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仓库到大明 >

第1342章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1342章

小说: 带着仓库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玉米不解,端端却说道:“父皇,没人怠慢,只是冷清了些。”

    这话很清楚:胡善祥身为皇后,玉米身为大皇子,端端身为大公主,在朱瞻基没有厌弃他们之前,没人敢怠慢,可没人气是肯定的。

    这就是冷清。

    朱瞻基看着身体有些摇晃的玉米,心中微叹,说道:“好,今晚父皇就去。”

    “父皇好!”

    玉米一听就讨好了一句,朱瞻基听了有些心酸,就招手把他叫到身前,然后细细的问了他今天吃了什么,玩了什么。

    玉米渐渐的也放松了,朱瞻基才对端端说道:“端端大了,懂事了。”

    他不是为了爱情就利令智昏的帝王,和胡善祥没什么感情也就算了,可这一对儿女胡善祥却带的极好,为此他也该要夸赞一二。

    “来人!”

    “陛下。”

    俞佳出来,躬身候命。

    朱瞻基把玉米抱了起来,走到端端的身边,伸手下去。

    端端楞了一下,然后牵住了朱瞻基的大手。

    “皇后管束宫中得力,教养孩子极好,赏如意一对。”

    朱瞻基牵着孩子出去了,俞佳眨巴着眼睛,在想着这个赏赐的含义。

    如意这东西皇后自然是不稀罕的,可这是一对啊!

    “父皇,出去玩。”

    “你出去了一次,回来倒是野了,下次吧。”

    “父皇,弟弟没野。”

    “哦!是了,为父却是错了。”

    俞佳出了暖阁,看着朱瞻基带着两个孩子走了出去,然后站在外面,微笑着听玉米说话,心中有些悸动。

    如意的寓意自然不凡,一对如意,这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眼前的公主和大皇子啊!

    皇帝这是想告诉皇后,你把这一对孩子带的极好,他们就是你的如意。

    是了,母凭子贵!

    俞佳一下就想通了里面的道道,急匆匆的去找人拿东西,准备亲自送去坤宁宫。

 第2378章 被延迟的大朝会

    往年的大朝会都在初一,可今年,也就是宣德五年的初一却没动静。

    大年初一不必进宫去参加那个仪式感更多些的大朝会,百官大多觉得欢喜,正好在家过年。

    至于有人说皇帝的身体怕是有些问题,等方醒带着一家子进城游逛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个谣言马上就消散无踪。

    若是皇帝的身体有问题,方醒就算是不在家等待消息,也不可能有心情带着家人逛街吧。

    而且每当皇帝生病时,外界总是多揣测,需要武将出面统帅在京诸卫弹压。

    可初一的时候,北平城里和往日并无不同,可见皇帝生病的消息纯属谣言。

    于是大家都安生了,只想好好的过年。

    可就在这个时候,宫中突然来了人,通知有资格参加大朝会的人,在初三早上按照时辰进宫。

    ……

    初三的凌晨,天上还挂着星宿,百官就来了。

    方醒今天来的有些早,左掖门和右掖门都没开。

    张辅也来的早,不过这是他的风格,方醒学不来。

    两人在城下的棚子里站着说话,边上的几个官员都主动避开了些。

    “你家土豆也不小了,往日淑慧来府中都说还早,可就算是十八岁成亲也罢,你总得要先定下一个姑娘来吧,不然好姑娘都被别人家给抢光了,难道你想让土豆再等小一批的?”

    “老牛吃嫩草?那倒是也不错。”

    方醒厚着脸皮说道:“土豆不说别的,至少不是读书读傻了的孩子,能撑起一个家,这样的孩子,哪家闺女不想嫁?”

    张辅深以为然的道:“你教弟子和儿子有一套,马苏在吏部不动声色,可已经站稳了脚跟。李二毛在都查院,可詹士府也挂着职务,只等机会一到,就能直上云霄啊!”

    说到这两个弟子,方醒回身看了看,就看到了马苏和李二毛在后面说话,就招手道:“过来。”

    此刻来了不少官员,方醒的举动让人侧目,于是大家默默的看着马苏和李二毛走进了棚子里。

    这是师徒结党啊!

    有人低声的说着这个判断,于是有人眼睛发亮,有人不屑一顾。

    张辅看着两人进来,心中暗自艳羡。

    作为张家的家长,他何尝不想在官场上有人助力!

