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887章

天下豪商-第887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本地的绢布昂贵,东西还好得多。

    所以丝路的重开,也没有为洛阳乃至整个河南府带来多少繁荣。

    实际上,就连河南府的官府也收不到几个过税。因为现在行走丝路的商团,大部分都是跟着凉国的使团行动,以朝贡的名义逃税。而大宋朝廷也乐得用经济利益拉拢河西的凉国。

    武好文等几人在镇子上转了转,就到了挂上了好多块“进士门第”牌匾的大宅门口——武家这十几年来,倒是出了一批进士。不过因为武好古的牵连,官运大多不好。但是武家在洛阳的门第倒是节节高升……谁也不知道他们家什么时候就又是皇族了!

    武家宅门外面有几排拴马柱,柱子上拴着几匹驿马。

    一个武家的管事站在门外,看见武好文到来,马上就上前行礼道:“二老爷,进奏院来人了,有诏书到。”

    “诏书?”武好文一愣,“进奏院的官人在哪儿?”

    “就在大堂候着。”

    武好文回过身对何栗、秦桧二人拱拱手,“文缜、会之,劳二位先去内厅稍候,待我先去接旨。”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既然皇帝有旨,当然得去接了。不过这份旨也不是宣麻大诏,只是授武好文为鸿胪寺少卿,龙图阁直学士。

    元丰改制后的鸿胪寺是个专管招待四夷的衙门,不过职事常被枢密院和国信所侵犯,渐渐沦为一个清闲衙门。但是在大周立国并且向大宋派出特命全权公使后,鸿胪寺就回了春。成了大宋驻外使节的派出机构。大宋第二任驻天津公使王黼就挂了一个鸿胪寺少卿的差遣。而大宋派驻凉国、夏国、大理国的使臣,则一律加授鸿胪寺丞。

    由于驻周国的王黼刚刚上任,不可能马上换人。而且也不可能让武好文去哥哥那里当公使。所以接到诏书之后,武好文就明白自己要去大金国出使了。

    送走了进奏院派来的进奏官后,武好文就去内厅见了何栗和秦桧。他嘴上也没有把门的,就把自己猜想的将要出使大金国的事情和他们俩说了。还问秦桧想不想作为使团随员走一趟大同(何栗是状元,自有一份大好前途,不会选择出使)?

    “学士要出使金国?”

    “朝廷请学士出使,是不是和最近北虏扰边有关?”

    两个新科进士都刚刚做官,还没有领授差遣,接受官场打磨,正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儿。听了武好文的话,便打听起来了。

    “应该和北虏扰边有关,”武好文拿起茶碗饮了一口,“金国以阻卜、萌古袭边,多数是为了图财,给些许岁币便能了事的。”

    新科状元何栗摇摇头:“又要给岁币?民脂民膏,得来不易,为何要送给虏寇?金国能有多强?难道还强过契丹吗?”

    武好文笑道:“金国强不强的,得去亲眼看看才知道。不过现在朝廷的兵马也不弱,真的要打,应该也不会太吃亏的。”

    秦桧附和道:“是啊,这次的交趾之战,朝廷的新军就大显神威啊!四千破十万,还生擒了交趾国王!”

    “学士,”何栗皱眉问,“有精兵如此,朝廷还需要给金人以岁币?”

    武好文眉头大皱,这何状元的想法有点危险啊!他又瞧了瞧秦桧。

    秦桧也道:“既有强兵,何须岁币?”

    武好文摇摇头,语气稍稍放沉:“我等书生,既不知兵,就当慎言兵事,应该给岁币还是临之以强兵,两府自会集议。”

    话说到这里,已经有些不投机了。而且武好文也得立即入京面君,没功夫再和何栗、秦桧游山玩水,所以在白波镇武家大宅住了一夜,就告辞离开,回嵩阳书院去了。

    两人一路无言,走在大片长势并不大好的麦田之中——其实也谈不上不好,只是洛阳这里的土地耕种了两千年,地力已尽,而且这几年雨水都偏少,庄稼也就这样了。

    一想到中原百姓终日劳作,所得连温饱也不够,还得用他们的膏血去味北上的胡虏。两人的心情就有点郁闷,何栗长叹了一声,回头对秦桧道:“会之,我先不回书院了。”

    “文缜,你要去哪里?”

