征募指标,就要剥夺土地,那可是大家的命根子啊!

    杨老白一边用力推着装满木料的大车,一边在心里面诅咒这个不让穷人安稳过日子的世道。现在的他,看上去比刚刚离开家乡大邑县安仁镇的时候要强壮多了。在四川老家是苦捱,在黑龙江这边则是苦干,或者说只要肯苦干,日子真是好过的,至少有的吃。

    首先是黑龙江边上的土地肥沃的都能出油了!虽然一年只能种一季,但是收获绝不不南边的双季稻差——这个时代没有化肥,全靠生物肥料和土地自身的肥力支撑。四川的土地已经开垦了千年,土地自身的肥力已经不大足了。而黑龙江边上的土地没有开垦过,当然肥沃的不行。而且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很长,昼夜温差又大,都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另外,东北的冬天极为寒冷,能够适应这种严酷环境的害虫也少。所以日后的东北才能成为国家的粮仓。

    其次是不用交租子纳田赋(概免3年),虽然土地不是自家的。但是确有永久免费使用权!收上来的粮食,都是归自己的。要不是东北这里的粮价太贱,杨老白去年的收入大概都能超过他老家的地主刘宗英了。不过他这一年多来吃得肯定比眼下中国绝大多数的地主要好,几乎顿顿都有荤腥,白面馒头更是敞开了吃。就是这么个吃法,家里的还是粮食满仓。

    第三就是有许多的额外收入。虽然有50亩地要打理,但是实际上要干得农活并不多。集体农庄是用马犁地的,马应该是农庄公有的,不过却被“庄主”家里面牵了去养,拉出来犁地的时候再问各家收一点粮食做酬劳。另外“庄主”家里面还修了个磨坊,大家收上来的麦子也交给他家磨成面。虽然这么做很有一点“资本主义尾巴”,但是大家都愿意这么干。因为省下来的时间和力气可以去附近山里面打点山货,挖点人参药材,这可比种田容易来钱。而且“庄主”是所有的庄户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所以也不敢提出太高的收费。由于一庄子的农户都是天南海北凑在一起,几乎没有同乡同宗,眼下还很难形成势力。这个基层民主倒是货真价实的。

    因为在庄子里面的日子还好,所以没有什么人想离开庄子出来干活,可是上面偏偏三天两头下征发苦力的军令……看来世上事总是不如意的多!杨老白的心里这么想着的时候,拉木料的马车已经进了营地。(未完待续。。)

第686章 武装的劳动者 第一更

    求月票,求推荐,求订阅!另外,今天还是五更的说

    胡林翼和乔致庸也注意到了运木料的车队,两人同时挺下脚步,扭头望去。乔致庸指着已经停下来,排着队等着卸木材的车队,还有四下热火朝天的工地,笑道:“营地三天内就能建成,给工人们居住的帐篷也全部运到了。轨道下个月就能运过来,都是辽阳钢材出产的钢轨,和京津铁路用的是一样的,全是百炼钢,过去都是用在刀刃上的,现在居然拿来铺路,咱们这位皇帝还真是豪阔啊!

    不过那些从东北征募来的工人总是叫人不放心,人人洋枪在手!不像是做工倒像是当兵,真不知道要如何管他们了……”

    说到工地上那些东北集体农庄募来的工人,乔致庸脸上的笑容却已经荡然无存了。胡林翼笑着摇了摇头:“仲登,这些人本来就不是普通的民人,都是亦军亦民,要不然如何能用军令征发?不过你不用担心出什么状况,他们虽然有枪在手,但是他们的家人都在朝廷控制之下呐。”

    乔致庸只苦笑:“总是叫人不放心,润芝兄啊,你在黑龙江的时候,天天管着这样的民人,就一点不担惊受怕?”

    “若说一点不担心那是假话,可是没有这百万洋枪在手的民人,奕欣能被咱们逼到现在这种地步?那些在东北土生土长的八旗子弟可是有野性的!没有这些持枪之民,他们肯退到黑龙江北面?日后咱们还要靠他们一路殖民到西伯利亚去呢!”

    当然,有些话他是不方便说的——东北的大明朝廷命官的官威可比内地要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下面的老百姓毕竟个个手里都有枪!谁敢骑在他们身上作威作福?不说水能覆舟吧。这枪子儿可是真会要人命的!

