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464章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464章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弈大吃一惊,陆仁书房里的各类书籍少说也在千本以上。注意是本,不是竹简,陆仁的夷州小城有造纸坊,糜贞的船队时不时的给陆仁送点纸来也费不了什么事。而这里一书房的书,其知识量得大到什么样的地步?

    再看郭弈急忙接过书录细看,书录中打了圈的基本上都是各类当时相对来说比较有用的农耕、蚕桑、工具、机械、制酒……换句话说,陆仁这一书房的书就是各类产业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有少量的产业关系、结构分配这方面陆仁的心得。

    当然也有不少像诗辞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纯文化方面的东西。毕竟这可是蔡琰的兴趣爱好,而且前几年的时候陆仁还指望着用这些东西去和荆州地区的名家大儒打交道,所以蔡琰也没少写出来。再者单纯的整理科技文献对蔡琰来说其实是很烦琐的事,陆仁原先自己整理的时候也常常闹得头大,然后就会去找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来散散心。自己都是这个样子,那在将心比心之下陆仁当然不会去拦着蔡琰。

    聪明的人往往求知欲旺盛,郭嘉就是如此,而郭弈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己也是一样。细看了几遍书录后双眼冒火,狠不得马上一头扎进书房去挑自己有兴趣的书出来看。

    陆仁伸手拦住了想往书群里面冲的郭弈道:“别急,书要一本本的细读,最重要的是读了以后还要自己细想,细想如何才能把书里的东西活用出来。记住,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书本只不过是提供各种相应的知识给你作参考,如何去用却要看你自己。”

    郭弈道:“叔父的意思小侄明白,是要我别像赵括那样只知道纸上谈兵。”

    陆仁道:“是。这样吧,你先挑三本书出来参读,我过一阵子会根居你选读的书籍专门出题来考你。不过你要清楚,我出的题不是单纯的口头提问,而是会找些合适的事去给你做。我管这个叫做实习,也就是平常人们口中的试守了。”

    郭弈恭敬的向陆仁鞠躬道:“小侄定断不负叔父期望!”

    陆仁笑着拍拍郭弈的肩膀道:“慢慢来吧,很多东西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所以我是想让你边学边用。哦对了,你以前读过的那些书……嗯,算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说这句话的时候陆仁心里很清楚,古代这些大思想家的东西肯定有可取的地方,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全盘否定。

    郭弈点头冲进书群中左挑右拣,哪一本都不想放过。陆仁见状心道:“还是给他指条路吧。按老郭的意思,多半是想郭弈成为一个治世良吏,那么……”

    想着陆仁从书群中找出两本书,一本是现时点农工商之间的产业关系,另一本是如何有效的利用人力的心得。把这两本交给郭弈后道:“你还是先读读这两本吧,等你完全理解了再去看其他方面的书籍。”

    郭弈接下书后先翻看了几页,随后合上书道:“陆叔父,小侄曾听家父提起过,当年您离开许都之时曾在家中留下了千余卷书简给曹丞相……”

    陆仁笑道:“不止,后来我和文姬算过,应该有两千卷左右。只不过我当时是准备逃命,带着两千卷几千斤的东西怎么逃?”

    郭弈道:“陆叔父您一离开许都的当夜尚书仆射府就横遭大火,府中的书简全部被焚毁,只留下了些残章断片!为此曹公在您府前茶饭不思的傻站了三天,荀令君也为此长叹不已。后来您留在尚书府的那些旧日政令也都被曹公派人抄录收藏了,据说还整编成了册。家父曾大呼可惜,说小侄如果能参阅到那些书简定能成为一方良才,想不到今日在叔父这里又能窥其一斑……”

    “什么?”

    郭弈的话让陆仁愣了愣,但马上就明白过来曹操肯定是对因进行了相应的消息封锁,以免产生些什么负面上的影响,这个事和现代社会里的一些电视新闻不能全信的道理差不多。不过自己这里在一时好奇之下,也难免会来些兴趣,所以就故作姿态的按住郭弈的肩膀直摇道:“什么?我家里原先那些书全烧了?你确定不是曹丞相他暗中收藏起来了?”

