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1087章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1087章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从此僧伽罗人摈弃婆罗门教而改信佛教,311年左右,佛牙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

    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入。

    从公元5世纪直至16世纪,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间征战不断,直至1521年葡萄牙船队在科伦坡附近登陆……

    后面的事与陆仁无关,而以陆仁现在所处的时间点,斯里兰卡……这里还是以锡兰相称吧,反正在这个时候,锡兰这里的势力是僧伽罗王国,算是当时印度那边的城邦之一。

    之前的仰光之战,印度这边的几个城邦有或多或少的派出军队跟随安息舰队,意思是想过来浑水摸上一把鱼,甚至还在自视甚高之下向陆仁提出了很多相当过份的要求。而最后的结果是陆仁全部拒绝,并且出于战略层面上的考虑,把这些个阿三的城邦都给列入了黑名单之中。

    很不幸的,锡兰也是被列入黑名单的其中之一,甚至陆仁直到现在都觉得有点好笑,心说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这种在当时不入流的城邦居然有那么大的胆子,敢跑来向自己讨要好处?你要是想讨要的好处合适一点到也罢了,老子只当是花俩钱收买个不那么听话的小弟,可你们也太他喵的贪心了点了吧?

    这些不去多说,反正那几个阿三城邦作出的错误判断,反而给了陆仁可以名正言顺的向他们用兵的借口。因此陆仁在陆上战场虽然对贵霜还没有什么动静,海军却已经派了过去,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正是锡兰。

    其实从军事角度来说,先拿下锡兰也符合陆仁目前的战略需求。这么说吧,陆仁带来中亚战场的兵力相对有限,海军总数只有两万左右,再算上周瑜与孙尚香的江东子弟也就两万五。而这两万五的海军,必须要留下相当的数量在仰光协防,陆仁与甘宁、陈笠等人商议出来的结果是至少要留八千海军在仰光,所以实际能够派出去的仅为包括周瑜和孙尚香在内的一万七。

    一万七的兵力,如果是直接攻击印度半岛的陆地地区,多多少少的会显得有些不够用,而且一但那些个阿三城邦联手反击的话,局面只怕会不太好看,搞不好还会闹得陆仁不得不从仰光这里再抽调兵力过去增援,这可不是陆仁愿意看到的事情。

    在这种前题下来看锡兰就可以理解陆仁的用心。锡兰的地理位置与印度半岛之间隔着一条海峡,这就有利于陆仁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海上实力的发挥,简而言之就是以当时阿三城邦们的航海技术,基本上就是没办法越过陆仁的海上防线,而陆仁方面就可以以相对有限的海军兵力彻底的控制住锡兰地区。

    而控制住锡兰之后,除了可以威慑当时的阿三城邦,甚至是随心所欲的向任意一个阿三城邦发动攻击之外,最大的目的却还是卡住这个关键的海上通道,使安息方面的舰船无法通过。要知道以当时的航海条件,哪怕是海上实力极强的陆仁,或是有婉儿帮着开了金手指的安息,也不敢轻易的绕过锡兰直接前往目的地,那样做的风险太大了。

    最后再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呵呵,锡兰的农业基础不错,稍稍用心的搞一搞,不但那一万七千海军的粮草可以自给自足,说不定还能回过头来支援一下仰光。而锡兰的茶产量不错,完全可以为陆仁再增加一笔贸易收入;再就是锡兰的宝石矿,没理由不好好的挖一挖。

    这些事情就扯到这里,只说陆仁派出的海军是以黄忠为主帅,周瑜和孙尚香也带着那五千江东子弟随行助战。而当这一万七的海军真打到锡兰的时候……好吧,用孙尚香的话来说就是“索然无味”。

    想想也是,当时的阿三城邦能有多少实力?兵力方面或许还行,怎么说也有个两三万,可是他们的武器装备比起陆仁麾下将士们手里的家伙,恐怕只能用“烧火棍”这个词来形容了。

    一万七千的海军,数百艘的大小战船,在海岸边一打横再来上几轮炮击,锡兰方面的兵马就都惊得跑没了影,甚至还发生了象兵的战象因为受惊而掉过头来冲撞踩踏自家士兵的事件。再到黄忠率军登陆,少量的火枪与漫天的箭雨往前一放,锡兰方面基本上就没有了再打下去的念头,因为实力相差得实在是太远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黄忠他们在虐了几个小仗之后,锡兰国王就干脆的投了降。面对这样的对手,他实在是硬不起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卷三 第三百一十七回 文化侵攻