    “去一趟开封府,我辈书生,肩负天下,岂能坐视国家被胡虏欺侮?”

    秦桧佩服的看着何栗,“莫非文缜兄要投笔从戎?”

    “非从戎,而是要联络太学、武学、青城等诸学生员,一起向朝廷上疏言战!”

    “联络太学、武学、青城……可是武学、青城学宫是新学啊。”

    太学所指是辟雍学宫,也是半新半旧的学府。在如今的大宋,这就算是旧学一派了。而武学学宫和青城学宫,就是新学了。

    旧学、新学之间,向来是存着隔阂的,从来没有联合上书朝廷的先例。

    “国家有难,士者还分什么新旧?都该一体为国出力。”何栗道,“我这次入京后就去联络三学领袖。”

    秦桧沉默了一会儿,也点点头道:“文缜果是我等书生的榜样,会之自当附尾。”

    ……

    武好文当然不会想到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很快就要席卷开封府了,更没想到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变成了这场运动的标靶……

    在和何栗、秦桧分手后,他也没多想这两个新科进士的态度,就急匆匆去洛阳城告别老父和母亲,然后就往开封府而去了。

    而就在抵达开封府的一天前,西北也来了个使者,就是那个在御史台狱里面住了好久的凤鸣山凤大学士——他也是大学士了!是号称最会以理服人的天理大学士。

    顺便提一下,虽然赵佶给章理封了凉国王。天理教的地盘也被称为“凉国”,但是章理仍然以天理士的名义发布号令,并没有在内部自称国王,建立王廷。而河西的统治机构,也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学路、学府、学院、书院。

    不过在对宋交往的时候,还是要用一点让人看得懂的名号。所以凤鸣山现在就是凉国天理阁大学士,听着就很会讲理……

    作为大学士,凤鸣山此来开封府自然身负重任的。他给大宋朝廷带来了辽国复兴的消息,以及一个四方伐金策。

    复兴的辽国当然是耶律大石的西辽了。而四方伐金策可就厉害了,需要大宋、大周、西辽、凉国四方联手,围攻大金。

    其中大宋出河东、昭义(走飞狐口)、朔方攻大同府。大周北攻上京临潢府和黄龙府。西辽则扫荡漠北草原。凉国则出河套草原,从西面包抄大同府。

    四路大兵齐出,灭金应该是小菜一碟。而更让人动心的,则是灭金以后的处置方案。灭金后,漠北草原悉归西辽,并且西辽向大宋称臣。大同府赐予灵州高氏,建立代国,作为大宋北方的藩国,监视草原。而凉国得到灵州,继续向大宋称臣,替大宋看守西疆。

    另外,凉、代、辽三国还愿意一起跟随大宋向周国施加压力,迫使大周共和国向大宋称臣,看守东北及高丽……

    如果朝廷再将南方的交趾升为越国,命其看守南方。那么赵佶就会变成号令四方的“宋天子”,而天下也将在名义上归于一统了!

    崇政殿内,大宋天子赵佶眉头微皱,望着凤鸣山:“四方伐金真的能赢吗?都说金国兵强,胜过昔日的大辽啊!”

    一身儒服,带着一柄桃木剑(见皇上当然不能带真剑了)的凤鸣山立在殿上,听着赵佶的问题,回答道:“其实不用四方伐金,有大周一方,就足够破大同取临潢了。大周之所以不出兵,不是因为金国有多强,而是因为武好古不愿意北方草原平静无事。”

 第1250章 大石有办法

    (全本小说网,HTTPS://。)

    “武好古为何不愿北方草原平静?”

    崇政殿中,大宋天子开口发问。/全本小说网/https://。/

    凤鸣山答道:“因为草原分则小乱,合则少安。小乱可以避大乱,少安则会造成将来的大难。所以武好古对草原分而治之,不愿意东辽、西辽、金国中的任何一方力压群雄,一统草原。”

    大殿中,代替苏迟出任知枢密院事的邓洵武上奏道:“陛下,昔日匈奴一统草原,则为祸汉朝。突厥一统草原则扰乱隋唐。契丹一统草原,则为祸我朝一百数十年。”

    赵佶点点头,“朕曾和武好古约南北一方,各自为帝。可是他偏偏不愿代辽而立,若是代辽而立,草原不就被他一统了吗?他为什么不愿意?”

