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372章

天下豪商-第372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现在的旧党也不是没有一点办法——界河骑士、房奴战士和正在京兆府试行的府兵制,可都是旧党在主持啊!

    若是这三个项目都大成了,李格非和施国忠这两个旧党的官员肯定能入朝大用。李格非的资历够深,而且他闺女李清照又是官家的红颜知己,到时候必然能荐跻二府的,施国忠资历浅薄,但还是可以安排到台谏或是六部之中担任要职的,再次也可以安排一个权发遣开封府……

    到时候旧党的危局就算过去了,即便孟皇后被废,也不会太伤人气的。

    可是这点幻想,今天却被蔡京这个奸贼打破了!

    “蔡卿所言,深合朕意!”

    赵佶知道废掉孟皇后是踩了旧党的痛脚,所以也不等宰执一一表态,自己就先表示了立场,然后就把目光投向了次相曾布。

    “陛下圣明!”曾布马上起身发言道,“臣也觉得应该请元佑皇后出居瑶华宫。”

    他的话比蔡京客气一些,没有直接提废后,不过意思是一样的。

    作为新党的领袖,曾布的表态就仿佛挥动了令旗,许将、李清臣、温益、安焘、蒋之奇、赵挺之等人纷纷表态支持废孟皇后。

    整个大殿内,就只剩下韩忠彦和范纯礼这两个旧党宰执没有表态——没有表态,就是默认了!虽然他们恨得不行,但是做为讲道理的君子,实在是没有办法去反驳蔡京的观点。

    毕竟在《文曲星旬报》上,道理已经被讲得很清楚了!

    看来朝廷中的君子们,的确需要办一份和《文曲星旬报》一样的报纸,来替自己摇旗呐喊了……

    赵佶没有去看这两个旧党的头头,只是说道:“那就着翰林学士拟诏,请孟氏出宫居住吧。孟氏离宫之后,待遇从优。”

    说完了自己的决定,稍微有那么点儿心虚的赵佶也不等翰林学士领旨,就直接拿起了知枢密院事安焘递上来的奏章,轻轻展开放在案几上。

    “安卿,你上奏说今西北六路府库空虚,军中粮食短缺,供应十分紧张,形势严峻……目前还能够维持吗?”

    陕西六路的供应,自从仁宗朝李元昊作乱开始,就是个老大难问题了。东南六路虽然一年可以发运六百多万石米粮到中原,但是开封府等中原大城要吃掉相当一部分,余下的则从洛阳白波上岸,然后千里转运,路上的消耗极大。

    而在哲宗皇帝亲政后的几年中,陕西六路连年展开大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将多年积累起来的储备消耗一空。到了元符二年向青唐用兵的时候,连章惇的兄弟章楶都以府库空虚,军粮匮乏为由上奏反对。

    可见陕西六路的供应紧张到了什么程度!

    “陛下,目前因为西北形势安定,因此暂无大碍。”安焘奏道,“但是从防患于未燃的角度考虑,还是应该加快在西北储备物资军需。”

    “需要储备多少军需?”赵佶问。

    “粮草自是越多越好,”安焘回答道,“西贼常常是举国来犯,因此陕西六路必须出动军民数十万以力抗,以一月一丁消耗100斤米粮计,交兵一月就起码需要四十余万石米粮……这还是给人吃的,如果再算上马料,五十万石的消耗都有些吃紧。如以攻战两月为期,至少需要预备百万石米粮,方可支应。”

    “一百万石那么多?”

    赵佶听到百万石的数量,刚刚废掉孟皇后的好心情顿时都没了。

    “陛下,”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也附和安焘道,“虽有百万石,也称不上足备。以百万石支应两月攻占还是在诸军防御的情况下,若是想用兵灵夏,一千万石储备都是需要的!”

    现在西北战场的主动权其实完全被宋军掌握,西夏根本不可能越过数百里戈壁出兵。之前小梁太后用兵横山时,都需要提前在横山一线的西夏军据点储备物资,这样才能支应数十万众打上一段时日。

    如果要西夏军拖着数百里的后勤线,那么他们可以投入到一线的兵力,恐怕就只有几万人了,根本不足以撼动宋军的防线。

    当然了,大宋如果想灭亡西夏,出动数十万大军去攻拔兴庆府和灵州城是必须的。不打下人家的首都,西夏怎么可能自己就灭亡了?

