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377章

天朝之梦-第377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35章 没打仗,先留后路 狂求月票

    汉军旗和八旗朝鲜是指在1849年战争中被明军俘虏的汉军旗人和朝鲜人,总人数在80万上下。那位黑心肠的朱皇帝当然不会马上给这些人分配土地,让他们在东北安居乐业了。而是将他们当成苦力在东北筑城、修路、种地,只管饭吃,没有工钱。本来说好要干满5年才可以获得“自由”。

    不过干了两年半以后,辽东镇总兵彭玉麟却给朱皇帝上折子。说用这些苦力做事不合算,出工不出力的占了大多数,还得派兵监督他们,而监督他们的士兵大多出身江湖,都是原来的漕帮弟子,对这些苦力容易打骂,还盘剥他们的伙食费,甚至奸淫妇女,结果激起了几次不大不小的变乱。所以请求朱济世将这些人打散编入集体农庄或安置在东北的几个城市里面,让他们去种地做买卖算了。

    于是朱皇帝在征求了左宗棠和恩格斯的意见之后,便同意了彭玉麟的建议,不过要求辽东镇一定要将这些人打散安置,每个集体农庄当中的朝鲜人和汉八旗人数不能超过20%。还特别下旨,禁止朝鲜人和汉八旗在本族中通婚,否则就要举家逐出集体农庄,流放朝鲜!

    听了罗军旗的话,曾国荃咂了下嘴,摇摇头道:“不一样的,现在是抚不是剿,渤海自请撤藩,咱们总要给点甜头吧?”

    罗军旗嗨了一声,看看曾国荃:“你大哥真是多事,渤海国那点破军队有什么好招安的,只要喀尔喀蒙古站在咱们一边。有一个师就能把他们全灭了!”

    曾国荃苦笑着摇摇头。说心里话。他也不赞成曾国藩去招安奕欣。这招安的功劳总归没有剿灭大。如果能和渤海国打一场大的,曾国荃是有信心得个侯爵的。

    彭玉麟这时忽然道:“沅甫,有涤生兄的消息吗?现在天气已经暖下来了,涤生该带着蒙古美人上路了吧?”

    “还没有,蒙古的天冷,路也不好走,估计得到西历四五月份才能有快马送来消息。我大哥他们应该是四月份上路,六月能到长春吧。那个奥云塔娜八月份就能进宫了。”

    彭玉麟点点头:“知道了……沅甫,渤海公那里想来不会有什么变数,但是防人之心终究要有,让你的人都警醒一点,多派哨探监视宁古塔城和墨尔根城。还有,黑龙江南岸的大寨要加快建筑,今年肯定是一个移民到来的**。”

    “大人,您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墨尔根和宁古塔里面的八旗兵加一块儿不过3000……”

    “才3000?怎么会呢?上次报告还不是10000么?”罗军旗一皱眉,追问道。

    “错不了,墨尔根和宁古塔城内有人当咱们的内应。他们的一举一动我都知道。上个月底的时候还有10000人来着,不过月初的时候有7000人往黑龙江北和大兴安老林子里去了。”

    “什么?去黑龙江北和大兴安老林子里去了?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曾国荃道:“好像是黑龙江北岸的旗人和老毛子下面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起了冲突。这样的事情挺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是西伯利亚的土著,也有许多个部落,不过俄国人管不大住他们的,他们经常和外人发生冲突。”

    “是吗?有这方面的直接情报吗?”

    “没有。”

    彭玉麟道:“总觉得有古怪啊……沅甫,这段时间还是要格外留神!”

    曾国荃吸了口气:“不会真出什么意外吧?我大哥可在库伦呢!”

    ……

    库伦城,渤海公府内,渤海公奕欣正仔细看着手中的一叠报纸,连连道:“好!好!朱逆现在是自作孽!自作孽,不可活!”

