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660章

天下豪商-第660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辟雍学宫的课程就比较简化,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也会从原先的四年(包括一年预科)缩短到两年。而且也有利于上了年纪的进士掌握这些经世致用之学。

    陶节夫的奏章,在座的宰执自然都已经看过了。实际上苏辙并不是背着他们在搞改革,而是同他们充分交换了意见。

    这一次的科举和辟雍学宫的改革,可不是苏辙一个人的事儿,而是为了捍卫天下读书人的利益和天下的稳定!

    张商英略作思忖,便开口表态道:“陶子礼的建议很好,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所虑。只是没有进入辟雍学宫的名额,各地的贤士大夫还会协助朝廷征召府兵吗?”

    苏辙道:“不是还有乡学、县学和州府之学吗?”他拈着胡须,“府兵应当立足于乡约、乡学,不可以用官换兵。这样搞法和卖官鬻爵又有什么不同?”

    知枢密院事蒋之奇道:“可以用县学、州府学的名额去换府兵,实在不行就给几个免解试的名额。还可以用免解试鼓励乡约、乡学。凡是订立乡约,开设乡学的乡村,主持的士绅都可以得到一次免解的待遇。”

    免解对学霸来说是无所谓的,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只能凭侥幸去考科举的学子而言,还是很有价值的。

    “好!”苏辙点点头,“此议大妙!”他想了想,“右榜进士还要保留吗?”

    右榜进士科可以说是实证学派的重要阵地!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一年考出多少个实证学派出身的进士,还在于能够为云台学宫和格致学宫招到一大批“财子”。

    有了“财子”,云台和格致才能有足够的财力聘请最好的老师,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并且还能将一部分资金投入格物研究。

    如果右榜进士科一停,那么云台、格致两学宫一年少说损失上百万!

    “右榜进士……”苏辙思索着,“还是要保留的,但是也必须改革!”

    取消右榜进士当然是好的,但是赵佶肯定不会同意。

    “如何改革?”中书侍郎邓洵武问。

    “如今武官自有三大军学,何须右榜进士?”苏辙说,“右榜进士,当为伎术官而设!”

    在宋朝的官场歧视链中,文官居于顶层,武官居于中层,而伎术官则位于最末。

    苏辙道:“云台学宫的格物之学其实是为伎术官而设的!青城学宫、格致学宫的课程,同样是为了伎术官而设。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右榜进士变为伎术进士呢?”

    “伎术进士?”

    “这个名称可好!”

    “就该如此!”

    “还是相公所虑周详。”

    政事堂中厅里面的两府宰执都点头称是。右榜进士变成伎术官的摇篮,既满足了赵佶要为青城学宫生员开辟官途的需求,又能偷换概念,将原本和左榜进士等同的右榜进士,一下子贬成了比武官还不如的伎术官。

 第933章 好大一盘棋 中

    (全本小说网,HTTPS://。)

    苏辙是想把云台学宫变成“云台技校”!

    早在蔡京当政的时候,改革伎术官制就被提起过。全本小说网,HTTPS://。m;当时蔡京就设想让云台学宫专职培养伎术官,最多再出几个武官,就别去抢文官的地盘了。可是蔡京想得挺好,武好古却不愿意配合。后来苏东坡宣麻拜相,云台学宫顿时有了个钢板一样硬的后台,自然不可能安心培养伎术官了。而且还在上一次科举大比时惹出了一场青城宫论道之争,把蔡京、蔡卞两兄弟都赶下台了。之后官场上就没有人再提这个茬了。

    没有人提,不等于问题就不存在了。

    实证派学宫的崛起,正在动摇天下的根基——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所以现在这个事儿,又被拿到台面上来了。

    在苏辙、张商英、赵挺之、邓洵武、何执中、刘逵、郑居中、吴居厚、林摅等一班两府宰执的注视之下,官家赵佶眉头大皱。

    他并不是反对两府定议上奏的关于改革科举的一揽子建议。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把科举制度改成了太学登第。那还是在没有实证学派兴起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所以效果也不大显著,后来又改了回去。

    而如今,实证学派的士子展现出来的办事能力远远超过死读书的士大夫。原本困扰大宋的老大难问题,比如西贼,比如禁军豆腐渣,比如国用不足等等。都在实证派官员的努力下,一一得到了解决。

    既然实证派出生的官员都恁般能干,那么全面的科举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只是科举制度是大宋的根本,想要大改一定得好好想想。

    他望向站在后排的国子监祭酒兼辟雍学宫大司成陶节夫,“陶卿,辟雍学宫真的能教得了进士?”

