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309章

天下豪商-第309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差不多就到点了,骑射只能勉强为之。而要精通相马、养马、驯马,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骑兵中的具装甲骑,也就是披甲打冲锋的重骑兵其实是一个团队——不是一兵一骑,而是一个正兵配落干辅兵,再配上一到两匹战马,落干匹走马和驮马。就和欧洲人的骑士差不多,一名骑士要配上一大堆随从才能作战。

    这么一个团队,最好是来自一个家族,父子兄弟主仆之类的,这样才能互相信任,并且有足够的默契。

    另外,这种家族制的骑兵团队也有利于战马和骑士的补充——战马、走马和驮马最好是私有的,由他们自行养育和配种,人马的盔甲兵器,也由他们自行保养和购买。而骑士本身也有父子兄弟进行传承,老的战死了,小的可以替补,从而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也就是说,现在真正好用的重骑兵应该是以“家”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后世欧洲人那种没有什么装甲,或者只有胸甲的重骑兵,实际上是火器时代的产物,而且那时候的战马也和中世纪不一样,那是几百年不断改良培育出来的“怪物”,冲锋速度极快,不会给对手太多的开火(射箭)的机会。

    但是在如今的宋朝,武好古不可能造出18世纪、19世界才装备的那种火炮(就算能造出火炮,也和几百年后的东西不能比),也养不出能够疾速飞驰的纯血马。

    而且,包括武好古在内,也没人知道近代骑兵是怎么训练的?那种科学训练的方法,也是欧洲人在一代代封建骑兵运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所以武好古思索了很长时间之后,觉得以后的骑兵路线,还是只能老老实实走封建主义的道路。

    把马种搞好了,把青唐瘊子甲锻造出来了,再养成两三千个骑兵之家,精锐的重骑兵自然就有了。

    现在马种已经有点眉目了,青唐瘊子甲也不是很难办——武好古知道问题出在矿石和煤炼铁上,有了方向,剩下的无非就是花钱了。

    而那两三千个骑兵之家却不大好弄。海州武家、阳谷西门家,还有南迁的慕容家,可能还有到界河商市避难的辽国权贵贪官,这些都是骑兵之家的来源。武好古“买”来的阻卜小奴隶也能走“马木鲁克”的路线。但是究竟能凑出多少,武好古也没什么把握,而且对契丹人和阻卜人也不能太过依赖……要不然搞出个宋朝版的安史之乱就不好了。

    所以武好古早就留意到兵学司里面的几百人了……那可是几百家啊!他们这些人都是有宗族子弟的,而且自己还能养育子女。如果能让他们在沧州拥有庄园——给个50亩100亩的可不够,起码得上千亩——将来就会变成数百个骑士家族或武士家族。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封建嘛,时间长了难免会腐朽),他们是可以保质保量为大宋提供重骑兵的。

    “高大哥,”武好古知道要拿下兵学司里面的那些“武士”,就必须拉上高俅这个“御前皮条客”一起使劲儿,所以斟酌了一下用词,笑着说,“你我都是官家的心腹,自然应该为官家将来的大业考虑则个。”

    他说话的时候,春兰已经点好了云雾香茶,给高俅和武好古分别斟了一盏。接过茶盏后,武好古抿了一口,然后又说:“我们不是替自家争那几百个兵学司的生员,而是替官家争那些生员啊!”

    “替官家争?”

    高俅听了这话心里直摇头,这事儿关自家甚底?自家又不是东华门外唱名的好汉,不过是幸近小人罢了……小人要安守小人的本分啊!

    “兵学司是保不住的,”高俅摇摇头说,“虽然曾布和安焘想要用兵学司训练小将去整顿河北禁军……但这事儿犯了宰执掌兵的忌讳,官家可不是先帝恁般容易被人蒙蔽。那两位到如今还没看清这一点,我瞧着他们俩也逍遥不了太久了。大郎,你得在海州给他们预备好房产了。”

    高俅和赵佶在一起的时间,要比武好古和赵佶在一起的时间长太多了,自然知道赵佶有多“圣明”了。之前的官家赵煦是肯放权给大臣的,可是如今这位官家却不是这个路子,他可没赵煦那么宽的心……

    高俅又说:“而开封府的将门,也没有任何一家敢接兵学司的摊子,我朝的家法你也懂的。”

    “那官家到底想不想收复燕云?”武好古问。

    高俅喝了口茶,笑道:“这事儿我朝那位官家不想啊?可想有甚用?”

