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日小山传奇 >

第20章

抗日小山传奇-第20章

小说: 抗日小山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无论霍小山还是刘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那货郎李的消息了。

    “怎么还没有到呢,都走了一天多了,你不会忘了回家的路吧?”荣超向霍小山叨咕着。

    这时大车刚好爬到了一个高岗上。

    “过了前面那个山头就到我们村子了!”霍小山忽然指着前方一个山头喊道。

    众人听霍小山这么一说都兴奋了起来,一齐看向那个山头。

    那山的形状和附近别的山很不一样。

    东北的山多是海拔几百米左右,少有南方的那种奇峰怪石,多是上细下粗的圆包形或圆锥形。

    而这座山长得却与众不同,山头反而比下面要凸出来一块,远远看去就如同一个人高高的额头。

    “这山叫奔儿喽山!你看那山尖高出来的一块是不是和人奔儿喽一样?!”霍小山沉浸在即将到家的喜悦中,他在冬天就曾滑雪到过这奔喽儿山下,故而对这里印象极深。

    目标在望,众人看着那与众不同的奔喽山,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黑龙江地名的特色往往很直白,去了那些从满族音译过来的稀奇古怪的名字之外,就是不识几个大字的人也都完全能够理解东北的地名。

    比如青石砬子,一定就是那里有许多青石头,比如韩家洼子,那里一定是有姓韩的人家最早住在洼地里。

    依此类推,蚂蚁河肯定是这河旁边有蚂蚁,蛤蟆沟肯定是夏天是水泡子里面呱呱叫的蛤蟆极多,最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怕是首数****山,这也没有什么避讳的,肯定是那山下面浑圆上面有个小山尖如同女人的****一样。

    这样的名字自然都是在开荒过程中,最早到达这里的居民随口一叫,形象好记,便留传了下来。

    而最早的拓荒者肯定都是些为生活所迫才迁到这蛮荒之地的人,文化素质不会很高,或者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哪个书香世家的人会到这里来创造新世界,所以东北蛮荒之地不大可能有南方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说这****山,如果换到那人文气象浓郁的南方纵使表达的意思一样,估计也会起名叫做玉乳峰之类的。

    “你们到村子里,我让我娘给你们蒸锅贴吃。”霍小山笑呵呵地说,他仿佛又看到了老娘宋子君将那三合面的锅贴热气腾腾地端到饭桌上的样子。

    “对!把昨天吃剩下的那个野猪头也烀上。”柱子大嗓门地喊道。

    “对,再弄点烧刀子,弄点大葱沾酱。”走了一上午,又在美食的诱惑下,众人愈发的饥肠辘辘。

    在众人的期待下,这架马车终于爬上了奔儿喽山旁边的一个高岗。

    “看那不就是我们的村……”霍小山站在马车上,跳着脚指着高岗下的小山村,但他的话却只是说了一半就顿住了,因为他内心突然有了一种不妙的感觉。

    此时已近晌午,正该是家家起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可是那个小小的村落竟然没有一丝烟火的气象!与周围的大山仿佛融合成了一体,未见丝毫人间烟火。

    霍小山跳下马车,疾步向那几百米外的村子奔去。

    家越来越近了,可是,霍小山的心却越来越凉了。

    霍小山家是村子里北面的第一家,凸出在整个村外。

    他看到自家的房盖已经没了,不光是正房,就是那自己曾经拖泥坯盖的厢房也没有房盖了!

    终于跑到了家,霍小山熟悉无比地从房后绕到正门前。木头的院门已经掉了下来,歪倒在土墙上。

    霍小山跨过那斜躺着的木门,走进院里,院里已经长满了快一人高的蒿草,“扑腾”一声,一只灰色的山兔用力蹬了一下后腿,钻进了更深的草丛里。

    房盖已经没了,断壁残垣处还依稀有火烧过的痕迹,等走到被烧毁的屋门前,霍小山看见房架子已经坍塌了下来,那未被燃尽的黑色碳化的木头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浩劫。

    “爹!娘!小山回来了!你们在哪?”没有人回答霍小山的呼喊,唯有微风吹动着门前的树叶发出哗哗的声响。

    已是晌午,太阳依旧在头顶火辣辣地照着,可是霍小山心里却有了一种由头到脚的拔凉拔凉的感觉。

    刘贵和别的人也都赶了上来,他们也同样面对着这样一个已经破败的村落,心中也是沉重无比。

    “这是咋了,咋没有人呢?”柱子刚刚小声叨咕了一句,就被刘贵一眼给瞪了回去,任谁都能猜到这个小村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

