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626章

天下豪商-第626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好古和章援在一处用木栅栏圈起来的马场前停了下来。远远的就看见500个骑兵分成了10队,都组成长方形的密集队形,慢吞吞的在小跑。比起假子骑士和生女真敢达能够发动的快速集群突击,这些骑兵差太多了,速度一快阵型就会散乱。不过在骑兵学院的专家们看来,集群冲锋还是要比散乱的马上肉搏强多了……

    章援这时注意到了这些骑兵们胯下的战马都高大神骏,于是就问武好古道:“崇道兄,沧州马是怎么回事儿?过去没听说过沧州出骏马啊,现在怎么一下冒出恁多的良马?难道沧州的气候特别适合养马?”

    宋朝士大夫对养马的认识是建立在“环境影响说”上的,所以忽视育种配种,强调马匹生长的环境,认为只有在寒冷草原上才能养出优秀的战马。而在中原缺乏天然草原的情况下,甚至不惜征用农业种草,人工制造出草原,模拟出“最适合”养马的环境。可惜也没啥效果。

    所以当章援发现没有大片草原的沧州居然养出了良马,感到惊讶也就不奇怪了。

    武好古笑着:“沧州哪有什么特别的气候?还不是和河北各地都相差不远?沧州马好,主要是引入了波斯马、大食马和青唐龙种马的缘故,而且还严格控制种马和母马的交配……给所有的良马都建立档案,记录它们的血统,按照血统进行交配。同时,对种马的选择也比较严格,不轻易阉割马驹。

    说起来也不复杂,只是做起来很不容易,而且见效也慢,群牧监怕是学不来的。”

    界河马场已经开了七年,一共繁殖出三代界河马。初始的时候只是波斯种马和中原、契丹的高大母马杂交。后来又引入了天竺折耳马、青唐龙种马,又开启了几个新的谱系。

    到了如今,总算是有点成绩了。不过还远没有到达马种定型(就是极高的良马率)的程度。想要最后定型,恐怕得花费几十年时间。

    对于一任群牧当不了几年的文职官员来说,这种效率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章援默默点头,半晌之后还是道:“崇道,沧州马渐渐出名,朝中少不了人要惦记,到时候怕是会向界河征调种马,你一定要早做准备。”

    其实已经有一些在沧州、清州、信安军、保定军、河间府等处任职的官员上了奏章,报告了“沧州出良马”的消息。

    听着章援好意的提醒,武好古感激地一笑道:“这事情我早就有准备了。现在界河马总算有点基础了,不仅我的马场在养,安置在沧州的骑士之家也都得到了马种。要拿出几十匹可充种马的公马,还是可以办到的。”

    武好古在界河养马的事业其实是在烧钱,根本没有盈利的可能。而且他还让界河马场免费为沧州骑士之家的母马提供配种服务,从而提升沧州马的质量,以便培育出一个可以为骑士家庭创造收入的养马产业。

    既然是产业,当然就要有市场,有利润。而沧州马的市场除了界河商市(包括驮马、挽马、赛马、走马、战马)之外,当然就是冤大头一样的大宋朝廷了!

    朝廷要征调种马是不可能,只能高价购买……到时候又少不得一番讨价还价了。

    ……

    武好古琢磨着怎么把沧州马高价蒙给朝廷的时候,臭名昭著的大殖民者纪忆已经到了明州。

    他是丢开主力船队,自己乘坐着“光明之神”号来到东南第二大港明州沈家门港的——这是个内河港口,位于大浃江和余姚江的交汇处。而余姚江又连着大运河江南段,也可以看成江南运河的一部分。大浃江通海,余姚江又连着运河。而大运河的江南段又直通长江和中原的运河体系。

    正因为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体系,明州也就成了江南地区最繁荣的海上贸易港口了。

    不过纪家海商的东方总堂并不在这里,而是摆在了平江军——此时的平江,也就是苏州也是一个沿海城市。后世上海市的苏州河,此时名叫吴松江,是平江军和秀州的界河。而位于苏州河下游的黄浦江,现在还没没有出现,黄浦江下游入海的这一段河道都是属于吴松江的。

    而吴松江的上游则连接着江南运河,也就是直接通入了平江军的城池。

    在纪家的先辈们看来,属于平江军昆山县和秀州华亭县共有的这段吴松江远比明州大浃江要好,更适合成为海港。所以就把总堂迁到了平江,而且还斥巨资买下了吴松江两岸的大片土地,然后曾经的江南第一海商就变成了第二海商,被明州谢家超过了……

    顺便提一下,纪忆这厮名下还拥有吴松江下游,上海务一带的八个庄园,总共有八万亩土地(上海市中心532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啊)……如果能持有到21世纪,世界首富也当上了!

