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261章

天朝之梦-第261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以晃听了老者的话。就是啊呀一声:“他们洪门不是说红花青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吗?现在洪家兄弟高官厚禄者不知凡几,怎么就忘了青叶和白莲藕了?”

    老者看着胡以晃,苦笑着摇摇头,做了个肃客的手势:“侯爷,里面说话吧?”

    胡以晃只是微笑点头,跟着老者进了厅堂,分宾主落座下来。他是奉了东王杨秀清的命令,从北京南下来见这个青帮领帮的。这青帮是沿着京杭大运河发展势力的,号称有一百二十八帮半,运河两岸到处都是他们的堂口,弟子无数。胡以晃在他们的掩护下一路南来,无惊无险,各处关卡,都对他们视而不见。

    “潘先生,这是咱家东王殿下给您老的信。”刚一落座,胡以晃就摸出个信封,递给了潘元祥的一个徒弟。

    潘元祥展开书信看了眼,就微微皱了下眉,满篇都是狗爬字加大白话,看来这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没有上过几年学(其实信是东殿官员替杨秀清写的,杨秀清压根不识字)。至于信里面的内容,当然是封官许愿了。这一套可不是朱济世的专利,杨秀清一样会用。上来就许了潘元祥一个平南侯、平南主将,还给了青帮10个军的番号。

    看完了信,潘元祥苦苦一笑:“老头子已经半截入土了,什么平南侯、平南主将,对老夫算不得什么,只是几十万帮众都是吃惯用惯的,又有红帮的先例,心都大了……”

    听了这话,胡以晃大笑起来,很四海地道:“王侯将相本无种,方今乱世,正是天下英雄起四方的时候。他们红帮弟子又不是头上长角,他们能封侯拜将封妻荫子,你们青帮兄弟就不能了?”

    他哈哈笑了笑道:“潘先生,朱济世现在不过据了半壁江山,一个偏安的局面而已,自古以来由南向北而有天下的不过是朱洪武那一回,由北向南才是大势所趋。这天下,必定是咱们太平天国的!”

    潘元祥被他说得心中七上八下,在椅子上坐立不安地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收住了声音,红帮的先例实在太诱人了。往日都是平起平坐的江湖中人,现在人家一个个都是高官显爵,而青帮弟子却衣食无靠,就剩一条烂命。要是天下太平也没办法,可现在明明就是乱世,怎么能不搏一下呢?他要是不搏,这个领帮的宝座大概立马就要保不住吧?

    同时在应天府城内的一所豪宅之中,大明左丞相左宗棠也在见客,来访的正是扬州大盐商黄锡庆还有曹通。

    “中堂勿虑,监视漕帮的事情就包在咱们扬州盐商身上了,这盐漕两帮素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咱们盐商和盐帮,同样是有往来的。”

    说话的是黄锡庆,他是曹通带来引荐给左宗棠的。而左宗棠现在所虑的已经不是盐帮和灶户了,票盐法对他们是有利的。至于那几万盐丁,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毕竟人数有限,大不了朝廷再多编一个军,就什么都解决了。可是帮众数十万的漕帮却是个大麻烦,青红帮的宿怨倒不在左宗棠眼里,但是漕运断绝,几十万人没了饭辙总归不是小事。如果北边的太平天国或是满清再把手伸进来,事情可就复杂了。

    左宗棠捋着胡须点头道:“如此甚好,如果二位真能为君分忧,何愁不得重用?如今大明复兴,天下三分,正是英雄建立功业的时候,贩盐小利,根本不足挂齿。二位都是读书人,江南科举很快就要开始了,二位都去参加吧。”

    票盐法是一定要行的,朱济世不会再容许这些盐商来分润大明朝廷的盐税。因而曹家、黄家的败落也无可避免。但是左宗棠毕竟是当朝宰相,想要给曹黄二人一点利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王上还担心有盐商勾结苗雨三……”左宗棠说到这里,就目光阴沉地望着二人,“你们不会和苗雨三有染吧?”

    曹通和黄锡庆互相看了眼,同时摇了摇头,曹通道:“中堂,晚生和苗抚台并无交集,只知道李文安和苗抚台往来甚密。”

    苗沛霖现在控制着淮北盐业,自然要想办法把盐卖掉换钱,和盐商往来也是正常的。

    “那就想办法交集一二吧。”左宗棠捋了下胡须,露出微笑,“这也是王上的意思。”

    “晚生明白。”曹通、黄锡庆同声回道。

    苗沛霖现在是一方霸主,又守着朱明的大门,朱济世焉能不防?