    霍小山忽然扭头从自家院里出来,向村里走去,众人一声不响地跟在后头。

    腊月家、嘎豆子家、刘二杆家、史奶奶家、丫蛋儿家……霍小山一家家地走进院子,又一家家地走出来,所有房子都已经被火烧过了,没有人迹,显然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

    当霍小山走到村南头的时候,他看见了一个大大的圆土堆,这个土堆在他记忆里是根本就没有的。

    他慢慢走到了这个荒草丛生的土堆前,看到在那土堆前近一人高的蒿子里露出一块木板,他走上前去拨开蒿子,用脚踩倒,后面的刘贵、柱子、荣超忙纷纷上去帮着踩,那块埋在土里的木板就完全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这是一块松木板,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已经有些发黑了。

    “上面有字!”柱子说道。

    “快念念。”众人应和着。

    荣超蹲下身去,辩认着字迹,一字一顿地念了出来:“民国二十一年冬,我村三十五户143口人,除三人侥幸逃生、一人失踪外,余者138口人皆被日倭血屠杀害,合葬于此。”

    “啊?!这群猪狗不如的牲口!”众人震惊之余,脱口大骂起来。

    霍小山一脸悲愤默默无语,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别嚷嚷,下面还有字!”荣超返身挥手止住了众人。

    众人立刻安静了下来。

    接着又听荣超念道:“小山,爹娘去给你报仇了!”

    “小山?”柱子兴奋地用力一拍霍小山的肩膀,“你的爹娘都没有死耶!”

    霍小山胸口起伏着,长舒了一口气,但接着想到了死难的乡亲脸上又变得凝重起来,腊月、嘎豆子、二虎子的音容笑貌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咋整的,咋一个村子里就跑出来这么几个人呢,平时白天那些老爷们不上山吗?”刘贵象是自言自语又象是在问霍小山。

    “是冬天哪,上山嗄哈去?”柱子抢白了他老爹一句。

    霍小山依旧没有吭声,心里却想明白了。

    鬼子进村的前一天,村里进了狼,大部分人家养的猪都被咬死了,那些大人都在家收拾那死去的猪了,虽然猪被咬死了,但毕竟收拾下还是能剩下不少肉过年吃的,没想到就在这时鬼子进村了,要不是自己老爹霍远和刘二杆进山去找那狼进村的原因,也肯定逃不开这场劫难。

    三人侥幸逃生,那么剩下的那一个就应当是老娘宋子君了,因为霍小山听郝存义说娘从村子里跑到老林子里去了。一人失踪应当指的就是我,爹娘以为自己多半已经被鬼子杀了,就一定和二杆子叔找鬼子报仇去了。只是,他们会到哪里报仇呢?霍小山此时已经冷静了下来。

    “刘大爷,我能和你们一起去县城吗?”

    沉思了一会后,霍小山问道。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十八章 荣记药铺的小伙计

    荣记药铺是县城里唯一一家中药铺子,店面很大。

    药铺的掌柜姓荣,他既会看病又负责提供药材,县城里的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他这里看病,所以买卖向来还是不错。

    此外常在铺子里的还有他儿子荣超,伙计刘贵。

    不过这些天他家又来了一个新伙计,十五六岁,一米七十多的个子,显得单细了一些。平时话也不是很多,经常帮容掌柜抓个药什么的。这个自然就是霍小山了。

    在见到自己山村被鬼子血屠后,霍小山第一个想法就是去找老爹霍远,既然他说是给自己报仇去了,那自然要去找有鬼子的地方。

    于是便提出了和刘贵他们进县城。

    刘贵活了这么大把的岁数,虽然不是所谓的江湖中人,但也还是感觉出了这霍小山很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山林里那熊瞎子咋看着他就跑了,比如这霍小山一刀就砍死了一头连猎枪都打不死的野猪,比如见了全村被屠的血案那霍小山竟没有象普通孩子那样不知所措。