    可他是武勋,一旦开始结党,那就要随时准备着掉脑袋。

    马苏两人不但是方醒的弟子,更挂着皇帝门生的名号,以后的前途啊!

    张辅微微摇摇头,压住心中的羡慕,说道:“今年的大朝会晚了两日,怕是会有些大事。”

    这是含蓄的提醒,方醒说道:“无碍,最大的事都过去了。”

    这同样是提醒。

    马苏说道:“老师,清理投献才是最大的事,过了之后,弟子觉得本朝才是真正的盛世,以后的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

    李二毛也说道:“老师,大朝会拖到了现在,弟子想着会不会是有些人经常提起了祖制,动不动就用祖制来压陛下……”

    张辅叹息道:“德华,我如今倒是羡慕你了,文皇帝当年不肯把你定在文武之列,让你两边乱窜,如今看来却是硕果累累,让人羡煞啊!”

    方醒拱拱手,张辅知道他的意思,就出了棚子。

    杨荣也来了,和杨士奇在一起说话,见状就说道:“英国公和兴和伯倒是知道分寸,不肯给人口舌的余地,这样倒是好啊!”

    杨士奇微笑道:“如今大明蒸蒸日上,最怕的就是结党。一旦有人结党,那必然就是多事,再想做事怕是就难了。”

    杨荣点点头,“是啊!党争误国,青史斑斑,谁能狡辩?”

    杨士奇知道他说这话的意思,就低声道:“陛下大手笔动了士绅,朝中是有些结党的苗头,那几人在上蹿下跳,听说已经有了雏形,要小心啊!”

    朱瞻基可不是能容忍结党的人,要是他再次施展雷霆手段来打压,文官一系真的没脸见人了。

    那边金幼孜也来了,他走过来,杨荣也没避着他,说道:“旁人如何本官管不着,可咱们却万万不可结党,否则大明的未来堪忧。”

    金幼孜听到是这个话题,想起最近朝中的气氛,就说道:“不是堪忧,陛下一旦震怒,朝堂之上怕是会为之一空啊!”

    杨士奇知道他这是气话,就说道:“那些人就是倚仗着陛下不能把朝堂上的官员一扫而空,这才敢暗地里在串联结党,可恨!”

    杨荣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他无奈的道:“从南北清理之事来看,当今陛下就是个手腕强硬的,就算是现在不动,以后这些人也讨不了好!”

    金幼孜看着前方缓缓打开的掖门,说道:“士绅的怨气大,但主要是百姓的怨气也不小,所以陛下才为难,所以他们才敢试探着抱团,哎!”

    左右掖门缓缓打开,仪仗先进去了。

    百官都开始聚拢站好,等待信号。

    此刻天空中依旧能看到几颗星宿,星光有些惨淡。

    稍后里面的仪仗站好了,就传来了钟声。

    文武官员排好队,从左右掖门进了午门。

    进了午门,一路到了金水桥边上,大家开始重新整队。

    一个太监在边上大声的喊道:“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不得站错了地方。”

    徐景昌和方醒站在一起,低声道:“不文不武的站哪?”

    方醒今天站在了武勋这边,闻言笑道:“那就站中间。”

    文武官员相对站着,静静的等候陛见。

    稍后一声鞭响,群臣依次过去,一直到了奉天殿前,在台阶那里站好。

    稍后皇帝就来了,有乐声响起,等他入座后,又是一声鞭响,有人喊道:“入班!”

    接下来就是程序,等行礼完毕之后,就开始奏事。

    可这是大年初三,官员们都在放假中,有什么事好奏报的?

    大朝会大朝会,实则就是一个过场。

    可过场也得要走,而且要走好。

    胡濙出班了,咳嗽一声之后,他开始念诵着一篇背好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内容大抵就是赞颂大明去年一年的功绩,赞美皇帝的励精图治,以及群臣的勤勉努力。

    “马屁精!”