    可惜纪忆根本没有参透地产兴邦的真谛,对自己拥有的上海市的土地一点兴趣没有,今次南下甚至不去多看一眼,直接就去了繁忙的直堵船的明州大浃江。

    不过他并不是来做买卖的,也不是来和明州市舶司或者明州州衙的官员见面的。而是微服前来,在来远亭码头下了船,就带着玉爪龙成贵,雇了毛驴,一块儿去了明州州城外的一所又大又破旧,也无甚香火的宝云寺。

    今天并不是上香的时候,大云寺的山门闭着,门前只有一个正在打扫的小和尚。成贵下了驴子,上前去问:“请问静明法师在么?”

    那和尚抬起头,看了眼成贵和纪忆,忽然笑道:“可是玉爪龙和纪大官人?小僧是方杰啊。”

    成贵定睛一瞧,才回头对纪忆道:“大官人,真的遇上方杰了。”

    纪忆也下了驴子,走到眉目清秀,不过十五六岁的方杰跟前,笑问道:“听说你入了方腊门下,现在是静明大师的徒孙了。我问你,你师祖在吗?”

    小和尚唱了个肥喏,笑着回道:“纪大官人,静明大师是六个月前回到宝云寺的,今日正在寺中。”

    纪忆道:“那就前面带路,我今日就是来拜访大师,并有要事相商。”

 第887章 臭名昭著纪忆之 四

    (全本小说网,HTTPS://。)

    宝云寺是一座始建于盛唐的古刹,一开始时是一所大云光明寺,也就是摩尼教的寺院。/全本小说网/https://。/在会昌法难中被废置,后来虽然恢复,但是却不能再打摩尼教的招牌,因此改名宝云寺,又称大云寺。表面上是一座佛寺,实际上则是一所变异了的摩尼教寺庙。

    之所以说是“变异”,是因为这所宝云寺所奉的明尊光明佛,乃是半佛半摩尼,又糅合了儒学因素,完全成了个大杂烩。

    这么一座古里古怪的寺庙,一直以来的香火当然是不旺的。今天更是冷冷清清,连敲钟诵经的声音都听不见。

    纪忆和成贵二人跟着在这里出家的方杰从一扇偏门入了寺庙,穿过了几座殿宇,几道门廊,又过了一条回廊,最后才来到了一座古朴沧桑的偏殿。

    和寺庙其他地方的清冷不同,这座偏殿里面,这个时候却满满当当,都是和尚和香客。哦,也不能算香客,应该是信众或听者——墨娘子一派比较正宗的摩尼教称“听者”,静明和方腊这一系则称“信众”。

    殿内有些喧嚣,似乎有人在高声争论着什么?

    纪忆停住脚步,有些奇怪的问身边的方杰,“怎么回事?有人在辩法吗?”

    和后世人们印象中魔教妖人常常和武林正派比武的情况不同,现实中宋朝的摩尼教僧侣并不和人比武——而且也没有什么正派武林,特别是在文风鼎盛的江南,正派人士一般也不练武,都是读书考科举的。

    而读书人中,也有一些是信奉摩尼教的!这种情况在明清理学大兴后就不大可能发生了,因为理学从佛、道中吸取养分,构建了一个虚妄的儒家世界观体系。将天理置于了世界观的顶端,相当于佛教中佛陀和基督教中的上帝,等于虚拟了一个不称为神的神。

    但是现在还是北宋,理学不过刚刚冒头,儒学的主流还在向释道取经,想要补齐儒学的缺门。

    在这种思潮下,有一部分儒生向摩尼教取经,想用光明黑暗二元论去补儒学的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在各种思潮互相碰撞的明州,摩尼教这边的儒,和烧香拜佛的儒,和打卦问卜的儒凑一块儿论道辩法是常有的。

