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145章

天下豪商-第145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孙子的恭维话,耶律洪基收起马弓,笑骂道:“你这小子越来越会说话了,朕分明就是射偏了,怎就是心善?还要放生?放生了这头猛虎,草原上的牧人和牛羊岂不是要遭殃了?”

    “皇爷爷教训的是,孙儿唐突了。”

    耶律洪基看着孙子一副乖巧的模样,笑道:“你来射死它吧,利落些,别让它受苦。”

    “遵旨。”

    耶律延禧就在马上抱了下拳,然后取出自己的马弓,搭上一支羽箭,嗖的一箭射出去,正中了大老虎的脖子。老虎惨叫一声,倒在了雪地当中,献血泊泊而出,染红了一大片的雪土。

    “大王威武!”

    周遭护卫的契丹武士大声欢呼起来。

    耶律洪基也笑着点点头,“好,好啊,有吾儿当年的威风!”

    听到这夸奖之词,耶律延禧的身子不由得就是一颤。

    就在这时,几骑飞奔而来,是耶律洪基御帐的袛候郎君。所谓的袛候郎君,就是耶律洪基身边亲信执事,以契丹贵族子弟为主,也有奚、汉、渤海贵族子弟和品官子弟。主要负责皇帝宫帐的日常起居,并且执行有关公务。

    几骑袛候郎君飞马到了耶律延禧跟前,然后下马行礼,其中一人还掏出一个卷轴和一封奏章,双手递给了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接过卷轴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幅女人的画像,画像旁还有汉字:翰林图画院臣用德摹。

    “是甚底?”耶律洪基这时发问道。

    “是一幅画。”

    “画?”耶律洪基一愣。

    耶律延禧将画递给了祖父,自己则展开了奏章看了起来,“皇爷爷,信是萧好古写来的,他说这画上的女人是夏国的小梁太后……”

    “哦,她就是小梁太后啊,挺漂亮的……不对啊,萧好古不是去宋国了吗?难道朕记错了?他去的是夏国?”

    “不,皇爷爷没有记错,萧好古的确是去宋国了。”

    “去宋国了怎么会得到小梁太后的画像?”

    “信上说,这画是他和刘云从开封府的西平王府工地偷来的……”

    “偷?”耶律洪基一怔,“西平王府工地?西平王不是,不是……不是夏国主在宋朝为臣时候的封号吗?”

    “是啊,萧好古在信上说,夏国的小梁太后很可能要投降宋国,那个嵬名阿埋并不是被俘的,而是小梁太后的密使,已经被封了定难军节度副使了。”

    “竟,竟有此事?”耶律洪基那是倒吸凉气儿,这事儿听着也忒吓人了,西夏要是降了大宋,那么宋辽之间的平衡可就彻底被打破了。

    “这画不会有假吧?”耶律洪基问了一句。

    “皇爷爷,萧好古和刘云都去过夏国,认得小梁太后,应该不会有假。”耶律延禧想了想,又道,“冬捺钵中还有去过夏国的大臣,可以叫他们再看。”

    “对,对。”耶律洪基连连点头,刚想下令回营,又有几骑袛候郎君飞马赶到。

    这回送来的是萧好古、刘云联名的奏章,内容是觐见宋朝官家时得到的宋朝和西夏停战言和的条件。

    “皇爷爷,宋主想要小梁太后去开封府!”

    耶律延禧看完奏章后大声对爷爷说:“而且他还不肯把侵占夏国的土地归还。”

    耶律洪基眉头深皱,低声道:“看来小梁太后真的要降宋了……”

    “皇爷爷,我们可不能让夏国倒向大宋啊!”耶律延禧急忙道,“请皇爷爷下令进攻雁门关吧!”

    为了震慑宋国,这一次耶律洪基的冬捺钵营地迁到了靠近雁门关的桑干河畔。只要一日一夜,大军就能展开对雁门关的攻势。

    “莽撞!”耶律洪基怒喝了一声,“冬捺钵营地才多少兵马?如何能去打雁门关?”

