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313章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313章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族人在夷州一起定居了下来。而这些陆氏族人回报给陆逊的信息,便使得陆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海运的力度。

    当时的陆逊到也谈不上是想跟着糜氏一起迁居到夷州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族的海运力度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夷州带回来的一些土特产挺赚钱的,而且与糜氏有这么一层的合作关系,他们这里的一些东西在青、州一带也获利颇丰。这干什么都要钱,而陆逊与陆绩都想着能把陆氏宗族给搞起来,能多赚钱就能多办事,当然会好好的干。

    事情到了现在,陆逊和陆绩想开溜闪人,在陆路不可的情况下,也就只有把脑筋动到了自家的海运方面。而打着跑商赚钱的名头,把宗族中人分批的运出去说难却也并不太难,只不过相应的在人数上就比较有限了。

    对此陆绩也下了狠心,在对宗族中的那些可靠的头人暗中说清楚眼下的局势之后,就让这些头人各自去挑选陆氏子弟中的直系子弟,带着点旁系的,能不要的就尽量别要了。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头数压下来,同时在吴县这里留下说得过去的人头数,尽可能的不让孙策那头的人留意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主要迁居去哪儿?徐州?那里去不得,因为徐州那头的本土氏族可不是好惹的,就算是有陆仁蹲在徐州,你陆氏族人想在徐州地界上插一脚进去,只会惹回来没完没了的麻烦。陆逊和陆绩都是世家子弟,哪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和轻重?

    所以他们迁居的目光,都是盯向了海外的夷州。这个事如果是在以前,他们是不会去考虑的,但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陆氏族人在夷州定居的情报,使得他们的心里有了底,那夷州对他们而言可就是个好去处了。而且陆氏与现在已经在夷州初步定居下来,而且都比较安定了的糜氏之间的关系,由于陆仁的原因而使得关系非常良好,大家凑一块儿再抱个团不是很好吗?俗话都说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陆氏迁居逃难的事由陆绩来搞,陆逊则是按照陆仁的要求,在召集到了一批两百多人的陆氏子弟之后登上了海船,先以跑商为名出海一段距离,然后才掉转船头,改道往徐州而去……

    ————————————————————

    彭城到郯城的路程已然不远,也就一百来公里左右的样子,换成汉里也就两百来里。而陆仁的这一行人有车有马,三天不到就赶到了郯城之中。

    之前陆仁已经有差人过来报信,这会儿陆仁赶到郯城,郯城这里也作好了相应的准备。接风洗尘什么的多说无益,陆仁关心的是自己之前发出的那些个调令,相应的那些人有没有听从。而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还不错,该调的兵基本上都有按要求调动。

    见到这个情况陆仁就放了不少心,然后就叫来陈登,让陈登去负责徐州南面的防卫诸事。人当有自知之明,陆仁深刻的知道打仗这种事自己根本就不行,强行出头的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还不如把这些事交给懂行的人,自己只要作好后勤供给工作就行了。

    另外陆仁可没忘了曹操派自己来徐州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镇抚镇抚,镇住局面、安抚百姓才是他真正的主要任务。不过这种事陆仁早就轻车熟路,那些诸如放榜安民、劝慰百姓,以减轻徐州这里在刘备逃走之后的危机感的事,陆仁做起来不要太顺手。

    话又说回来,陆仁那个“仙师”的名号就是在徐州这里得来的,真论及陆仁在徐州这里某些事物上面的影响力,陆仁不见得就会比刘备差。再说陆仁在某些事情上可比刘备能干得多,由他出面来安抚百姓,再领着百姓去种地赚钱,其效果的确很好。

    这么说吧,陆仁在抵达郯城之后,前后不过五天,郯城周边的秩序情况就好上了许多,陆仁也终于能松下口气,然后再空出手来做点其他的事。

    比如说糜贞肯定会请陆仁重新召集一下在糜竺、糜芳失踪之后就变得散乱不堪的糜氏子弟,不过这个事陆仁不方便出面,因此是让陆信去受累,顺便的就让甄氏姐妹帮着陆信出出主意,也省得这俩姐妹一天到晚的在自己这里蹭吃蹭喝却又担心自己是有什么非份之想。

    要说非份之想,陆仁说没有是骗人,只不过现在真没那个心思而已。既然是这样,那么让这俩姐妹去受一受累、出一出力,觉得对陆仁的收留照顾也算是有所回报而心里安稳些,对陆仁也没什么坏处。再说自己现在在徐州是大众目光的焦点,身边要老是带着个倾国倾城的甄宓,想不被人注意到再惹来麻烦都不太可能。而甄宓的身份要是一但被人认出来,岂不是烦上加烦?

