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696章

大明1617-第696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他便是,要紧之事还是东虏之事,登抚既然一意求去,新人选要着意寻访,切不可大意了。”

    叶向高站起身听完,脸色虽然还是沉着,不过心中不乏欣慰……皇帝到底还是记得国事为重的,对辽事始终放在心上……

    “且将这封密疏再送给皇上,你奏给皇上知道,说老臣就在此等候回复,另外,你再奏给皇上知道,登抚已经定了武之望,此人一向在西边任兵备,节操好,也知兵。”

    “是,阁老且在此候着,咱家即刻就去。”

    宫中哪怕是太监,对内阁还是保有几分尊重的,说白了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司礼监是帮着皇帝对付外臣的高级家奴,而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渐渐又有宰相之实,虽然疏不间亲,内阁阁老也要对司礼太监尊重几分,但在内廷之中,寻常太监对阁老们还是很敬重,说话时也是多加了几分客气小心。

    叶向高点点头,也无心继续伏案工作,他召来一个司直郎,说道:“我有一封短简,你替我带给兵部那边,就说皇上已经允了给北虏银两,着户部筹措,数日内就发到蓟镇那边,然则兵部还是要小心戒备,事情未完之前,不得马虎松懈,而且银子一旦拨出来,需得急派人马解送蓟镇,十几万两银子不是小数,需得最少派出一个守备领队护送,这些事,都是应该早点筹划准备的……

    原本这都是小事,阁老层级的大员不必过问,更不必事无巨细的去交代,但叶向高心中不安,总感觉这一次从京察开始的党争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外面斜阳正好,红墙黄瓦的宫殿群落沐浴在光辉之中,令人有一种金碧辉煌之感,然而在叶向高的心里却是晦暗无比,一场凄风苦雨,似乎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阁老,这是御批。”

    这一次回复很快,适才那个奉御小跑着赶过来,他不敢不快,再过一刻功夫就要关闭宫门了。

    御批字数不多,惯常的红字,但叶向高认得字迹不是天启手书,这也很正常,司礼监就是替天子批红的,大明皇帝的御批,多半都是太监代批,亲手批红的很少。

    回书有一百多字,开头就是拒绝了叶向高奏请放魏忠贤至南京为镇守太监的请求,相对于东林党人对魏忠贤喊打喊杀的态度,叶向高的奏请已经相当平和,然而天启还是断然拒绝了,另外天启在回复中极力夸赞魏忠贤公忠体国,是皇帝在内廷的得力臂助,大明的祖宗法度,原本就是内监可以在皇帝的允许下协理国政,所以天启的夸奖毫无保留,如果不是提及魏忠贤的姓名,叶向高几乎以为皇帝是在夸赞一个外廷积年老臣。

    “这御批非太监所能为!”叶向高沉着脸道:“恐怕亦非皇帝口谕,是何人所写?”

    奉御躬身道:“阁老这是为难在下了。”

    叶向高知道这人未必知道,纵是知道也定然不敢胡说八道,内廷之事,诡秘难言,外臣难以知晓禁中之事,眼下这事,朱批明显不是太监写的,遣词造句行文习惯都是文官积习,而且批复话语也是外廷文官惯用的,司礼监的太监虽然非普通太监,但他们接受的是文化课程和处理军政事务的训练,对这一类夸赞官员的官样文章,太监是作不出来的。

    暮色之中,叶向高心中泛起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眼前的一切就是庞大帝国的中枢,曾经叶向高以为自己能站在此处就是会当凌绝顶,天下政务皆由自己掌控,到了此时,他才赫然发觉,这个庞大的帝国千疮百孔,内廷被诸宦掌握,外廷陷于严重的党争,财赋用度不足,东事起后,数十年间积聚的财富一扫而空,现在已经是左右支拙,难以为继。

    “阁老?”司直郎对叶向高道:“宫门要关闭了?”

    “哦,走吧。”叶向高自嘲一笑,说道:“尽人事,听天命,老夫就不来多操这个心了……”

    ……

    “尽人事,听天命?”

    天黑之时,魏忠贤在十王宅与魏广徽,顾秉谦,还有徐大化,崔呈秀等心腹聚会,叶向高在内阁的动向,魏忠贤早就派人监视了,听到叶阁老临出宫前的最后一句话,众人脸上都是讥嘲的笑容。

    “说实话,”魏忠贤大刺刺的翘着脚喝茶,对众人道:“听到这话,咱家觉得叶阁老心里还是有谱的,另外,他劝皇爷把咱家放到南京,也不象别人对咱家喊打喊杀的,这人哪,敬咱家三分,咱家就敬他十分,叶阁老我是不打算为难的,只是他留在内阁,咱家就不好铲除东林,倒是为难了。”

    魏广徽和顾秉谦等人互相对视一眼,顾秉谦小意问道:“厂公,是不是皇上已经厌弃东林了?”