    徐景昌低声吐槽道。

    方醒也觉得大朝会没啥意思,还不如在家里睡懒觉。

    等一篇又臭又长的奏章背诵完了之后,天边终于出现了云霞。

    这个时候最冷不过,有怕冷的官员都显得缩头缩尾的。御史见了也没有弹劾他们失仪,也算是感同身受了。

    “诸卿一年辛劳,朕感同身受,都辛苦了。”

    朱瞻基的开局不错,群臣也赶紧给他道劳。

    君臣其乐融融间,刘观出班,咳嗽一声后说道:“陛下,臣在南方待了许久,见百姓虽可饱腹,可余钱却不多。臣也想着劝了他们养些家畜挣些活钱,可终究缺了本钱,余粮不足以喂养,就搁置了。”

    戏肉来了!

    群臣都打起精神,仔细听着。

 第2379章 皇帝发难

    刘观什么时候关注过民生了?

    他才将在南方大开杀戒,弹劾了不知道多少官员。

    此刻才回京没多久,这人居然摇身一变,就成了菩萨?

    朱瞻基坐在上方也看不清楚大部分臣子的神色,但他却知道大明已经出现了结党的趋势。

    那些人利用打击士绅的机会开始抱团,却不是取暖,只是想互相帮衬,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结党!

    朱瞻基的眸色冷了几分。

    “吃饱穿暖,这是基本的要求。大明开国数十载,先驱除鞑虏,其后在民生上着力不少,如今算是有了温饱,皆是太祖高皇帝、文皇帝、以及先帝的功劳。”

    这是政治定调,群臣也没敢走神,都仔细听着。

    朱瞻基端坐着,神色肃然。

    “纵观史册,如大明这般的罕有,诸卿可满意了吗?”

    君王垂询,杨荣出班道:“陛下,我巍巍大明,自当不朽。今日饱腹只是一,臣愿看到二,乃至于三,如此致仕之时也可夸耀乡里,史册之上荣耀千古!”

    杨荣的声音清越,他侧身看着文官这边,说道:“本官遍阅史书,我大明这等明君辈出的朝代未曾见过,诸君当勉力辅佐君王,关切江湖,如此,大明当超越千古,成就大盛世!”

    这一番话既有对皇帝的肯定,也有对同僚的鼓励,堪称是铿锵有力。

    不少臣子心中激荡,只觉得盛世就在眼前,而自己以后就是缔造这个盛世的一员。

    朱瞻基微微点头,杨荣以前机变无双,现在却把这个机变用在了首辅的职位上,多了几分稳重。

    这才是首辅啊!

    他心中满意,却不由自主的在思量着可以替代杨荣的人选。

    杨士奇不错,但稳重有余,机变却差了许多。

    金幼孜立场过于坚定,不是首辅的合适人选。

    黄淮……

    朱瞻基微微摇头,黄淮的身体终究有些隐患,加之他是坚定的反方派,所以朱瞻基不会考虑他,

    所谓的反方派,实则就是反对革新的一派,虽说没结党,可暗中自有默契。

    而杨溥更是不适合。

    杨溥的城府颇深,但近几年却渐渐的话多了起来。这不是性子变了,而是局势变了。

    这等人朱瞻基自然是要盯着的,他在倒是好说,若是他有个意外,幼小的继承人哪里磨得过这等人。

    这些心思看似很长,但电光火石间,不过是一瞬而已。

    群臣开始赞颂,这也是今天的主题。

    等赞颂结束后,按照规矩,朱瞻基做个总结就该结束了大朝会。

    他目光缓缓看过群臣,群臣纷纷低头,就像是春风中的嫩叶。

    “朕登基几载,幸得诸卿辅佐,才有了大明的今日。”

    他看到了方醒,那厮看似恭谨,可朱瞻基敢打包票,方醒肯定是在琢磨着回家怎么去哄闺女。

    心中微微一笑,朱瞻基说道:“君臣相处之道你等想必都该知道,朕以为当以国事为先,聚力为上。”

    群臣在听着,连方醒都在听着,因为他觉得味道不大对。

    “聚力,君臣聚力最好,可朕看了史书上的聚力却大多是臣子,也就是……结党!”

    朱瞻基的话仿佛是一记炸雷,炸的群臣都有些发蒙。

    杨荣更是心中发愁,觉得皇帝太沉不住气了,居然在大朝会上向那些人开战。

    时机不对啊陛下!

    方醒也有些愕然。朱瞻基居然会突然发难,这个也出乎了他的预料。

    所谓大朝会,大,就是指朝会的地方大。

    大伙儿都站在外面呢,冷风吹着,不少人都在吸着鼻子,没法不大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