    抛开这些,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琐碎之事就不必多说了。只说陆仁这天在处理完了一些琐碎之事之后,再算了算日子,心说那件事该做了,再耽误没准就会误了事。

    于是乎,陆仁就差人把赵云兄妹给请了来,一番客套之后赵云问陆仁有什么事,陆仁只是微笑了一下再回应道:“得劳烦子龙兄与雨姑娘乔装改扮一下,随我去一个地方求一个人。”

    赵雨好奇的问道:“救人?救什么人啊?在徐州这里,陆仆射你一声令下可以调动军兵,要救什么人不是轻而易举的吗?哪用得着我们兄妹?”

    陆仁摆了摆手,笑道:“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这是准备要去……即墨!”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一十九回 暗赴高密

    即墨,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地方。而对陆仁来说,如果不是因为在《仙剑四》中有那么一段令人觉得很温馨的“即墨观烟花”的情节动画,陆仁对即墨只会连半点的映像都没有。当然陆仁现在跑去即墨可不是为了能像云天河、柳梦璃那样在即墨看看烟火与花灯,且不说他现在根本就没那个心情,就说他所处的时代,烟花与鞭炮所需的火药也还没有真正的出现。

    陆仁去即墨的目的是救人,而且说实话,陆仁想救的人也并不是在即墨,而是在即墨西面百来里之处的高密。至于陆仁想救的人……这位要是真的被陆仁给弄走,袁绍包管会被气得暴跳如雷,因为这位是当时乃至后世都公认的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字康成,汉末时期的经学大师,其生卒时间为公元127年至公元200年,籍贯在北海高密,也就是现代的山东省高密市。为人德高望重,不受征召,最初是领着学生们隐居在不其城南山里,进行注经和讲学活动。由于黄巾起义天下大乱,郑玄这里后来由于粮食断绝,无法维持下去了,只好与学生们痛哭一场,分手各奔前程。

    献帝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在高密也待不下去了,就只好逃到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大破黄巾军,境内比较安定,他听说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当时就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很少出头露面,但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

    陆仁穿越时的“着陆点”是在公元193年,当时因为担心曹操征讨徐州时的“三光政策”,都一度准备在存够了路费之后就跑去郑玄那里避难。不过后来因为一连串的变故,也就使得陆仁没有去成郑玄那里,相应的对郑玄那边的事也没产生过什么影响。

    至于郑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当时孔融是北海相,对郑玄特别尊崇,因此孔融为郑玄修葺故居庭院,然后再三的派人请郑玄回郡返乡。所以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郑玄便从徐州返回高密故。而据史料记载,郑玄在在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过大批黄巾军,但他们却对郑玄十分尊重,以至于“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郑玄能够得到黄巾军那的尊重,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而郑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在颠沛流离中非礼不动,也是他能够获得黄巾军尊重的原因。再据史料记载,郑玄所在的高密县竟未受黄巾钞掠,就是郑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护了乡土邻里。

    再到汉献帝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郑玄已经74岁了。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身体常觉不适。这年春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巴”,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也就是龙年,而来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旧时认为龙、蛇之年对圣贤不利,所以郑玄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当不久于人世。

    或许这种记载有点玄乎,是写书的人有意的在神化郑玄也说不定。但也就是在这一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暴发,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叫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之下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也就是现代的河北大名县境的时候,郑玄病势加重无法再走,于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