    苏辙版科举改革的关键,就是进士入太学。现在实证派走的是“高价教育”路线,从蒙学开始就走允文允武,文理兼修的路子,到了小学阶段则是六艺书院的精英教育,然后才是大学阶段的学宫加学院教育。投入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必须得有大量的“财子”买单。所以要在全国推广根本不可能,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后世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搁在中世纪,那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所以在今后的几百年间,能上大学的,终究是少数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统一以云台学宫的学问为标准取士,那么取出来的士肯定是很能干的。但同时也绝了普天下寒门士子的上升之徒——从云台系的蒙学一直念到学宫的学院毕业(云台学宫的学制也在不断改进,学宫和下属的学院已经渐渐合体了,三年学宫课程被精简到了两年,之后是两到三年的专业学院课程),前前后后需要十四五年的时间。期间花掉的学费,怎么都不会少于两三千缗。

    这个数目对于界河商市、京东商市的大商人而言根本不算什么,再让他们出上万缗赞助费也没问题。对于北沧州骑士和界河、京东两市公吏,还有云台系的学宫、书院(包括蒙学、六艺)的二代们而言,也有种种减免学费的政策,负担起来也不是难事儿。

    可是对于大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言,除非做了官,否则一辈子也赚不到3000缗,哪怕是个中等以上的地主,也没有那么高的收入——宋朝的地主其实是很穷的!

    所以苏辙、陶节夫等人谋划出来的科举改革,就采取了一个“进士再教育”的办法。

    还是用传统的办法取士——这个绝对不能变!如果加入许多实证学派的知识,到时候进士科都是一水儿的实证派了!可别指望有几个人能用自学成才去挑战北大、清华。

    在进士取出来后,只给个文散官(阶官)而不派差遣,而是送进辟雍学宫接受实证主义再教育。学两年“经世致用”之学。虽然辟雍学宫的“经世致用”之学根本不能和云台学宫相比,而且两年时间也太短了。

    但是苏辙等人还是相信,经过再教育的进士,还是可以获得一些实干才能的。

    陶节夫奏道:“只要进士们愿意学,辟雍学宫就能教。为了鼓励进士学习,陛下可以在进士们学成后举行一场殿试,考核进士们的经世之学即可。”

    赵佶低头想了一下,“是将殿试放到进士们从辟雍学宫学成后吗?”

    “正是。”

    “那怎么定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呢?”

    “礼部试后可以先不定。”陶节夫道,“一律授从九品将仕郎。待两年后根据殿试结果,再定几甲几名,殿试上佳者还可以转官授优差。”

    把殿试摆到进士从辟雍学宫学成后,也是苏辙和陶节夫反复商量后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殿试押着,那帮进士肯不肯学就不好说了。

    “那右榜进士呢?”赵佶问,“都改成伎术官?”

    “右榜进士所学的,本来就是伎术官的学问。”苏辙插话道,“现在让他们做伎术官只是正本清源。”

    将右榜进士改成伎术官是两府定议的结论,代表的是全体宰执的一致意见!

    这下赵佶也有点为难了。

    伎术官是官人中最底层的存在,而且升迁很难。对于普通的匠人而言,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可是实证学派的能力怎么样,赵佶再清楚不过了。他自己也是实证学派的一员啊!

    把人家贬成伎术官,这个不妥吧?

