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灭明 >

第346章

灭明-第346章

小说: 灭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徵点头,又抬眼道:“难道大都督能提高运行的速度?”

    “这需要对自行车进行改良,”李自成从怀掏出一张白砂纸,展开在方桌,“这是本都督昨夜绘制的图纸,王先生看看,与你的自行车有何不同!”

    “这是自行车?”王徵几乎不敢相信,“大都督,这种自行车,只有双轮,又是在一线,在下实在不明,这种自行车能站得稳吗?”

    “双轮在同一线,原本是不稳,但加速度,也稳当了,”李自成点着自行车的图纸,道:“这种自行车,不但稳当,而且速度快,”他快速换算一下,“如果在水泥大道,每个时辰,大约能行七、八十里。”

    “七、八十?”王徵大惊,“大都督,普通壮丁行走,一日恐怕都难有八十里……”

    “当然,这是极限,一切顺利才行,”李自成也不管王徵心有多恐怖,自顾道:“如果现在能生产出来,一个时辰新四五十里,应该没有问题。”

    王徵默然不语,李自成的话,已经超出了他的思维能力。

    相信李自成的话,能颠覆许多以前的认识,如果不相信,那李自成以前造出的许多物事,究竟如何解释?

    唯一让他有些欣慰的,便是李自成说,设计的这种自行车,来源于他的《诸器图说》,如果自行车能生产出来,再达到如此恐怖的速度,他也算得是李自成的师尊。

    “大都督,那自行车何时生产?”

    “设计出来是一回事,若要大规模生产,还需要一些辅助的工艺,”李自成指着轮轴部分,“这里是关键,需要优良的钢铁,还有这轮胎,如果使用充气的材料,会既轻便,又省力……”

    “大都督……”

    “王先生,本都督只能只能给出研究的方向,但研究到什么程度,本都督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这需要你们了,必要的时候,火器局、西宁高学也会协助你们。”他忽地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便按下不说。

    “大都督,在下明白了,在下将按照大都督提供的图纸,再行研究!”

    “如果研究人员完善了器械,又具有实用价值,本都督保证,将会大规模生产出这种产品,”李自成道:“还有转磑,《诸器图说》有三类,分别是风力、水力、重力,本都督建议,暂时以水力作为突破的方向,集西宁的的人力,将设计转化为器械。”

    李自成之所以选择以水力为突破口,是因为后世的历史,英伦三岛曾经出过水力织布机,并以此为先导,引发了产业革#命,率先步入现代国家。

    如果西宁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走向,最先出现这种使用机械的动力设备,未来的华夏,能不能在这次革新的浪潮,抢占技术的制高点?

    未来的华夏,能建立一个以技术而不是人口著称的强大国家吗?

    李自成明白,技术发展的源泉,是需要,西宁并没有大型纺织厂,暂时缺乏对水力织布机的需求,他现在所做的,只是技术积累,总好过王徵留在西安,白白浪费生命。

    王徵虽然无法洞悉历史发展的方向,但自己的心血,能够在有生之年见诸于世,他自然喜不自禁,忙拱手道:“在下遵命!”无论从学识,还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重视的程度,他都接受了李自成。

    李自成点点头,讪讪笑道:“还有这轮壶,实在没看懂,究竟是何物事?”

    王徵心那个乐呀,大都督如此人物,竟然也有向自己求教的地方,遂正色道:“大都督,这是播种的工具,大明以前的播种工具,据在下所知,以耩子最为快捷、便利,但耩子只能播种一行,在下设计的这种轮壶,分为两种,小型的一次可播种三行,用于低洼、拐角之地,大型的一次可播种十行,大大提高了播种的速度……”

    “奥?”李自成大喜,这倒是最为实用的技术,西宁的人口这么多,如果耕作的效率提高了,正好可以节约人手,成为产业工人,“王先生的轮壶,可曾造出实物?”