    “因为草原易取难治。”凤鸣山道,“周军大破契丹,又力压东辽,麾下甲骑已经有数万,威名已立。

    武好古只要不吝啬数百万缗钱帛赏赐草原群雄,就能拉拢到十万引弓之士。十几万骑兵一同压迫女真,足以将之逐回按出虎水。

    但是取草原易,治草原难。昔年大唐之强盛,灭突厥而取草原,不过一代之治。而如今天气日渐寒冷,草原上白灾连年,到处都是饥寒交迫的牧民。武好古如果成为草原共主,就要管他们的温饱了。

    草原之人都是属狼的,饱则安逸,饥则伤人!

    而且周国是以三四十万公民和四百余万汉民,驾驭三百万渤海,数十万契丹,十余万数女真,数百万高丽之民,如果再加上百万生女真和二百万草原群狼。周国还能像现在这样繁荣安稳吗?”

    凉国天理教是了解草原的,他们也在草原传教。而且他们也了解周国,也知道什么是以寡临众。凉国地盘上的汉人也不占多数,而且居于统治地位的骑士人数更少,不过一万六七千户。

    周国的情况比凉国当然要好一点,但现在也是以寡临众。周国境内的汉人最多就400万,渤海人大约有300万,熟女真有十余万,东辽的契丹人有七八十万。

    即使不算依附大周的高丽人,在大周共和国的本土(包括东辽),汉人和非汉人的比例,也就是一比一。

    而且武好古真正能依靠的,也就是三十几万个公民。绝对是以寡临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吃下漠北草原和白山黑水,大周国就会遇上严重的消化不良了。

    而周国的军事公民基本上都是农场主,不可能一天到晚骑着马在草原上转悠。

    所以武好古根本没有办法在草原上建立直接统治,只能搞羁縻统治。考虑现在的草原人还没有被佛教忽悠瘸了,都是信长生天,信上帝的蛮子。根本不是信了喇嘛教的蒙古人可以类比的……

    现在还是小冰河期!严酷的气候不仅让周国的军队在北方行动时面临极大的困难,而且还会逼迫生存艰难的草原部落不断掀起反抗大周统治的战争。

    除非武好古的军队有能力将所有的草原部落全部征服,然后将他们迁移到温暖舒适的地方去……或者干脆杀光!

    但是考虑到草原的无边无际,补给困难和气候恶劣,武好古的骑兵根本不可能真正征服草原。

    能够做到的,无非就是名为羁縻,实为圈养。而大周为了维护羁縻统治,少不得还要禁止部落私战和在草原上发生严重灾害的情况下赈灾。

    可这样一来,又会进一步促进草原人口的增长……养得好,草原人口增长,养得不好,草原峰烟四起。总之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武好古吃饱撑着了去干这种事儿?有这精力,不如搞好自家的资本主义建设,再出海去多圈几块自古以来的神圣领土。不比在大草原上折腾强啊?

    “原来如此……”赵佶轻轻点头,“怪不得武好古不愿意代辽而立。

    既然草原如此难治,那么凉王所献四方平金策又有何意义?以周国之强都不能治理草原,问世上还有谁能治之?”

    “回禀陛下,耶律大石可以治之。”

    “耶律大石?”赵佶问,“他有什么办法?”

    凤鸣山道:“他可以为草原上的二百万众找到温暖安乐之土!”

    “温暖安乐之土?在哪里?”

    “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是温暖安乐之土。”

    凤鸣山笑道:“耶律大石就在靠近河中的七河之地经营了八年,知道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是国富兵弱。若有数十万草原壮士,一定可以完全平定。

    而草原上如果失去了200万人口,今后数百年都不会为祸中原了!”

    “河中、波斯、大食、埃及都很弱?”赵佶一边问,一边在心里琢磨,寰宇之内那么多弱国,为什么大宋都遇不上呢?难道是因为祖宗取江山太巧?所以上天要出点难题?

    “都弱!”凤鸣山道,“不过他们还不是真正既弱又富的国家。”

    既弱又富的不是大宋吗?赵佶心想。

    凤鸣山说:“真正既弱又富的乃是天竺国!以西夏数万众,翻越高山,行数千里而去,一举夺得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