    刘贵虽然也痛恨日本人,但也不想给自己惹来麻烦,管它什么满不满洲国,什么日本人不日本人,他只信一条,我当我的小老百姓也就是了,反正咋也都是活。

    所以他沉吟着就没有立即答应下来。反而是那荣超一听霍小山要去县城就兴高彩烈地一口答应下来,人家是少掌柜的刘贵自然不好说什么。

    等一进县城,荣超更是把霍小山说成了自己此次进山的救命恩人,全村都被鬼子杀光了,说啥也让他爹把霍小山留在铺子里当伙计。

    霍小山正是要打听自己老爹的消息,自然也就同意留了下来,不过他也向容掌柜说明了自己是想找父亲,并不一定总能守在铺子里,竟拿出了一株七八两的棒槌来,作为自己住在这里的住的房钱,条件是自己在这里帮忙可以,但不能限制自己的人身自由,并且要了个小房间自己住。

    这样一来,连那荣掌柜也看出霍小山的不同来,但碍于霍小山真的是对自己的儿子有救命之恩,又拿出了一株那么值钱的大棒槌(这大棒槌卖的钱就是让霍小山在他的药铺里管吃管呆个三年五载也富富有余了)无论如何那拒绝霍小山的话也说不出口,转念一想,这霍小山也只不过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还能掀出多大的风浪来,便也同意了霍小山的要求。

    而刘贵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也不掺言。

    于是霍小山就在这样把荣记药铺当成了落脚点,而在最初的日子里霍小山也呆的很安静,每天帮他在忙的时候抓抓药,顺便请教一下如何给人开方子,闲的时候就上街去逛逛。

    霍小山这是第一回出山,刚来的时候对县城还有些新鲜感,可没几天便也觉得无甚新奇之处。

    因为这县城也算不上大,也就几千的人口,容记药铺位于县城唯一的那条还象点样的主街上,没有多大功夫也就能逛到头。

    巴掌大的地方,有点啥新鲜事很快就会传开。

    谁家因为分遗产打起来了,谁家的孩子让日本人的大狼狗咬了,谁家的寡妇和警备队上的人扯上了,每天来看病的病人,来串门喝茶的街坊邻居都是那信息的载体。

    有句老话叫作秀才不出门,可知道天下事,同理,坐在药铺里可知全县事。

    霍小山很快就摸清了县城里的情况,县城里驻扎着警备军的一个团和一个中队的鬼子。

    时下已是民国二十四年,那伪满洲国已经成立有几年了。

    日本关东军在占领东三省后,主力部队都在和东北抗日联军做战和为全面入侵中国做着准备,因此那些投靠了日本人的所谓警备军就成了维持地方的主要力量在,而日本侵略只留下一少部分兵力用于加强控制。

    日子久了,霍小既勤快能干活,待人接物虽然话不多却绝对能看出个眉眼高低来了,也深得荣掌柜的欢喜,便也会偶尔带他去出诊什么的,县城内外都走,对外就说是自己的徒弟。

    每天霍小山在闲的时候,也向荣掌柜学学给人看病的学问,虽然说他并不打算当一个乡下的郎中,但他对外科的跌打损失的治疗格外上心,因为他毕竟是习武之人嘛,谁敢何证自己就不会受伤呢,倚仗着他自己的聪慧和博闻强记,在这一段时间里倒是把外科学了个七七八八。

    既然都很熟悉了,霍小山觉得荣掌柜对自己的戒备之心少了不少,这才婉转地地向荣掌柜这样的当地老户打听了两三年前鬼子刚来到这个县城里是否发生过什么大事。

    荣掌柜回忆了一下,也就是三年前的冬天来了很多鬼子,据说杀了一名义勇军的什么司令,而那个鬼子当官的还被打瞎了一只眼睛。

    不久还有人半夜摸进了鬼子的兵营,据说杀死了十好几个鬼子,但那个人的死活却没有人知道,因为当时那批鬼子是属于专门对付义勇军的搜剿队,不久就撤走了,与现在驻防的鬼子并不是一批人。

    这实际上却是容掌柜的玩了心计,生怕霍小山住在这里给他惹出祸端来,无论如何也不肯以实情相告。

    霍小山听完荣掌柜所说后半天也没有说话,心里却在寻思,那半夜摸进鬼子兵营的应当是自己老爹霍远和二杆子叔,可是否被鬼子杀了却没有人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