    赵佶摇了摇头,“此事容朕考虑一下。”

    考虑一下的意思,就是要等武好古回京和他商量。

    苏辙知道武好古能忽悠,连忙给面色蜡黄,病得快不行的赵挺之打了个眼色。

    赵挺之咳嗽了几声,颤颤巍巍从杌子上要起立,赵佶忙摆摆手:“赵卿,坐着说吧。”

    “谢陛下。”赵挺之道:“老臣觉得,右榜进士虽然是伎术官的料,但是也不能以寻常的伎术官视之。毕竟云台学宫的生员们所授之学的难度,花费的时间和学费,都不在三大军学之下。而且如今的军事,仿佛也离不开云台生员。这一次的于阗大捷,居首功的就是炸开石头城墙的云台学宫营造院生员罗冈。而且军将所穿之甲,所骑之马,所用之械,也都离不开伎术。所以右榜进士应该授武官阶,做伎术官的事情。升迁以及官俸等各项,都和武官相同。”

    赵挺之的建议也是早就商量好的。能把右榜进士打成伎术官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退而其次,将他们变成武官。而不是现在这样,可以允文允武。

    之所以由赵挺之说这话,则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明诚,媳妇李清照,都是实证派的大学者。

    “这还差不多,”赵佶皱眉想了片刻,“不过也不要提什么伎术官……以后右榜进士授武官衔,做伎术官的事情,一应待遇,都和武官相同。”

    “陛下圣名!”

    崇政殿中的众臣立马齐声唱喝。这帮都是官场老油条了,自然知道要进二退一,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想要一棍子把右榜进士打死是不可能的,蔡京、蔡卞已经吃过苦头了,苏辙、张商英他们当然要吸取教训。

    他们的目标本来就是把右榜进士变成做技术的武官,这样他们就比左榜进士低一等了。

    而武官的晋升,则是被文官掌握的!如果是带兵打仗的武官,自有前线的帅司替他们争取,有功不赏,前线的将士撂了挑子算谁的?所以兵部和枢密院不敢卡着他们。可是在后方做技术的武官,呵呵,如果兵部和枢密院要卡他们,那就一辈子都是个小使臣了……

    文臣的打算,赵佶其实也是知道的。他已经是一个拥有九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皇帝了,还会不知道一帮文臣的心思?

    不过他也懒得去问,这事儿该让武好古去头疼……异论相搅嘛!下面的臣子狗咬狗了,他这个皇帝才能逍遥自在。

    “今年才是大观元年,下一科会师得到大观三年。”赵佶思索着道,“还有一年多可以改革辟雍学宫,一定得好好改……两年时间要学会经世致用可不大容易啊!”

    “臣一定竭尽全力,必不负陛下所托。”

    赵佶点点头,科举改革的事情,先就这样定了。反正一年多以后才是会试。如果辟雍学宫改革不成,再想办法吧。

    “武好古上了奏章,朔方军和西军的改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赵佶这个时候又拿起了武好古在离开灵州前上的奏章,内容是关于改编新军的,“河北禁军的整理和新军编练,他一力承担。不过河东、京畿、京东、京西等处的禁军,也需要编练整理。武好古建议挑选朝中能臣分担,以期改革尽快完成。这样北地一旦有事,就可以挥军进取燕云了。诸卿以为如何?”

    武好古开始反击了!

    殿中的文官马上就明白武好古是什么意思了?河北军这个烂摊子他去收拾,但是别处的烂摊子他就不管了,你们这些朝廷中的能臣也该站出来替国家办点正事儿啊!

 第934章 好大一盘棋 下

    (全本小说网,HTTPS://。)

    崇政殿召对之后,宰辅们就又回到政事堂中,开始讨论武好古出给他们的难题。(全本小说网,https://。)

    “西军、朔方军的整理总算是大局已定,朝廷又多了十一将精锐,还有四千骑士,武崇道还是有功劳的。”苏辙高坐于正位之上,手中捧着个茶碗,侃侃而谈。“既然有功,还是得酌情奖赏。”

    和武好古一起整理西军的还有一个陕西转运使苏迟,他可是苏辙的大公子!有了这份功劳,宣麻拜相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苏辙现在说武好古的好话,就等于在夸儿子。

    “升任他做河北五路宣抚使也算是奖赏了吧?”张商英抿了口云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