    陆仁的海军拿下锡兰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建安二十八年的五月。

    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说,锡兰的确是一个很美丽的大岛。而在当时那个时代,锡兰还没怎么被开发,却也因此保留了相当的原始美感。

    周瑜此刻就漫步在锡兰的街道之上,饶有兴趣的在观赏着锡兰这里的异域风情,时不时的还会让跟在身后的书记官把他口述的一些见闻、感想之类的记下来,以便于回去之后进行整理。

    严格的来说,周瑜现在才是真正的见识到异域风情。之前虽然有在汶莱、马六甲、仰光等地呆过一些时间,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地区由于陆仁的“入侵”,使之汉化的程度都偏高了些,所以走在那些地区的街道上,给人的感觉是与华夏地区的区别并不大……当然这也与这些地区原本没什么文化体系可言有着不小的关系。仰光算是有些原有的文化体系,但也架不住陆仁已经让陈笠在那里苦心经营了多年,一些东西早挤没了。

    但锡兰却并非如此。锡兰最原始的原住民是什么情况,这个可能谁都说不清楚,但于公元前五世纪时僧伽罗迁移到锡兰,带去了印度的文化体系,然后又有孔雀王朝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锡兰的文化体系与印度是同根同源,因此在风土民俗、建筑风格这些方面,与当时的阿三文化体系没多大的分别可言,与华夏的文化体系也自然相差甚远。

    周瑜记下这些,除了有上了点年纪,想编写一本游记之类的东西去流传后世之外,当然也有着他出于军政等方面的需要的考虑。而在历史上这种事也是很多的,像张骞出使西域时留下来的记录就对西汉对待西域的问题很有帮助。而三藏法师的西行漫记……事实上西行漫记严格的来说都并非是旅行笔记,而是三藏法师在回到华夏之后,唐王朝出于军政方面的需求要求三藏法师写出来的东西,所以西行漫记中对西域诸国的军政情况、山川地型的记载较多,人文历史之类的文化记录反倒不是很多。

    不扯太远,周瑜因为是初见异域风情,所以大感兴趣的东西不是一点半点,也因此但凡是他觉得有用的,都会让书记官马上记录下来。而在周瑜大开眼界之余,在他的潜意识之中会认为他写下来的这些东西对江东将来会有大用?或者也许到了某一天,孙权的舰队也能打到这里来?

    周瑜正逛着,孙尚香像个小丫头一般跑了过来,一袋子东西也顺手往周瑜的面前一递。周瑜顺手接过来再往袋子里看了一眼便愕然道:“尚香,这、这是……”

    袋子里装的是十几颗宝石。前面也说了,锡兰的宝石矿很出名来着。再看孙尚香嘿嘿的坏笑道:“锡兰国王送了不少,我就专门挑了一些出来送给嫂嫂。”

    周瑜不禁咋舌。说起来周瑜算是把钱财这一类的东西看得很淡的人,而且见过不少的世面,可刚才也差点被那一小袋子的宝石给闪瞎了双眼。粗粗的诂算一下,这一小袋子的宝石要是搁华夏地区,少说也能买上个几百顷的良田了。

    收了收刚才有点犯愣的神,周瑜就想把这袋子宝石还给孙尚香。说真的,这些东西对周瑜来说也太过贵重了点,周瑜哪好意思要?但孙尚香却挡了下来,满脸不悦的道:“仲兄你跟我还客气什么?再说我也留了不少,这些送给嫂嫂就是了。”

    周瑜了解孙尚香的脾气,也就只好把这袋子宝石收了起来。海军远赴锡兰,少不了补给船队会过来运送补给和把锡兰这边的所得运回夷州,同时有个家书什么的也会一起带回去,所以周瑜回头让陆仁麾下的补给船队带回夷州再交给小乔也就是了。

    而在收好宝石之后,周瑜想起了点什么,不由得奇道:“此地的国王送给你的?黄老爷子没有抄了国王的王宫?”