    这些报纸,主要是在南方影响力很大的《清流报》,是由和渤海国有生意往来的山西商人在气候转暖后从绥远带来的。《清流报》上的内容当然偏重于给朱皇帝唱反调的。通篇都是负面新闻,什么失地农人背井离乡远赴辽东;什么黑心厂主苛刻工资虐打童工,什么士子抗议科举改革在某某孔庙前自缢身亡,还有什么南洋猪仔血泪满襟,什么官商勾结开办黑矿……总之在《清流报》上面的大明帝国真是到了暗无天日,民不聊生,一副很快就要天下大乱的样子。

    当然,他肯定不会知道,那些被《清流报》曝光的贪官污吏无良商人黑心矿主大都倒了血霉。有杀头的,有坐牢的,有流放的,有倾家荡产的,只有个把的确是被冤枉的才安然无恙。这些内容其实在《清流报》上面也有,不过那帮山西商人又不傻,知道什么样的报纸在库伦好卖——库伦这里的旗人亲贵看《清流报》还不是为了解恨吗?那些帮南边说话的内容不好卖,所以有这种内容的报纸都被他们扔了,带来库伦的都是说坏话的。

    “卓师傅,看来朱逆一国又要步前明后尘了,而且还变本加厉,比之天启、崇祯还不如……”

    “当然了,这朱逆就是捞银子打仗有一手,论起治理人心的本事还不如崇祯呢。”卓秉恬堆笑着道,“如今朱逆一国人心已乱,我大清恢复有望了。”

    说着话,他又从袖子里面摸出一份书信,双手递给奕欣:“皇上,这是祁宿藻托人捎过来的。”

    “祁宿藻?祁师傅的弟弟?”

    “没错,是祁寯藻的弟弟。”卓秉恬笑道,“他是身在朱营心在清,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要恢复我大清啊。”

    “祁宿藻好样的,这《清流报》的总编辑李宗羲也是好样的。”奕欣欣慰地点点头,接过信打开一看,眉头却拧了起来,“祁宿藻想要逼反苗沛霖!?能行吗?”

    卓秉恬笑道:“微臣觉得有八成把握,现在苗沛霖拥兵七八万,割据山西,俨然就是一家藩镇,那朱济世如何能容得下他?”

    “也是。”

    奕欣点点头,苦笑道:“这苗沛霖在朱逆那里,就犹如康熙爷那时候的三藩王。想要朱逆长久容他是不现实的,如果他真的能反,咱们的压力就能减轻了。”

    “皇上,其实曾国藩、曾国荃也能算半个藩镇,现在屯驻在北满的明军里面就有一万多是他们的湘军旧部,如果他们能和咱们一块儿和朱逆干上的话,这个动静怎么也不会小了。”

    “曾国藩能反?”奕欣有些不确定地问。

    “事在人为吧,臣去可以去试一试。”

    奕欣笑着点点头:“好,去试一试也好,不成功也没有损失。”

    卓秉恬得了旨意却不磨磨蹭蹭不离开,奕欣见了凝眉道:“卓师傅,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皇上,太后娘娘和您的几位妃子还有五爷、七爷几位阿哥、格格(指道光皇帝的儿女)是不是到买卖城去住一段时间?还有朝中重臣的家人……也都安置到买卖城如何?”

    “买卖城?那个地方……”

    买卖城位于喀尔喀蒙古北部和俄罗斯帝国接壤之处,其实就是中俄两国互市交易的口岸。历史上满清的“一口通商”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买卖城这里还有一个和俄国交易的口岸。而现在这个口岸仍然存在,是在渤海国的控制当中。如果把奕欣的母亲家人都安置在买卖城,万一事情不济就能立即流亡去俄国了。

    “对,是该把母后送去买卖城……卓师傅,你的老婆孩子也去买卖城,公府库房的存银宝贝也要搬去买卖城。”(未完待续。。)

第636章 反扑开始了 狂求月票

    “卓……卓静远,你说渤海公,他……他要造反?”

    眼见冬去春来,蒙古草原的积雪开始融化,从喀尔喀蒙古和科尔沁蒙古诸部选出来的“美女”都陆续抵达了库伦,在库伦呆了一冬的曾国藩已经准备南下复命了。就在这时,他在北京时候的老相识卓秉恬忽然请他过府一叙,还说有机密事情商量,曾国藩到后,也又屏退左右,然后就告诉他这么一个惊人的消息!

    “涤生,我是素知你心怀忠义,不得已才附逆降贼的……如今朱逆倒行逆施,南朝百姓民不聊生,眼见就要天下大乱,我大清恢复有望,你还不赶紧弃暗投明?”

    卓秉恬沉声对曾国藩道。他和曾国藩不同,一直跟在奕欣身边,没有当贰臣的不光彩记录,所以在这里一本正经劝曾国藩再回到大清一边。

    “静翁啊!你你你……你莫不是在和曾某开玩笑?说得好好的要自请撤藩,怎么就要造反……”

    曾国藩一听这话,先生摔了个茶碗,然后就猛地跳了起来,抬着胳膊手指着卓秉恬气急败坏地道,“奕欣疯了,一定是疯了,静翁啊,奕欣年幼无知不知道明军厉害,你可得劝他回头是岸,这个反,可造不得啊!”