    其实这话胡林翼不说。乔致庸也知道。下面的工头没少叫苦!不说克扣工资了。连伙食差一点,态度凶一点这帮工人都要吹胡子瞪眼!和北直山东山西募来的苦力相比,这些洋枪在手的家伙个个都是爷啊!

    胡林翼又道:“仲登,对下面做活的工人也不可一味威压,不行就给些赏号,小恩小惠也给一些,哪怕最后少赚一点也要按期完工,知道了吗?”

    乔致庸苦笑着叹口气。真没什么话好说。工人有了枪,这老板可就不好做了……

    “放饭了,高粱面饼卷外加个煮鸡蛋。”

    杨老白这个时候已经卸完木料,开始排队领饭了。他们这些背着洋枪的工人的伙食也比普通工人要好,多一个煮鸡蛋。

    “有辣子吗?”

    轮到杨老白领饭的时候,他用四川口音问一个胖乎乎的厨子。

    “有,有的。正宗的四川豆瓣酱。”厨子是很客气的,看了看老白卸肩背着的洋枪,赶紧给他掏了一点辣酱抹在高粱卷饼上,又给他一个大个的鸡蛋。

    “谢了。”杨老白客气地道谢。他并不觉得自己背上枪就高人一等了——虽然这就是事实!他有枪。还能选举“庄主”,到哪里也不捱人欺负。不过这样高人一等的地位是有代价的。他是“准军事人员”,一旦工地遭到敌人的袭扰,他必须持枪作战!在黑龙江岸边,他就不止一次端着步枪朝江对岸过来袭扰的旗人射击。

    拿着沾了辣椒酱的卷饼和鸡蛋,杨老白也没回自己的帐篷,而是找了块空地盘腿坐着就狼吞虎咽起来了。几个可能北直来的工人主动凑了上来,和他聊了起来。

    “老哥,您是哪儿的?”

    “四川的……现在在黑龙江边上的庄子里面。”

    说起庄子,杨老白由衷地有了一种优越感。当年迁移的一路幸苦,现在算是有了足够的回报。

    “庄子上的日子好么?”

    “怎么不好,种着皇上的50亩好田还不用缴租子,还三年不用纳田赋。”

    “不缴租,不纳赋……那杂派也不收么?”

    北直那里正在筹备第一次科举考试,目前还是沿用清朝的规矩,是有杂派的。

    杨老白拍了拍背上的洋枪,笑了起来:“杂派?那得问问它同意不同意了!”

    “那岂不是天上的日子!”

    “是呀,没有绅粮,没有田赋,没有杂派……”

    几个北直来的工人果然动了心,去东北集体农庄又没有什么门槛,是人人都可以报名的。

    这时一个上了年纪大工人忽然问道:“听说集体农庄庄户要和八旗兵还有俄罗斯人打仗,这是真的么?”

    杨老白道:“俄罗斯兵没见过,八旗兵倒是遇到过,是从黑龙江北岸过来的,那里被俄罗斯人占了,那些八旗兵都是黄俄狗子。”

    “厉害吗?”

    杨老白摆摆手:“不厉害,我住的庄子里面有1000条洋枪!而且比八旗兵手里的洋枪好,是有膛线的,打得又远又准!每次都能打死一堆鞑子,割了他们的脑袋还可以换钱使。”

    他说得眉飞色舞,好像真打死过八旗大爷似的。其实他的枪法很差,还不如她的丑闺女打得准。不过庄子里面枪法好的人很多,因为这“庄户”除了种地之外还兼做猎户,只要在东北呆上两三年,人人都能练出一手好枪法。只是东北山林里面的野生动物们遭了殃,当然送上门来的鞑子也一样倒了血霉,在黑龙江沿岸的边境冲突基本上都是鞑子吃亏。

    几个北直的工人却听得直吐舌头,心道:“怪不得工头们对他们些‘庄户’那么客气,感情人家是割过鞑子脑袋的!看来东北的官老爷真是不敢随便欺负老百姓的。”

    ……

    这时在喀尔喀蒙古南部的荒原上,正行进着一支庞大的军民混合的队伍。穿着灰色军服的步兵、骑兵、辎重兵,还有用骡马拖曳着的大炮走在前面,后面则跟着穿着老百姓衣服,同样背着洋枪的民夫,赶着驮子大车,还有几个蒙古部落,一路向北。