    郭弈被摇得头昏脑涨,好不容易才接上话道:“千真万确!发火当夜因为家父不在家中,天一放明时我暗中溜出家去看过,整个尚书仆射府被大火夷为平地。而曹公自残居中检视出来时几乎落泪,还大呼‘孤之宝典就此去矣’!”

    陆仁故作失神的放开郭弈,心道:“不会错了,老曹这是在演戏给别人看来着。”

    郭弈见到陆仁失神的样子,小心的唤道:“陆叔父,陆叔父?”

    陆仁装模作样的回过神来,先是望望郭弈,接着又望望书房中的书,摇头叹道:“怎么会这样?”

    说着陆仁向郭弈道:“弈儿你听着,叔父有一件事要交给你办。”

    郭弈道:“叔父请讲,小侄自当从命!”

    陆仁道:“你每看一本书,都把这本书给我翻抄一遍,或者每个月都抄一本出来,每三个月差人送去许都交给令尊,再由令尊转交给曹公收录。”

    郭弈吓了一跳,看了下书房道:“叔父可是想将这些书籍全数翻抄一遍交给曹公?按这里的数量,小侄岂不是要抄上十年以上?”

    陆仁一楞,马上知道自己的这个要求貌似是有点过份,于是摇摇头苦笑道:“是我糊涂了。这样吧,你能抄几本是几本。我自己再另外想想办法。”

    说起来陆仁到有想过,三国群雄中唯一能正视这些知识并加以保存流传的,可能只有曹操。自己过些时候就会有事找老曹帮忙,现在这样也算是卖点人情给老曹。

    郭弈道:“即如此,陆叔父何不请人专门抄录……哦,小侄有失计较!”

    刚刚他看过书录,知道陆仁的存书里有很多是涉及到诸如炼钢方法、制酒方法这些各行业中的“不传之密”,哪里能轻易的请人翻抄而流传出去?

    陆仁思考着心中的另一个打算,随即向郭弈招手道:“罢了,先不去理他。你在我这里就好好的读书学习吧……你读书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来问我。”

    郭弈道:“小侄记下了。”

    二人走出书房小院,陆仁让郭弈先回房去看书,自己则走去花园散散心。来到花园中陆仁躺在了地上望着天空发呆,心道:“好像我还真有点当教书生先的潜质,之前收了个邓艾,现在又真正的收了个徒弟,只是我也不知道教不教得好,迟一些让郭弈和邓艾带上些书随我四处奔走一番,会是如何?”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三十四回 杂七杂八

    郭弈成了陆仁的弟子,虽然有些许的意外,但却在情理之中。

    所谓的意外,主要还是指陆仁没想到郭嘉会把郭弈给送到荆州来而已。或许旁人是不清楚,可陆仁会不清楚郭嘉在对曹操南下荆州的这件事上持以着多么大的坚定态度?不过郭嘉的来信中到也说得明白,那就是“你小子差不多的时候赶紧滚到夷州去,别让老子的儿子跟着你在战火之中玉石不分”,所以陆仁知道郭嘉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荆州不可久呆。

    至于情理之中,那还是陆仁原先还在许昌当官的时候,郭嘉就在喝酒的时候表示过不想让郭弈跟着自己去学那些坑蒙拐骗的兵法,更想让郭弈跟着陆仁学那些治民理政的本事。用郭嘉本人的话说,学成了兵法固然是能够成就大功业,但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机。

    乱世的时候需要兵法,可一但局势有所安定,那么……韩信是怎么死的?还不是因为刘邦对韩信的惧怕?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郭嘉不想自己这样的寒门士子,却两代人都处在曹操的核心圈子里面,那样也未免太危险了一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郭弈在兵法和谋略上确实是没多少天赋,和他老子完全比不了,因此跟着陆仁学些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种田本事的确是更合适一些。陆仁对此到也并不怎么在意,反正有军事天赋的弟子,不还有一个邓艾吗?而天赋这种东西,真的很难说清楚。

    这俩开山弟子的事,陆仁就先不管了,让他们在小村里一起读书辩论就行,而陆仁自己手头上的事情还有好几桩。

    首先是徐庶。徐庶在几经考虑之后,终于决定按照陆仁的要求先去辅佐刘备一段时间。除了让刘备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把仗打得漂亮一点之外,徐庶在刘备那里还有两件事要办。不过这两件事也可以看成是一件事,说白了都是和诸葛亮有关。