    “回大都督,在下曾制出轮壶实物,还让百姓耕作过,的确可以节省一些人力,”王徵却是蹙着眉头,道:“可惜在下没有足够的银钱,无法大量生产为百姓谋福……”

 第468章 解罪

    李自成思索片刻,觉得王徵还是不善经营,或者说,王徵的后面,缺少一种力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本小说网;HTTPS://。.COm;

    他生产出轮壶,必须出售给百姓,才能回收成本,甚至还会有盈利。

    但普通的百姓家,土地并不多,即便没有轮壶,也能按时完成耕作事务,如果购买了轮壶,虽然节约了耕作时间,但百姓闲暇的时间,并不能挣得银钱,反而是增加了负担。

    这不是王徵所能解决的,必须要位者统筹安排。

    李自成沉思片刻,心忽地闪现出“短工”这两个字,便道:“只要王先生的轮壶,的确能大量节约时间,生产、销售、推广的事,交给本都督吧!”

    王徵忙道:“那拜托大都督了,在下回去之后,再将这轮壶完善一番。”

    李自成从短短两次的接触,确信王徵热衷于研究,远远胜于他在官场混迹,便道:“王先生既然决定将家眷移至西宁,本都督为先生提供一方最好的研究场所,西宁科技高等学校副校长,如何?”

    “副校长?”王徵没想到李自成将西宁高学的副校长留给自己,顿时惊讶不已,忙哆嗦着道:“那可是西宁最有才学的人……在下……咦,汤先生不是西宁高学的副校长吗……”

    在西宁高学,李自成顶着校长的名头,但平日基本不参与授课、管理,汤若望才是真正的掌门人,汤先生来自西洋,学识远胜于己,王徵一时不敢相信,难道这是李自成的笼络?自己既然铁了心要来西宁,似乎也没必要……

    “汤先生另有任命,王先生不必介怀,”李自成大笑道:“王先生先修正教材,新元之后,正式去西宁高学任,以后有的是时间从事研究了,哈哈……”

    他心充满着期望,王徵,这位大明顶级的启蒙科学家,来到西宁之后,专职从事科学研究,他能给西宁带来革新的气象吗?对于西宁科技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吗?

    一转眼的时间,新元的假期过去了。

    大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正月十六,王徵入驻西宁高学,正式成为西宁科技高等学校的专职副校长,而原先的副校长汤若望,则改任兰州知府。

    这是李自成别出心裁的安排,也算是量才而用。

    王徵进入西宁高学,恰好发挥他专职研究的长处,除了轮壶,他的研究方向是自行车、水力机械,经过李自成点化,这些百年之后才出现的器械,即便汤若望留在西宁,也很难帮一把。

    王徵独立开发,必要的时候,还能拉一些西宁高学的学子参与,即便他有生之年难以完成设计,他的学生,也可以继续他的研究事业。

    而汤若望担任兰州知府,则是李自成早先计划好的,所以当时的兰州知府,才由梅之焕兼任。

    汤若望受神学院的影响,为人忠贞、耿直,与兰州地方的乡绅、百姓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为地方官员,能为天命都督府的属官们树立榜样。

    李自成希望打造一支廉洁的官员队伍,汤若望除了传扬佛教,基本无欲无求,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一个理想的人选,那这个人非汤若望莫属。

    选择汤若望去兰州担任知府,李自成还有一个目的,他希望在兰州组建一所高等学校,西宁高学已经培养出一批人才,人口更多的兰州,没有理由继续处于处于教育的荒漠状态。以汤若望的学识和敬业精神,如果不充分挖掘他身的潜力,实在太浪费了。

    还有一点,汤若望出任兰州知府,将开创技术官员的先河,汤若望一旦去兰州赴任,必将考察整个兰州府,包括人和交通环境。

    李自成早已将人口更多、地理位置更优越的兰州,看成天命军属地的心,如何汤若望有闲暇,可以对兰州的交通发展做出规划。

    天命军的属地会越来越大,如果一切事情都等着李自成去做,他不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必须将地方的事情,交换给地方的官员,也是说,地方的官员,既然拿了天命军的俸禄,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最后一点,乃是李自成与汤若望的共同心愿,那是推广天主教。

    整个西宁地区,教徒基本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人数也趋于稳定,难有提升的空间,下一步推广天主教的重点区域,将是陇右,而兰州不仅是甘肃省的首府,更是靠近西宁地区的三川府,恰好让天主教向陇右导引。

