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895章

大明1617-第895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成方比起周耀来还是差的很多,可能是当初经历的事情太多,从萨尔浒的逃兵到开原城中博杀出一片生机,又一路逃亡到草原,经过长城又到山西当土匪,经历太多的人,想的会多,考虑事情会周全,而做起事情来又会较少一些顾忌,所以周耀和成方行事,在外人看来,多少都有一些疯狂和过于狠辣。

    听了成方的话,杨义冷冷的瞟了他一眼,说道:“这一次你又想谋什么勾当,又想瞒骗我什么事?”

    成方微微一笑,说道:“正常的军情侦察,赵立德走了之后,情报口子缺乏得力的人才,我不得不多费些心思,就是这样。”

    “你一定有事情隐瞒着我。”杨义相当的不满,连掩饰的功夫也都是省了。

    同样是副政事官,成方负责后勤,商业,情报等事宜,当然日常的政务运作和与山上各方势力的协调也是他的事。

    杨义则是行军司军训司的司官,当初推他上这个位子,主要是因为杨义在练兵上还过的去,另外曾经是周耀的队头,周耀主持军训司,可能会对十三山的军训指导更有帮助。

    当然更深的层次就是成方不愿杨义进入核心,杨义诸般事都好,就是在和记内部的忠诚度也并不差。

    但这人和其兄杨二一样,侠义心太重,而且更致命的就是他们也是山上一群人的代表,这些人对和记有尊敬和感激的心理,但他们更多的还是认为自己是大明人,是大明朝廷治下的忠诚百姓。

    这个心理,叫成方等核心圈的人感觉别扭,甚至也有别于普通的和记人马。

    特别是从辽西以外地方调来的和记中人,与山上的人更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山上的人坚守感觉是为了大明,而和记的人只是为了和记自己。

    掌握十三山,为了将来的变局,也是和记在辽西伏下的一颗暗子,这是成方在内的和记中人心里都明白的事情。

    但杨义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是这样认为。

    这一次新经略上任,杨二牵头,包括杨义在内的诸多首领赞同,十三山的人潜越突破防线,前来拜见新经略,并且想询问一下是否能派出兵马,打通与十三山的通道。

    山上很多人愿意跟随和记,继续留在山上,驻守,操练,成为和记核心圈子里的一部份。而也有很多人愿意接受大明朝廷的改编,他们愿意继续当兵,也希望朝廷授给官职,这就与和记的人更有明显的不同了。

    朝廷授官,和记早前的高层几乎是人人都有了,梁兴就挂着大同中卫指挥佥事的官职在身上,只是他从未当一回事,更没有穿过大明的官袍,也没有以大明的卫所将职身份行事。可以说,和记得到朝廷授官的人,压根也没有把官职当一回事。

    在和记兴起之初,人们还为张瀚得到朝廷授官而感觉欢欣鼓舞,到数年之后,哪怕是普通的商团军军官得到授官,也都是完全不当回事了。

    成方和徐名等人考虑到如果断然拒绝,就会失去上山的初衷,不仅失去杨二等一部份人的人心,也会使和记自己内部的人充满顾虑。

    现在张瀚虽然已经自立,实力也强到足以威胁大明,但在大义名望上还有根本性的不足。

    所谓的大义,更多的就是建筑在人内心之中的东西。

    可能长期在草原上厮杀和跟随张瀚的人早就视他为主,并且愿意随他攻伐大明。

    因为这些人知道和记潜藏的力量,也知道张瀚是一位明主。

    但对更多的人来说,张瀚只是一个有实务的大东主,攻上了草原,消灭了土默特部。

    仅凭这样的事,谁就愿抛弃故国故主,跟随他打天下?

    造反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大明现在只是有麻烦,谁也看不出有亡国的踪迹。今上据说喜欢打木匠活,可大明的皇帝有几个是勤政的君主?

