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42章

天下豪商-第242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武好古还打算吸引阳谷西门家、虞城张家(张熙载家)、无棣柴家移居到徐、海、淮阳之间。慕容忘忧也已经向官家赵煦上书,请求把南来投靠的慕容家子弟安置于徐、海、淮阳等地(土地当然是通过划拨官田取得了)。原本因为海难而衰弱的海州花家也会得到武好古的支持而复兴。

    这样一来,在徐、海、淮阳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以东海武家、西门家、慕容家、张家、柴家、花家等豪强家族为核心的地方豪强集团。

    若是运营得法,将来仅是这六家豪强就能控制十几个都保,每个都保有五百保丁,总共就能有六千到八千合法的地方武装了!

    此外,有了这六家豪强的子弟为基础,武好古就能开出一所“云台书院”,将来还有可能开出云台大学。而且共和总行将来在海州的经营,也需要六家豪强的助力。

    当然了,武好古的终极目标,还是在靖康之耻发生的时候,也能在徐州、海州和淮阳军拉起一支勤王大军……

    至于界河商市那边,武好古更要精心布局了。他自己就是界河商市的首任“市长”嘛!自然要在界河商市安个家了,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间,如果不出意外,武好古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界河商市度过的。

    “大郎,”潘巧莲的小嘴儿撅了起来,似乎有点不乐意了,“以后奴就不能和你一起长相厮守了吗?”

    “这个……”武好古有些抱歉地看了一眼潘巧莲,他当然知道潘十八姐儿的心思了,这丫头和西门青完全两个路子。西门青是喜欢男人建功立业的,自然也能容忍和武好古离多聚少的生活了。

    可是潘巧莲却不在乎武好古能取得多少功业,能和自己长相守在一起才是最要紧的。

    “姐姐,”西门青也是了解潘巧莲心意的,她忙笑道,“这只是暂时的,现在界河商市那边还是一片荒芜。等过个几年,商市的局面起来了,我们在界河商市的宅子也起来了,你就能和大郎一块儿往来界河商市和开封府之间了。”

    “那开封府的内账房怎么办?”潘巧莲问。

    西门青笑道:“到时候,奴在徐海之间的布置差不多也搞好了,自可返回开封府替姐姐坐镇了。”

    “那可就辛苦姐姐了。”潘巧莲终于露出了笑颜,“大郎,你还记得那日在云台山答应奴的事情吗?”

    “怎不记得?”武好古笑着对西门青道,“我在云台山上有个别墅,还在山脚下买了不少土地,原本打算和十八姐在那里过神仙日子的。”

    “嗯。”西门青点点头,“知道了,奴一定把云台山上的别墅好好整修则个。那山脚下的土地要怎么利用?”

    “我想在那里修个书院,将来有一天隐退了,就在那里教书育人。”武好古笑了笑又道,“这个不急,先把山上的别墅整修好了。云台书院得等半个白波武家的人都到了海州后再开建……而且书院的事情还得和慕容先生好好商量则个,毕竟他才是大儒嘛。”

    身为奸商脏官的武好古,其实是非常重视儒家教育的,所以他才会花大钱开办书院啊。只不过他重视的不是应举教育下的伪儒,而是真儒家!

    他所推崇的君子六艺就是真儒家的东西,那可出自《周礼。保氏》的:“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而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中,要复的就是《周礼》了。

    理论上宋朝的国子学(就是米友仁念书的地方)和太学是应该传授弓马骑射和行军布阵之法的……在武好古看来,现在这样以道德文章为重的国子学和太学教育完全是瞎胡闹。

    特别是太学,能考进去的都是道德文章一流的主儿,搁后世都是国学大师了。还学做什么文章啊?

    君子六艺里面“书艺”只是其一啊,入了太学后是不是该补一补其它五艺呢?怎么也得把两千多个太学生和两三百个武学生都教育到“玄甲骑兵”的程度吧?这样他们在靖康年间也不用伏阙上书要求抵抗了,直接披甲上马拎着马槊长枪去和金兵拼命,这才是真儒家啊!