    冬捺钵其实就是冬季行宫的意思,护卫行宫的则是辽国的宫帐军,又称宫分军。辽国宫帐或宫分制又名斡鲁朵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加强辽国中央权力的制度。

    根据辽制,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

    也就是说,只要有皇帝即位,就要设置一个宫卫,从州县部族抽调人口,分割土地充实这个宫卫,而且还要设立官府和军队。

    而这个宫卫则是直属于皇帝本人的力量,而且在皇帝死后也不会解散,依旧由下一任皇帝控制——这并不是说下一任皇帝不会再为自己设立新的宫帐了。

    通过这个制度,每一任辽国皇帝或皇后(并不是每个皇后都有宫卫)甚至亲王都会建立一个直属于皇室的宫卫,分割旗下部族州县的人口土地。实际上是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办法慢慢削弱部族和州县(主要削弱部族),加强契丹皇家的力量。

    当大辽皇位传到耶律洪基时,辽国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宫和一个王府。下辖宫分户18。7万,拥有宫分军9。1万。

    除了9。1万宫分军之外,辽国皇帝还掌握着左、右皮室军,左、右皮室军最初的时候是御帐亲军,人数多达3万。不过随着宫分军人数的增长,皮室军渐渐变成了辽国的边军,屯驻在宋辽边境的要冲和辽国的五京。

    所以护卫耶律洪基的御营亲军都是从十一宫一府的宫分军中挑选的,当然不会把9。1万人都选来,通常就是1万人左右。此外,还有驻扎西京道的少量皮室军也可以随时调动。总兵力不会超过1。5万,靠他们去打雁门关,肯定是不行的……

 第224章 还是和谐好

    (全本小说网,HTTPS://。)

    除了直属大辽皇帝的十一二万宫分军和皮室军之外,辽国皇帝能够立即动用的部队,还有不到两万人的汉人侍卫亲军。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这些侍卫亲军都驻扎在南京道,分为南北衙兵、左右羽林兵、控鹤兵、神武兵、雄捷兵、骁武兵等八营,全都是由燕云汉人大族子弟组成的精锐。

    此外在东京道还有一支由渤海人组成的精兵,号称渤海都,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称,不过人数很少,只有区区数千。

    当然了,堂堂大辽皇帝也不可能只有十三四万人的军队,就这点人马是无法控制诺大的帝国的。

    在大辽的兵籍账册上,还有部族军和京州乡兵这两大军事组织。

    其中部族兵主要是指比较靠得住的契丹、溪人部族,契丹部族有内四部族(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南北王府(五院、六院部),奚王六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等大小不一的契丹和溪族部落,以及一些被辽国南北宰相府(辽国南北宰相府和奚王府都是管理部族的地方政权)牢牢控制的各部族。林林总总的大约有三十几个,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部族数量增长并不是因为有多少新的部族效忠大辽皇帝,而是析分原有的部族,增加新的部族。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辽国的皇帝不知什么时候也开始向大宋官家学习,也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当然就要削弱自治的部族。而削弱部族的方式主要三个,一是建宫卫——因为宫分户主要来源就是各个部族,每建一个宫分,都要从各部族割出一些精壮户和土地,而宫卫只有建立,少有解散的。在辽国历史上只有耶律洪基的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宫卫因为叛乱被解散,不过其拥有的宫分户也没有归还各部族,而是分给了其他宫卫。

    因此,每一次建立新的宫卫,都是对辽国部族实力的一次削弱。虽然单次削弱的程度不大,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辽国已经先后建立了十一宫一府的宫卫,宫分户总数达到了十八万三千户。其中至少八万户是取自各个忠于契丹皇室的部族。

    可别小看了这八万户,这可不是中原的农户,而是草原上牧民户。历史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时,麾下不过九十五个千户,也就是九万五千户!