    孙尚香摇头:“没有。黄老爷子说既然他肯投降,那也没必要赶尽杀绝。”

    事实上这是陆仁的意思。因为没有必要的话,陆仁可不会去搞什么赶尽杀绝的事,毕竟过度的高压只会引来强烈的反弹。而扶持与控制现有的地方政权,进而利用他们把这个地区给控制在手里则是现时点比较方便的做法。所以在锡兰国王投降之后,黄忠是按照陆仁的指示,先是对锡兰国王“责其轻慢上国之罪”,然后就“好言安抚”,同时约束士卒、严明军纪……总之就是那一套了。而锡兰国王见自己地位无忧、家产无忧,甚至还得到了几个夷州出产的稀奇玩意儿,大喜之下当然要回一回礼,所以就打开了仓库任由黄老爷子和孙尚香挑选宝贝,孙尚香的宝石就是这么得来的。

    至于黄老爷子那头嘛……人黄老爷子还真不在乎这个,所以只是随意的拿了几件再分发给部下作为奖赏。总的来说,黄老爷子和孙尚香总共也只拿走了一小箱宝石而已,这对于锡兰国王的仓库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因此到闹得锡兰国王有些感恩戴德。只是他不知道,陆仁在收到黄忠的电报之后早就盘算好了,有得是办法把锡兰国王仓库里的宝石给赚过来。

    不过宝石虽然没拿什么,锡兰国王的粮仓黄忠可没放过。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在拿下锡兰之后慷他人之慨的开仓放粮,借此来收买民心。

    因为锡兰方面的军队本身就是小战即溃,所以也没造成什么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对汉军也谈不上有多少的仇恨度。现在见到汉军不但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且还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对汉军的好感度自然就上升了许多。

    这里到要顺便扯几句了。锡兰虽然与阿三在文化体系上同根同源,但是与阿三们之间的关系却一直都不怎么样,甚至在十六世纪之前与阿三们还多有交战。直到近代以后,与阿三们也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国家……哦,扯偏了,反正当时的锡兰,或者说阿三半岛都还没有什么大一统的观念可言,而且还是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城邦,所以在人们的心里并没有什么民族抵抗的观念。再说白一点就是谁当王没关系,能让百姓的小日子过好就行。而汉军的军纪严明与善待百姓,就正好符合了当地百姓们的要求。

    另一方面,陆仁可是个详细参研过史料的家伙,所以很清楚在对付阿三的文化体系方面,对其宗教信仰既要有所尊重,但也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打压。打压的事没这么快,但是让将士们尊重一下当地百姓的宗教信仰还是没问题的。

    事实上夷州在建州之初,陆仁就考虑到过宗教方面的问题,毕竟这是人类发展史里不可缺少的玩意儿。而夷州走的是开放与包容的路线,与别的地区常有接触,会有别的宗教跑到夷州这里来传教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所以陆仁在接纳的同时也在玩打压与修正,使之更加符合华夏这边的需求……好吧,这个事其实都不用陆仁多费心思,华夏民众本身就有着强大的“山寨为已用”之能,像华夏的佛教与阿三本源的佛教那都是两回事来着。

    再借用后世某学者的评论,那就是华夏人其实不需要宗教……好像越扯越远了?而且这种问题真要扯也很难扯得清。反正陆仁麾下的人吧,对宗教这玩意儿都不怎么感冒,这与陆仁一直以来都狠抓文化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早就让人们明白了所谓的神不过是幻想出来的精神偶像而已,郑玄郑老爷子也帮着陆仁在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上大书特书过。退一万步来说,实在实在不行的话,陆仁本人不还有一个“仙师”的名头在顶着吗?

    不再瞎扯,反正汉军对待锡兰这里的宗教虽然不信但却表示尊重的态度,也极大的赢得了锡兰民众们的好感。再联同上开仓赈济这些事,锡兰民众们对汉军也持以了非常友好的态度。

    当然了,之前毕竟打过仗还死了点人,而为了淡化掉这些仇恨,陆仁玩了一招仇恨转移大/法,把罪过都推到了锡兰国王的身上……谁让这家伙猪油蒙心的派兵跟着安息去找陆仁的麻烦?所以陆仁一方才是复仇的一方,因此这个锅你锡兰国王就老老实实的背起来吧。锡兰民众要怨,也是怨恨你锡兰国王吃饱了没事惹人家陆仁干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