    所以按照《周礼》的标准教授君子六艺的书院,正是用实际行动在贯彻孔圣人“克己复礼”的主张,是大大的尊儒。

    因此各种大儒们一定会非常支持武好古力推的六艺书院的,至少他们没有办法反对。因为反对六艺书院就是反对克己复礼,反对克己复礼就是反对孔子了。

    作为一个用实际行动尊儒的儒商,武好古当然也不会贸然去向官家上书求复礼了,复礼还是从自家的书院开始吧。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就在武好古、潘巧莲、西门青、阎婆儿他们几个对着一桌子好吃的开封菜没多少胃口的时候,在刚刚完工的画仙观旁的一座筒子楼内,四个武家的举子正围在一张方桌旁,大声朗诵起宋真宗的《励学篇》。

    这首《励学篇》大概是如今来开封府赶考的每一个儒生,平生所念的第一首诗,而且也是最深入他们人心的一首诗了。

    正是这首《励学篇》激励了不计其数的读书人,将他们的一生奉献给了完全被阉割了的儒家学术——君子六艺中的五艺不见了,只剩下了“书艺”,而且也不是博览百家,没有了自然科学,只剩下了四书五经。

    如果孔子本看到宋真宗的《励学篇》,一定会“子曰:昏君”的。

    不过武忠义和他的一个侄子还有两个侄孙不会想那么多,他们是带着最虔诚的忠心,朗诵完了真宗皇帝的《励学篇》。这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了,自打开蒙念书之后,每到饭点都要朗诵一遍以励其志。

    朗诵完了之后,就是粗劣饭食果腹——别嫌苦,只要四书五经读好了,就能和老祖宗一样,天天大鱼大肉了!

    而今晚的饭食已经摆在桌上,对于四个白波武家的举人来说是相当丰盛的,香喷喷的猪油炸鸡胸肉夹在热腾腾的炊饼里面,正宗的开封菜,而且一人可以吃两份!

    三个举人(不包括武忠义)刚才念诗的时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以后中了进士,就天天吃炸鸡胸肉夹饼,要不过瘾再来一份烙饼鸡肉卷(他们今天中午就吃这个),那可是神仙日子啊!

    当然了,武好古不是没有能力提供更好的饭食给四个举人亲戚,只是武忠义坚决不接受。他认为现在千万不能让他的三个晚辈知道一个吏商近幸能过上和老祖宗一样好的日子。要不然这三个年轻人就要怀疑他们从小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就要动摇了……

    “快些吃吧,”武忠义扫了眼三个饥肠辘辘的举人,“吃完后各自回房去读书……今天下午送来的几篇文章是开封府解试前三名的举子所做,都是好文章,你们都好好看一看。

    哦,今次开封府解试第二名就是武好文,是好字辈的兄弟,一直住在开封府。这一次,他是必中进士的!”

    武忠义的语气变得非常沉重,说道:“开封府这边的分家和我们白波义门武一直不大和睦,直到去年才冰释前嫌。不过两方面还是要较个劲儿的……所以老夫希望,这一次在我们四人之中,至少能有一人高中进士!”

    他说这个话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白波武家现在没有一个官,就不是官户了!如果武好文高中,那么一旦他提出归宗,那白波义门武的族长是不是要让给武好文?

 第359章 相信谁?

    (全本小说网,HTTPS://。)

    “撤了吧。(全本小说网,https://。)”

    皇宫大内,崇政殿中,官家赵煦对着一桌子山珍海味,依旧提不起一点儿胃口,而且他也不想去后宫面对一群绝色佳丽——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肯定不是没好吃的,没有颜如玉。

    而是什么都吃不下,也用不了颜如玉了……而且,更让赵煦郁闷的是,他今年才二十多岁啊!

    人生最精彩的时候刚刚开始,而且他还是个人人想做的皇帝,怎么就快不行了呢?怎么就吃不下好东西也用不着颜如玉了呢?人家还想好好荒淫无道上几十年呢!

    “陛下,今晚上……”

    伺候赵煦的宦官杨戬几乎是硬着头皮上前询问的,问赵煦想牵那位娘娘的手!