    如果仍旧按照原有的历史进程而不去理会,郑玄肯定会被袁绍强征往官渡战场。但事有凑巧,陆仁偏偏在建安五年年初的时候被曹操派去徐州镇抚州事,赶到郯城的时候也不过是二月头上。而陆仁因为婉儿的缘故,对袁家的恨意十足。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的和袁绍干上,但是但凡是能够狠狠的恶心一下袁绍的事,陆仁都不会放过。

    像之前对待甄氏姐妹……照顾固然是照顾,但陆仁也有那么一层把甄宓这个袁绍的儿媳妇给扣在自己的手里的意思。而接下来你袁绍不是想用郑玄来给自己的脸上贴金吗?老子就偏偏要把人郑老爷子从你袁绍的手里给抢过来,借着这事在你袁绍的脸上狠狠的来俩耳光!

    不过这时的青州,也就是高密所在的山东地头,毕竟是在袁绍的手里,曹袁两家之间又已经处在了一个马上就要开战的状态,陆仁想从徐州郯城走陆路去高密拉走郑玄是不太可能的事。不过有糜氏的海运能力在,这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从陆仁与糜贞弄出来的连云港……这可不是后世的那个连云港,而是陆仁当时是正好选了那个地方,然后再由糜贞弄出来一个大码头,陆仁就顺手给安上了连云港这个名子。这个连云港距离即墨的海程不足四百公里,以糜氏的海船用不了一天就能打一个来回。而即墨距离高密不足一百公里,骑着马的话用不了几个小时就能赶到。

    这里顺便扯一句,糜氏一族自从糜竺、糜芳下落不明,糜贞又被曹操给掳去了许昌之后,内部的那些宗族子弟有如一盘散沙,外部则受到了徐州其他大姓宗族的压力,已经有了那么些宗族子弟分崩离散的意思。

    这个时候陆仁突然冒了出来,身份还是徐州刺史,再以陆仁与糜氏一族长久以来密切的关系,这些有如群龙无首一般的糜氏子弟还真都愿意听陆仁的。而糜氏一族在糜竺、糜芳、糜贞这三位都不在的情况下已经停下来了的海运诸事,在陆仁抵达徐州之后没用几天就恢复了过来。大规模的活可能是还做不了,但只是送个百十来骑去即墨,却是十足的小菜一碟。

    闲话少说,只说陆仁在把手头上的那些不得不做的工作都安排好了之后,就调动了糜氏一族现有的一些船只,再拉着赵云、赵雨这对兄妹和那百十来骑白马义从,登上海船之后从海路跑去了高密东面的即墨。

    再稍稍的花了点时间,陆仁、赵云、赵雨与百十来骑白马义从就来到了高密。不过陆仁可没有领着这显眼的百十来骑直接过去,而是请赵云先带着白马义从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先躲起来,自己则带着赵雨和少数几个人以寻常客人的身份先去拜访一下郑玄。

    直接带着白马义从过去把郑玄给带走?那不就成了“劫持”了吗?郑玄那是多大的名头,陆仁要是敢来那么一手,回过头来恐怕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再说人家郑老爷子可是有家兵的人,史料中有记载着袁谭率黄巾降兵攻北海,围孔融于都昌的时候,郑老爷子就让独子郑益恩带领家兵前去营救孔融,只可惜反被围杀了。

    陆仁要是敢对郑玄来硬的,那还不得打起来?而一打起来再流个血、死个人的,人郑老爷子肯跟你陆仁走?再退一步来说,陆仁说想劫走郑玄,人云哥头一个就会不答应。黄巾军那样的匪军都尚且对郑老爷子无比敬重,又更何况咱云哥?

    于是乎,陆仁和赵雨一行不过十余人就赶到了郑玄的府坻门前。像现在这样的配置,因为和游学的士子几乎没什么分别,到也不会引来什么人的注意。而陆仁在郑玄府坻门前下马之后,从怀中取出了名刺,也就是当时的名片,客客气气的与门人交谈了几句,就请门人传递名刺并求见郑玄。

    郑玄名望高、学问大,每年会像陆仁这样前来拜访的人不在少数,故此门人对陆仁到也没怎么留意。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