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85章

天下豪商-第285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来来来,您品品,这是我们界河商市的特产酒中仙。忆之兄,咱们一醉方休!”

    “好酒,好酒……对了,崇道兄,你再和我说说界河大书院的事儿,你是为这个才想拜入东坡门下的?”

    “是啊,忆之兄,小弟正是为这事儿来找你的,这所大书院应该走包罗万象的路子,最好能吸收全天下的学问。不仅要有孔孟之道和诸子百家,还得有西方的学问……你家是海商,又是信奉摩尼教的,西方那边,该是有不少路子的吧?”

    武好古已经到了清池县城,在一个简陋破旧的衙门的后院里,和他的“老朋友”纪忆一块儿正在喝酒说话呢。

    喝的是“酒中仙”,说的是儒家的大事儿。

    纪忆虽然是小人,但却是个精通儒业的小人,真才实学比武好文可强多了……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的,他其实也是个大儒!

    因为他也想补齐儒家的“道”,不过不是用佛道去补,而是用摩尼圣道去补——光明正道对抗黑暗邪魔,光明君子对抗阴暗小人,天降圣人传播儒家大义建立王道乐土。

    想法很好,不过手段却是很欠缺的。摩尼教迟迟不能合法化,这就让摩尼教的世界观无法和儒学融合,也就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明儒融合”的学派。

    而武好古想在界河商市建立一所大书院的想法,却让纪忆看到了建立明儒学派的可能性。

 第418章 大儒 五

    (全本小说网,HTTPS://。)

    听完了武好古的问题,纪忆犹豫了片刻后道:“崇道兄,你是想派人去西方求取真经?”

    这话听着怎么像《西游记》啊?

    武好古摇摇头道:“世上哪有真经可取?相信真经的都是愚人,你我都是儒生,怎么会相信真经?这大道,是需要我等儒生一代代去追寻求索的。(全本小说网,https://。)”

    这都是什么呀?

    纪忆听得一愣愣的。实际上,他是相信“真经”的,明教的“二宗三际论”就是真经啊。

    不过纪忆虽然和武好古信仰不同,但是双方在表面上还是能和睦共处的——纪忆虽然姓明尊,但是大体上还是个儒生,而且还是个宋儒。

    “崇道,你既然不相信有真经,为何还要派人万里迢迢去求取?”

    武好古斟酌着回答:“真经肯定是没有的,但是道理却是存在的。我们应该寻求各种宗教、各种学派的道理,将它们带回界河商市,并且建立一所大书院来研究这些道理。虽然这些道理肯定都是小道,但是在大道根本无法求得的时候,多求一点小道也是好的。”

    科学技术和各种哲学思想都是小道,大道是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除了上帝、真主、佛祖、明尊这些个真神,别人谁知道?

    所以求道还是从科学小道开始求比较靠谱。其实西方人也是这样,基督教是大道,科学是小道;苏菲派是大道,理性派是小道。

    因此武好古也不必去考虑用科学小道打倒儒家大道——儒家大道本来就是个虚无的存在,是个求道问题。而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四维八德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伦理纲常和四维八德也不可能打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不同的解释。但是根本上的东西,也不能抛弃,否则华夏就不是华夏了!

    纪忆目光微微有点奇怪的看了一眼正在“论道”的武好古,估计心里腹诽了一下武好古的奇思怪想——一个商人加小人,不好好捞钱,论什么道啊?

    他又看看桌上摆放的一壶“酒中仙”,这就是酿酒小道,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能为界河商市和武好古带去大把的收入了。

    小道……有时候就是大钱啊!

    胡思乱想了一番武好古的求道目的,纪忆展颜笑道:“不满崇道兄,我家在南洋、西洋上的确有点基础。虽然够不着大食国,但是天竺还是可以到达的。”

    “这次大食国也能去得了!”武好古呵呵一笑道,“跟着阿拉丁商会的人去……沿途在建立使馆、商馆、书院,这样我们在南洋和西洋上可就有了基础,可以和天方教的人争一争了。”

    纪忆有点明白了,武好古这厮心里面一定是恨自己的,之所以来清池找自己合作,还是在西方路上两眼一抹黑啊。

    阿拉丁商会就是一伙天方教奸商,不能全指望他们带路啊!一定得有宋人自己的船队水手跟着去。可是绝大部分的大宋海商都到不了西洋,连南洋都没多少基础。也就只有沾了波斯摩尼教光的平江纪家能跑那么远,他要不和自己合作,也没人了。

    这可是个机会啊!