    尽管李自成与汤若望推广天主教的目的不一样,但在推广的本身,他们的意见完全一致,二人一直默契地配合,天主教才能在西宁地区落地、生根,并不可逆转地得到全面普及,除了没有参与到政治生活,基本相当于国教。

    正月二十二日,王徵的家眷抵达西宁。

    王徵是铁了心要追随李自成,这次来到西宁的,几乎是他的所有家眷,包括妻子尚氏、妾申氏,两个儿子王永春、王永顺,他原本还有两个女儿,但早已出嫁随夫,这次倒没有随行。

    当初王徵发出家书的时候,是通过天命军的信鸽,由王安平接受的,这次王徵的全家来到西宁,也是由王安平护送至固关,再由刘云水的骑兵一路护送至西宁。

    李自成得到讯息,知道王徵将要在西宁扎下根来,心不觉欢喜,这是第一个主动投靠天命军的大明进士。

    他一面指示大都督府将王徵的家眷安置在西宁高学,一面拨出银两,协助王徵安家。

    但次日午,李自成正在书房为新年做出规划,何小米却是进来了,“大都督,王徵求见!”

    “王徵来做什么?是安家费不够,还是工作的?”李自成放下手物事,道:“让他进来吧!”

    “是,大都督!”何小米转身出去后,不一会儿,他引着王徵进来了。

    “属下叩见教皇!”王徵入了书房,先是参拜。

    “良甫不必拘礼,快快起身,”李自成给王徵赐了座,又让何小米了茶水,“良甫的家眷来到西宁,可还习惯?”

    “教皇,”王徵却是离座,长身一揖,道:“属下正是为家眷之事而来,求教皇责罚赐罪……”

    “责罚?赐罪?”李自成感觉王徵今日怪怪的,平日都是大都督,怎的今日是教皇了?“良甫有话,但请明说!”

    “教皇,弟子有罪,而且罪孽深重,”王徵忽地拜伏于地,汪然出涕,道:“弟子愚钝,当初为了生子,身为神的儿女,却是纳妾申氏……”

    李自成这才明白了,王徵是天主教徒,依照教义,只能一夫一妻,但他却是纳了妾室……

    他原本倒没在意这个,自己也是妻妾成群,如果说有罪,自己王徵的罪孽可是深重多了。

    王徵倒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现在怎么办?

    李自成一时无策,只得先让王徵起身,“良甫一向在何处做弥撒?彼处的主教、长老们,又是怎的说?”

    “弟子曾经数次请求金尼阁帮着解罪,但金尼阁先生总是说,‘非去犯罪之端,罪难解也’……是以……”

    原来是让王徵休掉妾室申氏!

    李自成心暗笑,看来王徵是不舍得,否则,休掉一个妾室,应该不是难事,“那良甫是如何处置的?”

    “弟子已经休了申氏,但申氏娘家无人,不肯离去,再要苦逼,每每痛哭几殒,声言愿进教守贞,誓死不肯改嫁……”王徵双目失神,面沉似水,道:“更要命的是,妻尚氏以自身年老为由,常是力加挽留……”

    李自成这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王徵的妻子尚氏,因为没有生子,王徵便在亲朋的劝说下,纳了妾室申氏,但他是天主教徒,纳妾绝对是重罪,连金尼阁也无法替他解罪,现在只能求自己这个东方的教皇了。

    不管王徵说的是不是真的,但在大明,官员只纳一妾,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关键是他的天主教徒身份!

    申氏娘家无人,又不肯改嫁……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她留下来。

    沉思片刻,忽道:“良甫不是有两个儿子吗?他们是谁人所生?”如果留下儿子,却要休掉他们的母亲,实在有悖人伦。

    “弟子的这两个儿子,却不是申氏所生,”王徵道:“永春是大弟徽之过继、永顺是三弟彻之过继!”

    原来如此!

    看来“母子连襟”的法子,是行不通了,但要强行休掉申氏,让申氏今后如何生活?难道出家为尼?

    李自成忽地想到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