    而攻打兴庆府和灵州这样的坚城也没什么捷径,几个月的苦战乃至一年以上的围困,都是实打实的拼后勤。

    所以一千万石的存粮,恐怕真的是在西北拉开灭国之战的先决条件!

    而此时的宋朝有十几亿亩土地,一千万石并不是凑不出来,而是没有办法把这些粮食运去陕西。而陕西那个贫瘠的样子,当然更凑不出那么多粮食了。能积累起一二百万,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也就是说,大宋如果想灭亡西夏,至少要在西北边缘的粮库之中储存八百万石粮食!

    “走北粮南运的路线,能解决西北边粮的问题吗?”赵佶眉头大皱起来。

    “陛下,”知枢密院事安焘回答道,“北粮南运只能将米粮送到洛阳白波,自洛阳西去边缘至少都有一千多里到两千余里,再无运河水运,转运十分困难。如果有一石粮草从白波起运,能有15…20斤送达缘边前线也是大不易了。

    若陛下真的有意承先帝之余烈,平西北之巨贼,那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向西输送粮草,囤积储备,不可稍有懈怠。”

    水运的效率是陆上运输无法相比的,哪怕是内河纲船,500料的船也能装上400石米粮,换成马车起码一百多辆。而一百多辆马车的消耗根本不是一艘500料的纲船可以比的。

    如果在水上转运数千里,被水手们吃掉的粮食可以忽略不计。而走陆路用马车运载的话,用接力运输法,每200里设置一个中转站,在最好的情况下,2000里的送达率也就在两成以内——也就是说,八成的粮草都被运粮的马车和马夫消耗掉了。

    按照这样的送达率,要在西北前线储存上800万石军粮,运到白波的军粮起码要5000万石……这个数字相当于六路发运司八年的总发运量!

    也就是说,只要宋军的战斗力对西夏军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想要依靠数量和国力达成灭亡的西夏的目的,从后勤角度而言,是几乎不可能达成的!

    所以北宋花了几十年时间在西北和西夏打拉锯战,最后也没有能够灭亡西夏是完全正常的结果。能灭掉才是奇迹呢!历史上,成吉思汗那么牛叉,都六征西夏最后才好不容易把人家灭了。北宋军队怎么可能通过一场短期的全面进攻就灭亡西夏?

 第537章 奸党的崛起 五

    (全本小说网,HTTPS://。)

    宋徽宗当然是想要灭亡西夏的!

    他是圣君嘛!一个小小的西夏都灭亡不了,还谈什么圣君?

    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也是懂的。(全本小说网,https://。)只是这800万石的粮食储备……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凑齐了?

    好心情一下子都没有了!赵佶眉头紧锁,沉声道:“且不说平灭西夏,这西北军前乏粮之困,总是要尽快解决的。诸卿有何良策?”

    “陛下,若想补齐西北军前之备粮,别无他法,唯有加快转运。”宰相韩忠彦道,“幸而如今界河商市初成,转运粮食的水路比之从前又多了一条。或可诏令界河市舶司、六路发运使协同,自明年起,每年多运百万石米粮至洛阳白波。然后再由陆路发运西去,数年之后,当可缓解西北乏粮之困。”

    接下去发言的是副相范纯礼,他是陕西人,对陕西土地贫瘠,民生困苦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他并不赞成在西北发动新的战争。不过他还是提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积累军粮之法。

    他对宋徽宗说:“陛下若想加速在西北累计粮草,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消耗。如今西军有兵二十余万,即使不打仗,每年耗费粮草食也多达数百万石。陕西岁入之粮只能供应其中的一半,其余全靠各路调运输送,随调随用,极难积累。若能减少西军到十万人,所需消耗的军粮就可以减半,八百万石之数,数年之内就可以凑齐了。”

    西军是职业兵,拿到的粮饷不仅要养活自己,而且还要养活家里人。所以一个西兵的背后往往就是一家子人等着吃饭!而西兵大都是禁军,拿的也是禁军的粮饷。光是军粮这一项,一个士兵一月就得领上一石七斗到两石之多!二十多万大军的消耗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有二十多万禁军在那里消耗粮食,西北边缘的军粮储备是很足备的。

    “可是要裁剪掉十万西军吗?”宋徽宗的眉头还是没有展开,虽然他有裁军的想法,可是准备裁掉的却不是战斗力比较强的西军——在大宋的五十万禁军中,大约只有西军的五万精锐不是“假装”的战士……要是贸然裁剪西军,万一惹出祸事,只怕难以收拾啊。

    “并非是要裁掉,”范纯礼说,“可以将其中的十万人调往洛阳白波设营屯驻。”

    “调出十万西兵的话,”赵佶又问,“西北边防还会稳固吗?”