    陆仁是让徐庶在合适的时候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而诸葛亮与陆仁之间已经有了接触,同时还表示想去夷州那里看看,那么诸葛亮在这次糜贞的船队抵达荆州的时候就跑来陆仁这里询问是不是可以随船前往,那自然而然的就和徐庶碰上了面。本来诸葛亮上次来的时候就能和徐庶碰上面的,只不过当时徐庶手上有些事情要办,不在陆仁的身边,因此上一次这二位没有能碰上头。

    而这次碰上,徐庶准备按陆仁的要求去辅佐刘备,考虑到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徐庶用的是自己的名义,也就是说在明面上不和陆仁扯上什么关系。再在和诸葛亮提起准备去刘备那里的时候,诸葛亮也希望徐庶能够代他仔细的在近距离观察一下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不都说良臣择主而侍吗?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当然懂得如何给自己选老板。

    所以诸葛亮的身上,是挂着陆仁的和诸葛亮自己的这两件事。这个在徐庶去到刘备那里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暂时的先放一放,反正徐庶到刘备那里去了就行。

    然后是张仲景。不过张仲景这里就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因为张仲景本来就对去夷州的事情动了心,只不过还有些犹豫不决而已。然后陆仁在暗中使了坏,使张仲景被那些士族豪强给骚扰得有些不胜其烦,去夷州的愿望就又强烈了一些。再到这次糜贞的船队过来,带来了夷州那头有疫症暴发迹像的事……当然是假的,这也只是陆仁当初设下的套套之一,不过张仲景到因为有了这个台阶的缘故,找陆仁帮忙把自己那里的东西收拾收拾就动了身,晚些时候就会乖乖的坐到前往夷州的船舱里面。

    接下来是黄忠黄老爷子。不过人黄老爷子那里的事没这么快,毕竟陆仁也不敢做得太过火,不然引发出了什么反效果那可就连哭都来不及。再说人张仲景都还没到夷州,所以现在这个口还真不好开。

    还有赵雨和徐庶的母亲,这个就没啥可说的。赵雨回夷州是准备按照陆仁的计划,迟些时候从徐州登陆再转道邺城去见张绣,徐庶的母亲则是陆仁答应了徐庶要好好照顾的。而对于徐母,陆仁可不敢有半分的怠慢,毕竟将来还指望着她老人家把徐庶给弄到夷州去。不过徐母去夷州也不全是当吃白饭的闲人,因为徐母在抚幼义舍里呆了好几年,对搞孤儿院这一类的事情经验丰富,而夷州小城现在也需要办起这样的义舍。

    再一个徐母来的时候带来了徐康,徐康的能力不说有多强,但总归是当过官、管过事的人,有着相应的工作经验,陆仁现在的手头上恰好缺的就是这种有经验的人。

    总之,乱七八糟的事情算是就这么定了下来,陆仁多少也能松下口气。可还没等陆仁睡上个懒觉什么的,雪莉却发来了通讯,说是希望陆仁能回夷州一趟。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陆仁作为夷州小城的领袖,实在是不适合总是不在夷州坐镇。而且这一年的时间下来,夷州小城的人口增加速度过快,陆仁要是不回去镇一镇局面的话,可能会弄出什么乱子也说不定。

    雪莉说得话没错。严格的来说,陆仁在建安九年六月离开夷州的时候,夷州小城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人口只有三万左右,而这三万人对陆仁的态度是没问题的。但是接下来陆仁不在夷州的这段时间,田畴那头光一个徐无山坞堡就送来了两万多快三万,然后甘宁在南越、吕宋一带弄来点,田畴在右北平收拢流民弄来点,再到甘宁舰队去渤海一带抢……总之,到建安十年正月的人口统计结束,夷州的人口数量已经快接近十万!

    十万!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中型郡治的人口数字了。要命的是这十万人当中有七成是一年之中突然来到夷州的外来性质人口,人多心杂那是肯定的事,谁敢保证这七万人当中会没有一些捣蛋份子的存在?而陆仁如果不在夷州的话,夷州小城就貌似还真没有什么有名望的人……郑老爷子是有名头,但那只是对于士族阶层而言,碰上那些饥馑流民的话还是省省吧。再说陆仁也真不敢让人郑老爷子那么大的年纪去办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