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971章

天下豪商-第971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代州的通判、参军,雁门的知县、主簿、县尉兴许跑了死了,可这些吏员多半是投降了的。通过他们就能摸清新主人的底牌了……

    同一时间,在代州的知州衙门里面,河东军团的总军机武义勇正在和几个穿着宋朝官服的文官在说着话儿。

    他们分别是代州的通判,雁门的知县,还有一个代州的教谕,还有一个是代州的户曹参军。统统都弃暗投明,归顺大周共和国了!

    大周共和国和辽国、金国还是不一样的,不是蛮夷之邦。

    谁也不能说武好古、武义久不是汉人啊!而且大周共和国的元老也几乎都是汉人。

    既然都是汉人,那么大周和大宋一样,都是诸夏之邦。周灭宋,也就不是亡天下了。

    现在的情况和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大宋取得柴周也没什么不同。

    陈桥兵变后有多少殉国的忠臣?几乎没有吧?既然宋代周的时候没有什么人想不开,现在周代宋又有什么好想不开的?

    顶多就是事二主吧……赵家祖宗还谋朝篡位呢!大大的不应该啊!

    “……中将尽管放心,只要咱们大周的科举一开,甭管能取几个士,河东这里的读书人就会高兴的不行了。其实以往历年的宋贼科举中,河东举子的数量在各转运使路中都是倒数三名以内,根本中不了几个进士。可河东这边一群措大还不乐呵呵的在考?也没几个有志之士去投靠大周天朝啊!现在大周天朝开恩科,他们又怎么会错过?”

    正在说话的是个穿着绿袍的宋朝文官,三十多岁,白面长髯,脸上总是挂着讨人喜欢的笑容。

    此人名叫吴表臣,温州人,大观三年进士。如今官拜代州通判。在萧干举代州归周的时候,率领代州的文官吏员出降。被委任为权知代州事。

    今天武义勇把他和另外几个代州的文官都叫来,为的就是两件事儿;一是开科取士!二是筹集军粮民伕。

    这两件事儿其实是一件事儿,目的就是为筹集足够的军粮和运粮的民伕,好让河东军团继续南下。

 第1366章 不会爱国士大夫

    (全本小说网,HTTPS://。)

    “真的会这样吗?大宋不是与士大夫治天下吗?不是养士一百数十年吗?”武义勇却有些难以置信,“大宋的士大夫应该和我国的公民差不多吧?难道不知道要爱国吗?”

    作为一个周国的二代军事公民,武义勇根本不能想象外敌入侵周国的时候,公民们不拿起武器抵抗,而是争相投靠当带路党……哪怕是天津市里面的工商公民,也不至于如此啊!

    哪回周国和敌人打仗,天津市的公民不是踊跃投军的?天津市的公民兵可不是为了田庄从军的——得到了田庄就会成为骑士或府兵,需要长期服役。(全本小说网,HTTPS://。)所以工商公民的二代们除非考入骑士学院或海军学院,否则是不会转为骑士的。

    他们从军卫国的报酬,不过是提升公民等级和云台学宫、燕山学宫、天津北洋大学堂、燕京大学堂等几所大学的优先入取资格而已。

    其实没有优先入取资格,也有许多工商公民投军,因为几所大学的在校生、毕业生投军的也不在少数!

    这叫爱国主义!大周的小公民从小就被灌输要爱国,要学好武艺,保卫国家,保卫共和!

    难道大宋这边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不知道要忠君爱国吗?

    武义勇的问题真有点让人下不来台。不过在座的十几个文官都是脸不红心不跳的,这叫修养!修身养性也!

    “中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吴表臣拈着胡须,用一口浙音对武义勇道,“南朝士大夫当然知道要忠君爱国的,但是他们不会忠君爱国啊!”

    不会?爱国还有会不会的?

    武义勇一愣。吴表臣接着说:“所谓知易行难!忠君爱国之事也是亦然。知道是一回事儿,要真正实行,又是另一回事了。

    譬如下官,大观九年的进士,忠君爱国的道理怎么会不知?可是要如何实行?下官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也不会拉弓射箭,更不会舞刀弄枪。以将军之勇,一人可战下官这等书生百人千人。

    所以下官若要实行爱国,不过是徒送性命。白白送命的事情,天下间又有几人会做?况且大周、大宋,都是华夏之邦,谁一统天下都是差不多的。”

    这话好像有点道理!