    而在割走从属部族八万户和大量牧场的同时,辽国又采取了析部族的方式,对麾下部族进行拆分,不断成立新的部族,从而达到削弱各部实力的目标。在三十几个效忠辽国的部族中,至少有十多个是通过“析部族”的方式从别的部族抽调人口割取土地后成立的。

    第三个削弱部族的方式则是频繁征调部族军卫戍边疆和征战。虽然辽国的宫分军数量越来越多,部族实力越来越弱,但是部族的卫戍和征战任务却没有丝毫减轻。辽国的四方边境,除了南京道和西京道同宋朝接壤的边境之外,几乎都是由部族军轮戍。而每有征伐,冲锋陷阵的主力也都是部族军。久而久之,辽国的部族军就面临消耗过大,补充不及的困境。

    与此同时,长期的战争,又让这些部族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化。部族上层通过战争获得赏赐和掠夺战利品致富,而部族底层则因为残酷的战争消耗而人亡财穷。早在辽圣宗年间,忠于大辽的部族贫民就到了需要朝廷救济才能生存的地步了。他们负担兵役的能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人数庞大的宫分军却很被精心保存起来,很少参加苦战激战。而且各宫卫的领地也大都在辽国的核心腹地,水草肥美,也没有敌人威胁,日子过得安逸舒适。战斗力嘛,也就渐渐向大宋禁军看齐了。

    部族越战越弱,而宫分又越养越没用,堂堂大辽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只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了。

    早在耶律洪基登基之前,他老爹辽兴宗耶律宗真就在两次对西夏的大战中丢人现眼。两次亲征都被西夏打败,其中一次还是趁着夏主元昊之丧兴兵,结果照样吃了败仗……在同西夏的战争中,辽军的表现也不比宋军强多少。

    而到了辽道宗洪基执政的晚期,一场北阻卜人的叛乱,又让世人看清了大辽的虚弱。为了镇压北阻卜人,辽国不仅调动了一部分军,还尽最大的努力抽调部族军,连原本部署在生女直土地上的部族军,也都抽调一空,用于北阻卜之战了。

    如果现在大辽还想对大宋开战,哪怕仅仅是一场施加压力的边境冲突,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返回冬捺钵营地的路上,耶律洪基就好像一个帐房先生似的,反复在心里面计算着可以用来吓唬大宋昏君赵煦的军队。

    部族军是没有办法再抽调了,除了镇州建安军的两万“凡有征战,不得抽移”的部族军,各部精壮都已经用于招讨磨古斯了。

    宫分军和皮室军倒是能抽调出五六万人,不过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可疑的。用他们去攻打宋军的雄关坚城恐怕是输多败少,如果宋军从横山一线调来精锐西军,恐怕都能在野战中摧破宫分军了……

    要真的发生这种状况,那无疑就是辽国的灭顶之灾了!

    宫分军不怎么能战,汉军侍卫亲军八营也是差不多几十年没怎么打仗的部队。

    如果遇上同样长期未战大宋河北禁军还不用担心,要是遇上天天和西夏人大战的大宋西军肯定被吊打。

    另外,现在南京道、西京道的汉人农民都苦得很,如果没有八营汉人禁军镇压着,没准就揭竿而起了……

    至于渤海都倒是能战,东京道比较乱,大大小小的冲突就没停过。

    可是毕竟只有几千人……而且,把他们从东京道调走的话,东京道的兵力就太虚了,万一生女直有变,东京道就得乱成一锅粥了。

    至于汉人和渤海人的乡兵,兵籍上数量不少,偶尔也能让他们吓唬一下宋人——耶律洪基之前已经下令南京道、西京道的京州兵动员了。

    但是让他们开上战场是不可能的,光是这些叫花子兵离开本乡后的吃饭问题和装备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陛下,此图上的女子的确是夏国太后梁氏!”

    这时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祖孙二人已经回到了冬捺钵营地,入了宫帐,并且召集了身在营地的大辽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和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以及北府宰相萧兀纳三人议事。

    大辽第一掷骰子高手,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他本是汉人,姓李,赐姓耶律,他的知南枢密院事就掷骰子赢来的)曾经多次出使西夏,认得小梁太后这个疯女人,所以很快就确认图上的女人就是梁氏。

    “陛下,梁氏投宋当是为形势所迫,我朝若能迫使宋国休退兵马,一定可以阻止梁氏归宋。”

    首先提出意见的北府宰相萧兀纳是耶律延禧的老师,极受耶律洪基的信任,而且也能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他说:“若不能迫使宋国退兵,那就必须设法除去小梁太后,同时支持夏主乾顺亲政。”

    “老师,”耶律延禧却不大喜欢曾经全力保护自己免被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