    这是绥远巡抚兼总兵苗沛霖指挥的军队,不过并不都是所谓的“苗军”,也包括明军的野战军。和穆拉维约夫预料的不同,苗军并没有和近卫骑兵一起行动。只是配属了几千人的蒙古骑兵,都是从鄂尔多斯七县征召来的,现在换上了灰色的军装和好钢打造的马刀在大军四下担任警戒。

    队伍在一处“海子”旁边停了下来。所谓的海子其实就是湖泊,按照蒙古人的说法有些海子是会“跑”的。不过眼前这一处却是不会移动的海子。

    部队开始安营扎寨,一缕缕的炊烟也升了起来,晚饭的饭点很快就要到了。苗军的各项制度和正规明军差不多,一天三餐,有24两米,每个月还有3块钱的菜金。不过苗军的规矩不严,克扣时有发生,但是在战时,还是可以保证士兵吃饱的。蒙古这里不却牛羊肉,苗沛霖出兵之前还特意购买了不少,让一些蒙古牧民赶着一块儿行军,每天宰一些给官兵加菜。这等小恩小惠,知兵的苗沛霖当然会做。

    在大家伙开饭的时候,苗沛霖则背着手在部队当中转圈。苗军现在的编制和其他镇军一样,镇之下是旅、团、营等编制。这一次随苗沛霖北上的有绥远镇军的8个旅、2个鄂尔多斯骑兵旅和陆军第15军。一共有近80000万官兵,还有不下30000人的武装民夫——他们都是从绥远军户和集体农庄中征发来的壮丁,另外还有近20000蒙古牧民。总共有将近十万之众!如果穆拉维约夫真的把自己的哥萨克和奕欣的八旗兵一并派过来,准保是没有好下场的。(未完待续。。)

第687章 要开始洗脑了 第二更

    狂求月票,罗罗顿首再拜,只为一张月票,呜呜,还有月票吗?

    。。。。。。

    苗沛霖在自己的队伍里面转了几圈之后,发现士兵们的伙食还算可以,松了口气,就径直走到15军的宿营地去了。15军是野战军,虽然在明军中不算劲旅,但是大部分军官都是经过军校训练的,带起兵来自然处处显出了严整,连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每个连自成一个伙食单位,围坐着野战锅灶在那里吃饭。15军的军长名叫李文茂,是个戏子出身。

    明军早期将领的素质其实也不咋地,很多都是天地会出身,最多上过一年多的速成班军校而已。这位粤剧武生出身的李文茂居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六七年的军旅生涯下来,已经一路高升到了中将军长,还封了鹤山侯——这种带地名的侯和花100万买的不带地名的侯是不一样的,一般都是选受封者的家乡地名为封号。不仅会在应天府(顺天府、广州府)赐宅赐第,还可以在家乡赐侯府,从1853年开始还可以领到一笔丰厚的年金。另外,子女还可以入读皇城公学,成为大明皇太子、亲王和公主的同窗!这个好处有多大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

    所以这些正经的侯爷、伯爷压根就不会拿正眼瞧那些“捐侯”,就好象清朝那会儿科班出身的文官看不起捐班一样。不过在朱皇帝眼里,这些大明勋臣也没有什么大功劳,以往的胜利与其说是他们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不如说是自己用银子砸出来的。还有就是法国外援比较得力。而满清和太平天国实在有点弱。

    不过这一回北征蒙古很有可能会和欧洲陆上霸主俄罗斯帝国碰上,所以明军前线将领不但憋着股劲儿,还都打足了精神,全都是小心翼翼的,和他们高层的乐观情绪倒是截然不同。

    苗沛霖过来的时候,李文茂已经等上一辆安置在高处的望车,正在观察周围的地形。听见有人喊:“苗大人驾到。”就想下去迎接,苗沛霖却摆摆手道:“李军门。不必下来,老夫上去和你一块儿看地形。”

    说着也不用人搀扶,三两下就上了望车,身手倒是颇为矫健。

    “李军门,如何啊?可以在此筑城否?”

    苗沛霖上了望车后便低声问了起来。根据大元帅府的军令:南路军必须一路选择险要,构筑城堡,以为经营蒙古之根本。所以每到一地,苗沛霖和李文茂都会仔细研究地形,看看是否可以筑城。

    “我看可以,就依着海子筑城。修个夯土的八卦堡,驻兵一个营如何?”

    李文茂淡淡地说着。语气虽然客气,却是在给苗沛霖下命令。现在的大明没有什么“以文御武”的说法。凡是军事行动,都是以军方为主,没有让文官指挥军官的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