    左宗棠满意地点点头,心思却又回到了漕帮身上。漕帮和洪门不同,向来是有领帮老大的。虽然漕帮领帮对下面一百二十八帮半的控制力不强,但终究是个头头,大明应该要想法拉拢一下。至于下面的几十万帮众,也得为他们找些生计,否则早晚要酿出祸乱的。(未完待续。。)

第438章 放长线,钓大鱼 求保底月票

    1849年春,朱济世从上海行在迁往应天府,由于应天王宫还在修缮当中,原来的两江总督衙门就成了朱济世的临时王宫。同时,内阁府,大元帅府,大学士府,大理寺(最高法院),立宪议会等机构也一并迁入应天府。衙门虽然不少,但是应天府本来就是前明首都,满清统治时期又是两江总督衙门、江宁将军衙门驻地,城内官衙众多,倒是有足够的地方安排这些机构。

    朱明迁都的同时,也在逐渐加强对两江地区的控制和监视,漕帮的异动自然逃不过锦衣卫的注视。在王宫御书房内,朱济世的目光落在了王云娇刚刚送来的报告上,上面有漕帮秘密总堂的地址,还有漕帮领帮潘元祥的个人资料。

    红帮青帮自雍正年开始就明争暗斗不止,作为青帮的大敌,红帮当然是最了解青帮的,青帮的秘密总堂早就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不过监视不等于完全掌控,青帮门规向来森严,组织又较为严密,想要打入青帮核心并不容易。因而锦衣卫只知道有北方来客拜访了潘元祥,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朱济世仔细看了锦衣卫的报告,摇头暗笑,这杨秀清果然不是盏省油的灯,说到造反打天下的手段,杨秀清也算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高手,若是大家本钱相同,朱济世肯定不是他的对手。可问题是,朱大天子所掌握的财力、物力,根本不是杨秀清可比。甚至还有几样杀手锏没有用出来,比如苦味酸炸药个硝化甘油炸药。这两样产品。眼下在济世行制药厂的广州分厂中都有生产!当然不是以军火的名义。前者是燃料。后者是心脏病药。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杨秀清的那点阴谋诡计,是不会起到太大作用的,不过还是不能不防。

    “王上,杨秀清久历江湖,应该能分清帮会和拜上帝教的区别。”

    苏玉娘坐在朱济世对面,蹙着秀眉,正替他分析形势。这个女人自己就是江湖大佬出身。对江湖事情再了解不过。

    “凡是老江湖都知道,所谓红花青叶白莲藕中,红花人多,青叶软弱,白莲藕悍不畏死,想让青叶做白莲藕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杨秀清使人拉拢青叶,要么是想给我们添乱,要么是想让青叶充当内应,帮他取徐州。”

    “漕帮数十万众没了饭碗,难道不会铤而走险?”朱济世皱眉道。

    玉娘摇头:“如无强援。即便造反,不过旋起旋灭而已。青叶终究成不了白莲藕的。”

    “为什么是徐州?”朱济世不确定地问。

    徐州现在是苗沛霖的老巢,不是朱济世的直辖地盘。但是苗沛霖的兵力并不弱,虽然只有一个军的番号,但是算上淮北民团,总兵力号称三十万,实际上不下十万之众,俨然就是一个强镇。而且苗沛霖的用兵极稳健,走的是堡垒流,淮北地面上,到处都是地主土豪的堡寨,想要拿下是极不易的。

    “第一徐州是运河沿岸重镇,漕帮在那里根基深厚;第二太平天国的兵锋以达睢阳、济宁,距离徐州不过5天路程;第三取下徐州可以切断山东和我们两淮的陆上联络,有利于太平天国平定山东阻止王上北伐中原;第四徐州毕竟不是王上的直辖地盘,苗沛霖有难,王上不一定会立即驰援。”

    朱济世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又扭头瞧瞧罗泽南。

    “王上,不如来个放长线,钓大鱼吧……”

    罗泽南稍微思索了下,盘算着在徐州和太平军决战的各种可能性。

    “没错,是该放长线,钓大鱼……但是我钓的这大鱼可是狡猾异常,没有八成把握大概是不会上钩的。”

    朱济世悠悠说着:“玉娘,你走一趟杭州,去拜访一下潘元祥……就用天地会总舵主使者的名义。”

    天地会就是洪门,时至今日,仍然是个松散的帮会组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总舵主,不过会众皆以朱济世为尊,称其为朱总舵主。朱济世不以国王之名,而用江湖身份对青帮领帮潘元祥,可以说是将身段放到了极低处。说是向青帮示弱也不为过。

    众人愣了一下,片刻后才听丞相左宗棠道:“王上,您是预备拉拢潘元祥么?”