    比武什么的……呵呵,读书人要以理服人的。

    “是宝光寺的元觉和尚带了几个歙州的夫子过来,向师祖请教道理。”

    “元觉?”纪忆隐约记得这个和尚,是个膀大腰圆,留一部乱糟糟的大胡子的凶恶和尚。不过在歙州却颇有名气,和不少当地的儒生士大夫都有交情。

    “静明大师可在么?”成贵这个时候站在那偏殿之外吼了一嗓子,“吴江纪先生求见。”

    “吴江先生”是纪忆的号,他可是礼部试第一,又是宰相章惇的孙女婿,也算是名儒了。

    所以“吴江先生”的号在江南士林之中还是蛮有影响力的!

    “原来是吴江先生,快请,快请。”

    里面传出了一个老者的声音,接着又是个粗嗓门响起:“大师,你请了吴江先生也不说一声呢?”

    “元觉,老僧也不知道吴江先生会来……”

    说着话,偏殿的大门已经被人推开,就看见已经有点老态的静明和尚在一个粗大和尚的搀扶下从大殿中缓缓步行而出,两个和尚身后还跟着一群穿着儒服的信众。

    “见过静明大师。”纪忆并没有用他们摩尼教的礼节,而是双手合十行了个佛礼。因为他不知道那些儒生都是什么来路?即便是“听者”,也不方便让他们知道纪忆是摩尼教徒。

    “大师,”纪忆行过佛礼后又问,“今日宝云寺中好生热闹啊。”

    静明听到纪忆的话,轻轻一叹,转身对元觉和那群儒生道:“吴江先生是老僧在界河大云光明寺时结实的好友,今日他是远道而来的……诸位不如且去柴房休息。元觉,悟明(方觉的法号),替老僧送各位施主前去安歇。”

    元觉和方杰都行了个佛礼,边领着一群很想和纪忆结交的儒生去了。

    纪忆则和静明一起入了偏殿,只让成贵守在外面。

    “大师,怎么啦?”纪忆已经看出老和尚脸上的愁容了,所以刚一在蒲团上坐下就发问了。

    “还不是让武崇道害的?”老和尚又是一叹。

    “武崇道?他……”纪忆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他可是礼部试第一啊!也是智商起码130的聪明人。还会不知老和尚和武好古有什么过节吗?

    一定是老和尚的道让《实证论》、《理性论》给破了!

    武好古鼓捣出来的《实证论》和《理性论》实在太符合儒学的“本”了——所谓的“本”就是大道,儒学一直是“求大道”而不得,同时又对鬼神之说敬而远之。

    这种思想差不多是从《周礼》一路传承下来的,早就已经烙进了中国文化的本源中去了。所以要在儒学的基础上立神是很难的,而《实证论》和《理性论》又恰恰让“格物求道”成为可能(即便是理学也提倡格物穷理),这样一来,儒家的道理就能自圆其说了。

    不仅儒家的道理圆了,而且儒家还能用《实证论》和《理性论》去批斗别的教派。实证检验,理性推论……虽然不能就此消灭宗教,但是也足以让各路神仙很不舒服了。

    那种底层的信徒倒不受影响,反正他们也不大懂儒家的道理。可是总有一批中上层的知识分子信徒在研究了《实证论》和《理性论》后对各路神仙产生怀疑。

    特别是今年年初的礼部大比后,一群在开封府了解了《实证论》和《理性论》的江南儒生回乡后,居然在江南各地掀起了一阵研究《实证论》和《理性论》的高峰。

    这些儒生不一定能自学《算学》、《格物学》、《生物学》,但是绝对可以理解《实证论》和《理性论》。虽然他们大多带着批判的精神进行研究,但是儒家思想的缺陷明摆在那里,就是抵抗不了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崇拜明尊的读书人都在退出。即便没有退出的,也拿了《实证论》和《理性论》上的道理来请教,真让静明和尚头都大了。

    今日跟着那个元觉和尚来请教的就是一批歙州的信摩尼教的儒生……他们觉得明尊不大灵验,总是没有办法保佑他们中进士!这个是不是禁不住实践检验?

    真是把静明和尚烦死了——要是拜明尊就能中进士,那静明还当什么老和尚?他是圣公啊,明尊第一个应该保佑他,早他妈做大官了。

    “这事儿啊,”纪忆也没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