    别人想没有用,但是赵佶想就有用了……因为大辽自己要跪了!而且就算赵佶不想燕云,女真人到时还想开封府呢!

    “燕云是想的,兵又不能练,那官家到底怎么打算?”

    高俅一笑:“还不是打西军的主意?二十万西军啊……呵呵!”

    “呵呵”是什么意思?新军不练了,西军还要往散架的方向折腾?

    武好古正细细品着的时候,门外响起了高家女使的声音:“老爷,酒菜都备好了,能上桌吗?”

    高俅瞄了武好古一眼,嘻嘻笑道:“大郎,给你准备了正宗的开封菜,我们一边吃一边聊……说好了,只聊正事儿!”

    “甚正事?”

    “一个是琼林宫,一个是刘娘子。”

    “刘娘子?”武好古一愣,“谁家的?”

    高俅说:“是州北瓦子旁边一家名叫刘家酒铺的闺女,年芳二八,姿色明艳……杨大官出宫办事的时候见到的。”

    “十六岁?”武好古一愣,“现在官家喜欢年纪小的了?”

    一旁的春兰插话道:“是啊!要不奴怎么被打发出宫了?”

    高俅笑道:“大郎,明早上跟我一块去画个写生,下午再进宫献给官家如何?”

    “果然是正事儿!”武好古点点头,“行,明天一早就去。”

    “这就对了!”高俅想了想,又说,“还有琼林宫……你上次说要拆了都亭驿卖地赚钱,这事儿怎么操办?我可是一点办法没有啊!”

    “我有办法,有办法的,这事儿好办。”武好古连连应道,“让辽使抱怨都亭驿破旧,还闹鬼不就行了?”

    “让辽使……”高俅翻了翻眼皮,“他们能听你的?”

    “不能,”武好古认真地说,“但是我有钱。”

    “对对对,有钱好办事啊。”

    “还有那个将作监的李诫得让他夺情出来做官啊,要不然谁去盖琼林宫?”

    “这个……不大好办,他弟弟也想夺情,结果给御史一顿狠批。”

    “不好办也得办啊!他弟弟的官谁都能当,可他的将作监谁能干?而且他爸爸,那个礼部尚书李南山都八十一岁了,过两年要死了,不又得守孝三年?”

    “也对,明天我们一起和官家提这事儿。”

    武好古点点头,“不过兵学司的事儿,你也得帮我,便是保不住兵学司,那些生员也得给官家保住了。”

    “那些生员?”高俅眉头那个皱啊,那些生员打发回陕西不就行了……武好古也忒多事!就不能好好做个近幸小人吗?

    “也罢,也罢,”高俅便是一叹,“容我想想办法……”

 第452章 殿前武士 三

    (全本小说网,HTTPS://。)

    同一个夜晚,在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事曾布的府邸中,来访的张叔夜正跟着曾布的四公子曾纡行走在一条长廊之上。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张叔夜的差遣中有一个枢密使兵学司博士,而曾布之前又是知枢密院事,两人因此有了交集。而且曾布也和章惇一样,非常看重张叔夜的才华。现在的开封将门中真正能用兵的不多,文官之身的张叔夜可以算是一号了。

    而且张叔夜日前已经连续被赵佶召见了两次,而且都是越次入见,充分说明了官家赵佶对其的重视。

    而张叔夜在面君的过程中也表现突出,在赵佶问起辽国事务和兵学司情况的时候,都对答如流。

    所以曾布对其也颇为重视,哪怕现在已经过了戌时,天色都漆黑如墨了,今年已经65岁的老丞相还是要强打精神接见张叔夜——明天一大早,曾布还得上早朝呢!

    书房之内,打了个哈欠,上了年纪的曾右相端起女使刚刚送来的参汤,喝了一大口,然后又埋头到了桌子上的一封长信上去了。

    信是曾布的弟弟曾肇从海州寄来的,说了两个事儿,一是云台学宫所设课程的事儿——课程有点杂!包括儒学、算学、史学、自然之学、律学、骑马、射箭、击剑、诗赋、音乐、绘画、海外风物、地理等等。

    那么多的课程,而且大部分都是杂学……苏东坡到底在打什么算盘?难道想用云台学宫的“杂而不精”和专注儒学的荆公新学争正统吗?