    现在辽西连续数年无战事,并且收复了大量失土,安置了不少逃民。

    九边重镇除了辽镇有强敌在侧,其余各镇在这几年都安然无事,保存着相对完好的力量。

    奢安之乱平定,荷兰红夷强占澎湖被赶走,除此之外大明万里疆土都无事发生。

    南方相当富裕,北方灾害虽然严重,但通州一地储粮始终在千万石以上,京师和九边数十年内都不害怕会缺粮。

    陕西和山西有灾,朝廷也会发下赈济,不会弄的灾民四处游荡,更不必担心有饥民会造反。

    年景虽差,无非也就是京师多了一些逃荒的流民,在京师的城外和大街小巷里安身,先是每天讨饭,接着男子会做一些力气活,等灾荒时间过去,流民自会回乡,留下来的也是在京师谋生,并不会有什么乱子。

    总体来说,除了一个东虏之外,大明的整体环境不仅不坏,反而比神宗年间要强的多。

    这样的大环境下,能有几人专心跟着张瀚进行造反的事业?

    所以成方并不责怪杨义和杨二等人,自从毕麻子一事之后,山上还是保留了很多小山头,这是为了防止朝廷的过于忌惮……辽西上下已经知道十三山上有和记的兵力在,如果成了和记掌握一切,可能朝廷会和后金方面配合,主动切断十三山和辽西的联络,那麻烦可就大的多了。

    所以保留了很多小山头,也保留了杨二这个最大的山头,虽然对方一心一意想融入和记之内,但成方知道那是因为杨二对和记的尊重,并不是一心要跟着和记做更大的事业。

    这个区别看似不大,内里的分别关系可是太大了,大到了随时可能叫山上分崩离析的地步。

    (本章完)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应运

    “我真没有事瞒着队头。”成方十分诚恳的道:“要来接洽,我便过来了。但我实话实说,对新经略和辽镇兵马,你不要抱任何的希望。”

    “你就不是辽镇兵马出身?”杨义一听就火大了,怒目瞪眼的对成方道:“现在攀上高枝也没有啥,但不要忘了自己的出身!”

    “我何曾忘过……”成方颇感无奈,这事已经成了他和杨义之间的心结。

    主要就是那次柳河之败,成方正好经过辽西,事后杨家兄弟大为不满。如果他们知道了要出兵柳河,就算不派精兵出阵,也会在十三山搞出动静来配合,如果辽镇兵马的心理有了倚仗,可能不会被一百多人的后金兵一冲就乱了营,如没头苍蝇一样的乱跑,最后千多铁骑被一百多丁的牛录杀鸡宰羊般的在河滩上屠杀,一个个穿着铁甲的士兵还不如妇孺。

    这件事成了两边的一个小心结,虽然成方坚称自己只是路过,没有了解太多的内情,又急着赶赴京师参加会议,辽西出兵的事也要向军司汇报才能采取行动,所以根本不可能知会山上做什么动作。

    这些说法都是不错,不过杨家兄弟等人都知道是托词而已。

    最少在十三山上的和记,再也不会也不可能替大明朝廷出一分力了。

    一想到这一点,杨义就还是忍不住会心生不满。

    “大明待我们不薄。”杨义正色道:“不管怎样,先大明,后和记,如果成兄弟你有什么不满的,可以向上汇报,驱我出和记,我也甘心承受。只要和记和张大人不对大明动起刀枪,我杨义就绝不会有二心。”

    “得了,”成方有些不耐烦的道:“当年听说你在草原上就是张大人救的你,现在还是这样,你图什么?”

    杨义正色道:“图一个忠。”

    “你适才说大明待你不薄。”成方面露讥诮之色,说道:“是当年吃不饱饭被上官肆意侮辱凌虐的好日子,还是被朝廷在大雪天逼迫上阵送死的萨尔浒一役,或是在十三山没有粮食吃的那天日子,最终还是我们和记送了粮食上山,大明对你到底是什么恩德?”

    杨义被成方说的一征。

    半响过后,他才低着头,十分艰难的道:“我知道大人是英明天授,对百姓也好,对部下更好,实话实说,我对大人只有崇敬的份,也有感激,没有他我早就被炒花给杀了,哪能活到现在?只是说大人要造大明的反,我实在是过不了这个坎。”

    杨义抬起头来,正视成方,目光清澈见底:“不管怎样,大明庇护百姓二百多年,官吏守土将士御外,这些年辽镇不行了,看看我们辽东百姓遭遇了什么,看看他们为什么拼死也要往东江镇跑,那种路,跑一千人能活下一百人就不错了。可百姓还是前仆后继的往外跑,图什么?不就是相信大明总兵和大明的将士能保护他们不被异族杀害?我是个普通人,相信世间还是有因果报应的,如果大明有自取灭亡之处,亡了也没有什么,自古无不亡之国。但如果是现在这样,前拒东虏,我们却在后头阴怀异志,暗中扯皮捣乱,那我们不是和书本评话上的那些奸贼小人一样了……”