    武义勇虽然看不起吴表臣的软骨头,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没错。

    代州这边的大宋文官爱不爱国,都不会妨碍共和军的行动。

    吴表臣又苦笑道:“而且下官只知文而不知武,也是宋贼朝廷一百几十年教导引诱之功。宋真宗的励学篇就是明证!通篇都是书中自有什么的,还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下官从小就会背诵此篇,也照此行事,也的确有良田美妾,也遂了平生之志。可事到临头,除了一死,就不知如何爱国了?

    而这一百数十年来的重文轻武,使士大夫只知文而不习武,亦是宋贼历代君王孜孜所求之事。既然士大夫都不习武,那又如何保卫江山社稷?知道爱国又有何用?白白送命的事情,行之又有何益?如今的局面,说起来都是宋贼帝王自找的,又怪得了谁?不过万幸的是我华夏还有大周共和之国,否则如今南下的就是辽金胡虏,永嘉之祸就要再现人间了!以此而论,令尊不仅是大儒,还是华夏的圣人啊!”

    这锅甩的好,这马屁拍的也好……吴表臣的圣人之书,果然没有白读啊!

    武义勇点点头道:“吴知州果然是大才子,只可惜被宋朝耽误了,如果入了云台学宫,一定是天下的栋梁了。不过本官还是会向元首推荐吴知州的,因为平定中原还是需要吴知州之智的。

    至于并代路的发解试和筹粮拉伕之事,就全权委托足下了。一定要尽快筹集到粮食和民伕!”

    吴表臣拱了拱手,“请中将放心,一切包在下官身上了。”

    ……

    武义勇军务繁忙,交待了一番后,也没在知州衙门用饭,也没收礼,拍拍屁股就走了。只留下一群“不会爱国”的文官在知州衙门里面一边吃饭,一边商量怎么为大周共和国效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桌面上的官员们就开始商量了,武义勇给他们下达给并代路的任务可不轻松!

    粮食要筹集30万石,民伕需要4万,各种大车要准备2万辆,大牲畜需要2万头。

    而且大周共和国执政府不会给钱,都得靠吴表臣他们几个降官去想办法。

    至于卖官、卖举人、免除将来的赋税等等,都是可以的。

    吴表臣目光在餐桌上扫了一圈,将众人的表情都收入了眼底,笑道:“不就是30万石粮食和2万头大牲畜吗?也不白要,是拿官照、举人身份、免税……哦,还有大周私田的田契交换的。也不算困难吧?要不现在就把各县所需缴纳的数目定了,然后就赶紧把差事办了吧。”

    “知州,这大周真的会开科取士?他们有好多大学,可不缺能做事的官人……”

    “是啊,他们真的会开科举?”

    “不会等粮食、民伕、牲畜到手后就翻脸不认吧?”

    在场的几个知县提出了疑问。

    吴表臣瞪了他们几个一眼,刚才武义勇在的时候怎么不问?

    “哼!”吴表臣冷哼一声,“不就是几个进士吗?宋朝开国的时候一科才取十个八个进士,只是到太宗朝后才逐渐增多的。周国若是三年取士十人,也算开了科举不是?三年取十个进士,还会没有地方安排?”

    这话也对……

    吴表臣接着又说:“而且周国的举人也是功名,有免税免役之权,还能以举人功名入仕做个微末小吏,谁人不想要?还怕没有人来考?

    不过也不能谁都推荐到雁门来考举人……各县都记住了,只有捐纳了粮食、牲畜、车辆的大户子弟才能推荐来考。那等穷酸,就别推荐到雁门县来了!

    大周不论什么七不准八不准的,就一个不准,不捐纳者不准考发解试!”

    宋朝没有考秀才一说,参加发解试的资格是由各县掌握的。标准则是“七不准”,也就是有七种人不准参加发解试。七种人之外,理论上都可以得到县衙的推荐。而在具体执行中,即便列于“七不准”之中的人,也可以有种种变通的办法。

    现在吴表臣自说自话给大周共和国定了个“推举秀才”的标准,就是用钱粮来买!