    纪忆眼珠子转了转,已经盘算好了。纪家和摩尼教可不能放过这个在南洋、西洋上扩张势力的机会。而且,“小道”取来界河商市后,纪家和摩尼教的人就有机会参与翻译了——纪家和摩尼教选人家族中可有不少人是通大食语、波斯语的。

    通过参与翻译,自家就有机会掌控界河商市的那个什么大书院了……自己说不定还能把那个大书院的山长位子给拿下了!武好古一个商人,就算花海了钱,也不可能拿下书院山长吧?

    要不然这个书院变成什么了?商学院?还有人会当回事儿吗?

    “忆之兄,”武好古看着纪忆,微微而笑,“小弟还有一事,想和忆之兄请教。”

    纪忆笑道:“你我兄弟,说甚底请?崇道兄有话就直说吧。”

    “好,”武好古点点头道,“小弟想要拜入苏门。”

    “甚底?”纪忆一愣。

    “拜入东坡先生门下。”

    纪忆确定自己的耳朵没有出毛病,心道:这小子想干什么?已经是官家的心腹了,还不知足,居然想要拜苏东坡为师。

    他一个近幸小人,难道还真的想跻身两府,成为重臣么?

    纪忆转念又一想,这仿佛也不是不可能的。挡在小人君子之间的,不就是一个进士吗?

    武好古的文章不行,想考一个进士出来是不可能的。唯一得到进士出身的办法就是让官家赐一个。官家和他交好,赐个进士也不是难事儿。可是要让这个进士赐得可以服众,可就有点困难了。若是不能服众,武好古就算有了进士身份也天天被弹劾的命。

    要服众,没有别的办法,就得修成大儒,得有著作啊!

    武好古先拜苏东坡为师,再使人西去求道,从大食国求来些小道翻译成书,不就能冠上自己的名号了?他自己还有《文曲星》杂志,到时候吹捧一番,不就是个大儒了?再让官家赐下进士,别人就没话了。

    而且他现在已经是从七品的武官,再过个十年八年的,还不升到五六品的要官上去?然后赐进士转文资……那还了得?五品六品的文官啊,年纪才三十出头!宰执还不是时间问题?

    想明白了武好古的升官图,纪忆的目光中已经满是敬佩了——谁说科举之外没有大才?谁说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汉?这个武好古不学有术,不仅会做官,而且还能做学问,将来不仅是宰执而且还是大儒……不行,自己不能让他那么得意。一定要狠狠插上一脚,也要做个大大的儒!

    “我请岳祖丈给你写推荐信!”纪忆笑道,“别看东坡先生和我岳祖丈是政敌,但是他的推荐信,一定是管用的。”

    说这话,纪忆又叠起两根手指:“崇道兄……兄弟也有两个要求,还望玉成。”

    武好古当然知道章惇和苏东坡的私交了。

    “忆之兄有何要求,尽管开口。”

    纪忆笑道:“第一,摩尼教要在界河商市建立大云光明寺,崇道兄须得行个方便;第二,出使西方的使团如果能成行,我要做正使。”

    “做正使?”武好古一愣,“那可路途遥远啊!”

    纪忆笑了笑:“总比在清池这边慢慢磨勘要好吧?

    再说了,将来这几年,怕是没有我这个章相公的孙女婿立足之地,还不如走一趟西方呢,也省得留在中原讨人厌啊!”