    这事儿真是找抽啊!可是他吃这行饭,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问了。好在大宋官家都心善,就是恼了也不会杀人泄愤,最多就是去西北军前吃苦,也不一定是坏事,没准就立功了。

    “去皇后那里,”赵煦说,“晚点再去吧。”

    “喏。”

    杨戬吐了口气,刚想去传旨,又被赵煦叫住了。

    “李忠和童贯都在宫里吗?”

    “在。”

    “让他们到崇政殿来。”

    “喏。”

    李忠和童贯都是不久前去过辽国的内官。其中童贯回来的比较早,也没参与后来的清州之会。不过赵煦也没让他闲着,而是让他做了勾当国信所的内官,还让他负责同渤海人接触的事情。

    而李忠则在析津府呆了好长时间,还负责和辽国讨论界河商市事宜,直到完成了“清州之会”才返回开封府。

    今天是李忠返回开封府的日子,和张商英、张叔夜、武好古这些人先回自家的做法不一样,李忠是直接入宫等候皇帝召见。而童贯也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皇帝今天可能会找他问话,所以也和李忠一起呆在靠近崇政殿的翰林图画院里面。

    因此杨戬很快就把两人带进了崇政殿,行了礼后就被皇帝唤到了案几之前。

    赵煦跟前的饭桌早撤了,又换上了摆满了奏章的御案,他从中挑出了一份夹了张黄纸条的奏章,递给了李忠。

    “这是你在清州时给朕送来的最后一份奏章。”赵煦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你在奏章上说辽人认为界河商市只要能大兴,宋辽就必成兄弟之邦?”

    “是,陛下,这是辽国的正使萧保先在酒宴上吐露的真言。他说我们大宋等于把一箱子钱放在边境上让他们辽国看管,不是兄弟之邦,是绝不会怎么做的。”

    “你认为有道理吗?”赵煦问。

    “有些道理,”李忠说,“这界河商市的确是有利也有弊的……虽然商市大兴后有利于我朝囤积伐辽所需的兵粮和召集民伕,但同时商市一旦被辽人先行打破,只怕会起到资敌的作用。而且……”

    看到李忠欲言又止,赵煦说道:“有话就说吧,朕又不是听不得真话的人。”

    “喏。”李忠顿了顿道,“而且能从界河商市中得到大利的,必是开封府的亲贵富豪……他们会赞成辽宋开衅吗?”

    这话说的可有点诛心了!

    界河商市虽然是新党力主建立的,可是能在商市上投钱的毫无疑问都是旧党的支持者——旧党支持者有钱嘛!旧党的根底本来就是和开封将门、富豪融合在一起的北方豪门士大夫。他们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而且还通过经营商业积累了巨额财富,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投资界河商市。

    而旧党的政治理念很明确,就是少惹事儿,安安稳稳过日子——他们大都是北人,朝廷惹了辽人或是为了防辽“四易”、“五易”黄河,倒霉的都是他们!所以他们肯定是反战的!

    也就是说,为伐辽而建的界河商市,最终会被反对伐辽的旧党支持者所控制!

    “武好古呢?”赵煦问,“他会反对伐辽吗?”

    “陛下,”童贯接过问题回答道,“武好古一直是反对伐辽的。”

    “怎么会?马植不是他带来开封府的?慕容先生也是他领来的。”

    “陛下,武好古、马植和慕容先生都认为辽国必亡。”童贯道,“他们只是主张在辽国灭亡之时有所动作,据有燕云以备新崛起之胡虏。

    若辽主可以励精图治,再兴国势,他们就不会主张伐辽了。”

    “那辽国能重振吗?”赵煦问。

    “不能。”李忠回答道,“十万宫帐兵都奈何不了一个磨古斯,辽国的大势去了。现在只等女直人和高丽人分出胜负,辽国就会两面受敌了。”

    “辽人只有十万精锐可用?”

    “有二十万!”童贯回答道,“据慕容先生说,辽国能战的就是十万宫帐兵加上最多十万人的部族兵……这二十万战兵,就是辽人的根本。不过现在宫帐兵养尊而弱,部族兵则苦战疲敝,都不复昔日之勇武了。

    而且契丹人、奚人过于崇佛,以至于子裔减少,凶性不足。所以北阻卜一战才会久战不胜。若东方再有强国崛起,契丹、奚人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