    “怎么是造反!大清才是天下正朔!”卓秉恬沉声言道,脸上已经露出了不快的表情。他可不会承认大明是天下正朔的,至于奕欣向大明称臣,受封渤海公什么的。不过是大清朝能屈能伸。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好东山再起而已。至于自请撤藩什么的,根本就是蒙骗朱济世的小计,没想到这个大明天子还真的上当了,真是愚蠢至极!

    “愚蠢!愚蠢至极!”饶是曾国藩这样的大儒,现在也沉不住气,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踱起了步子。“奕欣以为靠他的那点兵还能复得了大清?那是痴人说梦,就是个迷梦……静远,你知道吗。如今大明光是在东北一地就有可战之士五六十万,俱是洋枪洋炮!”

    “怎么可能?且不说五六十万兵怎么养,就是五十万条洋枪也不可能啊,朱济世哪儿搞那么多洋枪去?”卓秉恬不屑地道,“涤生,你言过其实了。”

    “言过其实?你以为大明天子和道光皇帝一样糊涂,买杆洋枪要二三十大洋?人家鼓励民间自办工厂,光是佛山一镇就有枪厂数十家,每家年产洋枪都有数万条,每条褐贝斯枪索价不过5元!50万条洋枪不过250万。朱皇帝如何拿不出来?”

    其实前装滑膛枪就是个作坊造的东西,英国的褐贝斯是1720年的老枪。都130年历史了,能有多先进?就算是贝色麦来复枪也没多少难度,佛山的那些小厂都能制造。难弄的是后膛击针枪,就是兰芳行的大厂里面的成品合格率也不高。不是气密性不行,就是撞针不合格——就是合格使用寿命也不长。

    “那也不怕。”卓秉恬笑道,“就算有50万洋枪兵也是不怕的,漠北草原从来就不的步兵的天下,我大清有数万精骑就足够周旋了。”

    奕欣在退往漠北之后可没有放松军队,而且还根据漠北蒙古的地形特点,将原先步兵为主的八旗新军改成了骑兵为主,还裁汰了一些上了年纪或是不足岁的兵丁,保持着一支五万人的常备军,其中步、炮兵约两万,骑兵马队多达三万,算得上是漠北草原上最强大的骑兵力量。

    “周旋?”曾国藩冷笑,“大概是准备周旋到西伯利亚去吧?”

    “就是去西伯利亚;也比去应天强!”卓秉恬认真地看着曾国藩,“涤生,你真相信朱济世会厚待皇上吗?”

    曾国藩一怔,细细一想,似乎也有道理,蹙眉道:“几十万旗人都去西伯利亚么?”

    卓秉恬苦笑:“和你实说了吧,若上天还没有抛弃大清,现在是大清复起的机会了。若天命真的不在大清这边了,你我就预备埋骨俄罗斯吧。”

    这倒是大实话,大清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想要恢复真是有些困难,与其说是理想不如说是个迷梦。就连奕欣、卓秉恬都知道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去应天当寓公还是太危险了——亡国之君的日子历来都是很难过的,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赐下毒酒白菱要了性命?奕欣和卓秉恬都是熟读史书的,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怎么还有我啊!”曾国藩急道,“静翁,我可是好心好意到蒙古来想救六阿哥和几十万旗人的,你们可不能这样害我啊……”

    卓秉恬有些鄙夷地斜视着曾国藩,“涤生,要是皇上到应天后被朱逆一杯毒酒赐死了怎么办?”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就是“你曾国藩替朱逆除了大患,怎么都该有个郡公的前程吧?”

    “涤生,你可愿写信给曾沅甫劝他弃暗投明?”

    “卓静远,你想要我曾家灭族不成?”曾国藩白了一眼。“奕欣是不是已经调集了精兵包围我的监国衙门了?”

    “何止是监国衙门?四大汗部的王府,哲布尊丹巴的黄庙都已经围上了,涤生,你就安心在我府里呆着吧。”

    曾国藩吐了口气,一屁股稳稳坐在了椅子上:“那我就不怕了……奕欣这么个搞法是收服不了四大汗王的,没有他们配合,这漠北蒙古就不是大清的地头。还有,麻烦静翁回去和奕欣说一声,我曾国藩生是明臣,死亦明鬼,现在我要以死明志,我要绝食!”

    这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