    “你们说哪?”魏忠贤笑道:“北虏数千人至大潘口,上下惊惶失措,而这时东林党那帮子还在攻讦咱家,皇爷看到这几日的奏疏,气的无可奈何,已经亲口同咱家说了,此辈但知以党争意气坏国事,留之无用,可尽数扫除出朝!”

    这真的是意外之喜!

    魏广徽大笑道:“到时候真想看看赵、南星的脸色,看他还能摆出那副只有他对,别人都是错,只有他最正人君子,别人都是奸邪小人的嘴脸来!”

    上次的事,对魏广徽伤害极大,他的父亲和赵、南星交好,魏广徽入阁为大学士,上赵、南星府邸去拜会这位父执前辈,结果赵、南星死活不见,并且公然说:见泉无子矣。

    这种话,等于正正反反在魏广徽脸上甩了几十个耳光,这仇可真的是结深了,魏广徽原本首鼠两端,并没有铁心跟着魏忠贤走,此事过后,就一心一意替魏忠贤效力,为他出谋划策。

    相同的还有徐大化,也是被东林党人逼至无路可走,成了魏忠贤的谋主之一。

    顾秉谦喜道:“这样说来,咱们可以还击了。”

    魏忠贤轻轻点头,说道:“皇爷原本对叶阁老的密疏还是要仔细看看的,今日密疏送入,皇爷只顾手头的木匠活,看也不看,只对咱家说,叫咱家自己个回个御批,把叶阁老的话驳回去就完。咱家又因为这几日攻讦的奏疏请罪,皇爷运斧不停,只淡淡的吩咐,叫咱家把这些人都扫除出京去。”

    众人都是颔首点头,天启这边算是正式开闸放水了,原本两边争斗,皇帝是打算居中调停的,对杨涟弹劾的所谓二十四大罪也就是驳回了事,怎奈东林党在京察之后气焰过盛,赵、南星等人又向来是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一心要想着除恶务尽,杨涟和左光斗黄尊素等人也都不是善男信女,在他们的主持之下,攻魏忠贤的奏折摞起来快有一丈高了,过百官员弹劾魏忠贤,上到阁老下到科道,几乎是人人都曰可杀,动静之大,令朝野为之瞩目,魏忠贤在开始的时候也是吓的魂飞魄散,抱着天启的大腿哭着请皇帝救命,还跑到韩爌府邸请求和解,结果被韩爌拒绝,后来京察被整的文官纷纷投入其麾下,为他出谋划策,阉党实力急剧膨胀,魏忠贤才有了正面和东林掰腕子的本钱……

    应该说汪文言的自信还是有道理的,如果阉党是天启四年之前的阉党,以天启的成熟和聪明是不会把东林连根拔起的,朝政不能乱,不能影响到军政大计,所以东林怎么闹也没事。但汪文言忽略了一点,随着他们东林对三党的步步紧逼,已经有相当的朝官投效了阉党,阉党不再是一群由太监和锦衣卫加少数朝官的不成气候的小团体,而是一个相当大的政治组织,等于是在朝廷里又组了一套班子,天启之所以允许魏忠贤动手扫除东林,除了对东林印象大坏,感觉厌恶之外,也是想换一套班子做事试试看了。

 第九百七十章 和记

    ”顾秉谦杀气腾腾的道:“杨涟是东林文胆,赵侪鹤是东林之气,汪文言是东林之首,多少派系之间都是此人联络,行动也是此人居中指挥,若无此人,东林必定内乱。先拿掉此人,下一步便是请叶台山回家,他身为首辅,绝不能受辱,只要我们弄点叫叶台山难堪的事,他就非回家不可了。”

    “你们这些读书人……”魏忠贤大笑着道:“都说咱们当太监的是阴微小人,其实真正满肚子坏水,做事阴狠毒辣的就是你们这些人哪!”