    捐了钱粮就是秀才,就去考举人。没有钱粮或是不舍得捐纳,那就有多远滚多远。

    吴表臣又道:“捐30石麦子或一匹骡马就能当一次秀才。捐1000石麦子或30匹骡马就能当一辈子举人!

    诸位觉得这个价钱怎么样?”

    还真是有辱斯文啊!

    不过……也不怕卖不出去!

    “行啊!这个数对富家而言没有什么。”

    “1000石麦子不贵……可以荫200亩田和五口人呢!还可以做个芝麻小官儿。”

    吴表臣满意地点点头,“还有就是查田!这事儿在宋朝时难办得很,不过现在是大周国了!一定要查清楚了……不准再有隐没田产。即便咱们自己不查,回头上面派人来一样要查。难不成还有人敢对抗大周朝廷?脑袋还要不要了?

    而且人家也不会查不清,那个形学啥的,大周的小学就教了,军中的伍长人人都会的。到时候量一量,算一算,就都清楚了!”

    查田的事儿一是执行力度的问题;二是测量和平面几何。

    对大宋,两者都是问题。对大周,全都不是问题。

    “所有的田契都要换成大周共和国的私田契,按照一亩一斗麦子收取费用。”吴表臣道,“这样就又有十好几万石了!如果不想纳粮,捐举人就是了。

    另外,大周共和国的农家不交钱只纳粮。所以夏钱是不收的,只纳秋粮,纳粮也不多,代州这边贫瘠,平均一亩不到一斗,要交钱亦可,照市价折算便是。

    地方上的开销则用丁口钱维持,凡是吏员都有俸禄可以拿。不过朝廷不会补助地方,即便闹灾也不会豁免秋粮,也不许欠缴的。

    所以地方上必须自建仓储,预备灾年之需。捐纳秀才、举人、发放田契所得的粮食,都要存入仓储,算是地方的财产。所以这一次咱们并代路给大周朝廷的粮食、牲畜、民伕,都是可以折抵今后上缴的钱粮数目的。

    大周是工商之国,地方和朝廷的账目都算得很清楚的,所以咱们并代路也不必担心吃亏。”

    大周共和国是不讲什么仁政的,所以中央不负责给地方救灾,也没什么豁免钱粮积欠的事儿。地方有灾自己摆平!所以就得在没灾的时候积累一点了……至于积累的来源,可以是加派,也可以是捐纳,地方上是有相当自主权限的。

    另外,如果实在摆不平,也不要紧的……大周共和国不怕流民,流民要造反,共和军镇压的手艺非常好,管杀管流放。不造反,则有工商业和殖民地可以吸纳流民——中原要到处莺歌燕舞,谁还飘洋过海去殖民地?

 第1367章 六贼

    (全本小说网,HTTPS://。)

    开封,太宰府。(全本小说网,https://。)

    萧干叛变,东贼大举攻入太原府,连克赤塘关、百井寨,兵临太原府城下的噩耗传来后。纪忆“纪中堂”的颓势就明显的再也掩饰不住了。

    往日这位奸相总是身板笔直,声音洪亮,谈笑间气度阔大。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切尽在掌握!

    哪怕到了周宋开战,河北和京东东路烽火迭起的时候,纪奸相仍然勉强维持着他的宰相气度。直到八天前萧干叛宋降周,周军大举杀入兵力空虚的河东的消息传来,一直竭力维持的纪奸相一下就萎靡了不少下来,整个人看着都苍老了不少。

    只要对大宋北地布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东贼可算是一刀插在大宋防御的软肋上面了。

    河东原本和周国不接壤的,中间还隔着金国的地盘。而且地势也不利于进攻。从周国的易州出兵,一路上要过飞狐径、瓶型关、忻口寨、石岭关、赤塘关、百井寨等六道关隘,行进700多里,才能打到太原城下。

    虽然这六处关隘都不是棱堡,但是地势险要带来的防御加成,只在棱堡之上。

    况且700多里路就算正常行军也要十几日,再加上六处关隘能够坚守的时间,怎么都能抵挡一两个月吧?

    有那么长的时间,大宋朝廷就能抽调精锐部队入援太原坚城,利用太原城的防御继续封堵周军。如果布署得当,兵力也比较充足,抵挡上几个月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周军不仅师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