    范纯礼说:“只要西北六路有府兵可用,西北边防当可稳如磐石。”

    设立府兵的建议,最早就是范纯礼他爹范仲淹提出的嘛!范纯礼当然对府兵有所研究了。而且纪忆到达京兆府后,立即就上了一道“上疏乞废保甲行府兵”的奏章,赵佶看过后就发到政事堂和枢密院,让宰执们研究了。

    而范纯礼认为这个办法完全可以行得通,至少在陕西六路完全可行的!

    如果能在陕西组织十万府兵,再加上十万精锐的西军,同时再洛阳白波建立一个新的禁军大营,摆上十万从陕西调出来的禁军,那么西北乃至河北、河东的防务都可确保无虞了。

    范纯礼说的似乎有道理,赵佶又转头看向曾布。

    曾布马上起身奏道:“昔日唐太宗所倚仗的就是精锐兵募和数量庞大的府兵,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臣认为在蓝田府兵试行成功后,在陕西六路组建十万府兵,同时调出十万西军驻扎白波是可行的。不过白波之兵也需要精练整顿,务必使之成为强兵。”

    顺着范纯礼的思路,曾布又把问题引到练兵上面去了。

    “若真能这样就好了……”赵佶觉得曾布的话说得也对,沉吟了一下,又向两个枢密征求意见,“安卿,蒋卿,以你二人之见,可否调出十万西兵?”

    安焘点点头道:“目前西北比较安定,有十万精兵把手各个险要堡寨、城池,倒是足以应付了。若是能大建府兵以为支援,倒是可以抽到出十万禁军,应付其余各处。”

    蒋之奇则说:“大建府兵,精练禁军乃是强兵之正路。所谓御前骑士,殿前武卒,皆耗费太过,纵然精锐,也不堪大用,还请陛下点到即止。”

    蒋之奇一番话连打带敲,又将武好古、高俅和潘孝庵三“奸党”力推的骑士和“房奴武卒”拉出来批斗了一下。而赵佶因为之前“骑士”、“武卒”惹出了不少纷争,也觉得有点烦。便颔首道:“那边点到即止吧……骑士以千家为限,殿前武卒以三千人为限。

    至于北粮南运……诸卿还有建言吗?”

    “臣有建言,”安焘说,“凡是责权明确才能成功,北粮南运之事亦然。臣以为,此事当全权交付界河市舶司运作。可令其明年运河封冻之前,运粮100万石到白波码头交付,不得延误。”

    赵佶愣了一下,他知道安焘和武好古不怎么对付。现在怎么那么好说话,一下子就把采购和运输100万石米粮的大买卖交给武好古了?

    从东南六路转运的粮食到白波码头的成本可比在洛阳当地购买贵多了,一石起码两缗,一百万石就是200万缗,如果用茶引、盐引付账就是270万缗的面值……

    这样的买卖,武好古又能赚不少吧?

    ……

    武好古是当天晚上,和高俅一起在延福宫里陪赵佶用晚饭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拿下“北粮南运”的大买卖了。

    “陛下想多了,”武好古当然不会告诉宋徽宗自己要“以次充好”,买东北小麦来替代淮南小麦,所以他笑嘻嘻地对赵佶说,“臣的界河市舶司是赚不了几个钱的……不过界河商市倒是能赚一些。”

    “怎么说?”

    武好古笑着道:“对界河市舶司而言,纲运是不赚钱的……一百万石米面的采买和运输花费可不便宜。270万缗的茶引、盐引也仅够成本。现在的纲商都是从二八分装法中获利的,如果单靠运费,纲商就没人干了。”

    “二八分装法?”赵佶不大明白。

    高俅却知道这事儿,笑着说:“就是八分运粮,二分私货……八分运粮的收入不过是保本,想赚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