    在座的都嘿嘿笑起来。

    ……

    清晨时分,汪文言在鸡鸣声中醒来。

    窗外还是黑乎乎的看不到一丝亮光,他没有急着起床,而是躺在床上,醒了醒神。

    屋子里有从和记商行买过来的炉子,最高档次的那种,花了汪文言三百多两银子,一般的人家是断然用不起的,哪怕是京城的房价,这个炉子也抵一幢一进的一正两厢一门房的小院,而且位置还得是相当的好的那种。

    不过花再多的钱也是合算的,汪文言身形瘦弱,先天血气不足,京师的冬季足以要他的命,这才入秋后不久,汪文言已经叫人将炉子点起来,屋子里暖烘烘的,叫他感觉十分舒服。

    街面上隐隐传来僧侣的唱经和敲打铜木鱼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当当响声,这是报时兼化缘的僧人,汪文言的住处都是深宅大院,市井之声传不进来,只有早晨鼓楼的击鼓声和僧人沿街走动的响动会传进来,然后是等着进来伺候的丫鬟们的窃窃私语声和呵欠声……汪文言笑了笑,早起当然是苦差事,特别是往后去越来越冷的时候。可他是内阁的中书舍人,位卑权重,几乎有相当多的公事都是等他一言而决,不早起入阁办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听到他起身的动静,几个丫鬟一起进来,有个丫鬟端着精致的铜盆,汪文言看了一眼,说道:“这铜盆作工倒是真的不坏。”

    丫鬟笑道:“这是和记的铜盆,和记不仅有铜盆,还有五供,香炉,面盆,脚盆,每样做工都精细的很。”

    其实豪富之家,铜器数量很多,而且定然是请高手工匠精心打造,作工都不会差到哪去,只是和记的这些用品,不仅工艺相当的考究,难得的是设计十分精巧,不似中式铜盆,大而笨拙,眼前这丫鬟手中的铜盆就很有美感,流形型设计十分合理,雕花刻作也很精致,叫人一看就感觉是上等货色。

    这些当然都是杂项局的出品,铜矿那边出产铜料很多,做铜钱是一本万利,但有一些巧手匠人不利用也是浪费,铜器价值很高,特别是精巧的铜器价格远在铜料之上,这半年来和记铜器也渐渐打响了名头,在京师渐渐流行开来,不缺钱的当然是买整个的铜器,普通百姓也以买和记铜五供或是铜活为荣了。

    汪文言“嘿”一声,说道:“这帮山西佬,真是棺材里伸手,死要钱。什么钱都叫他和记给赚了,给别人活路不给。”

    几个丫鬟一边替汪文言穿衣,一边笑答道:“人家又不抢那些下等铜匠的活计,价格高,用料好,就是赚有钱的人钱,咱们家又不差这一点……”

    汪文言没出声,从情感上来说,他恨不得将和记所有的东西都扔到大街上去,但理智告诉他这事儿自己只能捏着鼻子从了,别的不说,就这屋子里的炉子,别家钱匠铺子也有仿造的,可是那质量和这能比?汪文言不是没试用过,那效果差到姥姥家去了……

    “老爷,这是新得的和记牙涮,象牙柄的呢,瞧这工,瞧这雕花……”

    “这是牙粉,也是和记出的,用的是各种中药配成了膏,配上牙涮使,不仅能洁牙,还有保护牙齿,我哥牙齿痛的厉害,狠狠心买了这么一套,花了八两银子,涮了七天,前两天尽出血,再涮下去,好啦。”

    汪文言一阵气闷,呆着脸由人伺候着,这牙涮和牙膏确实是好东西,他心里也是明白的,其实勋贵大户人家也有用牙涮和牙粉的,用青盐洁牙效果不如牙涮来的好,不过和记的产品一出来,各家各户都转用和记了,牙涮做工好也罢了,这牙膏是配制的真好,软白如玉,涮在嘴里有一股清香和药香,涮完之后感觉牙都白了几分,牙齿有隐痛的,洁牙之后也果然好了很多,现在不仅是有钱人家在用,普通人家也宁愿节衣缩食买上一套,好在和记的这种牙膏和牙涮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最便宜的也要四两一套,穷人是使不起,最低档次也得中产之家才买的起。

    等洗漱过后,又换了一身和记的棉布制成的衣袍,再配一根和记所制的皮腰带,汪文言怕冷,披的还是和记所出的毛皮,近年来先是东虏反,然后朝廷停了和北虏的互市,毛皮供应开始紧张,后来还是东江镇与和裕升都有门路搞到大量的毛皮,京师毛皮供给最少有一半是和记所出,不仅毛皮本身好,裁制的也很精致……

    汪文言已经无可奈何了,现在他隐隐明白,为什么自己以为很顺利很轻松就能搞倒的和记商行居然始终魏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