    成方初听之下确实大感不悦,杨义受恩深重,居然不是一门心思的跟着张大人与和记一起进退,此人确实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但听的多了,也知道杨义是出于一番挚诚之心,慢慢的听下来,居然还有了一点共鸣。

    是啊,不管怎样,大明始终将自己的百姓护翼在身后,也不可能如东虏那样的政权那样血腥残暴,有法度,有官府,也有一定的公平。虽然将门欺压,官吏盘剥,乡绅恶霸横行,但不管怎样,大明始终是一个正常的国度,在这个国家始终能得到活下去的机会,努力向上也可能会有改变命运的一天。

    而有了东虏这样的外敌和残暴的敌人之后,大明的不足被掩盖了不少,它的好处反而体悟出更多。

    别的不说,十三山上被围十几万人时,天启皇帝为此茶饭不思,敕令辽西官吏将领们务必想办法救出十三山上的百姓,使皇帝能为之心安。

    和记在援救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小的实力,令朝廷为之提防,但皇帝顾及十三山之功,始终没有痛下决心针对和记,始终还是给了和记一定的空间。

    这样的胸襟和这样的朝廷,确实叫人还兴不起逆反之心。

    当然在东虏出现之前辽民也是相当的困苦,守着这样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出产,结果还是有不少人吃不饱饭,层层叠叠的压迫象一座座大山盘踞在人的身上,难免会令人心生不满。但当外敌出现之后,人们发觉大明朝廷毕竟还是正常人的国度,不象所谓的后金国,纯粹是一群强盗加野兽。

    “坦白说这一次我真的是来观察的。”成方看着杨义,沉声道:“而且我也不怕告诉你我的想法,新经略要么自甘平庸,萧归曹随,对孙阁部遗留的一切不作任何的变动,这样可以勉强守成,不会有大的惨败的局面。但也没有办法进取,我们十三山还会孤悬于广宁废城之外,不会得到辽西任何的帮助。要么,就是孜孜进取,想做一番展布,他要是敢这样做的话,等待他的结果就定然是辽西崩溃,局面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可能!”杨义身形一震,说道:“你这是危言耸听。”

    “你看吧。”成方冷冷一笑,说道:“不和你说,说我们故意隐藏消息,和你说了,你又受不了。”

    “你是说新经略一至关门就逮拿了几个佐杂官的事?”杨义疑道:“几个不入流品的小官,杀鸡骇猴罢了,不至于到你说的地步吧?”

    “从细节看大的走向,大致是错不了的。”成方解释道:“高经略是从地方上一步一步上来的,不象孙阁部是直接在朝廷中枢以翰林起家为官,从翰林开坊到东宫侍讲,转学士到入内阁不满十年,缺乏地方历练。但这样反而是好事,辽西的这局面,其实已经是盘根错节不好收拾了,将门和官吏联手施为,辽西已经成了藩镇格局。只是这藩镇还没有领头人,祖家实力最强,但还有满桂等人牵制,加上有孙阁部和袁大人等强力的大人们在,所以辽西上下还能相安无事,能把力量拧成一股绳。而高经略则是从地方上一步一步的上来了,没有孙阁部那种雍容大气,花朝廷银子不心疼的气量。高经略只会斤斤计较,其德才不足镇服将门和底下的官吏,其又自诩通晓吏情民风,必有所展布而显示与前任不同……这也是根脚带来的弊端,他是阉党推上来的,虽然不是阉党的人,但身上带着阉党的痕迹,不把孙阁部留下来的东西扫一扫始终是不成的。辽西已经自成体系,相当的稳固,一旦有外力破坏,必生变乱。而高经略的威信和手腕不足以平息下去,所以半年之内,必生大变,到时候局面会崩坏到你不可想象的地步。”

    “危言耸听!”杨义象是在半夜里走路的夜行人,不停的叫喊吆喝替自己壮胆一样,但他自己都知道,他的话苍白无力,根本不能与成方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