    ……

    从纪忆这里拿到了写给章惇的亲笔信后,武好古就再次踏上了返回开封府的官道。

    和上次北上时一样,武好古仍然是一路兼程,只是在大名府停留了两日,拜会自己的顶头上司张商英,向他报告了界河商市的发展情况和搜集战马的过程。然后就再次动身南下,在元符三年九月十五这天,抵达了大宋首善之地的开封府。

    因为这次带着四十几匹战马,不方便入城,所以武好古一行人干脆绕城而走,直接回了自己在开封府城西的梨花别院,准备次日再入宫去觐见官家赵佶。

    “大郎,你可回来了!可想死奴了……”

    在梨花别院中迎接武好古的只有潘巧莲。西门青这些日子都在海州,主持海州武家的开宗立派以及共和行在海州的买卖,那可是一大摊子事儿呢。

    “十八姐,我也想你啊。”武好古从马背上下来,快步上前,到了潘巧莲甚前,就见他一把将潘巧莲搂在了怀中,而潘巧莲也热情奔放起来,用力搂住了武好古的腰身。

    两人都没有开口,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

    好半天,潘巧莲才从武好古的怀中挣扎出来,“大郎,先随奴去看看两个孩子吧。”

    两个孩子,武义勇和武美娘都在梨花别院,由潘巧莲照看着。两个孩子都还是小毛头,一个八个月大,一个才五个月大,被放在潘巧莲的住处,让两奶妈负责照看。

    孩子们看上去都非常健康,武好古到的时候,武义勇正在房间里面爬,一个三十来岁的奶妈跟在后面。武美娘还小,不过也学着哥哥的样子在一张四面有木栅栏围着的小床上扑腾。

    和孩子戏耍了一会儿,武好古才和潘巧莲双双出了“婴儿房”,就在潘巧莲的书房里面坐下来,武好古问起了海州那边的消息。

    潘巧莲蹙着秀眉说道:“大郎,青儿妹妹在信上说,苏家一门早就到了,都安顿的不错。还有一些苏东坡的弟子也赶到了海州,不过……不过寅哥儿的信上说,他们都不同意你拜入苏门。

    对了,黄涪州(黄庭坚)也已经到了开封府多日了。他好像也不同意你做他的师弟啊。大郎……你若真的要入苏门,黄涪州这一关是一定要过的。”

    武好古笑了笑道:“事在人为,总是能过关的……对了,你上次来信说二哥儿拜了侯师圣做老师了?”

    “是的。”

    武好古点点头:“侯师圣是苏迨的师兄弟,我先去拜访他和伊川先生吧。”

 第419章 大儒 六

    (全本小说网,HTTPS://。)

    一夜秋雨,清晨的空气中,还带着些水气。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晨风有些清冷,武好古和武好文两兄弟就骑着马,走在有点阴冷的风中。因为把两匹高大的母马都留在界河商市的马场下崽了,所以武好古换了一匹肩高四尺五寸的母马,也给武好文寻了一匹差不多高矮的阉马代步,都是从界河商市购来的契丹马。

    武好文大概也练过马术了,现在已经不需要人牵缰绳,可以自己骑着马儿前行了,所以现在武家两兄弟一块儿出门了。

    顺便提一下,武好文现在也有了自己单独的一个小院儿,名叫小宁园。就在开封府城西厢靠近新郑门附近,是韩家十七姐的陪嫁。房子不大,却非常精致,处处透着书香,显然是用过心思的。

    在韩十七姐怀孕后,武好文就陪着她住在小宁园里。自己除了去秘书省当值,多半时间都在小宁园里陪老婆,小半的时间则回家探望父母,极少去城南书院中程颐和侯仲良借住的房舍去听课。

    所以武好古今天一大早带着礼物寻来小宁园,说是去拜见伊川先生和侯师圣的时候,武好文还有点不大愿意陪同呢。

    在前往小宁园的途中,武好古问道:“你那老师怎么样?”

    “唉,就是个乡下村夫子嘛!”

    “你怎么这么说你老师啊?”

    武好文连连摇头,苦笑道:“实话实说呗,听他上课一点意思没有,就差打瞌睡了。”

    这话出自武好文这个三好儒生之口,还真是有点让武好古意外。

    “他也是官宦门第啊,”武好古说,“你怎么能说他是村夫子呢?他的父亲侯可是关学大家,还曾经参与平侬智高之乱,后来官至殿中丞的。”

    “却不是东华门外唱名的。”武好文摇摇头,“大哥儿,你是不知道,那些关学、洛学的人都喜欢扯一些玄虚的东西,把佛、道两家的东西加入儒学,弄得不伦不类,也无甚底用处,基本是在瞎扯。”

    佛、道、儒互补嘛,可不就是在瞎扯吗?武好文是学“一道德”的,对于孔子、孟子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