    另外,苏东坡还收了武好古那个幸近小人作弟子,这事儿居然还得到了范纯仁、韩忠彦、程颐还有章惇那厮的支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而另外一件让曾布有些犯愁的事情,仿佛也和武好古有关。武好古提出在海州朐山县城旁,用来安置贬官的天涯镇搞什么“士约”……要让贬官和天涯镇的大商、大工一起搞自治。

    这事儿怎么看都不对啊!贬官应该闭门思过啊,怎么能去搞“士约”呢?而且海州的大工、大商也不能“约”啊,这些工商户得由官府管制才对!怎么能学界河搞什么“约”呢?

    界河商市的《界河商约》已经够讨厌的了,就应该取消……说实在的,如果官家真的相信武好古,干脆让那厮去当界河商市之主得了。将来大军北伐时,就只管向他要钱粮民伕便是了。他若能做好了,给个节度使(指阶官)又如何?要做不好,砍了脑袋便是!

    现在弄出个什么商会,把全开封府的将门都拉下水了,将来出了篓子就是法不责众,总不能把满开封府的将门都砍了吧?

    老丞相正头痛的时候,他儿子曾纡带着张叔夜就进来了。

    “下官张叔夜见过曾相公。”

    “嵇仲,坐下说话。”

    曾布客气地一笑,抬手示意张叔夜落座。

    “嵇仲,现在有御史弹劾兵学司是章相公的私兵,你怎么看?”曾布皱着眉头问。

    兵学司他是想保住的,没有兵学司训练小将,无论整顿河北禁军还是编练新军,都是办不到的。

    如果整顿不了河北禁军,也编练不了新军,国家将来拿什么北伐燕云?靠西军那几万精锐肯定不够啊!

    而且大宋禁军五十多万人呐,就五万能打,剩下四十多万全是废物点心怎么弄啊?天下无事也就罢了,万一北国真被武好古那个小人说中了,到时候谁去复燕云抗蛮夷?

    “相公问的事情,下官不知。”张叔夜回答,“但是下官却知道兵学司是真的在做事的,而且做得还很不错……那个从辽国南来的慕容先生是真懂兵事的,他的学生赵钟哥也有真本领。这一年多来,他们也的确摸索出了一套练兵的办法,下官觉得是很好的。”

    “是吗?”曾布问,“好在哪里?”

    “好在严谨、实用、有章法可循。”张叔夜说,“他们的法子把带兵、练兵、行军、扎营、战阵、后勤、筑城等战阵之学都变成了可以遵照行事的章程。只要照着章程去做,总不会太差。”

    “是效程不识之法吗?”曾布低声问了一句。

    “对,就是西汉程不识的办法。”张叔夜说,“而且学得很好,极有章法。”

    程不识是汉武帝时代的名将,以治军严谨,作战沉稳著称。此公行军打仗讲究的是章法,各级职责明确,纪律严明,编制清晰。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也很有章法。

    虽然他用兵打仗多年也没取得什么重大胜利,但是也没让匈奴占过便宜,算是一个很能让人放心的将领。

    “看来章子厚没有看错人啊。”曾布欣赏地点点头,“那些初窥用兵之法的人,都喜欢用奇谋妙计取胜,把敌人当成傻子来骗。而真正老于战阵者,却是讲究章法,务求谨慎,先立于不败,然后再求胜的。

    嵇仲,你能觉着他们的办法好,说明你是真通了兵事,将来可以做个阃帅了。”

    “相公,”张叔夜说,“朝廷若真要北伐,下官还是转武资去带兵吧。”

    宋朝文官只能做阃帅,也就是一路安抚使、制置使什么的,基本上不临阵用兵,是躲在后方城池里面画阵图、掌大局的。

    可是现在不是能用电报电话及时了解前线情况的20世纪,而是通讯基本靠马的11世纪,主帅不临阵就很难有效指挥大军。

    而且,北宋的文官也不能直接去练兵,只能指挥武将去练兵。而且武将也不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