    “是要拉拢的,青帮几十万众也该有个出路,不是吗?”

    “王上,您打算如何安排几十万青帮帮众?”苏玉娘道。

    “还能用什么?当然是用土地了!不仅是对漕帮帮众,对整个大明衣食无着的民人,朝廷都要鼓励他们去婆罗洲,去满洲屯垦。”朱济世看着左宗棠,“内阁可以新成立一个农垦部,专门负责此事。”

    “可是……满洲并不在咱们手里啊。”左宗棠皱眉提醒道。

    “打下来不就是了?”朱济世笑吟吟地道。“崔阿圃、沙吴仔刚刚送了信过来,说是恭亲王奕欣亲统10万大军过了鸭绿江,正往平壤开进,朝鲜使臣已经到江华岛求救了。”

    左宗棠凝眉片刻,恍然道:“王上是要一石三鸟?”

    朱济世淡淡地笑了笑:“是三鸟吗?”他掰着手指头数道,“杨秀清一鸟,苗沛霖一鸟,漕帮一鸟,满清一鸟,朝鲜也是一鸟……起码是一石五鸟吧?”

    ……

    朱济世将杨秀清比作一鸟,千里之外的圆明园内,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同样在处心积虑算计着他自己的宏图霸业。

    这些日子,在朱济世忙于整顿江南地盘的同时,杨秀清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南征;二是在直隶、北京推行那个让某些西方学者鼓掌叫好的《天朝田亩制度》。

    不过这件事情开展的都不太顺利。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林则徐、曾国藩他们找到了对付太平军的法门——结营寨、守坚城、打呆仗。还是因为太平军的锐气都耗在了北伐之战当中。总之,这一次太平军的南征似乎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在山东方面,林则徐坚守济南,曾国藩立寨泰山,孔繁灏则死守老巢曲阜,都是深沟高垒不予战。曾天养指挥的10个军近13。6万太平军的兵力虽然不弱,却不敢猛攻地形险要的坚城济南,只是分兵看守。然后又移师泰山,曾国藩又坚守不出。再攻曲阜,结果孔家发动宗族子弟据城死守,居然也让曾天养一时奈何不得。而就在曾天养进退两难的时候,朱明的水师又占领了长山列岛,锁住了渤海湾入海口,又重建了东江镇,不仅威胁辽东半岛,还对曾天养的后路构成威胁。不得已杨秀清只得从北京派出部队,看守沧州、滨州、东营等地,以防朱明军队登陆。

    与此同时,在直隶、北京实行《天朝田亩制度》一事,同样遇到了不少麻烦。平分土地加上军政教合一,从理论上讲,似乎是能最大限度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将之用于战争和建设。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杨秀清遇到了一个最最基本的问题——太平天国的官吏素质太差,数量也不足,根本无法实行《天朝田亩制度》,无法管理一个军政教合一的行政体。

    如果说朱济世在南朝部分省份实行的“秀才为官,官衙下乡”,已经造成了官员数量偏多,行政成本较重,拖累了朱明的统一步伐。那杨秀清搞得《天朝田亩制度》简直就是官员爆多了!他是将老百姓当成军队进行管理、编制的,每一万三千多家为一军,便有各级官吏一千好几百人之多!整个直隶、京师,户口多至数百万家,若编成数百个军,岂不是要几十万官吏?如果太平天国取了天下,这官吏数目怕是要有上千万了吧?杨秀清上哪儿找那么多信仰上帝(杨上帝),又不要钱不要命,一心一意为天国卖命的官员?(未完待续。。)

第439章 欲攘外,先治内

    求保底月票

    杨辅清和陈承瑢走进杨秀清住的西洋楼时,外面正是昏黄一片,有风沙袭来。现在已经立了春,如果在南方,应该是春雨绵绵何时休的时节。在北京,却还是风沙扯地连天的,几乎将整个城市裹在一片昏黄之中。

    天**中多是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